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寰齒間距測量方法CT

寰齒間距測量方法CT

發布時間:2023-06-08 22:32:43

1. 怎麼簡單的測量腰椎曲度

常用的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頸椎曲度測量

1

三種方法常用來測量頸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應力曲線、Harrison後切線法。其中Harrison法測得數值較為准確,但目前臨床仍最常用Cobb法評估頸椎曲度,因其較易操作,且組內、組間可靠性均較好。據報道,通過C1測得Cobb角角度較大,而通過C2測得頸椎前曲角度較小。

各學者對於頸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報道各有不同,Grob等認為C2-C7生理曲度為24°,Hardacker等認為正常范圍在10 °-34 ° ,目前大多數文獻公認的曲度正常值為21 ° - 22 ° 。

椎體Borden式測量法:C2後上角與C7後下角連線,頸椎各椎體後緣畫連線,兩線最寬處垂直距離。正常值為12±5mm。
頸椎退行性變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患者提早發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及椎體旋轉等表現。
Mc Aviney等發現頸曲小於20 °或頸曲達到31 ° - 40 °與頸痛有密切聯系。

對於頸椎OPLL的患者,K線可以作為術式選擇的一項依據:當後縱韌帶骨化灶沒有超過K線,為K線陽性,此時可考慮頸椎後路手術;反之為K線陰性,此時為頸椎後路手術的禁忌症。

K線是頸椎側位片上連接頸2與頸7椎管中點的直線

脊柱不穩

2

枕頸不穩

寰樞椎不穩
側位片示寰齒間隙增寬

寰樞椎不穩
張口位片示齒突雙側間隙寬度不對稱

下頸椎不穩

腰椎不穩

Panjabis法測量腰椎不穩:
A 動力位片上位椎體後緣移位角度;
B 椎體前移位>4.5mm;
C、D 關節突接觸面<50%;
E 棘突間隙增寬;
F 棘突旋轉;
G CT示一側關節間隙後緣張開。

Hanley法:前屈-後伸位X光片示椎體移位>4mm或角度變化>10 °即可診斷腰椎節段性不穩。

椎管狹窄

3

頸椎管狹窄: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等因素造成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者為頸椎管狹窄症。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症
醫源性頸椎管狹窄症
其他病變和創傷

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至棘突基底線的最短距離,凡矢狀徑絕對值<12mm屬頸椎管狹窄,絕對值<10mm屬絕對椎管狹窄。

採用Pavlov比值表示更為准確:Pavlov ratio = b / a當比值<0.75則可以診斷頸椎管狹窄。
a.椎體矢狀徑b.椎管矢狀徑c.棘突基底連線

腰椎管狹窄症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質增生和纖維組織增生肥厚,導致椎管或神經根管內徑較正常狹窄,並產生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中央型椎管狹窄:一般橫徑<18mm、矢狀徑<13mm 診斷椎管狹窄,其中10-12mm為相對狹窄,10mm以下為絕對狹窄。
神經根管狹窄。
側隱窩狹窄:側隱窩前後徑5mm以上為正常,3mm以下為狹窄。

比值在1:4.5以上為中央椎管狹窄。
此法不受X光片放大率影響,但存在假陽性率高的弊端。

腰椎神經根管是指神經根自硬脊膜發出,斜向外下,直至出椎間孔外口所路經的管道,但這一概念只適用於腰4、腰5、骶1神經根。
分為:入口區、中間區(真骨性區)、出口區。

腰椎滑脫

4

影像表現:

1、正位片(不易顯示峽部病變):

椎板外測端呈斷肩樣改變;

椎板外側上下緣顯示邊緣硬化的新月狀凹陷;

椎弓根區密度不均,結構紊亂或有破碎;

或見椎體旋轉。

2、側位片:

椎弓根後下方細長或見透明裂隙,關節突間常見硬化徵象;

上位病變椎體出現滑移;

椎間隙狹窄,前後比例異常;

可對滑脫程度進行測量。

滑脫程度的測量:

