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脊柱活動度測量方法視頻

脊柱活動度測量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3-06-05 15:41:35

1. 怎麼測量脊柱生理彎曲度

第一,得出完整弧段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只是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所以其生理彎曲只能夠反映到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特徵。
第二,確立弧段相嵌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是各自為證的,所以在研究各生理彎曲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而在重新的劃分中就能夠體現著一個相互間的關系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個很好的概念。
第三,建立脊椎生理彎曲的研究系數。在所有的椎體位置上都能夠得出相應的生理彎曲系數,這些系數為脊椎研究注入強大生命力,例如生理彎曲中的曲盡點、起曲點、止曲點、受力方向等等,我們在研究過程可以藉助相應的系數對整個脊椎作出全面的分析。
此外本書將分別組成人體脊椎生理彎曲上下段的椎骨段統稱為人體脊椎斜段,而斜段又分為前斜段和後斜段:前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前的人體脊椎斜段;而後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後的人體脊椎斜段。這樣的人體脊椎生理彎曲劃分同時也體現了人體脊椎弧段相嵌的概念,其價值的遠大就在於確定了局部椎骨的錯位現象會同時影響到兩個人體脊椎生理彎曲的正常形態,從而能夠為深入研究人體脊椎各生理彎曲之間的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第四,處於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是相同的,即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都是在椎體的後部和椎弓的位置上,或者都是在椎體中部和前部的位置上。

2. 怎麼簡單的測量腰椎曲度

常用的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頸椎曲度測量

1

三種方法常用來測量頸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應力曲線、Harrison後切線法。其中Harrison法測得數值較為准確,但目前臨床仍最常用Cobb法評估頸椎曲度,因其較易操作,且組內、組間可靠性均較好。據報道,通過C1測得Cobb角角度較大,而通過C2測得頸椎前曲角度較小。

各學者對於頸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報道各有不同,Grob等認為C2-C7生理曲度為24°,Hardacker等認為正常范圍在10 °-34 ° ,目前大多數文獻公認的曲度正常值為21 ° - 22 ° 。

椎體Borden式測量法:C2後上角與C7後下角連線,頸椎各椎體後緣畫連線,兩線最寬處垂直距離。正常值為12±5mm。
頸椎退行性變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患者提早發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及椎體旋轉等表現。
Mc Aviney等發現頸曲小於20 °或頸曲達到31 ° - 40 °與頸痛有密切聯系。

對於頸椎OPLL的患者,K線可以作為術式選擇的一項依據:當後縱韌帶骨化灶沒有超過K線,為K線陽性,此時可考慮頸椎後路手術;反之為K線陰性,此時為頸椎後路手術的禁忌症。

K線是頸椎側位片上連接頸2與頸7椎管中點的直線

脊柱不穩

2

枕頸不穩

寰樞椎不穩
側位片示寰齒間隙增寬

寰樞椎不穩
張口位片示齒突雙側間隙寬度不對稱

下頸椎不穩

腰椎不穩

Panjabis法測量腰椎不穩:
A 動力位片上位椎體後緣移位角度;
B 椎體前移位>4.5mm;
C、D 關節突接觸面<50%;
E 棘突間隙增寬;
F 棘突旋轉;
G CT示一側關節間隙後緣張開。

Hanley法:前屈-後伸位X光片示椎體移位>4mm或角度變化>10 °即可診斷腰椎節段性不穩。

椎管狹窄

3

頸椎管狹窄: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等因素造成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者為頸椎管狹窄症。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症
醫源性頸椎管狹窄症
其他病變和創傷

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至棘突基底線的最短距離,凡矢狀徑絕對值<12mm屬頸椎管狹窄,絕對值<10mm屬絕對椎管狹窄。

採用Pavlov比值表示更為准確:Pavlov ratio = b / a當比值<0.75則可以診斷頸椎管狹窄。
a.椎體矢狀徑b.椎管矢狀徑c.棘突基底連線

腰椎管狹窄症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質增生和纖維組織增生肥厚,導致椎管或神經根管內徑較正常狹窄,並產生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中央型椎管狹窄:一般橫徑<18mm、矢狀徑<13mm 診斷椎管狹窄,其中10-12mm為相對狹窄,10mm以下為絕對狹窄。
神經根管狹窄。
側隱窩狹窄:側隱窩前後徑5mm以上為正常,3mm以下為狹窄。

比值在1:4.5以上為中央椎管狹窄。
此法不受X光片放大率影響,但存在假陽性率高的弊端。

腰椎神經根管是指神經根自硬脊膜發出,斜向外下,直至出椎間孔外口所路經的管道,但這一概念只適用於腰4、腰5、骶1神經根。
分為:入口區、中間區(真骨性區)、出口區。

腰椎滑脫

4

影像表現:

1、正位片(不易顯示峽部病變):

椎板外測端呈斷肩樣改變;

椎板外側上下緣顯示邊緣硬化的新月狀凹陷;

椎弓根區密度不均,結構紊亂或有破碎;

或見椎體旋轉。

2、側位片:

椎弓根後下方細長或見透明裂隙,關節突間常見硬化徵象;

