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豬苓蜜環菌製作新技術方法與步驟

豬苓蜜環菌製作新技術方法與步驟

發布時間:2023-04-15 09:48:23

❶ 蜜環菌菌種培養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1.斜面菌種的制備制備方法見蛹蟲草菌種的制備一節,這里介紹幾個常用配方。

(1)馬鈴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g酵母浸膏1~3g蛋白腖1~2g瓊脂20g水1000mlpH5~5.5⑵馬鈴薯100g麩皮100g葡萄糖20g硫酸鎂1g磷酸二氫鉀2g水1000ml胡蘿卜5~10gpH5~5.5瓊脂20g⑶馬鈴薯(去皮)200g麩皮50g葡萄糖20g蛋白腖2g磷酸二氫鉀1.5g硫酸鎂1g維生素B11Omg芝麻餅25g瓊脂20g水1000mlpH5~5.5。

附表

2.原種與栽培種的制備

(1)常用配方

①闊葉木屑57%闊葉樹小枝段30%麩皮10%過磷酸鈣1%糖1%生石膏1%pH5.5~6.0②闊葉木屑50%玉米芯30%鉄皮15%玉米粉3%過磷酸鈣1%硫酸鎂少量糖1%③闊葉樹枝條(2~4cm)營養液(糖1%,馬鈴薯磷李搜酸二氫鉀0.1%,硫酸鎂0.1%,水1000ml)

附表

(2)制備方法

①原料的選擇與處理。用作菌種的樹枝為3cm左右的小段,應注意使截面的斜度越大越好,然後用清水或0.25%的硝酸銨浸泡6~12h,玉米芯應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顆粒,木屑原料最好進行暴曬處理。

②稱量。按配方准確稱取各種原料。

③混合。原料混合可分為以下幾步:首先是木屑等主要原料相混合,其次將各種添加料沖缺相混合,取與輔加料相同體積的主料與輔料相混合,充分混勻之後,再取與之相等體積的主料混合,依此類推,直到混合完為止。但對於水溶性的輔加料需溶解於水,於拌料時加入。

④加水攪拌。培養料的含水量與培養料的物理狀態及裝料的容器有關。若採用的培養料顆粒較細,裝料的容器保水性好或培養環境溫度高時,為了不影響菌絲生長過程中對氧氣的需要,加水量應小一些(一般掌握在60%~65%);若採用的原料加有樹枝小段,或者原料的顆粒較粗,保水性能差,加水量應大些,一般掌握60%~80%。

⑤堆悶與調節水分。料拌好之後,要馬上裝袋,應該堆悶4~8h,使原料充分吸水,軟化。以免料中的鋒利之物刺破塑料袋。另外,通過一段時間的堆悶,原料表面干濕度會發生變化,以便進行調整。

⑥裝料。蜜環菌菌散擾辯種主要有兩種包裝,即瓶裝菌種和袋裝菌種。瓶裝菌種制種的成功率高,菌絲生長快,但成本較高,不易運輸;袋裝菌種裝料容易,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但破損率高。

制備蜜環菌菌種時,最好選用厚度0.04~0.06mm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這種袋子堅實有韌性,不易破損,價格低廉,又能用於121~126℃的高壓滅菌。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採用塑料袋裝料時,將細顆粒的原料裝於袋子的周圍,將樹枝段裝於中部,以免刺破袋壁。為了增加透氣性,裝料時不宜壓的過緊,以料袋在搬運過程中不變形,樹枝條不露出為適宜。

⑦滅菌。滅菌可採用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蒸汽滅菌兩種。高壓滅菌一般為121~126℃,維持2h;常壓滅菌為100℃,維持8~10h。根據原料情況靈活掌握。對新鮮、雜菌少或者是經過發酵的原料,可適當縮短滅菌時間。

⑧冷卻。滅菌後,應在料內溫度下降到60℃以下時打開滅菌鍋,取出料袋(瓶)之後,放在干凈的地方冷卻。在生產量不大時,最好從滅菌鍋中直接搬至無菌室冷卻;在大量制備菌種時,最好設專門的冷卻間。

⑨接種。蜜環菌的接種一定要做到無菌操作,應嚴格按無菌操作方法進行。接種量為每支斜面菌種接種2~3瓶或1~2袋(兩端接種)原種。

⑩培養。培養溫度以23~27℃為宜,空氣相對濕度60%~70%,但一定要保持培養室空氣新鮮,並要定期檢查。一般在接種後的第4、7、11天檢查,發現污染的及時處理。45~50天菌絲可長滿菌袋(瓶)。