A Meyerdin分度:5度、B 滑脫百分率= X/X`*100%

C 滑脫角、D 骶骨傾斜角

E 骶骨水平角、F 腰椎指數= Y/Y

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

斜位片、 可顯示峽部崩裂情況

脊柱側彎

5

SVA:矢狀面垂直軸
sagittal vertical axis

Nash-Moe椎體旋轉度測量法

發育成熟度鑒定:第二性徵、骨齡、Risser征

基本概念

主側彎:是最早出現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又稱代償性側彎或繼發性側彎,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
端椎(EV):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最尾端的椎體。
頂椎(AV):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骶骨中心垂線最遠的椎體或椎間隙。
中間椎(IV):頂椎與端椎之間的椎體,一般為頂椎上方或下方第1或第2椎體。
中立椎(NV):全脊柱站立正位像上無旋轉且保持中立的椎體。
穩定椎(SV):骨盆水平後,骶骨中心垂線

2. 我的脖子痛!!!求助!!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鄰近組織(如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受累而引起的相應症狀。

[頸椎病分型]
頸椎病從解剖、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體征分型很多,相互之間無明顯界限,臨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聯系。
頸椎病根據病變受累部位所引起的臨床表現、體征可分為五型,即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食道壓迫型。臨床常見前四型,食道壓迫型很少見。
(1)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為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側後方突出或有(或無)椎體後骨刺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而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
(2)脊髓型頸椎病:主要為退行性的頸椎間盤及椎體後緣骨刺因頸椎不穩先刺激、隨後壓迫脊髓而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以輕重不同可分為三度:Ⅰ度:主要為前角細胞受損;Ⅱ度:主要為椎體束受損;Ⅲ度:為脊髓橫貫性損害。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是頸椎間盤或骨質增生或兩者同時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膜內的或椎動脈的交感神經纖維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
(4)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及側方椎間盤突出,刺激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全者。

