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蘆薈怎麼養 五個步驟養出飽滿
蘆薈的繁殖方法
1、分生繁殖:分生繁殖就是將在蘆薈的根際和近盆土表面的地上莖葉腋間長出的短枝(植物學上稱為吸芽),分離下來種植,可以是進行移栽或是直接在原位剝離後待其生根再移動。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都可以進行,但以春、秋兩季溫度條件最為適宜,此時進行分生繁殖,蘆薈小苗返青比較快,成活率高。
2、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在蘆薈生長期採取生長充實的主莖或側枝作為插穗進行扦插,扦插時要保證蘆薈的傷口處已乾燥,這樣可以避免感染。待生根後,再澆水。在此之前可以像盆土噴霧水,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另外,用生根劑處理晾放後的扦插蘆薈苗,可提高幼苗成活率並提早生根。
蘆薈的種植方法
1、盆土配置:蘆薈在盆栽條件下被限制在狹小的盆里,適宜生長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氣等功能,酸鹼度適宜中性,常用來配製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園泥、腐殖質(發酵、堆漚過的落葉、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製的方法是田(園)泥、腐殖質、河沙(或媒灰)分別是4:4:2,配製時根據本地的材料來源,在不影響盆土對肥、水、氣的條件下,可以適當變動。
2、花盆選擇:盆栽前根據所栽的品種選擇適合的花盆。翠葉蘆薈植株較大,種植一年半以上,葉片長50~80厘米,單葉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徑25~30厘米。中國蘆薈和木立蘆薈植株較小,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也可種植時先用小的花盆,待蘆薈植株長到與花盆不對稱時再轉栽到大的花盆。
3、種植方法:盆栽時,先把盆土裝上三分之二,把種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張開,然後裝上餘下的盆土,把種苗輕輕提動一下,稍為壓實盆土,以種苗不倒為准,然後澆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蔭的地方,待蘆薈開始生長後,再移到陽光處。但夏天要防烈日,蘆薈在幼苗時對陽光較敏感,要適當遮蔭。種植後,有的蘆薈葉片會變色,這是蘆薈的緩苗期,當它開始正常生長後,葉色就會變好。
蘆薈的日常護理
1、澆水:蘆薈盆土要保持濕潤,水太多對蘆薈的根系不利,因為蘆薈有耐旱怕澇的特點,需要澆水時,沿盆邊輕輕地澆但不要用力沖,以免盆土容易板結,影響盆土的透氣性,當盆土出現板結時,要適時鬆土,深度1.5厘米左右。
2、施肥:蘆薈在生長過程中,單靠盆土的養分是不夠的,適當施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肥料以有機肥較好,如花生麩(餅),肥效好,而且清潔衛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發酵,再用水稀釋澆施,如施化肥,以0.1%的濃度澆施,施肥的次數要根據蘆薈的生長情況而定,如經常需要葉片利用的,次數要多一些,一個月左右施一次。
3、採摘:蘆薈葉片的採摘標准,以生長一年或12片葉以上採摘為宜,翠葉蘆薈要生長一年半以上採摘較好,採摘的葉片要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這樣蘆薈的各種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採摘時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葉片基部兩邊各切一道口,然後輕輕一掰,採摘的數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葉為基礎。
4、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5、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6、肥料:要想養殖長得好,肥料是不可缺少的,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7、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總結:蘆薈是最好養的植物之一,幹了澆點水,非常適合懶人種的植物,而且蘆薈生命力十分旺盛,極其好養,其生長特性是喜陽光,但懼烈日,喜濕潤,但忌積水,耐高溫,但怕嚴寒。
㈡ 養蘆薈的正確方法
養殖蘆薈的土壤最好是選擇使用保水保肥性良好、排水透氣的中性土壤為宜。家庭自製可以使用田園土:腐殖質:河沙的比例為4:4:2.