栽培種的製作方法及培養基配方與二級菌種相同,只是用二級菌種接種。

另外,若採取液體菌種繁殖栽培種,菌絲生長快,成功率高。

❷ 求豬苓的種植技術

栽培技術

1、菌種:豬苓的菌核依其生長年限及成熟度,分為老苓、黑苓、灰苓、白苓四種。老苓、黑苓、灰苓大瞎均為商品苓,一般作中葯材進行加工利用,或直接作為中葯入葯,或進行提取生產成葯;黑苓也可直接入葯或製成葯;一般無性栽培時,多用灰苓作種,有時也可用黑苓,白苓系新生的嫩苓,生活能力極差,一般不宜作種用。有性栽培即使用豬苓菌種進行栽培,詳見後述。

栽培豬苓的另一必不可少的菌種就是蜜環菌,一般可使用蜜環菌種直接滾好空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然後播種豬苓,兩種方法均可。蜜環菌種及菌材的培育技術可參考天麻栽培技術。

2、豬苓無性栽培:系指苓種不經過有性育種(繁種)階段,而使用豬苓菌核即其苓塊組織直接播種的栽培方式,生產上一般使用灰苓作苓種用於栽培,基本程序及操作規程如下:

(1)栽培季節:除土壤冰凍無法下種外,其餘季節均可實施栽培,尤以每年11月至來年5月為最佳。

(2)栽培場所:半陰半陽的山坡上、樹林下、苗圃林蔭下、葡萄架下、果樹下、普通閑置平房、防空洞、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廢棄山洞、閑置養雞棚、廢舊磚瓦窯等場所均可,但要求栽培場所內在汛期不得長期積水。

(3)土質要求:室外栽培時,最好選腐殖土層較厚或偏沙性土質,但底部為偏粘性的土質,該類土質養分充足、通透性好、利於排水,或者其底部粘性土質又利於保水保肥,防止流失。室內栽培時應予調配沙土,腐殖土可直接使用,也可按土沙7:3比例混勻後使用;腐殖土資源缺乏地區,可使用菜園土或蔬菜大棚土與河沙按6:4比例混合使用。注意覆土材料應使用葯物處理後再予使用。

(4)苓種選擇:使用灰苓或黑苓均可,一般可選100克以下的豬苓菌核,但生產中往往難以滿足要求,故可將大塊菌襪激核從其離層處掰開,或者從其延伸生長的細部掰開,使用均勻的50~80克苓種,應注意菌核自身無病、無蟲、色澤正常、無碰痕傷斑等,每平方米栽培面積准備1千克左右。

(5)蜜環菌選擇:使用蜜環菌種加段木栽培時,選用優質、健壯的蜜環菌種2瓶、鮮(濕)段木40~50千克;或者菌種1~2瓶、菌枝3~5千克、段木40~50千克;使用菌材直接栽培時,每平方可准備菌材45~50千克。

(6)樹葉准備:凡是闊葉樹種如楊、粟、柳、桐、果樹等樹葉均可,用量按栽培面覆蓋10厘米厚的數量准備,一般可用干樹葉堆集後噴水,使之充分濕潤、軟化為宜。

(7)栽培溝(窩、畦)修建:

室內栽培:可使用空心磚或紅磚之類「干打壘」形式砌高約40~50厘米,寬100厘米左右,長度不限。底層墊沙土(見土質要求)30厘米厚,對畦內噴灑800倍多菌靈(粉劑),進行殺除雜菌,2~3天後即可用於栽培。

室外栽培:在山坡上可選20~50度的土山坡,挖深30~50厘米、長寬約1米左右的栽培坑,並將坑底挖松約20厘米左右。注意要點:一是要有適當遮陰度,最好在6~8月份時遮陰度在60~80%,以免土層直曬後水分大量流失,使熱量傳導至坑內,影響豬苓及蜜環菌的生長或生存。二是坑深以斜坡下部的深度為准。

在林蔭下、果園內、平地上的栽培:可挖深30~50厘米、寬60~100厘米、長度不限的栽培溝。

在裸地上或遮陰度嚴重不足的平地上栽培:栽培溝可參照林陰下挖建,可以採取種植南瓜、絲瓜等長蔓植物遮陰的方式,也可在栽培溝表面覆以秸稈、雜草予以遮陰。總之,以盡量減少地表水分蒸發為目的。

平地上的栽培,關鍵的要素是選擇的地塊應盡可能達到既保水、又不積水的要求,這就要求該地塊的土壤質地應疏鬆、但又不是漏水漏肥的純沙質土,並且在汛期土壤滲水性較好、地表不形成積水,具體可根據情況考慮選擇。

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場所的栽培:可參考室內栽培方式進行。

(8)苓種選擇;一般應使用100克以下的灰苓作為苓種,最小為30克,大者亦不超過100克;沒有灰苓時,可使用黑苓,但需進行掰塊,一般每塊可控制在70~120克左右。注意要點:仔細檢查,用作苓種的灰苓或黑苓,塊不得自身攜帶病菌及害蟲類。

