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下肢頸干角測量方法

下肢頸干角測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16 05:23:07

Ⅰ 下肢骨的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即是髖骨(hip bone),成對,是形狀不規則的扁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16歲以前由髂骨、坐骨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的周圍骨面光滑,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髓骨下份的大孔,稱閉孔。 股骨(femur)為人體最祥州知粗大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可分為一體兩端。
股骨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中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後有轉子間嵴相連。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志,可在體表捫到。
股骨體圓柱形,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在粗線中點附近有向下開口的滋養孔。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於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於股骨下端的內上髁、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後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股骨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後方捲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後面都有關節面,前面的光滑關節面稱髕面。在後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 脛骨(tibia)為三棱狀粗大的長骨,位於小腿內側。分一體兩端。
脛骨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與股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相關節,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謹消做髁間隆起。隆起前後有髁間前窩和髁間後窩。上端的前面有脛骨粗隆,是髕韌帶的附著處。外側髁的後下面有腓關節面。
脛骨體呈三稜柱狀,前緣和內側面都直接位於皮下。其前緣銳利,在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後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腘斜線。
脛骨下端膨大,下面有關節面,內側的骨突叫做內踝(medial malleolus)。外側有腓骨切跡。 腓骨(fibula)細長,位於脛骨外後方,分一體兩端。
腓骨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
腓骨體形狀不規則,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下端稍膨大,叫外踝(lateral malleolus),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跗骨
跗骨(tarsus)屬於短骨,位於足骨的近側部,相當於手的腕骨,共7塊。分前、中、後3排。後排有位於前上方的距骨和後下方的跟骨;中排為位於距骨前方、偏內側的足舟骨;前排由內向外依次為內側、中
間和外側楔骨及骰骨。跟骨結節、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骨性標志。
①距骨
距骨(talus)位於跟骨的上方,可分為頭、頸、體三部。前部為距骨頭,前面有關節面與舟骨相接。頭後稍細部分為距骨頸。頸後較大的部分為距骨體,體上面及兩側面的上份均為關節面,稱為距骨滑車,前寬後窄。體和頭的下面,有前、中、後3個關節面,與跟骨上面的相應的關節面相關節。
②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於距骨的下方,前端為一鞍狀關節面,與股骨相關節,後部膨大,叫做跟結節。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後三個關節面,與距骨下面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內側面的前上部有載距突。
③舟骨
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狀,位於距骨頭與三塊楔骨之間。舟骨的後面凹陷接距骨頭,前面隆凸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內側面的隆起為舟骨粗隆。
④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於跟骨與第4~5跖骨底之間,內側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3楔骨,向前分別與第1~3跖骨底相關節。
跖骨
跖骨(metatarsal bone)位於足骨的中間部,為小型小骨,共5塊,由內向外依次稱第1~5跖骨。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3跖骨底分別與第1~3楔骨相關節,第4~5跖骨底與股跡旅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跖骨底向後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在體表可捫到。
趾骨
趾骨(phalanges of toes)為長骨,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趾2節;其他趾各3節。

Ⅱ 關節活動度詳細資料大全

關節活動度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 度。關節活動度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 關節活動度,前者是由肌肉主動收縮產生, 後者由外力產生,無肌肉的隨意運動。法醫 學鑒定時,測模鏈量關節的主動與被動ROM 時,應注意兩側比較,以關節起始位為中立 位0°法紀錄,如肘關節活動度:伸0° (中立位),屈140°。(沈憶文)

基本介紹

測定方法,臨床症狀,評定標准,

測定方法

關節活動范圍的測定是評定肌肉、骨骼、神經病損病人的基本步驟,是評定關節運動功能損害的范圍與程度的指標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確定是否有關節活動受限,發現影響關節活動的原因;確定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確定適宜的治療目標,判定可能康復的程度;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方法提供客觀依據;客觀測量關節活動范圍的進展情況旦橡孫,以評價康復治療、訓練的效果;為病人及治療師提供動力,為科研提供客觀資料等 。

臨床症狀

關節活動范圍異常的常見原因包括:關節、軟組織、骨骼病損所致的疼痛與肌肉痙攣;制動、長期保護性痙攣、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勢等所致的軟組織縮短與攣縮;關節周圍軟組織疤痕與粘連;關節內損傷與積液、關節周圍水腫;關節內游離體;關節結構異常;各種病損所致的肌肉癱瘓或無力;運動控制障礙等。

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 ***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如大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 :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 :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 :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 :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 :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 :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 :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 :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 :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 :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 :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 :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 :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 :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 :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 :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 :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 :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 :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 :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 :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 :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 :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Ⅲ 下肢骨簡介

目錄

1 拼音

xià zhī gǔ

2 簡介

下肢骨與上肢骨相比較為粗大強壯,包括下肢帶骨(髖骨)及游離下肢骨。後者由近及遠依次排列,即股骨、髕骨、脛骨和腓骨,以及跗骨7塊,跖骨5個和趾骨14個;跗骨、跖骨和趾骨合稱足骨。它們左右對稱;除髖骨、髕骨和跗骨以外,其餘都是長骨。

