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測量肩峰與鷹骨嘴重點是評定什麼
當出現肩關節屈曲受限、內外旋受限或其他肩關節功能障礙時,就有必要通過肩關節活動度測試來評估肩關節的基本功能。
業內常用的肩關節活動度評估主要有肩關節屈曲度評估、盂肱關節內旋及外旋評估,現將評估要點羅列如下。
肩關節屈曲度評估
1、被測者呈仰卧狀,雙臂自然放於體側,無外展、無內旋、無外旋。
2、肩關節自然適度屈曲(上舉),量角器軸心放於肩關節軸心外側(肩峰往下約2.5-3CM處),固定臂走向與腋中線重合,移動臂置於肱骨外側中線。
3、一手托被測者大臂,另一手握被測者小臂,在被測臂部放鬆狀態下(肘關節仍要伸直,且沒有外展和內、外旋)被動屈曲臂部至終末點或有代償時讀取量角器刻度。
註:肩胛骨過度移動或腰背拱起都屬於典型的代償現象。
盂肱關節內旋度評估
1、被測者仰卧,肱骨外展90度(肱骨與兩側肩峰在一條直線),屈肘90度、掌心向前(若臂部維度較小,可將肱骨稍稍墊高,以減少肩、臂之間在額狀面上的落差)。
2、量角器軸心置於肘關節鷹嘴(肘關節突起最尖銳處),固定臂與地面垂直(正常情況下也正好與小臂中線重合),移動臂與尺骨外側中線重合。
3、盂肱關節被動內旋至終末點或代償出現時,測量內旋幅度。
註:肩部抬起是最常見的代償現象。
盂肱關節外旋度評估
體位及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與盂肱關節內旋度評估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盂肱關節要做與上面相反的外旋動作並對其外旋幅度進行測量。
⑵ 怎樣畫測量身體各部位的表格
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視,下頜內收。
頸部活動度為:
前屈35°-45°;後伸35°-45°;左右側屈各45°:左右旋轉各60°-80°。
圖片
2.腰部活動度
腰椎中立位不易確定。
前屈:測量數值不易准確,患者直立,向前彎腰,正常時中指尖可達足面,腰椎呈弧形,一般稱之為90°。後伸:30°。
側屈:左右各30°。側旋:固定骨盆後脊柱左右旋轉的程度,應依據旋轉後兩肩連線
與骨盆橫徑所成角度計算。正常為30°。
圖片
3.肩關節活動度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仰卧位;臂位於軀干側方用手心朝下。測量方法:矢狀面。
避免連帶動作:弓背。轉動軀干。
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腋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伸展:開始位置:俯卧位;臂位於軀干兩側且手心朝下。
測量方法:矢狀面。
避免連帶動作:肩抬離檯面。轉動軀干。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腋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外展:開始位置:仰卧位,上肢放在身體兩側。
測量方法:前面觀。(必須向外側最大限度地旋轉肩關節。)
避免連帶動作:軀干向側方運動。轉動軀干。
量角器:軸心位於肩關節前面,並與肩峰成一直線。
固定臂平行於軀干中線。活動臂平行於肱骨中線。
圖片
內旋:開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關節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於地面。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伸展肩關節。旋轉軀干。改變肩肘關節初始角度。
量角器:軸心通過肱骨的垂直軸。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心。
圖片
外旋:開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關節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於地面。
測量方法:橫斷面。避免連帶動作:弓臂,旋轉軀干,改變肩、肘關節角度。
量角器:軸心通過肱骨的垂直軸。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心。
圖片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開始位置:坐位,肩關節90°外展,肘伸展,掌心向下。
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移動臂:通過肩峰的冠狀軸線。
4.肘關節活動度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仰卧位:臂位於軀干兩側且肘關節伸直。手心向上握拳狀。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於關節側方並通過肱骨上髁。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前臂中線。