(9)栽培操作:使用蜜環菌菌材栽培:在栽培畦(窖、溝)底排放一層間隔7~15厘米的菌材,有條件者可先鋪一層2~5厘米厚的樹葉,然後即排放菌材,填充沙土,與菌材持平,採取大約平均分布的辦法,在蜜環菌菌索較多處排播苓種,一般每平方面積上可排播10個左右,並注意苓種之間的距離應基本差不多。播上苓種後在上面撒鋪一層已經預濕的樹葉,約2~5厘米厚度即可;然後再排放一層菌材,填沙土至與菌材持平後,再播入10個左右苓種,要求同上。撒鋪一層樹葉後,填沙土約15~20厘米厚度稍拍實。山坡上栽培時,應使栽培窖表面稍有凹陷,以便盡量接收雨水,並同時使周邊植被茂盛,既保持水土,又使之遮陰。在林地、果園等平地,則應根據土質、地形以及季節等合理確定其凹凸,比如土質偏砂性時,適當使之凹陷,土質偏粘時,則應適當凸起,以免積水,並且,汛期一般應使之稍有凸起,也是為了避免積水。在室內栽培時,則不必有此顧慮,直接覆平、正常管理即可。

使用蜜環菌種栽培:或因來不及培育菌材、或因運輸不方便等,可使用蜜環菌種加段木直接進行栽培,生產效果不錯。基本操作程序同菌材栽培法,只是用段木替代菌材,並在段木上適當「砍花」或打孔,以使蜜環菌能盡早地對段木形成侵染,早日長出菌索並與苓種結合。注意要點:一是蜜環菌種繁殖(繼代培養)代數要少、菌齡應適當,老化、退化的菌種一律淘汰;二是菌種播入時應塞進段木的砍口或鑽孔內,盡量結合緊密;三是段木砍口只破壞其皮層即可,不必深入木質部,砍口應斜向進行,使皮層外翹,以便塞入菌種。

3、有性栽培:所謂有性栽培,就是採用生物技術如孢子分離、組織分離等手段,分離出豬苓的非組織塊莖菌種,該菌種保持其菌絲體形態和特徵,將其與蜜環菌結合後生長出豬苓菌核即其塊莖組織。其菌種的分離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組織分離和孢子分離,分別簡介如下:

(1)菌種製作:組織分離:即業內所說的菌核分離或塊莖分離。基本方法為:首先,製作接種用培養基,配方為PDA培養基中加入麥芽糖15克、蛋白腖5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2克、食母生4片、維生素B11片,常規操作,製成斜面或平皿,熏蒸待用。其次,選取剛剛挖出1~2天、無病蟲害附著、健壯、飽滿、新鮮的灰苓,使用清水沖洗後,於無菌水中浸洗5分鍾,使用0.3%新潔爾靈沖洗表面後,進入無菌操作階段,即可帶入超凈工作台,然後使用0.2%升汞溶液擦洗表面,待用。第三步,手術刀經灼燒滅菌後,將豬苓菌核表皮組織削去一層,每削一次更換一隻刀片,再將內核組織切成3~5毫米厚的片,縱向切至2毫米寬、長度為3~5毫米。預先配製0.2%金黴素溶液,將豬苓種片從中蘸一下即可取出,隨即用接種針、鏟接入培養基試管或平皿中;注意整個操作過程應符合無菌要求。接入試管的菌核組織塊,在25℃條件下經約3~5天,即可萌發出新生菌絲,再過約3~5天,其氣生菌絲即可深入基質內,培養基外的氣生菌絲約15天左右即可變為褐色,開始老化,正常生產應在氣生菌絲為白色、並有部分基內菌絲時,開始轉接二級種,或者在氣生菌絲占據斜面2/3左右時進行低溫保存,待轉接。

孢子分離;即利用豬苓子實體所產生的孢子作為種源,既可先培養純菌絲,亦可直接將孢子進行播種。基本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習慣做法,將豬苓所產生的子實體(豬苓花)成熟後晾乾,打碎成粉,該菇粉中即有大量豬苓孢子存在,栽培時將其作為種源播入即可。第二種是將豬苓子實體鮮品直接打碎後播入。第三種是採用孢子分離技術獲得豬苓純菌絲,按一、二、三級的菌種製作程序進行常規生產,最後使用其二級或三級種作種源,與蜜環菌進行同播即可。

(2)栽培方式:程序及操作基本同無性栽培,只是豬苓種源有所不同。一般可按每平方栽培面積2瓶的用量使用。

(3)注意要點:首先,取得豬苓子實體後,應使用無菌水進行沖洗,以防表面帶有雜菌或活蟲及蟲卵等;其次,在進行打碎之前使用升汞溶液沖洗一次,晾乾後再打碎處理。第三,獲取孢子進行純菌絲培養時,應密切觀察,25℃條件時每天至少檢查一次,以防某些病菌被其菌絲掩蓋;第四,提前作好計劃,周密安排時間,以防菌種老化。第五,有性栽培時,要求將段木鑽孔後,將豬苓菌種塞入孔中,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活力。