參考資料:中醫看頸椎病||起居與頸椎病||手術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生理學 -------------------------------------------------------------------------------- 一、 頸椎病的生理特點 頸椎骨骼小,上面負擔著較大體積和重量的頭顱,同時頸椎骨具有伸屈、旋轉及側屈等較大幅度的運動范圍,因而在力學上形成了不穩定的骨骼結構,在生理狀態下,它們藉助頸椎堅強的骨骼和軟組織得以保持平衡。到成年期,由於體力勞動強度增加,及頭頸部過度運動和不良姿勢等原因,致使頸肩背部肌肉和韌帶等組織勞損或捩傷,而引起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隨著年齡的增大,頸椎的椎間盤,關節囊以及韌帶等相繼發生退行性病理改變。 二、 椎間盤的生理作用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結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部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 三、 頭頸部的運動 雖然兩個相鄰椎骨間的運動范圍很小,但是全部脊柱的運動范圍卻很大,能沿三個軸進行運動,即沿額狀軸上的屈伸運動,矢狀軸上的側屈運動和垂直軸上的旋轉運動。由於頸椎上關節面斜上方,頸脊柱的運動范圍最大。頸部屈伸運動范圍較大,其幅度平均為100-110゜,前屈運動的幅度是在脊柱中最大者,完全前屈時,下頜頦部可抵觸胸壁。頸部的旋轉運動范圍,左右各均為75゜,頸部的側屈運動,都伴有旋轉運動。 在頭頸交接部,因第一、二頸椎的特殊分化,形成寰齒關節和寰樞關節,使頭顱可在各個方向自由運動。點頭運動是在寰枕關節,此關節的屈伸運動幅度很大,約占頸部運動的1/2。頭部的旋轉運動主要是在寰齒關節和寰樞關節,其運動幅度約占頸部旋轉運動的一半。 頸脊柱運動的軸線,通過椎體,相當於髓核的中心點。因之,頸脊柱前屈時,椎骨被拉長。頸脊柱完全屈曲時,椎管的前緣可被拉長1.5cm,而其後緣可被牽長5cm,椎管內的脊髓亦被牽長,變細而緊張。後伸時,椎管變短,脊髓松馳而稍粗。 四、 頸椎的生理曲度 人體端坐或站立時,從側方看人的頸部似乎是直的,但包繞於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在醫學上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在X線片上,沿此曲度走行,在各個頸椎椎體後緣形成的連續,光滑的弧形曲線,稱之為頸椎生理曲線、正常值是12±5mm。其測量方法是,從齒狀突後上緣開始向下,將每個椎體後緣相連成為一條弧線,然後從齒狀突後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後下緣做一直線,上述弧線的最高點至這條直線的最大距離就是反映頸曲大小的數值。 頸椎曲度的形成是由於頸4至5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的,這是人體生理的需要。可增加頸椎的彈性,起到一定的緩沖振盪的作用,防止大腦的損傷。同時,也是頸部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正常生理的需要。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可引起相應的病理變化。 五、 頸脊髓的基本功能 脊髓的活動受腦的控制。來自四肢和軀乾的各種 感覺沖動,通過脊髓的上行纖維束傳達到腦,進行高級綜合分析;腦的活動,再通過脊髓的下行纖維束,調整脊髓神經元的活動。脊髓本身完成許多反射活動,但也受腦活動的影響。 六、 脊髓感受覺的傳遞 感覺分析器由周圍裝置,即感受器、中間傳達室導束和大腦皮層感覺細胞三部分組成,在脊髓,感覺的中間傳導束,有淺感覺傳導束,深感受覺傳導束和本質感覺傳導束。 1. 淺感覺傳導經路,即脊髓丘腦束,傳導面部以外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 2. 深感覺傳導經路:是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傳導束,位於脊髓的後索內。 3. 小腦本體感覺徑路,即脊髓小腦束,位於脊髓側索的表層; 4. 其纖維來自背核和灰質中間內側核的細胞,上行到小腦。 七、 脊髓的運動機能 運動機能,是接受了感覺刺激以後所產生的反應,分為"隨意"運動和"不隨意"運動。隨意運動,是指有意識的執行某種動作,主要是錐體的機能,由橫紋肌收縮來完成。不隨意運動,是不受意控制的"自發"動作,在正常情況下保持正常姿勢的活動,主要是錐體外系統和小腦系統的機能。一般認為,大腦皮層的隨意運動沖動沿兩個神經傳導:①上運動神經元,從大腦前中央回皮質錐體細胞發出纖維,終止於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顱神經核運動細胞;②下運動神經元,自脊髓前角細胞和顱神經核運動細胞開始,其纖維神經脊髓前根和周圍神經到達肌肉。 1. 皮質脊髓束:亦稱錐體束,是由大腦皮層大型錐體細胞的軸突纖維組成。大部分纖維在延髓錐體交叉部交叉,到對側脊髓的側索,組成皮質脊髓側束,終止於脊髓前角細胞;小部分纖維不交叉,進入脊髓的前索,組成皮質脊髓前束。 2. 錐體外系統,是錐體系統以外的下行徑路,為原始功能特殊分化較差的運動系統,包括網狀脊髓束,紅核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橄欖脊髓束等。錐體外系統的功能是調整錐體系統的活動並調整肌張力,以協調肌活動,維持姿勢如習慣性動作,使動作協調、准確、免除震動和不必要的附帶動作。 八、 脊髓反射 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形式,是機體內,外環境刺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 最簡單的脊髓反射弧只包括一個傳入神經元和一個傳出神經元,組成單突觸反射,一般只局限於一個或相鄰脊髓節內,亦稱節內反射。多數反射弧是由兩個以上的神經元組成的多突觸反射,即在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之間還有中間神經元,中間神經元的軸突在固有束內上行或下行數個脊髓節,再終止於前角細胞,此種反射稱為節間反射。 牽張反射或肌伸張性反射是節內反射,其生理機能在於維持骨骼肌緊張,對維持直立姿勢特別重要。膝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都屬於牽張反射。牽張反射的反射弧相當簡單,但也受高級中樞的控制。在脊髓反射弧徑路中斷時,反射消失;但在失去高級中樞的控制時,反射卻亢進。 臨床上所謂的淺反射,是刺激皮膚或粘膜所引出的反射活動,是皮膚--肌肉反射,不屬於牽張反射,而屬於保護性反射。淺反射的反射弧較長,反射沖動可能上達大腦皮質頂葉的運動區或運動前區。因而,在錐體束損傷時,淺反射不是亢進,而是減弱或消失。
什麼是頸椎病?�
頸椎病,顧名思義,是因頸椎發生病變而導致的一種疾病。確切地說,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改變,致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到損害,如壓迫、刺激、失穩等,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稱之為頸椎病。

