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動技術水平測量評價的科學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運動技術水平測量評價的科學性表現在測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客觀性、經濟性和標准化。
在受試者的機能能力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由同一個測試者對同一個對象重復進行相同內容的測量時,能夠取得一致結果的程度。測量必須適應研究對象的待點,如測量要與對象的生長發育、身體訓練和運動技術等水平相適應。
無論測量群體或個人,必須力求做到既科學合理.又簡便可行.並要求貫徹少而精的測量原則。
體育測量的要求:
1、身體形態,身體的概觀性特徵,包括器官的外形結構、體格、體型和姿勢。
2、體格測量,人體整體及各部位的長度、寬度、圍度、量度所進行的測量。
3、人體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糖類等物質組成。
4、身體成分的測量與評價主要是對人體脂肪成分進行測量與評價。
5、身體成分的測量方法可分為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
6、肌肉和骨骼的發達程度與脂肪積蓄程度是判定體型的主要依據。
7、體型的分類的依據是人體脂肪、肌肉、骨骼發育發達程度。
㈡ 跳遠是怎樣測量的
測量方法:
跳遠的測量是從運動員在沙坑裡留下的最近痕跡點到起跳板前沿的最短距離。
跳遠,又名急行跳遠,田徑運動跳躍項目。
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等動作組合而成。
運動員沿直線助跑,在起跳板前沿線後用單足起跳,經騰空階段,然後用雙足在沙坑落下,比賽時以跳的遠度決定名次 。
㈢ 體育測量與評價對組成身體素質的進行測量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體育測量與評價》是高等教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本科段)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它是一門通過對人體整體測量和局部測量來探討人體的類型、特徵、變異和發展規律的學科。體育科學領域的人體測量與評價亦不例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系統的了解人體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理論,熟練掌握人體測量的技術以及有關身體指標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從而更好為運動訓練和健身指導提供科學的咨詢。本課程的內容包括測量與評價的理論與測試方法兩部分。測量與評價理論包括:測量的可靠性、有效性、客觀性及其檢驗、測量尺度(量表)、評分方法及評價量表的制定,人體生長發育的評價與預測等。測量方法主要包括:人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的測定;身體成分、營養狀況及成熟度的測定;疲勞的評定,心理素質的評定等規范化的具體操作方法。測量與評價理論與測量方法,均以體育統計、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及運動生理學為基礎理論,而且同技術學科及教育、心理學科的關系亦較為密切。
體育測量與評價是運用科學方法和手段,對體育范疇內各種事物的屬性或特徵進行測量與價值判斷的一門應用學科,屬於方法學范疇。本課程授課對象是社會體育專業,屬於專業任選課程。
㈣ 運動的分類
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1、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即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與需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
2、無氧運動的分類是從人體運動時骨骼肌的代謝過程分類衍生而來的,目前無氧運動的概念也都是根據無氧代謝供能系統為主演變而來,例如無氧運動是指人體肌肉在無氧供能代謝狀態下進行的運動。
(4)簡述運動技術測量方法和分類擴展閱讀:
運動誤區:
1、運動鍛煉強度越大越好:有用的運動做得太多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專家指出鍛煉過度會出現危險。特別是對剛剛開始鍛煉的人更是如此,身體需要休息和復原。事實上,我們希望從鍛煉中獲得積極的效果,正是在休息期間出現的。
而且鍛煉身體到了某一程度後就會發生效果遞減的現象。假如你一星期鍛煉三次已經獲得成功,那麼,即使你一星期鍛煉六次,也不會獲得雙倍的好處。好處只能稍微增加一點而已。同時你還會因為鍛煉過度而增加受傷的危險。適可而止是最好的辦法,無論吃東西或是鍛煉身體都是一樣。
2、鍛煉身體之前不能吃東西:這個問題必須因人而異。事實上吃過東西後才開始運動可能會好一些。飯後做一些溫和的運動,可能比飯後很久才運動消耗更多的熱量。所以說,飯後散步在醫學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最好在早晨鍛煉:除非你是在軍隊里奉命如此,否則不一定要在早晨進行鍛煉。你什麼時候最方便就什麼時候運動。專家們建議,唯一的例外是在天氣炎熱的季節,為了避免最熱和最潮濕的時刻,你應該在早晨和傍晚進行鍛煉。
㈤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按測量方式可分:
1、直接測量:無需對被測量與其他實測量進行一定函數關系的輔助計算而直接得到被測量值得測量。
2、間接測量:通過直接測量與被測參數有已知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得到該被測參數量值的測量。
3、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直接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如接觸式三坐標等)。
4、非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之間沒有機械的測力存在(如光學投影儀、氣動量儀測量和影像測量儀等)。
5、組合測量:如果被測量有多個,雖然被測量(未知量)與某種中間量存在一定函數關系,但由於函數式有多個未知量,對中間量的一次測量是不可能求得被測量的值。這時可以通過改變測量條件來獲得某些可測量的不同組合,然後測出這些組合的數值,解聯立方程求出未知的被測量。