4、管理措施

(1)溫度管理:豬苓作為一種真菌,其與蜜環菌形成的寄生與反寄生關系或稱共生關系,基本上確定了它們的習性相仿的特點,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達到12℃以上時,二者開始萌發,達到14℃時豬苓即開始膨脹長大,蜜環菌才能夠進入正常生長代謝階段;此後隨著溫度的提高,如達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長均受到抑制,達到30℃時,即進入高溫休眠。根據該特性,可以進行合理地調控,比如適量澆水降溫、遮陰降溫等。實踐表明,遮陰降溫是對豬苓生長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的,所以,野外選擇栽培地點時必須要在樹蔭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採取搭建陰棚、種植長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陰。總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據具體條件合理設計與操作,將豬苓生長的土層中溫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這是夏季管理。冬春季節則應採取適當覆蓋草苫、柴草、秸稈類,或在栽培溝上搭蓋塑膜等進行增溫,各種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溫、保溫,只要使土層內保持12℃以上,豬苓即可緩慢生長。注意盡量不要使溫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長豬苓的生長時間。

(2)水分管理:苓種或菌種等在運輸操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某些外力的撞擊、揉搓等,導致其帶傷播種,正常條件下,傷口癒合需要約5天左右,因此,播種後不要即時用水,約一周後方可澆透水;此後,根據土質狀況及氣候狀況,約每7~10天澆一次水,使沙土濕潤;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間。注意春夏之交季節如有乾熱風、大旱天氣等,則應加大澆水頻率,並需每月應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則將因過度乾燥使蜜環菌菌索生長緩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護管理:第一,遮陰管理。遮陰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溫,二是防止水分過量蒸發流失,如在室內栽培,不存在遮陰問題。但在山坡、果園及平地的栽培時,則必需採取遮陰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樹木的遮陰、種植長蔓型植物搭架遮陰、搭架後利用秸稈、雜草類遮陰、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溝上覆蓋秸稈、柴草等。第二,蓄水、排水。野外尤其山坡栽培豬苓時,春季乾旱時,應將栽培坑(溝)下遊方向稍加圍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當汛期雨水頻繁且雨量較大時,則應將栽培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第三,豬苓生長過程是其菌核的膨大過程,需要相應的土壤通氣性,因此,應防止人畜踐踏,尤其大牲畜的踐踏,將使栽培坑被踏之下陷,既破壞了豬苓的生長微環境,又使之下凹積水。

(4)通風管理:該項管理主要針對地下室、防空洞之類場所,該類場所的最大不足之處是通氣性差、濕度高且穩定,因此,應予定期通風,尤其夏季高溫高濕季節,通風換氣不僅排除其中二氧化碳等廢氣,而且還可順便降低其濕度,從而為豬苓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採收與加工

1、採收時間:利用蜜環菌菌種或菌種進行人工栽培時,一般2~3年即可收獲,而野生豬苓。採收的感官標準是:開穴檢查,黑苓上不再分生小(白)苓或分生量很少,甚至豬苓已散架時,可及時予以採挖。如果蜜環菌菌材的林質較硬,或使用的段木較粗,可以只收獲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繼續生長,如因段木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繼續為蜜環菌提供營養,則必須全部起出,重新進行栽培。

2、採收季節:一年四季均可採收,如果是規模化栽培,可分批採挖,也可隨用隨挖。但是,北方地區在12月至來年2月期間採收時,應選擇晴好天氣,並採取適當的保溫措施方可,否則,盡量不在該季節採收,以防凍傷。2~11月份,除雨天外均可安排採收。

3、采後處理:收獲後的豬苓,首先必須進行分級,灰苓可直接用於無性栽培播種。老苓、黑苓則按其個體大小分級,利於統一安排加工;其次,將黑苓用清水沖洗,將不慎採挖破損的黑苓用作分離菌種,或切塊後作為無性苓種,個體完整無損的,則用於曬制加工,根據溫候狀況一般曬5~10天即可曬干,使含水率達10%~12%時,即可作為商品出售或保存。豬苓也可採用烘乾的加工方法,時下最先進的當屬遠紅外烘乾機,但該設備一次投資約需10多萬元,適合種植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產者

❸ 蜜環菌怎樣培育

一、培育菌枝喊岩的時間
全年均可培育菌枝。北方地區應在土地上凍前培育菌桐滲改枝。但6—8月份溫度高、菌絲生長快,一個月時間就能長好菌。育菌時間短,可抑制雜菌生長。

二、備樹枝
選擇闊葉林的樹枝。不要含油質的樹枝,如油松、漆樹等。用直經1—2厘米的樹枝用刀斜剁成5—8厘米長的小段。如果用量大的話可用切枝機切樹枝。切好的樹枝涼曬備用。