頸椎病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較多於女性。病變主要累及頸椎椎間盤和周圍的纖維結構,伴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和脊髓變性。本病主要的臨床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頸椎病的診斷標准有兩條:
(1)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 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他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頸椎病可分幾型?�
頸椎病可大致分為5型,分別是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型。

頸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是什麼?�
頸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有兩條:
(1)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2)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具有「雙邊」、「雙突」、「切凹」、「增生」;但應除外頸部扭傷(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炎、神經衰弱及其他因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但下列因素在本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1)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由此而致的整個頸椎和頸椎其他部位,如小關節韌帶的退變是頸椎病的主因。另外,由於不斷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也可逐漸出現退行性變。
(2)慢性勞損: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最大限度的活動。這種勞損易被忽視,但它是造成頸椎關節退變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睡眠的不良體位、工作的姿勢不當及不適當的體育鍛煉等。
(3)頭部外傷:資料表明,頸椎病患者中約有半數病例與外傷有直接關系。如交通意外、工作與生活中的意外、運動性損傷、不得法的推拿牽引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或加劇頸椎退變。
(4)咽部炎症:資料表明,當咽部及頸部有急慢性感染時,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症狀加重。由於該處的炎性改變可直接刺激鄰近肌肉、韌帶,或通過豐富的淋巴系統使炎症在局部擴散,以致造成該處肌張力低下、韌帶鬆弛和椎關節內外失衡,破壞了椎體間的穩定性。
(5)發育性椎管狹窄:許多臨床資料表明,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與頸椎病發生有直接關系。椎管狹小者,當受外傷,甚至輕傷時也易發病。而大椎管者不易發病。發育性椎管狹窄應及早手術減壓。
此外,頸椎先天畸形,如先天椎體融合、第一頸椎發育不全或伴顱底凹陷症、棘突畸形等,也會造成頸椎病。

頸椎病引發的疼痛具有哪些特點?�
頸椎病可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各種病例之間均有差異。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期,疼痛亦存在差異,常見有以下幾種:
(1) 局部痛:多呈鈍痛或隱痛,少數為刺痛,這是由於椎間關節位置改變引起頸部肌肉平衡失調所致。晨起多見,多與睡眠姿勢不當有關。
(2)放射痛:沿上肢向手部放射之疼痛,為脊神經根受刺激、壓迫或牽拉所致。疼痛分布區與患節脊神經分部區相一致,多為刺痛,常伴有麻木感。
(3)血管性痛:主要指椎動脈缺血所造成的偏頭痛,多為一側性,局限於顳部,發作短暫,呈跳痛或灼痛,常伴有眩暈。每次發作多與旋頸或頸部側彎有關。
(4)牽拉痛:指頸椎節段受累,引起相應節段內臟區的疼痛。如下頸部頸椎病可在出現上肢症狀的同時,伴發心絞痛或胃痛症狀。

對頸椎病病人要做哪些檢查?�
對頸椎病患者要做常規檢查、X線檢查、頸椎特殊影象檢查。
常規檢查是指對每例患者的基本檢查,包括詳細地詢問病史,及進行體格檢查如:①壓痛點的部位:如棘突間壓痛多見於病變早期。②頸椎活動范圍檢查:根型和頸型對頸椎屈伸影響較多;椎動脈型對頸椎旋轉活動影響較多。③頸椎的試驗檢查及感覺:運動障礙和反射的檢查。
X線檢查:凡頸椎病患者都應拍正位及側位、雙斜位X光片。
頸椎特殊影象學檢查:包括斷層攝影、CT 掃描、核磁共振以及其他用於頸段的各種造影術。

關於頸椎病的試驗檢查有哪些?�
(1)前屈旋轉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多有退行性改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又稱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以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若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使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醫者以雙手重疊放於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醫者一手扶患者頭頂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檢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
(4)上肢後伸試驗 :醫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上外呈伸展狀,若患者出現放射痛,則表明頸神經或臂叢神經受壓或損傷。