6、比較測量:比較法是指被測量與已知的同類度量器在比較器上進行比較,從而求得被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於高准確度的測量。
按測量方法可分:
1、直接測量法:不必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2、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來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定義測量法:根據量的定義來確定該量的測量方法。
4、靜態測量方法:確定可以認為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值的測量方法。
5、動態測量方法:確定隨時間變化量值的瞬間量值的測定方法。
6、直接比較測量法:將被測量直接與已知其值的同種量相比較的測量方法。
7、微差測量法:將被測量與只有微小差別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較,通過測量這兩個量值間的差值來確定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准則檢驗法
馬利科夫判據是將殘余誤差前後各半分兩組, 若「Σvi前」與「Σvi後」之差明顯不為零, 則可能含有線性系統誤差。
阿貝檢驗法則檢查殘余誤差是否偏離正態分布, 若偏離, 則可能存在變化的系統誤差。將測量值的殘余誤差按測量順序排列,且設A=v12+v22+…+vn2, B=(v1-v2)2+(v2-v3)2?+…+(vn-1-vn)2+(vn-v1)2。
若|B/2A-1|>1/n^1/2,則可能含有變化的系統誤差。
系統誤差的消除:
1、在測量結果中進行修正 已知系統誤差, 變值系統誤差, 未知系統誤差
2、消除系統誤差的根源
3、在測量系統中採用補償措施
4、實時反饋修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測量方法
㈥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可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組合測量、比較測量。按測量方法分類可分為、直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定義測量法、靜態測量方法、動態測量方法、直接比較測量法、微差測量法。
根據測量條件分為等精度測量:用相同儀表與測量方法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不等精度測量:用不同精度的儀表或不同的測量方法,或在環境條件相差很大時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
(6)簡述運動技術測量方法和分類擴展閱讀
測量方法的分類
1、按是否直接測量被測參數,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2、按量具量儀的讀數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數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3、按被測表面與量具量儀的測量頭是否接觸,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4、按一次測量參數的多少,分為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
5、按測量在加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
6、按被測零件在測量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分為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
測量要素
1、測量的客體即測量對象
主要指幾何量,包括長度、面積、形狀、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誤差等。由於幾何量的特點是種類繁多,形狀又各式各樣,因此對於他們的特性,被測參數的定義,以及標准等都必須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進行測量。
2、計量單位
我國國務院於1977年5月27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規定中重申:「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採用國際單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
在長度計量中單位為米(m),其他常用單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測量中以度、分、秒為單位。
3、測量方法
指在進行測量時所用的按類敘述的一組操作邏輯次序。對幾何量的測量而言,則是根據被測參數的特點,如公差值、大小、輕重、材質、數量等,並分析研究該參數與其他參數的關系,最後確定對該參數如何進行測量的操作方法。
4、測量的准確度
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一致程度。由於任何測量過程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測量誤差,誤差大說明測量結果離真值遠,准確度低。因此,准確度和誤差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由於存在測量誤差,任何測量結果都是以一近似值來表示。
㈦ 測量方法的分類
1.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按實測幾何量是否為欲測幾何量,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1)直接測量
直接測量是指直接從計量器具獲得被測量的量值的測量方法。如用游標卡尺、千分尺。
(2)間接測量
間接測量是測得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然後通過函數關系求得被測量值。如測量大尺寸圓柱形零件直徑D時,先測出其周長L,然後再按公式D/求得零件的直徑D,如圖2-4所示。