3 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即髖骨,左右各一,組成骨盆的側壁。游離下肢骨藉此連於軀干。

髖骨 髖骨是不規則骨,上部寬扁,下部有大孔,中間窄厚;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約在17歲時長合構成。髖骨中間部分由髂、坐二骨的體和恥骨上支的一部分構成,其外面有深窩,即髖臼,容納股骨頭,臼中央有深陷的髖臼窩,是骨的薄弱處。窩的周圍為關節面,即月狀面。髖臼下緣缺如為髖臼切跡。

3.1 髂骨構成髖骨上部

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體內平外凹,構成髖臼的上2/5弱。髂骨翼的主要標志是肥厚的上緣,呈「~」形彎曲,稱為髂嵴。髂嵴分外唇、中間線和內唇;前端終於髂前上棘,其下方有髂前下棘; 後端終於髂後上棘,其下方有髂後下棘,髂結節外唇中部向外側突出小突起。髂骨翼內面前分是髂窩,借其下方的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耳狀面位於髂骨翼內面後分的前下分,接骶骨耳狀面;剩下粗糙的後上分是髂粗隆。髂骨翼外面即臀面,可見三條粗澀的線,即臀後線(最短)、臀中線(最長)和臀下線(最不明顯),它們都是肌與筋膜附著處。在生活狀態,髂嵴全長可在皮外捫得,其最高點約平第4腰椎骨;髂後上棘位於臀部皮膚凹陷處,平第2骶椎棘突,距正中線約4cm。

3.2 坐骨構成髖骨下後部

分為坐骨體與坐骨支。坐骨體內平外凹構成髖臼後下2/5強。坐骨支由體伸向下,呈三稜柱狀,繼而轉向前上,接恥骨下支;其轉彎處特別粗壯,即坐骨結節。坐骨體後緣下分有尖的突起伸向後內,稱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凹陷稱坐骨大切跡; 坐骨棘與坐骨支後緣之間的凹陷是坐骨小差或枝切跡。

3.3 恥骨構成髖骨前部

分一體二支。恥骨體前後扁,分為三面一緣。前面朝下前,供股內側肌組起;後面朝後上,是小骨盆前壁,內側面即聯合面,粗糙,與對側者結為恥骨聯合。上緣即恥骨嵴,鈍,突向前,外側端有明顯的恥骨結節虛敏; 嵴與結節皆可在皮外捫得。恥骨上支自體伸向後上外方,構成髖臼的前1/5。其前緣鈍名閉孔嵴,後緣銳即恥骨梳,二者之間的骨面光滑,自恥骨結節向外側擴延至髂恥隆起與髂骨接連。下緣亦銳,與恥骨梳之間有平滑的盆面。下緣與閉孔嵴之間為朝向下後的閉孔面; 此面有自後方向下前斜行的閉孔溝。恥骨下支扁細,由體伸向後下外方並與坐骨支接連圍成大的閉孔。

髂骨的血液供給來自髂腰動脈、旋髂深動脈、閉孔動脈及臀部動脈的分支; 坐骨的血液供給來自閉孔動脈和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恥骨動脈的來源與坐骨者同。

4 游離下肢骨

游離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4.1 股骨

股骨是大腿的骨,其長度約為人體高的1/4,分為上、下端和體。上端包括具有球面的股骨頭,其中央的小窩是股骨頭凹;頭的下外側接股骨頸,頸的外側為大轉子,前下方團洞的突起是小轉子。兩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後面有轉子間嵴。在活體大轉子尖正對髖關節中心,並與恥骨聯合上緣在同一水平面內; 大轉子尖的內面有小窩,稱為轉子窩。股骨體略拱向前,呈圓柱形,作為人股骨的重要特徵是後面的粗線。粗線中份有1~2個滋養孔,開口向下。粗線向上分為二唇,外側的終於臀肌粗隆,內側的終於恥骨肌線; 向下也分為二唇達股骨內側髁及外側髁,二唇之間的骨面稱為腘面。股骨下端膨大為股骨內側髁與外側髁,兩側髁向兩側的最突出處是內上髁與外上髁。兩髁的前面、下面和後面都是關節面,接脛骨。兩髁的後分以髁間窩彼此分離;前面有髕面,與兩髁前面的關節面相連,髕面的外側界較內側界更突向前。收肌結節是內側髁後上方的小突起。股骨頸與體之間形成一定角度,稱為頸干角,男性約為132°,女性約為127°,兒童約為151°。頸與體之間在水平面上有前傾角,約為12°~15°。

4.1.1 股骨的血液供給

上端主要來自閉孔動脈或旋股內側動脈的股骨頭韌帶動脈、旋骨內外側動脈的支持帶動脈;干骺動脈不供給頭或頸; 體接受發自股深動脈穿動脈的分支;下端主要接受膝最上、膝上內、上外和膝中動脈的分支。

4.2 髕骨

髕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居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它後面的關節面被一縱行鈍嵴分為外側寬內側窄的兩部分,髕骨與股骨的髕面相接參與膝關節的構成。