蘆薈喜濕潤的生長環境,一般在夏季溫度過高天氣炎熱的時候,每隔2天就要澆一次水,春秋兩季每隔3~4天澆一次水即可,冬季則是一周一次,還要減少澆水量。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蘆薈會生長得更加旺盛,所以除了要需要避免夏季正午的陽光之外,其餘的季節都是可以接受陽光直射的,尤其是在冬季,一定要給予蘆薈充足的陽光。
給蘆薈施加一些含有氮磷鉀等的微量元素的肥料,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以及餅肥,自家裡製作起來也是非常方便的,每個月施加一次即可,在春秋兩季生長旺盛的時期,可以每隔半個月施加一次。
㈢ 怎麼養珍珠
一、方法:
1、珍珠是在貝體內形成的和貝殼類似的物質。不論是天然珍珠或是人工培育的珍珠,都是由於貝類在偶然條件下受到外界有刺激性的細小雜物進入並接觸其外套膜時,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一種珍珠質,將這些微小雜技層層包裹而形成贅生物,經過一定時間便形成了珍珠。
2、餌料生物:水中餌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營養豐富,就生長好,從而珍珠也就長得快,且質量高。主要餌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3、光照和通風光直接產生熱效應,從而對育珠蚌和餌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來源;光影響著水環境的理化性狀;光對育珠蚌的顏色、生殖和行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豐富珍珠的光澤也有利。通風的環境水波盪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還可促進上下水團的運動和熱量的傳遞。
4、無機鹽無機鹽對育珠蚌的生長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鈣是育珠蚌貝殼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鈣形式存在),育珠蚌的養殖場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鈣10毫克以上。此外,還有鎂、硅、錳、鐵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水的酸鹼度(PH值):中性的水域(PH7~7.5)最適宜於育珠蚌的生長和珍珠質的分泌。大多數淡水水域的PH值為6.5~8.5;硬水水域偏於鹼性。酸鹼度超過一定限度都會影響育珠蚌的生長和生存。
6、一定速度的流水,對育珠蚌的生長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義。生產實踐證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澤較靜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澤好,產量也高。
7、構成珍珠和貝殼的物質大部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隨結晶時條件的不同而形成方解石、霰石等,珍珠是由霰石構成的,而貝殼是由方解石構成的稜柱層。
8、水溫:育珠蚌的生長、發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溫的影響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長也同樣受到水溫的制約,育珠蚌對溫度變化幅度的耐受范圍。
二、知識點:
1、中國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產於海南諸島。珍珠有白色系、紅色系、黃色系、深色系和雜色系五種,多數不透明。珍珠的形態以正圓形為最好,古時候,人們把天然正圓形的珍珠稱為「走盤珠」。
2、珍珠並非是天然寶石,它生成於某些貝(蚌)中且未能排除時,它的細胞膜就會分泌出珍珠質液,將外來異物一層層地不斷包裹起來,久而成珠。由於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質層極薄,因此,一粒珍珠甚至由幾千層珍珠質包裹疊加而成,歷經3—6年時間方能形成。珍珠全年皆產,通常以十二月較多。
(3)珍珠蘆薈養殖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歷史功用
1、珍珠葯用在中國已有2000餘年歷史。三國時的醫書《名醫別錄》、梁代的《本草經集》、唐代的《海葯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的《雷公葯性賦》等19種醫葯古籍,都對珍珠的療效有明確的記載。
2、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中說,珍珠「有治目膚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葯本草》認為,珍珠可以明目、除暈、止泄。在元朝,商人們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飲用,認為它既可以滋補,又可以防暑。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記載:「洮水冬日結小冰……圓潔如珠……盛夏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
3、明代李時珍更加重視珍珠的葯理作用,認為珍珠的葯效在美膚,因而在《本草綱目》中特別寫道:「珍珠味咸甘寒無毒,鎮心點目;珍珠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墜痰,除面斑,止瀉;除小兒驚熱,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療毒。……令光澤潔白」等。同時,它還記載了珍珠葯用的多種方法。
4、明代陳繼儒轉引《獨異志》說,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宰相李德裕以珠寶粉、雄黃、硃砂煎汁為羹,每食一杯約耗錢三萬,過三煎則棄其渣。當時流行煉丹術,人們認為,珍珠粉、雄黃等物,經過提煉後服用可長生不老,鶴發童顏。
㈣ 蘆薈的養殖方法
養殖方法
1、蘆薈生長需要充足光照,不能太陰暗。
2、土壤:盆土要疏鬆、透水排水能力強,最好是有足夠的肥力。
3、水分:寧干勿濕,干透澆透,不能有積水。
4、溫度:給它5-25℃的生長環境,可忍受短時間的零度。
5、出現病蟲害要及時防止,萌發新芽時可通過摘心的方法調整株形。
(4)珍珠蘆薈養殖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栽培技術
蘆薈喜溫怕冷,當氣溫降低至15℃時即停止生長,降至0℃以下時開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區須大棚種植或室內盆栽。蘆薈是熱帶、亞熱帶喜光植物,生長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空氣。同時,蘆薈又是熱帶沙漠肉質植物,忌積水、潮濕、不通風透氣。蘆薈適合在透氣性強、滲水性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需肥量不大,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料。
食用價值
早在1918年,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就確認蘆薈(Aloe vera,即庫拉索蘆薈)可食用。如今,庫拉索蘆薈凝膠製品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飲料、果凍、酸奶、罐頭等食品的製作中。
保健價值
蘆薈蘊含75種元素,與人體細胞所需物質幾乎完全吻合,有著明顯的保健價值,被人們榮稱為「神奇植物」、「家庭葯箱」。
㈤ 珍珠養殖方法介紹
珍珠養殖?