上位病變椎體出現滑移;

椎間隙狹窄,前後比例異常;

可對滑脫程度進行測量。

滑脫程度的測量:

A Meyerdin分度:5度、B 滑脫百分率= X/X`*100%

C 滑脫角、D 骶骨傾斜角

E 骶骨水平角、F 腰椎指數= Y/Y

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

斜位片、 可顯示峽部崩裂情況

脊柱側彎

5

SVA:矢狀面垂直軸
sagittal vertical axis

Nash-Moe椎體旋轉度測量法

發育成熟度鑒定:第二性徵、骨齡、Risser征

基本概念

主側彎:是最早出現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又稱代償性側彎或繼發性側彎,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
端椎(EV):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最尾端的椎體。
頂椎(AV):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骶骨中心垂線最遠的椎體或椎間隙。
中間椎(IV):頂椎與端椎之間的椎體,一般為頂椎上方或下方第1或第2椎體。
中立椎(NV):全脊柱站立正位像上無旋轉且保持中立的椎體。
穩定椎(SV):骨盆水平後,骶骨中心垂線

3. 作為一項體檢項目,脊柱側彎的測量標準是什麼樣的

脊柱側彎的測量方法主要是通過照射脊柱全長的X光線來進行確定,在觀察的過程中要找到脊柱側彎的上下端錐。在上端和下端分別做兩條垂線之後,兩個垂線之間的交角,就是脊柱側彎的角度。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對於大多數辦公族來說,一天需要長時間的坐在電腦面前,久而久之自然容易導致脊椎腰椎等出現問題,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養成健康良好的辦公習慣,多去進行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的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脊柱側彎之後也有可能會導致身體引發其他並發症,因此也要注重日常保養。

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脊柱側彎跟椎旁肌的肌肉力量不平衡有著一定的關系,對於長期久坐或者負重的人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脊柱側彎現象。發現問題之後,一定要及時前往專業醫院就診治療,這樣才能將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4. 脊柱側彎的度數怎麼看

側彎測量方法:(1)、柯布氏法適用於側彎角度大於50度者的測量。在前後位片上,於側彎的最上方和最下方分別確定一個椎體.沿上方椎體上緣和下方椎體下緣各引出橫線.然後分別做這兩條線的垂線,兩條垂線相交之角度即表示脊柱側彎的度數。(2)福格遜法適用於側彎角度小於50度者的測量。在前後位片上,取上椎體中點和最凸椎體中點連一直線,再以最凸椎體中點和下方椎體中點連第2條線.兩線相交之角度即為脊柱彎曲的角度。

----------

5. 關節活動度詳細資料大全

關節活動度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 度。關節活動度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 關節活動度,前者是由肌肉主動收縮產生, 後者由外力產生,無肌肉的隨意運動。法醫 學鑒定時,測模鏈量關節的主動與被動ROM 時,應注意兩側比較,以關節起始位為中立 位0°法紀錄,如肘關節活動度:伸0° (中立位),屈140°。(沈憶文)

基本介紹

測定方法,臨床症狀,評定標准,

測定方法

關節活動范圍的測定是評定肌肉、骨骼、神經病損病人的基本步驟,是評定關節運動功能損害的范圍與程度的指標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確定是否有關節活動受限,發現影響關節活動的原因;確定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確定適宜的治療目標,判定可能康復的程度;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方法提供客觀依據;客觀測量關節活動范圍的進展情況旦橡孫,以評價康復治療、訓練的效果;為病人及治療師提供動力,為科研提供客觀資料等 。

臨床症狀

關節活動范圍異常的常見原因包括:關節、軟組織、骨骼病損所致的疼痛與肌肉痙攣;制動、長期保護性痙攣、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勢等所致的軟組織縮短與攣縮;關節周圍軟組織疤痕與粘連;關節內損傷與積液、關節周圍水腫;關節內游離體;關節結構異常;各種病損所致的肌肉癱瘓或無力;運動控制障礙等。

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 ***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如大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 :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 :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 :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 :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 :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 :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 :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 :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 :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 :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 :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 :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 :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 :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 :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 :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 :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 :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 :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 :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 :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閱讀全文

與脊柱活動度測量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視安裝系統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26
檢查瓷磚的方法圖片 瀏覽:108
開關連接電腦屏幕方法 瀏覽:382
流程稼動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483
初中英語考試技巧方法 瀏覽:676
tan13度數計算方法 瀏覽:660
作比較的方法在文章中怎麼找 瀏覽:154
光學的方法測量外形輪廓 瀏覽:520
如何給室內降溫方法 瀏覽:177
製作山水畫的方法步驟 瀏覽:851
眼睛結膜炎治療方法 瀏覽:585
香港病毒治療方法 瀏覽:866
空調線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805
耳洞槍的使用方法 瀏覽:979
諾基亞n72鎖碼解決方法 瀏覽:570
如何治毛周角化的方法 瀏覽:177
數字資源的獲取方法與步驟 瀏覽:35
口紅刷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15
敏感性分析的各數據計算方法 瀏覽:419
餐車安裝方法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