為什麼頸椎病患者要拍X線片?�
頸椎X線片不但可以用來診斷頸椎病,更重要的是可以除外許多其他頸部疾病。如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頸椎先天畸型、骨折脫位和腫瘤等。頸椎病病人根據症狀及體征,拍攝適當體位的頸椎X線片,對診斷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可拍頸椎的正、側、雙斜位片。側位片可觀察椎體排列、關節突、關節位置的微細變化及棘突的移位等,尤其可較准確地測量椎管前後徑,並可觀察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正位片可顯示雙側鉤椎關節及其間隙,可觀察雙側椎板寬度是否對稱,棘突位置是否有移動。在頸1~2開口位,可觀察樞椎齒狀突的形態及其異常改變。斜位片主要觀察椎間孔的形態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程度,頸椎有旋轉移位時,可見到患椎的上關節突向前上方變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功能位檢查即拍頸椎過伸、過屈體位的側位片,可顯示頸椎由於失穩引起的移位變化。

頸椎病特殊影像檢查有何意義? �
頸椎特殊影像檢查主要指斷層攝影、CT掃描、核磁共振(MRI) 。
(1)斷層攝影:臨床常用的有矢狀位與冠狀位2種,一般以患處為中心,前後左右每隔0.3~1cm一張,共拍4~6 張。其診斷價值為:①觀察早期變化,因為早期尚未有完全骨化之骨刺及脫出之髓核,由於其密度較低,故X線片不好發現;②觀察微小變化,小於以1cm的破壞區或骨質增生,X線片不易發現;③對後方小關節早期之退變易於發現。
(2)CT掃描: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應用X線穿過人體不同組織後不同衰減度所造成的密度差,以判定正常或異常,其診斷價值為:①准確判定椎體與椎管的矢狀徑大小;②可觀測後縱韌帶鈣化范圍;③可觀測脊髓在椎管內的位置、形態及其與周圍的關系;④可除外骨質本身破壞性病變。
(3)核磁共振:它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測定各組織中運動質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別,較CT更為先進,圖象十分清晰,被稱為活的解剖圖譜。不僅可獲得頸椎三維結構,並能清楚地判定椎管矢狀徑、椎體後緣增生、髓核突出及局部炎症、脊髓組織本身病理生理改變等。
但是,CT掃描、核磁共振畢竟是一種輔助檢查,在確定其診斷價值時,必須結合臨床,由於其機器設備的昂貴,在做此類檢查前,要先拍X片,若X片可以確診的,可以不做這些檢查。

頸椎病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頸椎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影象檢查,但在條件許可時,借用一些輔助方法,可對確定病變的性質、部位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奎根氏試驗、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頸椎靜脈造影等。

什麼是奎根氏試驗? �
奎根氏試驗即通過腰4~5穿刺達椎管內珠網膜下腔而測定腦脊液的壓力來斷定有無梗阻。也可以從腦脊液生化檢查中根據其蛋白量的升高來推斷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從而有助於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什麼是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內注入碘制劑或空氣來進行脊髓造影。它有助於對椎管及椎管內各種疾患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如脊髓本身疾病、腫瘤、頸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壓及椎管測量等;還可以明確脊髓受壓部位與范圍。但由於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劑可出現各種反應,具有一定危險性,臨床要從嚴掌握。

什麼是椎動脈造影? �
椎動脈造影是通過椎動脈、鎖骨下動脈,進行穿刺造影,或者切開肱動脈或股動脈進行插管造影。主要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同時也是減壓術前的常規檢查,可確定施術部位及范圍。

什麼是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 �
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是根據病情挑選直接向頸髓供血的動脈注入適量造影劑,根據其造影結果可確定腫瘤部位,診斷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缺血、椎體後緣致壓物等。

什麼是頸椎靜脈造影?�
頸椎靜脈造影即將造影劑由胸鎖乳突肌內緣直接注入椎體內,通過靜脈迴流,顯示出椎外靜脈和椎內靜脈的形態和流速等變化,據此推斷椎管內外病變情況,對頸椎病合並脊髓症狀者尤為適用。

