『壹』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和原理
原理: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該染色法之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因為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是基於細菌細胞壁特殊化學組分進行染色的。
步驟:
(一)塗片固定
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的薄層。
(二)染色
在固定過的塗片菌膜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染液,染色液應完全覆蓋整個菌膜,染色1min。
(三)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間,拿住玻片使之成450角,用細小的水流把多餘的染料沖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四)媒染
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 min。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
(五)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用細小的水流緩慢沖洗塗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紙吸干。
(六)脫色
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 20 s~30 s後再進行水洗,吸去水分。
(七)復染
蕃紅染色液染色10 s後, 自來水沖洗。
(八)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1)革蘭染色的原理和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固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水洗時被水沖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貳』 革蘭染色的實驗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蒸餾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鍾後,蒸餾水沖洗。乾燥,鏡檢。
(2)革蘭染色的原理和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革蘭染色反應的原理:
革蘭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
革蘭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的,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復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後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