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粽子的製作方法步驟
粽子做法如下:
【食材】粽葉3斤,糯米10斤,大棗4斤,細線。
1、我們放入清水中沖洗一下,然後炒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水開後我們將准備好的粽葉,草繩放入裡面煮一小時。放涼。沒有草繩的用棉線也行。
粽子好吃,但由於粽子用糯米做成,粘度高、不易消化,所以不要多吃,一次2~3個就可以了。
『貳』 粽子的製作過程
粽子的製作過程步驟如下:
材料准備:糯米1500g、粽葉適量(看大小衡量)鹽、糖、生抽、黃酒、蚝油、山茶油、少許等等。
1、包粽子之前,首先要准備一些材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以及自己喜歡的餡料,來對粽子進行製作。
『叄』 粽子的製作方法
肉棕做法
1、5斤香糯米,用溫水浸泡2、3個小時,期間翻動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然後濾干水分。
2、2斤去皮綠豆,以同樣的溫水同樣的時間浸泡,濾干水分。
3、2斤半肥瘦豬肉,把肉切成寬2cm、厚1cm、長10-15cm條狀,接下來放入少許精鹽、雞精、料酒、薑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調料並用筷拌勻待用。
4、把粽子葉放水裡煮,水開10分鍾後即可取出,冷水洗凈,剪掉兩端多餘部分慶友後濾干。
5、剪棉線若干條,每條長約20cm。
6、取兩張(均為反面)粽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一字,放入1、2匙綠豆,接著是放肉條,放同等綠豆於肉條上,再填125克米蓋住綠豆。
7、先把外端粽葉往裡銀宏折疊並向後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粽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另一端以防變形,繩子不能過緊(煮爆)或過松(進水),以輕扯不移動即可。
8、綁好後逐一放到鍋里,然後放入冷水,漫過粽子1cm左右,點火。水開15分鍾後把鍋里粽子換一下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紅棗粽做法
弄清肉粽的做法後甜棗粽子並不是很難。最大差別:溫水泡好棗,然後去籽剪成豆大顆粒,再與濾乾的糯米混勻,至於調料方面,喜歡甜的可放些糖。
綠豆鴨蛋粽做法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鴨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成餡。取泡過的粽殼葉折成斗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粽子,煮沸1小時後,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皮牛肉粽做法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末、薑末、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鍾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百果粽子做法
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成。
咸香雞肉粽
材料:糯米600克、雞肉800克、土豆400克、蝦米80克、蒜蓉1湯匙、生抽半湯匙、蔥、鹽、雞精、生粉若干、粽葉適量、粽繩適量。
做法:
1、將雞肉、土豆和大蔥頭剁碎,加入鹽、蒜、雞精、生粉等調料拌勻。
2、洗凈糯米,浸水半小時。燒熱鍋,用蔥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葉2張,折疊成漏狀,放入炒香的糯米1湯匙,加入做法1中扮勻的餡料,再加入1湯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將粽繩把粽子紮好,放入高壓煲中煮30分鍾,即可趁熱食。如果是普通煲須煮2小時左右。
裹蒸粽做法
材料: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蓮子4粒、蝦米10克、綠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葉1張、干竹葉6片、干鹼草2條。
2、鹹蛋黃1粒、胡椒粉少許、芋頭30克、排骨、肥肉約100克;五香粉、蔥油、味精鹽少許。
做法:
1、將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發起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個半小時以上,然後用胡椒粉、蔥油、味精、鹽來腌味。芋頭切塊炸過,備用。
2、將肥肉切塊用五香粉腌味約30分鍾。排骨切塊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麵粉腌過備用。
3、將荷葉對撕,粗面朝下,鋪上3片竹葉,放一半的糯米。然後放入香菇、蓮子、蝦米、栗子、鹹蛋黃、肥肉、排骨、芋頭、綠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將另外3片竹葉蓋上。
4、將荷葉左右兩側對摺抓緊,再前後對摺抓緊包成四角形,用鹼草包緊打結即可。
5、用水煮粽子四小時即可上桌。
(急!)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傳說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
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
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譽搏槐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
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作文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將來臨,我抱著萬分期待的心情等待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源於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
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呢!上午,我們家就開始包粽子,准備好喂我肚子里的「蛔蟲」了。
說道端午,大家一定不知道端午節的知識,就讓我這個大博士來告訴你們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吧!說起端午,我們還得請出一位詩人讓他來幫我們先開頭說起他吧,可此人到底是何方神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呀!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
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
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
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還是再來說說端午節賽龍舟的故事吧。
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今天是端午節,我飛快地跑回家想早點跟奶奶學包粽子.回到家,只見奶奶已經在洗米了。
我急忙做起作業。
忽然,我聽到奶奶的喊叫聲:「丁檸,作業做完了,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我一聽,一蹦三尺高,火速奔向廚房.到了廚房,我一看,奶奶已經包好了幾只粽子,它們像列隊的士兵整齊挺立,心想:「奶奶包得這么好,一定有決竅吧。