不知道你說的是河蚌裡面的珍珠還是指的珍珠魚或者什麼
育珠河蚌自然狀態下棲息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等泥質、沙泥質或砂礫石質中。 一般情況下,蚌體大部分埋入泥沙內,只有後端小部分露出泥沙面,進行呼吸和攝食。人工培育的河蚌大多以吊養的形式養殖,吊養的深度根據不同的季節,距水面15-25厘米為宜。育珠蚌的食性較廣,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裸藻、輪蟲、鞭毛蟲等)和有機碎屑為主。其攝食種類和攝食量,與水域環境、氣候條件及餌料生物量有關。珠蚌的攝食方式是靠鰓瓣和唇瓣上的纖毛,作同一方向的擺動,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旋流,把隨水進入的餌料集中後加以吞食的。育珠河蚌對水中溶氧要求最低限為3毫克/升,但長期低於3毫克以下時,會引起缺氧死亡。
㈥ 蘆薈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養
蘆薈適合排水能力好、營養含量高的土壤。春秋之時要多曬一曬太陽,夏季要採取措施遮陰,冬季需要將它放到室內有陽光的地方。平時不需要澆太多的水,夏天多澆一些。溫度最好控制在15-35℃以內,不能低於5℃。
一、土壤
養蘆薈要用排水能力好、營養含量高的沙質土壤。具體來說,可以將泥炭土、腐葉土、細沙及珍珠岩按照4:3:2:1的比例均勻混合來養蘆薈。
二、光照
蘆薈喜歡光照,春秋之時要多曬一曬太陽,以幫助它更健康的生長。夏季要採取一定的遮陰措施,不能讓它在烈日下曝曬,冬季需要將它放到室內有陽光的地方。
三、澆水
因為蘆薈的含水量很高,所以平時不需要澆太多的水。平時要保持土壤偏干,等干透了之後再澆水。夏天的時候由於蒸騰作用太強,需要多澆一些水幫它補充水分,
四、溫度
蘆薈原產於熱帶地區,怕冷不怕熱,平時需要給它15-35℃的溫度,冬天溫度較低的時候要保證溫度在5℃以上,否則它就可能難以生長。
五、注意事項
1、防黑斑病。黑斑病是蘆薈常生的一種病,會讓葉子出現黑斑,影響觀賞。所以我們需要在進入雨季之前提前給它打葯,預防此病的產生。
2、肥料供應。蘆薈並不是一種喜肥的植物。在平時我們不要給它施太多肥。不過在太生長旺盛的夏季,我們需要額外追沃葉氨基酸水溶肥, 以滿足它生長需要。
㈦ 盆栽蘆薈的養殖方法
蘆薈喜溫怕冷,當氣溫降低至15℃時即停止生長,降至0℃以下時開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區須大棚種植或室內盆栽。蘆薈是熱帶、亞熱帶喜光植物,生長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空氣。
同時,蘆薈又是熱帶沙漠肉質植物,忌積水、潮濕、不通風透氣。蘆薈適合在透氣性強、滲水性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需肥量不大,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料。
土壤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過濕過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種。
蘆薈原產於非洲熱帶乾旱地區,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在印度和馬來西亞一帶、非洲大陸和熱帶地區都有野生蘆薈分布。