三、備樹葉
在闊葉林中收集樹葉,裝於蛇皮袋中。不要霉變和腐爛的樹葉。再在水中浸泡1—局判2個小時,然後撈出後瀝水備用。
四、培育菌床
選擇離水源較近的地方,先清除地面雜草,再清除表層土。然後挖深20—25厘米,寬55—60厘米的坑,長按樹枝的量來定。

接著在坑底鋪上一層樹葉,再撒兩層樹枝,一邊撒樹枝,一邊撒土,填好樹枝間空隙。再鋪上一層樹葉,在樹葉上撒上蜜環菌菌種。每平方米用蜜環菌2—3瓶。同法,每兩層樹枝,加一層樹葉和蜜環菌菌種。直至窖平,然後在窖面鋪上薄薄一層樹葉。再給坑中澆足水。再填土10厘米。最後在窖面蓋上一層樹葉保持水分。
在春、夏季培育的菌枝,在當年的秋、冬季或第二年的春季可用來栽種豬苓。也可以用於天麻有性繁殖的「三下窩」。減少投資成本,而不減少收入。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您留言。

如何人工種植豬苓

豬苓種植技術
(一) 選地整地
選地:選擇陰坡林下,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整地:可在選好的樹種下,於近根處挖長60厘米、寬50厘米、深45厘米的土坑,或將土地耕翻耙平,開穴待種。
(二)種植方法
培養菌材:選擇紅青岡、水青岡、椴樹、臭椿等樹種作菌材,於生新葉前採集直徑10厘米左右的樹枝或木段,每隔3-5厘米砍成斗高芹魚鱗口。密環菌種廣泛分布於天然次生林 人工栽培的豬苓
中,於林下採集著生棕紅色的菌索作菌種,再將備好的木段與採集的菌材於3、4月間按3∶1的比例相間擺放整齊。然後將切成碎塊的幼嫩的密環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土填空隙覆蓋,以不露木段為度,上面再蓋一層樹葉。按此要求堆積高1米左右,並在四周蓋土10厘米左右,上邊再蓋上樹枝、蒿草或樹葉即可。天氣乾旱時應適當灑水保持一定濕度。當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備作翌年使用。
培植種苓選擇:採挖野生豬苓作種苓。選單體重15克以上,顏色較淺,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塊。
培植時間:春秋兩季均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
培植方法:先將兩季整好的坑底部挖松,鋪一層樹葉,將培養好的菌材按間隔6厘米左右擺於底層,於菌棒間放種苓5-8塊,使其靠近密環菌生長較多的魚鱗口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層,再覆蓋腐殖土,輕度鎮壓即可。也有的採取在培養菌材的同時栽植豬苓,此法將新材與菌種材相間擺放於坑內,再按上述要求栽植,這樣可縮短生產周期。菌材數量視其菌材粗細而定。
(三)田間管理
豬苓生 長白山野生豬苓
長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春季天氣乾燥時,要適當澆水。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夏季氣溫過高時,要覆蓋樹枝、蒿草,以降低坑內溫度。(常用中葯材)
採收及加工
採挖分春、秋兩季進行,最好於休眠期採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獲時輕挖輕放,取出色黑質硬的菌核作商品。將色澤淡、體質松軟的作種苓繼續培養,連續使用3代後,其生長力減退應更換新的野生幼苓種。收獲後,除去砂土等雜物,曬干即可。
目前,室內培養豬苓正處在實驗階段,尚未應用於生產,其方法略。(常用中葯材)
儲藏養護
豬苓一般用麻袋包裝,每件30公斤左右,貯於倉庫乾燥陰涼處 豬苓,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品較少霉變,為害的倉蟲發現有胸角蕈甲、葯材甲、毛薪甲、九節胸角蕈甲、銹赤扁谷蛾等。蟲蛀後商品輕泡,偶見霉斑。
儲藏期間,應保持整潔衛生,高溫季節前,進行環境消毒,減少污染源。有條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貯藏空間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進行養護。發現霉跡、蟲蛀,及時晾曬;嚴重時用磷化鋁、溴甲烷等熏殺。(常用中葯材)
有黑、灰、白三種顏色,分別稱作黑苓、灰苓和白苓。
生長一年以上的豬苓菌核,表皮為黑色有光澤,質地緻密韌性強,斷面白色或淡黃色,部分可萌發菌絲;灰苓表麵灰或灰黃色,光澤暗,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斷面白色,在適溫條件下萌發很快,可作葯用或留作無性繁殖用種;白苓(即幼苓)皮色潔白,手捏易碎,斷面嫩白可萌發菌絲,含水率高,烘乾後呈米黃色。
這三種顏色的豬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通常是一體共存,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在同株或異株每個生長階段的增長體差異很大,也就是說,不能依其個體的大小來衡量它的生長時間。