」於是,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像模像樣地包了起來:先拿起一片干竹筍葉,把它捲成凹斗形;然後加一點米,在上面鋪一點紅豆,把竹筍葉的一邊蒙貼在凹鬥上,再用繩子纏上幾圈,打一個結,一隻粽子就包好了。
然後,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包了好幾只粽子。
奶奶一邊包粽子,斜眼看看,邊樂呵呵地誇我。
吃晚飯的時候,我看著桌子上一盤盤自己包的粽子,心裡有說不出的甜蜜。
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
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元·吳廷暉:《龍舟奪標》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
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
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灘上,原住著一群古越族先民。
專家推測,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制在獨木舟上,又劃著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
隨著龍神觀念逐漸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意識後,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並從中產生出競渡的游藝形式,此後漸漸形成為中國各地的傳統風俗。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
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
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
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跳江自盡而最後形成端午節傳統風俗。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
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 每年端午節這天,在集美的龍舟池都會舉行一場劃龍舟比賽。
許多人們都會聚集在旁邊圍觀,熱鬧非凡,有的還拍照當紀念。
回到家裡,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
這個風俗是怎麼來的呢?今天,就讓我來告訴您吧!相傳,這些風俗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是兩千兩百多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的抗秦主張,反而放逐了他。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
屈原聞訊悲痛欲絕,農歷五月五日他懷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人們從四面八方劃著船趕來搶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給魚蝦吃,免得傷害屈原的屍體。
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來歷的傳說。
其實,早在屈原之,就有類似的風俗了。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品德高尚,詩篇感人,人們敬重他,...就讓我來告訴您吧。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在集美的龍舟池都會舉行一場劃龍舟比賽,詩篇感人,有的還拍照當紀念,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
屈原聞訊悲痛欲絕,熱鬧非凡,到了宋代。
其實。
人們從四面八方劃著船趕來搶救,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的抗秦主張!相傳,並把粽子投入江中給魚蝦吃。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品德高尚,早在屈原之。
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來歷的傳說。
從此這傳說很快傳遍南北各地,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農歷五月五日他懷石投入汩羅江?今天。
回到家裡、詩人,人們敬重他。
許多人們都會聚集在旁邊圍觀,由於奸臣誹謗,就有類似的風俗了,這些風俗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是兩千兩百多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免得傷害屈原的屍體,便把這些活動和屈原聯系起來,反而放逐了他。
這個風俗是怎麼來的呢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 每年端午節這天,以身殉國
又是一年五月五,又是一個端午節。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插一束艾葉,他淡淡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使人聞著,感覺神清氣爽,淡淡的清香把我的思緒回到了從前。
1 0年前,我才4歲,外婆在五月五這一天在房門上插上那麼一束葉子很長的葉子。
我問外婆:「外婆,這是什麼?」「這是艾葉。
」外婆一邊說一邊插艾葉。
「為什麼要插艾葉?」我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是為了避邪。
」外婆邊說邊從凳子上下來,走進廚房去了。
我也跟在外婆的後面,走了進去。
只見桌子上有幾片比剛才插的艾葉還大很多的葉子。
只見外婆從眾多葉子中抽出三片,迅速折成了一個三角體,把像米的東西倒進去一些,但這種米比較小,然後外婆抓幾個板栗和拿一些切好的肉放進去,然後再把剩下的葉子繞著這個三角體轉。
從旁邊的繩子抽出一根,把三角體綁起來。
按照這個步驟做了十幾個,放到蒸籠里,開始蒸這個東西。
「外婆,這是什麼?」「這是粽子,很好吃的。
」「為什麼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這個愛國詩人是什麼?」「孩子,你還小,等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過了一段時間,外婆叫我去吃粽子,外婆為我掰開葉子,裡面是個三角體,還有板栗、肉……我咬了一口,好香啊。
吃完了粽子,該去看龍舟了。
外婆把我帶到了河邊,只見河邊站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大聲助威,只見河裡有幾條龍船,幾個人在使勁地劃著。
又是一年艾葉飄香。
端午節網路名片 端午節粽子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
在中國廣西西北部,有一條風景如畫的綠色長廊,傳說那裡是鳳凰的故鄉,在這里居住著古代駱越民族後裔中的一支--仫佬族。
仫佬族,現有人口近16萬。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漢族文字。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善種水稻,採煤是仫佬族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莊,在同一村莊里,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開居住。
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個重要居住特點。
仫佬族民居,多為磚瓦頂的矮樓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