在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也有野生狀態的蘆薈存在。蘆薈的野生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約有40種,其餘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蘆薈一般都是採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㈧ 盆栽蘆薈的養殖方法
蘆薈既可菜用、葯用,也可作觀賞植物,進行庭院栽培或盆栽。施行盆栽要配製營養土,可用菜園土、腐熟垃圾泥和細爐灰,按4∶2∶2的比例混勻使用。盆栽時先在盆底的出水孔處蓋上一小片瓦片或石礫,其上填營養土2~3厘米厚,放入秧苗,使根舒展,填土至離盆沿1~2厘米處,以利澆水。栽種當年的扦插苗,盆徑大小以13~16厘米為宜,到第二年換盆,可選用直徑23~26厘米的花盆,結合換盆進行分株。
以後隨植株長大,逐漸更換大盆。盆栽蘆薈在室內一個月不澆水也不會乾死,一般在夏季每周澆水一次即可,冬季每20天左右澆水一次,結合澆水每隔1~2個月追施一次液肥。液肥的製作可用豆餅、魚下腳料等放入容器中加水發酵而成,也可用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配製而成。發酵液肥應取上清液,稀釋15~20倍澆施;化學液肥應對水稀釋成1%~2%的稀釋液使用。
到夏季,將盆栽蘆薈移到室外或陽台上觀賞培育時需有一個光照的調整過程,即將剛搬到室外的蘆薈加以遮陰,以後逐漸加大光量,每2~3天調整一次,經4~5次調整,即可適應室外強光。否則,葉片會被強光灼傷。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
㈨ 觀賞蘆薈怎麼養殖方法
1、篩選土地,平整土壤
蘆薈對其生長條件是有要求的,要想種好蘆薈,就要摸透它的脾性,它更獨鍾於土質疏鬆、肥力充足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土壤要偏鹼性為好,排水性能也要保證,不然排水不好,土壤易板結,這樣不僅妨礙蘆薈對養分的索取,還加重了蘆薈的不良發育。
平整土地之前,可以在土壤中加入有機肥料,比如腐葉草灰、糞便、尿素均可。最後再深翻土地,將土地整平,切記不可在積水地帶種植,按照寬度為1.5米左右開溝,這樣有利於後期蘆薈的排水和引流。
2、科學選苗,合理栽種
蘆薈屬多年生本草植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株繁殖方法,把蘆薈的幼株與母體分離開來,再另行栽植,栽植的前提需確保幼株健壯,這樣才能保證每株蘆薈的成活率。栽種時間也是有要求的,盡量選擇在陰雨天前後,這樣既避免了幼株被太陽直射,又保證了幼株栽種的喜陰條件。
3、控制密度,勤查勤看
蘆薈的繁殖能力比其他花卉要強很多,雖然繁殖能力強盛,但栽種期間也是要留意許多細節的,首先蘆薈株與株之間的密度一定要控制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定植,有經驗的花農大部分把每株蘆薈的距離控制在40厘米-50厘米之間,每行距離控制到60厘米-70厘米之間 ,這個密度確保了蘆薈從幼株期到成熟期所需的空間,期間,花農還要頻繁去田間觀察,看是否有死顆出現,如若發現,要及時做好補苗工作。
4、定期施肥,合理灌水
每個花農都想自己養殖的蘆薈又肥又嫩,這樣的蘆薈,不僅外觀好看,還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所以蘆薈生長期間對肥料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啦,俗話說得好,再好再健壯的幼苗離開了肥沃的土壤,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根據蘆薈種植的密度,適當的進行施肥,如若蘆薈的葉片呈現乾枯缺水的狀態,那花農們就以尿素或者糞尿水進行施肥,同時還要學會合理灌溉,蘆薈對水分的需求量並不大,如果田間有積水,蘆薈的根莖就容易腐爛,所以我們要及時給蘆薈排水,蘆薈成長期間,給水控制在10天左右一次即可。