圖片
伸展:肘伸展測量方法示意。
圖片
旋前:開始位置:坐或站立;臂位於軀干側方肘緊靠軀干;肘關節彎曲成90°;前臂中立位時手心向內側;腕關節中立位呈握鉛筆狀。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活動臂部、改變肘關節角度、腕關節成角。
量角器:軸心通過前臂縱軸。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所握鉛筆(拇指側)
圖片
旋後:開始位置:坐或站立:臂位於軀干側方肘緊靠軀干;肘關節彎曲成90°;前臂中立位時手心向內側;腕關節中立位呈握鉛筆狀。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活動臂部,改變肘關節角度,腕關節成角。
量角器:軸心通過前臂縱軸。
固定臂平行於肱骨中線,活動臂平行於所握鉛筆(拇指例)。
5.腕關節活動度
圖片
掌屈:開始位置:屈肘;前臂及肘關節呈中立位。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側(與第三掌骨成一線)。
固定臂緊貼前臂背側中線,活動臂緊貼手背正中。
圖片
背伸:開始位置:屈肘;前臂及肘關節呈中立位。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掌側(與第三掌骨成一線)。
固定臂緊貼前臂掌側中線,活動臂緊貼掌面正中。
圖片
橈屈:開始位置:前臂手掌向下;腕關節處中立位。
測量方法:正面。
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面腕骨的中點。
固定臂位於前臂的中線。活動臂位於第三掌骨。
圖片
尺屈:開始位置:前臂手掌向下;腕關節處中立位。
測量方法:正面。量角器:軸心位腕關節背面腕骨的中點。
固定臂位於前臂的中線。活動臂位於第三掌骨。
6.髖關節活動度
圖片
伸展:開始位置:側卧或仰卧;大腿下部分彎曲以獲支撐。
測量方法:矢狀面畫一條髂前上棘與髂後上棘的連線(B-A)畫一條垂線至股骨大轉子c-D)。
量角器:軸心位於股骨大轉子(D)。
固定臂位於垂線(c-D)。活動臂位於股骨幹。
圖片
前屈:開始位置:側卧或仰卧(可以輕微屈膝以獲支持)。
測量方法:矢狀面。重新定位大轉子並重畫c—D線,如上圖所示。
量角器:放置方法同上圖所示。
圖片
外展:開始位置:
側卧測量方法:矢狀面。量角器:軸心位於大轉子。
固定臂垂直於地面。活動臂平行於股骨幹。
圖片
內收:開始位置:仰卧;大腿伸直並取中立位。
測量方法:前面畫一條連雙側髂前上棘之連線。
量角器:軸心位於髖關節上。
固定臂平行於雙側髖前上棘之連線。活動臂沿股骨幹。
7.膝關節活動度
圖片
內旋:開始位置:俯卧、坐位或仰卧;屈膝90°。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股部抬離檯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股骨長軸。
固定臂平行於檯面。活動臂平行於小腿。
圖片
外旋: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
測量方法:橫斷面。
避免連帶動作:旋轉軀干。股部抬離檯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股骨長軸。
固定臂平行於檯面。活動臂平行於小腿。
圖片
屈曲:開始位置:俯卧。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通過膝關節。
固定臂沿股中部。活動臂沿腓骨。
8.踝關節活動度
圖片
背屈: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足與腿呈90°。
測量方法:矢狀面。
量角器:軸心緊靠足底。
固定臂沿腓骨。活動臂沿第五跖骨。
圖片
跖屈:開始位置:坐位;屈膝90°;足與腿呈90°。
測量方法:矢狀面。量角器:軸心緊靠足底。
固定臂沿腓骨。活動臂沿第五跖骨。
⑶ 怎麼做才能自測自己的肩膀是否健康
引言:肩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患上了健康不健康的問題,比如肩周炎,頸椎病的問題,要知道肩膀如果出現問題的話,是會引發頭痛,身體痛,頸椎痛等各個問題,所以想要判斷自己的肩膀是否健康的,小編來跟大家說一下。
總結
最後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對於自己肩部肩膀的保養,千萬避免受涼,否則也可能會導致肩周炎的出現,同時也不要久坐不動,可以適當的活動一下,拉伸一下肩膀。
⑷ 關節活動度的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體位: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體位: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