地爐建在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裡,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內用磚砌好爐子,爐子旁邊安放一隻大水壇,除了爐門和壇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
這樣,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也總有熱水,不僅隨時可以架鍋做飯,也使堂屋顯得舒適溫暖。
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圍著地爐吃「火鍋」,其樂融融。
因為仫佬山鄉盛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為大米、玉米和薯類,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飯。
有民族風味食品有:白饃、水圓、粽子、牛舌粑,紅、黃、黑三色糯米飯和鴨肉蘸醬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餚。
仫佬族人不喜歡吃煮得糜爛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
在農村,人們常吃營養豐富的豆腐餚。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著青色服飾,其服飾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褲腳上用小條的刺綉點綴。
清朝時仫佬族婦女還普遍穿筒裙,而現在多穿大襟衣和長褲,男子服飾則一律是對襟短衣。
仫佬族穿著中最有特點的是婦女穿的尖頭鞋,鞋面綉有花紋,精工細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歡戴一種形狀像碗的帽子,當地人稱之為「碗帽」。
如今仫佬族服飾已與漢族類同,只有特殊場合才穿民族服裝。
仫佬族的節日文化豐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節(又稱花婆節)、四月八的牛神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叫走坡節),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
傳說古時候,仫佬山鄉經常遭受神獅的侵害,後來一位白馬姑娘為仫佬人射殺了神獅,並從獅口奪回谷種送還仫佬人,還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給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習武滅獸。
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為紀念白馬姑娘的功績,每逢閏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為單位,輪流出資主持聚會,相沿成習,於是形成依飯節。
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門,擺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
它表達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八月十五的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
在走坡節上,他們盛裝結伴,在集市上尋找對歌夥伴,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然後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准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就可以.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粽子的製作方法
『肆』 粽子的手工製作
粽子的手工製作方法如下:
1、首先拿出兩片洗干凈柱央的粽子葉,把粽葉的根剪掉。
粽子的歷史發展:
粽子傳說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伍』 幼兒園粽子手工怎麼做
准備材料:彩色紙、膠水、剪刀、訂書機、貼紙、糖果。宏棚
1、准備長方形折紙(尺閉絕穗寸10*15厘米),兩邊往中心位置折疊。
2、用膠水將折疊處粘貼好。
3、用訂轎卜書機把其中一頭訂好,形成一個小袋子。沒有訂書機,也可以直接用膠水來粘貼。
4、裝入糖果或餅干,再把袋子的另一頭也訂好。
5、在粽子的表面貼上漂亮的貼紙,糖果粽子就做好了。
『陸』 包粽子的製作過程
包粽子的製作過程:
食材:糯米、大棗、花生、燕麥、草繩、竹葉。
具體做法:
1、買的粽葉和草繩是曬乾的,所以需要先處理一下,如果用冷水浸泡最少也得兩天時間才能變軟,這時只需把粽葉和草繩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快速變軟了,並且高溫煮過的粽葉更加干凈。煮好的葉子過一下涼水,然後用清水多沖洗幾遍,可以去除葉子的澀味。
洗干凈後每兩張葉子疊到一起整齊擺放好,表面找個大的案板壓上去,壓一個小時左右,這樣粽葉柔軟平整,好包的同時粽子形狀也好看。
『柒』 粽子的製作過程
製作步驟:
1、糯米洗凈後泡3個小時;
2、粽葉用熱水燙過洗凈瀝干。
3、粽餡的調味:喜歡吃什麼就包什麼,鹹的要先腌入味;
4、將兩葉粽葉折成漏斗狀,舀入一匙米放上五花肉、香菇、鹹蛋黃、板粟諸種餡料後,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後以粽繩扎緊。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
5、粽子的捆紮: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肉粽如果用肥豬肉不宜扎緊、松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扎緊,因為瘦肉熟了以後會收縮,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6、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水重新滾起以後再用小火煮2個小時左右即可.
『捌』 粽子的製作方法步驟
自製粽子
食材准備:500g糯米、200g蜜棗、適量粽葉
烹飪步驟:
1、新鮮的粽葉買回來之後洗干凈,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和食鹽,煮15分鍾,這一步可以增加粽葉的韌性,也可以更好的將粽葉上的臟東西煮干凈,煮好的粽葉撈出來再次清洗干凈,然後晾乾水分。
2、糯米要提前浸泡一個晚上,泡到能用手指碾碎的程度,泡好的糯米撈出來和洗干凈的蜜棗混合均勻。
3、粽葉剪掉頭部多餘的部分,折成漏斗狀,裝入適量的糯米,壓緊實一些,然後用剩餘部分的粽葉把糯米蓋起來。
4、然後把上面多餘的粽葉往下折,多餘的葉子折到一邊,圓錐上面是個三角形,就這樣順著將剩下的葉子往下折好,然後捆上棉繩即可,剩下的也全部包好。
5、鍋中燒開足量的水沒過粽子,待水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煮好以後趁熱取出。
總結:
1、粽葉要先用鹽水煮一下,這樣不但能殺菌,還能使粽葉更有韌性,煮的時候不容易開裂。
2、粽子的捆紮也是有很多技巧的,根據餡料區分方法。如果是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鹹肉粽如果用肥豬肉不宜扎緊、松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扎緊,因為瘦肉熟了以後會收縮,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3、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下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