5、定期鬆土,辛勤除草
蘆薈對所依附的土地還是比較有要求的,更獨鍾於那種疏鬆的生長環境,所以花農們經常去田間為蘆薈鬆土,與此同時也為蘆薈除害,清除那些雜草,省得那些肆無忌憚的雜草爭奪養分,這樣既提高了土壤的松軟程度,又方便蘆薈汲取土壤中的養分。
㈩ 蘆薈的養殖方法 蘆薈怎麼養
蘆薈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鹽鹼。不耐寒,冬季室溫不得低於5℃,生長適溫為20~30℃。耐旱力強,生長期宜稍濕,休眠期宜干。不耐陰,在蔽蔭的環境下多不開花,陽光充足時葉美花多。
1.花盆選用
(1)花盆盆質要求:可使用泥質花盆、塑料盆、瓷盆、陶盆。
(2)花盆大小:蘆薈可定植於14~20厘米盆徑的盆中。
2.盆土配製
蘆薈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較耐鹽鹼。家庭可使用如下配方:園土:腐葉土:沙=4:4:2;泥炭土:腐葉土:沙:珍珠岩=4:3:2:1。
3.澆水方法
因蘆薈莖葉中富含水分,對水分要求不高。蘆薈喜偏乾的土壤,耐乾旱,忌積水,喜乾燥的空氣環境。春季氣溫上升後,蘆薈恢復生長,可略增加水分供給,盆土以濕潤偏干為宜。夏季保持盆土濕潤,澆水應間干間濕,同時因蘆薈喜乾燥的空氣環境,應與其他喜濕潤空氣的植物分開放置。
秋季保持盆土偏干,秋季氣溫漸涼後應減少水分供應,直至保持干而不燥的狀態。冬季、春初氣溫較低時(5℃以上),蘆薈處於半休眠狀態澆水不宜多,以盆土干而不燥為宜,干透後才略澆水。
4.施肥方法
蘆薈對肥料的要求不高,但缺肥也不利於其生長。
生長旺季可追肥4—5次腐熟的20倍液肥或1000倍「花多多」通用肥1次。
如在栽種時施入足量的基肥,生長季節可不用施肥。基肥可用腐熟的豆餅肥等有機肥。基肥的施用量為盆土的1/10。
每年春曖生長季節追3~4次液肥,夏秋不要追肥,否則莖節過長,葉片稀疏,易倒伏。
5.光照要求
蘆薈喜歡光照,春秋季節多接受陽光直射則生長健壯;夏季置於通風良好的半陰處,更有利其生長。在北方,秋後應將其移入室內養護,置窗檯的向陽處;冬季置於室內光線良好、室溫不低於10℃的地方。
6.注意事項
(1)蘆薈生長較快,應在每年春季出室時換一次盆。盆土可用腐葉土3份、園13份、河沙4份或腐葉土3份、園土2份、河沙3份、珍珠岩2份混合配製的培養土,並施入少量充分腐熟的雞糞、骨粉、油渣等有機肥料作基肥。
(2)若每年換一次培養土,養分充足時,生長期間可不施追肥或少施追肥。夏秋兩季生長最快,可每15~20天施1次稀薄液肥。如追施10%~15%充分發酵腐熟的餅肥水或0.1%尿素肥水加0.1%磷酸二氫鉀肥水等。冬春季節可不施肥。
(3)夏季是蘆薈的生長旺季,應注意水肥的供應。陽光較強時應適當遮去中午的光照。蘆薈不能與喜濕的植物放在一起培養。開花時不使土壤過分干即可。
(4)秋季保證充足的光照,適當澆水。蘆薈不耐寒,氣溫下降後應及時移人有光照的封閉陽台內或房間內,注意控水,使盆土干而不燥。
(5)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10天後再逐漸增加光照。家庭盆栽,春、秋季節放在陽台或室外窗檯上接受陽光直射則生長健壯;夏季移至通風良好的半陰處;冬季放室內光照充足的地方,室溫不低於10℃為宜。
(6)蘆薈要求全年接受充分的陽光。在春季最好移出室外,擺在南面的陽台上,或置於南窗的窗檯上,但要避免雨淋。蘆薈雖然不喜過濕,但在生長期間,特別是強光照射下,需要充足的水分。若要促進植株向四周伸展,可以把中心部生長過密的葉子均勻地切去一些,這樣做也不使植株在強光照射下,由於葉子的密度過大而出現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