1、關於蟲害的問題

在豬苓栽培的段木上發生了各類不同的蟲害,據分析,大多是蟎類以及馬陸等害蟲在作怪,防治辦法很簡單,使用辛硫磷葯物,按說明的最低濃度配對後澆入栽培堆即可,一般為1000倍左右,此後注意預防,比如清理周圍環境、斷絕蟲源等,也可每3~7天對周圍噴灑一次殺蟲葯物,即可預防和切斷害蟲來源渠道。

2、關於段木發生雜菌的問題

段木由於速效營養較低,一般雜菌不易對其形成侵染,但當栽培半年左右,段木長期在無光、潮濕的空畢環境中,也是很容易遭到雜菌侵襲的,一般多為木腐菌類雜菌,即真菌,預防措施為選擇優質菌種、掌握合適的水分、溫度等條件使蜜環菌健康生長,並盡快與豬苓密切接觸,形成良好的共生關系,但是,一旦發生雜菌,可將菌材塗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然後即可照常管理。

念灶3、關於豬苓消失的問題

打開栽培堆,找不到豬苓的大菌核,甚至連小菌核也沒有,這就是所謂「豬苓 消失」。
原因有三:
一是無性栽培用的豬苓 (菌核)種有問題,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被蜜環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豬苓菌種老化、退化,或者在運輸途中受熱等不適條件失活,導致栽培後其營養被蜜環菌吸收殆盡;
二是蜜環菌菌材屬於多代培養,本身沒有供應營養的能力,使豬苓沒有營養來源而消失,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環菌種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無法給豬苓 進行營養供給
;第三,如果豬苓種和蜜環菌種沒有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當,如水分問題,蜜環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長,而豬苓 則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水分稍大,豬苓 因通氣不足而不能從蜜環菌菌索上吸收營養,水分過大,豬苓 因通氣不足而失去活性,這時,蜜環菌菌索就會很自然地從豬苓 菌核中吸收營養,最後導致豬苓 的「消失」。
一般可以安排半個月左右澆水一次即可滿足豬苓 對水的需要。

4、關於生長速度慢的問題

屬於長周期生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長成,栽培半年時間,豬苓跟小塊生薑差不多大,屬於正常情況。一般條件下,蜜環菌菌索需要大約兩個月左右時間才能與豬苓 密切接觸,此後還要經歷一個營養與反營養的階段,然後才能進入正常供應階段,半年時間能夠長成小塊生薑大小,此後還有兩年多時間,一般單塊重量可達250克以上。

5、關於溫度問題的正常生長溫度,在14~28℃之間,達到30℃以後,就會自動進入生理休眠期,所以夏季管理,更應當心。盡快在栽培堆上覆蓋樹葉、雜草或草苫等,給豬苓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是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

(1)溫度管理: 作為一種真菌,其與蜜環菌形成的寄生 與反寄生 關系或稱共生關系,基本上確定了它們的習性相仿的特點,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達到12℃以上時,二者開始萌發,達到14℃時豬苓 即開始膨脹長大,蜜環菌才能夠進入正常生長代謝階段;
此後隨著溫度的提高,如達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長均受到抑制,達到30℃時,即進入高溫休眠。根據該特性,可以進行合理地調控,比如適量澆水降溫、遮陰降溫等。實踐表明,遮陰降溫是對豬苓 生長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的,所以,野外選擇栽培地點時必須要在樹蔭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採取搭建陰棚、種植長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陰。
總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據具體條件合理設計與操作,將豬苓 生長的土層中溫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這是夏季管理。冬春季節則應採取適當覆蓋草苫、柴草、秸稈類,或在栽培溝上搭蓋塑膜等進行增溫,各種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溫、保溫,只要使土層內保持12℃以上,豬苓 即可緩慢生長。注意盡量不要使溫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長豬苓 的生長時間。

(2)水分管理:苓種或菌種等在運輸操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某些外力的撞擊、揉搓等,導致其帶傷播種,正常條件下,傷口癒合需要約5天左右,因此,播種後不要即時用水,約一周後方可澆透水;此後,根據土質狀況及氣候狀況,約每7~10天澆一次水,使沙土濕潤;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間。注意春夏之交季節如有乾熱風、大旱天氣等,則應加大澆水頻率,並需每月應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則將因過度乾燥使蜜環菌菌索生長緩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護管理:

第一,遮陰管理。遮陰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溫,二是防止水分過量蒸發流失,如在室內栽培,不存在遮陰問題。但在山坡、果園及平地的栽培時,則必需採取遮陰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樹木的遮陰、種植長蔓型植物搭架遮陰、搭架後利用秸稈、雜草類遮陰、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溝上覆蓋秸稈、柴草等。

第二,蓄水、排水。野外尤其山坡栽培豬苓 時,春季乾旱時,應將栽培坑(溝)下遊方向稍加圍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當汛期雨水頻繁且雨量較大時,則應將栽培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

第三,豬苓 生長過程是其菌核的膨大過程,需要相應的土壤通氣性,因此,應防止人畜踐踏,尤其大牲畜的踐踏,將使栽培坑被踏之下陷,既破壞了豬苓的生長微環境,又使之下凹積水。