2.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按示值是否為被測量的量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1)絕對測量絕對測量是指被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的示值即是被測幾何量的量值。如用測長儀測量零件,其尺寸由刻度尺直接讀出。
(2)相對測量相對測量也稱比較測量,是指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岀被測幾何量相對於已知標准量的偏差,測量結果為已知標准量與該偏差值的代數和。
一般來說,相對測量的測量精度比絕對測量的要高。
3.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按測量時被測表面與計量器具的測頭是否接觸,可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1)接觸測量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時,其測頭與被測表面直接接觸的測量。如用卡尺、千分尺測量公交。
(2)非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是,其測頭與被測表面不接觸的測量。如用氣動量儀測量孔徑和用顯微鏡測量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7)簡述運動技術測量方法和分類擴展閱讀:
從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經典物理的基本假設:
1.時間是絕對的,其含義是時間流逝的速率與空間位置和物體的速率無關;
2.空間是歐幾里德的,也就是說歐幾里德幾何的假設和定律對空間是成立的;
3.經典物理的第三個假設,就是質點的運動可以用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來描述。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也不是歐幾里德的,但是絕對時間和歐幾里德空間對低速運動(相對於光速)和宏觀世界是一個很好的近似,在相當高的精度上是正確的。因此在經典物理中使用這樣的假設是合理的。
根據第三個假設,如果我們知道質點的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而且我們知道了質點的質量,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所能知道的關於這個質點的一切知識,由此可見,經典物理的任務就是找出質點的位置隨時間變化的函數。
㈧ 跳遠步點的測量方法及助跑的技術要點
跳遠進一項技術性很強的跳路項目,要想跳出好成績,踏准步點是一個關鍵。在多年的教學訓練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提高步點的准確性。
1.走步法:在通常的情況下,採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數乘2減2等於走步數,如助跑8步:8ⅹ2-2=14步。若助跑步數超過10步時,則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兩步的距離,如助跑12步:(10ⅹ2-2)+2ⅹ2=22步。經過反復助跑進行調整,最後確定下來。
2.測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數告訴同伴,然後從起跑點向起跳區加速助跑;數步的同學站在起跳區附近一側,數助跑人一側(左或右)腿跑至起跳區附近落腳的步數,看清最後一步的准確落腳處,立即做出標記,最後將步數乘以2即是他的實際准確落腳處。經過幾次練習調整好步點,確定起跳線。
3.節奏法:不同的學生,他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距離不同。但是,不管怎樣,都必須注重自己的助跑節奏,以便能發揮正常助跑速度,跳出水平。最後四步段不變,加速段因人而異。
4.區域法:在助跑道上劃好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段為預跑段,第二個區域為加速段,第三個區域為最後四步段。預跑段的步幅可作高速區域,加速段和最後四步不能隨意調整,充分發揮自己的跑速。
5.縮減法:踏跳不準時,不要單一地往後移起跑線,這樣一來,不能避免踏過起跳線,因為學生存在怕踏過板或踏不到板的心理,所以最後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樣會犯規。若採用縮減法,縮短自己預跑段的步幅,當踏上加速段的標志時,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後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
6.保留法:運動員在助跑道上劃好標志後,將起跑線往後移30厘米,如果是比賽或考試場地比平時要好的話。這個保留數可適當增加,特別是第一次試跳,保留數更應大些,以免踏過線給自己心理帶來障礙,隨著跳次增多,保留數應相應減少。
7.固定法:在助跑距離確定後,練習時要做到起跑姿勢回定,起跑第一步邁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離固定,加速的節奏固定。這樣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確性。
8.移動法:在距離踏跳區前沿15-20米處劃一條基準線。學生第一次試跳必須從基準線開始助跑,老師或同學在踏跳區外觀察試跳者踏跳腳的落點,看是否能踏准,若超過踏跳區,就指導試跳者用自己的腳量出超過的腳數,然後從基準線處向後移動相應的腳數。相反,未踏到的話,就將起跑線往前移。
9.九七法:所胃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從踏跳區前沿開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著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後一步的落點,就是助跑的起點。
10.基準法:丈量步點時,先運用「九七法」劃出各自的基準點,然後進行試跳,試跳過程中倘若步點不準確,可採用移動法加以調整,直到調准為止。基準法集「九七法」和「 移動法」之所長,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判斷和糾偏能力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積極動腦、互相糾編,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