奎肯(Queckenstedt)試驗有何具體的內容?
(1)目的:因為頸椎病的椎間盤變性,彈性減少,而向四周突出,進入椎管的部分壓迫脊髓,或繼發的骨刺與突出的椎間盤組成混合物壓迫脊髓。對於有脊髓症狀的患者,應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通過判斷蛛網膜下腔有無梗阻及梗阻程度,來了解脊髓是否受壓以及受壓程度,以作診斷參考。
①通暢者多為脊髓變性病變。
②部分梗阻者多為頸椎病。
③完全梗阻者多為腫瘤引起。
(2)原理:因為腦脊液自側腦室、第三和第四腦室的脈絡叢及腦室膜的細胞產生,由側腦室經室間孔入第三腦室,通過導水管入第四腦室,再經正中孔及外側孔流入蛛網膜下腔(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連通),由蛛網膜吸收迴流至靜脈,經頸內靜脈返回右心。正常人當壓迫頸靜脈時,腦脊液因為迴流受到障礙,壓力立即上升,10秒以後達200~300mm水柱。解除壓迫後,壓力即迅速下降到原來的水平,所需時間也是10秒。由於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是相通的,故通過腰椎穿刺針接一個計壓管即可測出壓迫頸靜脈時腦脊液壓力的變化。
(3)方法
①腰椎穿刺後,測出腦脊液的最初壓力並記錄。
②用指壓法或用血壓表氣囊止血帶壓迫法,壓迫頸靜脈以觀察壓力的變化及變化的速度。應用血壓表氣囊加壓時,其氣壓不能超過60毫米汞柱,每增加其壓力 10毫米汞柱時,記錄一次腦脊液計壓數。應用指壓法是,每隔5~10秒鍾記錄腦脊液計壓數一次。壓迫頸靜脈後如果壓力不升則表示穿刺以上的部位有完全梗阻。如果解除壓迫,腦脊液壓力繼續上升,或不能及時回到原來的水平,則表示有部分梗阻。指壓法可分別壓迫左右頸內靜脈,或同時壓迫兩側頸內靜脈,以觀察其壓力變化情況。如頸後伸或向一側彎時有梗阻現象,對診斷頸椎病有特殊的意義。

如何閱讀頸椎病檢查中的X線平片?
(1)正位片觀察有無寰樞關節脫臼,齒狀突骨折或缺失(張口位片);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和狹窄。
(2)側位片
①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除病人的投照位置、投照角度等技術因素之外,可能會有幾種原因:
第一、頸部軟組織發生急性扭傷或纖維織炎,疼痛劇烈或有肌肉緊張時,可以影響頸部的正常姿勢及活動。
第二、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病有神經根刺激症狀者,病變節段的脊椎固定不動或椎間隙有前窄後寬而出現後突現象。
第三、由於頸椎間盤變性部位不同,程度不一,也可發生曲度的改變及局部旋轉或偏歪現象而表現為局部棘突偏歪;關節突、椎根切跡及椎體後緣呈雙影現象。在側位片,以下三種情況有臨床意義:
a:一個或兩個頸椎椎間小關節突呈有雙影,稱為雙凸現象;椎根切跡呈有雙影,稱為雙凹現象;椎體後緣呈有雙影,稱為雙邊現象,而上下頸椎卻顯影正常,表示其頸椎有旋轉現象。
b:上部頸椎顯影正常,而下部頸椎呈現雙凸、雙邊、雙凹現象;或下部正常而上部有類似的變化,表示其交界部有旋轉現象。
c:頸脊椎的一個或兩個脊椎顯影正常,而其部分有雙凸、雙凹、雙邊現象,表示顯影正常的頸椎有旋轉現象,如全部頸脊椎的後部呈現雙凸、雙凹、雙邊現象,則為投照不當的原因,無臨床意義。
②有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改變,彈性好者,相對穩定,其活動度小並與上下椎間盤相似;嚴重者可見有滑椎現象,表現為各頸椎前後緣排列不齊。這種現象對病變的椎間盤的定位診斷及了解手術以後植骨情況有幫助。
③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都能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後方的骨贅容易引起症狀。但骨贅的大小並非與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成正比,因而骨贅不大明顯而脊髓受壓迫明顯、骨贅大而臨床症狀不明顯者均可發生。
④椎間盤變窄:椎間盤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而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平片上椎間盤變窄。
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較差,椎體發生半脫位,或稱之為滑椎。椎體的半脫位引起椎間孔的橫徑和椎管的前後徑變小而產生臨床症狀。
⑥項韌帶鈣化:臨床上當項韌帶鈣化時,與其相對應的椎間盤早已出現退行性的變化。這是因為椎間盤變性以後,相應節段的項韌帶負荷較多的緣故。項韌帶骨化之前,局部韌帶組織經歷退變及軟骨化的階段,臨床上可以觸及局部有硬化,而X線平片卻不能顯示出來。
⑦斜位片:拍頸椎雙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孔的大小和鉤椎關節的骨質增生情況。鉤椎關節增生以後,使椎間孔變小,在頸椎斜位片能顯示出來,它是產生神經根刺激及椎動脈供血不全的原因。但是,臨床上有些骨質增生明顯,並占據椎間孔橫徑的2/3者也無任何症狀。