(4)通風管理:該項管理主要針對地下室、防空洞之類場所,該類場所的最大不足之處是通氣性差、濕度高且穩定,因此,應予定期通風,尤其夏季高溫高濕季節,通風換氣不僅排除其中二氧化碳等廢氣,而且還可順便降低其濕度,從而為豬苓 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❺ 豬苓栽培技術 方法

豬苓別名野豬食、野豬糞、野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是我國傳統的稀有中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滲濕、通淋退腫等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蝕等,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豬苓以野生品供應市場,近幾年產區過度採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勢。現將其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1、選地: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樺、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針葉林內。選擇海拔1000-2000米的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質土層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鹽鹼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選地後順坡挖窩(亦稱窖),長度70厘米,寬度60厘米,窩深18-20厘米,窩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計搜扒)

⑴豬苓菌種3瓶;⑵蜜環菌種3瓶;⑶菌材木棒直徑5-10厘米、長50厘米;⑷豬苓生長素;⑸闊葉樹葉;⑹樹葉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窩底鋪樹葉厚2-3厘米,將蜜環菌掰成1-2厘米的小塊均勻撒在樹葉上,再把豬苓生長素均勻撒在樹葉上,把菌材(木棒)擺在撒好蜜環菌的樹葉上,菌材間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將菌材間距填平,將豬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塊狀,均勻擺放菌材兩側和端頭上,然後蓋厚3厘米左右的樹葉,樹葉上蓋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後窩頂再蓋樹葉。

菌種栽培豬苓的關鍵在於豬苓菌種的質量。優質豬苓菌種菌絲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菌絲萌發力強,成功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5天菌絲定植,20-30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60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脊握購買菌種應認清優劣,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溫度:豬苓在地下10厘米深處平均地溫達9.5℃即可萌發,在18-22℃生長最快,超過28℃生長緩慢,低於9℃、超過30℃停止生長。

四、採收與加工

1、用純豬苓菌種播種的成熟期約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為5-6年),當豬苓色黑質硬(稱老核)時,可於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採收。

2、加工:將收獲的豬苓菌核去掉雜質,刷洗干凈,曬干,即為商品葯材。裝入麻袋或竹筐,放在乾燥通風處保存待售。豬苓外皮呈烏黑色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優級品 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鑒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雲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認為與當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氣候影響有關。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豬苓主要生於林下樹根周圍世野昌,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鬆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布在下層,雞屎苓分布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陝西漢中地區,地下5厘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厘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於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採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後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鍾,以便有利於密環菌生長。挖30厘米深、60厘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後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准)。採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污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後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後覆土6-10厘米,並覆1層樹葉保濕。大約需培養40天。 (2)培養菌材及菌床 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培養密環菌,但以木質堅實的殼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櫟、板栗、栓皮櫪等樹種。選擇直徑5-10厘米的樹干,鋸成40-60厘米長的樹棒,在樹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魚鱗口,砍透樹皮到木質部。 培養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養菌材數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樹棒為宜。底鋪1層樹葉,平擺樹棒1層,兩根樹棒間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擺放4-5層,頂上覆土10厘米厚。 培養菌床:一般在6-8月培養菌床,挖深30厘米、長寬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鋪1層薄樹葉,擺新鮮木材3-5根,棒間放菌枝2-3段,蓋1層薄沙土,如法培養上層,穴不宜過大,每穴5-10根菌株為宜,然後蓋土10厘米。 2.選種 栽培豬苓用菌核作種,以灰褐色、壓有彈性,斷面菌絲色白、嫩的鮮苓作種,白薯栽後腐爛,不能作種,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種。 3.栽培時間 可在封凍前或經年初春解凍後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邊長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後鋪1層樹葉,放入3根已培養好的菌材,材間間隔2-3厘米,將作種菌核放在菌材之間密環菌旺盛的地方,用樹葉填滿菌材間空隙,依法擺放土層,再蓋1層樹葉,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時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取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材不動,在材間接入菌核後,用樹葉填滿材間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層,覆土10厘米。 (四)採收加工 栽培後第三、四年秋季收獲,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選灰褐色、核體松軟的菌核,留作種苓。色黑變硬的老核,應除去泥沙,曬干入葯