4.3 脛骨

脛骨居小腿內側,全長可在體表捫得,分上下端和體。上端膨大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其上面都有上關節面,與股骨兩髁相對應。兩個上關節面之間有髁間隆起,隆起的前方及後方為髁間前區和髁間後區。脛骨粗隆位於兩髁之間的前面,有堅強的髕韌帶附著。外側髁的後 分下面有腓關節面。脛骨下端稍膨大,其內側部分向下延伸為內踝。內踝後面有踝溝; 外側面有踝關節面。脛骨下端的下面有下關節面,接距骨;外側有腓切跡。脛骨體呈典型的三稜柱狀,有前緣、骨間緣及內側緣。其前緣與內側面全居皮下。體的後面上段有斜位的比目魚肌線,滋養孔在此線上。脛骨的血液由腘動脈的膝下外動脈、脛前、脛後和腓動脈及內踝動脈發支供給。

4.4 腓骨

腓骨居小腿外側,較脛骨細甚,承重甚小;分上下端和體;上、下端可在體表捫得。上端為腓骨頭,有關節面,下端膨大下突,成為外踝。外踝內側有踝關節面,關節面的後下方有外踝窩。腓骨體略呈四稜柱狀,有前緣、內側嵴後緣及骨間緣,滋養孔位於後面中分。其動脈來自膝下外動脈、腓骨滋養動脈、外踝後動脈及腓動脈穿支等。

4.5 足骨

足骨由近側(後)到遠側(前)依次為跗骨、跖骨和趾骨,都可在皮外捫得。①跗骨7塊,位於足的後半,都是短骨,分為後、中、前三列:後列是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是足舟骨; 前列由內側到外側依次為內側、中間和外側楔骨及骰骨。距骨前端為頭,頭的前面有舟關節面;頭後方為距骨頸,其餘部分是距骨體。距骨體上面有距骨滑車,內側和外側有內踝關節面和外踝關節面,此三關節面與小腿骨的下端形成關節。體的下面有深的距骨溝,溝的前方和後方都有關節面與跟骨相接連。跟骨位於距骨下方,向後下突出的是大的跟結節; 向內側的突為載距突,載距突的上面有關節面,接距骨, 下面有��長屈肌腱溝,關節面的前外側有斜位的跟骨溝,與距骨溝相對應,合成跗骨竇。跟骨的上面與前端都有關節面,分別接連距骨和骰骨。足舟骨在足的中部,位於距骨頭前方。其後面與前面都有關節面,分別接連距骨頭與前方的三個楔骨。舟骨粗隆從足舟骨內側突出。內側、中間、外側三個楔骨並列於舟骨前方。內側者下寬上窄,其餘兩個上寬下窄,外側楔骨的外側鄰接骰骨。骰骨居足外側,前接跖骨,後接跟骨,其外側有腓骨長肌腱溝。跖骨5個,並排於前為趾骨後為足舟骨和骰骨之間,由內側至外側按序號命名為第I~V跖骨。跖骨分近側(後)的底、體和遠側(前) 的頭三部分: 前後端都有關節面。第I跖骨最粗壯。第V跖骨底外側分突向後,成為第V跖骨粗隆。跖骨底之間亦有相互連接的關節面。 趾骨14個,��趾兩節,其餘四趾各3節,命名為近側趾骨、中間趾骨和遠側趾骨。各趾骨後端為底;遠節趾骨前端有遠節趾骨粗隆,其它趾前端皆為趾骨滑車。

4.5.1 血液供給

Ⅳ 怎樣糾正頸干角變小的方法

通過局部截骨族襪植骨內固定治療改變大小。
如果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發生在髖關節,形成牧羊拐,頸干角變小,要通過局部截骨植骨內固定治療,改變髖余穗御關節的力線和干頸角,豎岩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頸干角角度變小不會影響雙下肢的長度,卧床期間要保持下肢外展稍外旋位。

如何測量頸干角cour-brown法

可能需要檢查下面2項:1、雙下肢全長片(站立為,包括髖關節和踝關節)這樣才能很好的測量!!
2、CT檢查

(陳秋大夫鄭燃御姿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拆稿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皮絕,具體診療請一定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閱讀全文

與下肢頸干角測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智能流量計校驗的方法及步驟 瀏覽:519
稚優泉666塗唇釉的正確方法 瀏覽:533
日本超市黃瓜的腌制方法及步驟 瀏覽:587
手工焊有哪些焊接方法 瀏覽:904
電腦主機組裝方法 瀏覽:289
種梨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657
記樂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14
蓮子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
更改列印機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0
蘭花紅夫人的種植方法 瀏覽:430
少年白癜風採用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759
大力馬線的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788
畫幅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86
水電布線教學方法 瀏覽:797
動畫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計劃 瀏覽:850
測量有源二端網路的方法及優缺點 瀏覽:975
把花朵比作眼睛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69
教室強電分組最佳方法 瀏覽:931
校園節能減排研究方法 瀏覽:154
科學的跑步訓練方法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