碘油脊髓造影有何具體的內容?
(1)目的是鑒別脊髓病由脊髓變性病、粘連性蛛網膜炎、脊髓腫瘤或椎間盤向椎體後方膨出所致。碘油在蛛網膜下腔通暢無梗阻為變性病變或非器質性病變;呈蠟淚狀者為粘連性蛛網膜炎;呈倒杯狀者為髓外脊髓腫瘤。
(2)其適應症有脊髓長束障礙症狀同時又有頸椎病疾病。對碘及碘油過敏者屬於禁忌症。
(3)操作方法:腰椎穿刺Queckenstedt試驗有梗阻或部分梗阻,向蛛網膜下腔注入重比重碘油碘苯脂(myodil)3ml或3ml以上,患者仰卧或俯卧於X線檢查台上進行透視檢查,逐漸傾斜檢查台,使之呈頭低腳高位。此時可見油柱呈條帶狀向頭段移行,至胸�1~胸�2時,油柱稍受阻並加寬。加大檢查台傾斜角度,油柱可繼續上移,至接近脊髓受壓部位時,流速變慢;到達受壓部位後,油柱漸漸呈平段狀。完全梗阻者,雖加大檢查檯面傾斜度,其影像也無改變;部分梗阻者,加大傾斜角度可見碘油在平段之一側上行,呈L形,或者在平段的兩側上行,呈凹形,到達另一個梗阻部位時又重復上述現象。
如果碘油能通過頸椎到達顱內,則改為頭高腳低位,由上而下觀察一次,以了解梗阻上界及節段數。如果為完全梗阻,則應作腦池穿刺,注入碘油作下行造影,才能了解其上界。這可為多發頸椎間盤病變的徹底治療提供診斷依據。如果仰卧位造影劑暢通無阻,則應作俯卧位觀察,以免遺漏椎間盤凸向椎管程度較輕的病例。

碘油造影在臨床上有何意義?
(1)頸椎病的碘油脊髓造影,正位片所見以平段顯影或在平段的基礎上發展呈L 形及凹形,最後呈梯形。平段的基礎是椎體後方的混合突出物引起,所以,平段的影像與椎間盤的平面大致相符合。在側位片上可以見椎間盤等混合突出物對脊髓不同程度的壓迫現象。骨性突出物與碘油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此距離比硬膜厚度大幾倍,表示其間夾有軟組織。前路手術後在短期內可見臨床症狀有明顯好轉,但脊髓造影仍顯示有梗阻現象,這種情況一般在2~6個月才消失。
(2)一般來說,椎間盤病變患者進行碘油造影時,因為梗阻物�%D

閱讀全文

與寰齒間距測量方法C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mi檢驗用什麼檢驗方法 瀏覽:730
血液中元素分析檢測方法 瀏覽:404
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哪裡 瀏覽:600
教學方法實物 瀏覽:953
42除4計算方法 瀏覽:400
茶盤的保養方法視頻 瀏覽:921
飄窗玻璃卷簾安裝方法 瀏覽:481
幼兒腎積水治療方法 瀏覽:210
顯示主題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03
減肥方法快速減肥 瀏覽:658
定製衣櫃側板的處理方法圖片 瀏覽:115
麻疹咽拭子檢測方法 瀏覽:63
格林巴利的治療方法 瀏覽:559
行政公文常用調查方法 瀏覽:892
除泥鰍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02
呼吸不規律測量方法 瀏覽:191
肚子肥胖的解決方法 瀏覽:989
葯品檢測方法轉移要做什麼研究 瀏覽:567
口腔潰瘍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57
貓眼電影退票的方法步驟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