❻ 豬苓的人工栽培與加工技術

豬苓是一種葯用真菌,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葯。豬苓有利水滲濕、祛痰、解毒的功能,是歷來較常用的中葯材,近來又發現它有抗癌作用。
豬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寄生於楓、樺、柞、槭、楊等喬、灌樹木為主的樹根上。菌核為多年生,生於地下。從豬苓菌核表皮顏色可以判斷其菌齡:一般3年以上為黑褐色;2—3年為灰黃色;當年新生苓為清白色。隨著野生資源的減少和需求的不斷上升,供求缺口逐年加大,豬苓必將成為前景余慧看好的中葯材亮點品種,現將其人工栽培與加工技術介紹如下。
一、對環境的要求
豬苓適宜在疏鬆、濕潤20℃—50℃的向陽坡上生長,對溫度變化敏感,當氣溫8℃以下、25℃以上時即停止生長,進入休眠狀態,生長期最適宜溫度為15℃—24℃。栽培豬苓應選用PH值5—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砂壤土或黃土,尤以腐殖質壤土為宜。豬苓不能自養,也不能直接寄生於樹木上,必須依靠環菌提供養料。豬苓對氮、磷、鉀肥要求不高,種後一般不需施肥。
二、栽培方法
1、菌材培育
蜜環菌是供豬苓生長的營養來源,在薯辯栽培豬苓前要先培育蜜環菌的菌枝、菌棒、菌床。1菌枝培養:於3月—8月選直徑為1cm—2cm的伴生樹枝條,截成6em-10em長的小段,在0.25%硝酸銨溶液中浸泡約10分鍾,備用。挖一長、寬、深分別為60cm×60em×30cm的坑,坑底鋪一薄層樹葉,將浸泡好的樹枝段在坑內靠緊平鋪2層,上面再靠緊擺放帶有蜜環菌菌素的根或菌材,上面再覆一層薄土,後再擺上兩層樹枝段,如此反復擺放6層—7層,最後在最上層覆土5cm—6cm厚,並以樹葉覆蓋保護培育40天即可。2菌棒培養:將選好的直徑6cm-12cm闊葉樹枝幹(最好是殼斗科植物)鋸成40cm-80cm長一段,在木段上,每隔10cm—15cm砍一深至木質部的小口,將蜜環菌菌種接種於小口處。將接種後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於15℃左右的溫度下培養2—3個月即可。也可按菌枝培養方法,將段木置於坑底,每層靠緊平鋪100根—200根段木,兩層段木之間加入蜜環菌枝2—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擺鋪4—5層,最上層覆土10cm厚。3菌床培養:一般於6—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進行。先挖30cm深、60cm見方的坑,坑底鋪一層樹葉,擺放新鮮伴生樹木段3根—5根,其間距2cm-3cm,放菌枝2根—3根,蓋薄層砂土,上面覆土10cm厚。
2、菌核的培植
1制備菌種:在夏季採收到豬苓後,將豬苓子實體隨即晾乾(切忌熏烤、曝曬或雨淋),揉成粉末狀,即成繁殖孢子菌種。也可選個頭小、瘤狀多,表面凹凸不平的豬苓直接作種。2菌種的栽植:在4—5月和11月,先將濕潤但不積水的肥沃熟土翻耕,加腐殖土,耙平,挖穴30cm-50cm深。穴地必須有伴生樹的根或放入3根培養好的菌材,將菌核接在菌材間蜜環菌索旺盛之處,並用樹葉填充間隙,再依上述方法反復層層放置菌材與菌核。也可直接在底層菌材上放一層豬苓菌種,最後覆蓋腐殖土或砂土。還可將培育好的菌床挖開,取出上面幾層菌棒,將豬苓菌核直接鋪於最下一層菌棒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然後按上述方法擺放菌棒和豬苓菌核,最後在頂層覆土30cm厚。
三、田間管理
栽培後,注意保持栽培地土壤濕潤,旱季應及時澆水灌溉,多雨季節注意排澇防漬,並嚴防人畜踐踏。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一般栽後2年採挖。採挖季節為4—5月或9—10月,並選擇灰褐色、核體松軟的菌核留作種苓。
2、加工;挖出的豬苓要用刷子刷凈沙豎手答土當雜質,不能用水洗。置於陽光下曬干或晾乾,再放在通風處保存。
3、等級標准:甲級:苓塊大,表面黑色,質地堅實,肉質白色;乙級:苓塊小,表皮呈灰色,苓體爛碎,皺縮不實,肉質褐色。

閱讀全文

與豬苓蜜環菌製作新技術方法與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豆粕權威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333
增壓泵使用方法和步驟 瀏覽:592
20cm五角星怎麼剪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35
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90的人都說好 瀏覽:585
慢跑前的力量訓練方法 瀏覽:157
快速控制胃疼的方法 瀏覽:707
解凍的方法怎麼最快 瀏覽:139
手機吃雞5指訓練方法 瀏覽:453
華為手定位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2
正確使用避孕套的方法 瀏覽:435
高古瓷土斑鑒別方法 瀏覽:60
鼻出血圖片及處理方法 瀏覽:536
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上的經驗方法 瀏覽:673
干擾素用什麼方法打 瀏覽:355
打不著火的最佳方法 瀏覽:667
蒙氏教育研究方法 瀏覽:224
腰椎間盤脫出檢測方法 瀏覽:335
檢查手機中病毒的方法 瀏覽:427
如何才能不勞而獲的一百種方法書 瀏覽:282
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