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陽明心學221――克己功夫
陽明心學221――克己功夫
(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10:05)
讀《傳習錄》十八,讓我再一次感受了什麼是克已功夫。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初步認為學習陽明心學也就是去私慾、存天理。說白了,也就是去掉心上的灰塵,恢復明鏡式的心,讓心一塵不染。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難在那裡呢?
如果把去除心鏡上的灰塵作為學習過程的話,就要持續不斷地下功夫。心上的灰塵有多種,有的經久多年,已經固化在了心鏡上,要想去除掉並不容易。因為時間太長了,一些習慣性的灰塵已經和心鏡融合在一起了,就象堆在牆角的黑碳,時間一久就和牆體滲透一塊了,是無論如何也去除不掉的,要強制去的話,就會毀壞牆體。滲透在心鏡上的灰塵也是如此,如果強制去除就很難了,必須採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一點一點地、日復一日地去除。有的灰塵如油漬一般,緊緊地粘在心鏡上,不藉助於去污粉類的東西是很難去掉的。有的積了很厚的灰塵,雖不如以上固化,但也需日日打掃方可。一日不掃一日積,時間長了又掃不動了。
我心鏡上的灰塵就有多種多樣的情況,有的很好去除,用撣子輕輕一掃就去掉了;有的需藉助於外物的幫助才行;有的根本去不掉,需要溫水煮青蛙式地藉助聖賢智慧去融化了。對於我來說,這里的撣子、外物、聖賢智慧,就是陽明心學。只要堅持學好、用好陽明心學這把利劍,就能又快又好、有效地去掉這些灰塵,還自己一個清澈的心鏡。
既然有了利劍,如果搜笑不會用也等於沒有。這就要用心把陽明心學學好,真正地在克已上下功夫。這個克已的功夫,不是理論上的功夫,而是專注於實踐,在實踐中一點一點地去克已之私。今天的學習,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什麼才是實踐出真知。
今天早晨,妻子讓我開車去送她上班。在吃飯時,我問她:「幾點動身走?」
她說:「7:25。」
我就按照這個時間准備我的事項。當一切准備停當以後,又去按好了電梯門。可妻子還在那裡拾掇,直到7:29還沒有拾掇完。我拿漏敬就對妻子說:「以後你確定事情把時間定寬松點,不要定得這么緊。」
妻子也很生氣,嫌我嫌她晚。也許我在說話時肢體語言不好,有帶氣的感覺。可我心裡真的沒帶氣,只是提醒式說的,可表達出來的不是這樣。讓妻子感受到我生氣了,嫌她慢了。
在內心深處,我也許有這個想法,只是自己沒感覺到吧。心一動,別人可能感知到,而自己不自知。為什麼不能用寬容的心去說呢?我反思自己也有錯誤,說話語氣上不好,說明在起心動念處就蒙上了一層氣的灰塵吧。掛在嘴上的和表現出的不一樣,看來自己還需多多修煉。
知道不代表做到,如果光知道道理,不去踐行也不是真知道。只有從實踐中悟出來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的道理。陽明先生才開始也是對竹悟道,結果沒悟出什麼來,還得了一場大病。後來,才體會到要堅持知行合一,重在行而後行的道理。
文中也講到,沒有必要去苛求什麼是天理、什麼是良知這些概念性的東西,只要堅守自己的本心,在克除私慾上下功夫,就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慾之細微亦日見一日。」不用去問那麼多,只管去做就是了。遇到問題就解決,一個勁地走在成聖成賢的路上就行。
讀家書,聽點評責善分享感悟
讀青法大哥的《修心慧眼》家書,感覺青法大哥真的是入心入腦地學習了。對於陽明心學學得很認真、很入心。從文中能感受到青法大哥對自己有一種「學不知足」之感。總感覺自己學習得不夠好,真是「不滿是向上的車輪」的寫照。青法大哥真是學習的榜樣,他想煉就一雙孫悟空式的「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迷霧,看透一切人事物,看清真善美,看明假惡丑。並為家人們提供了很好的煉就方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的眼看到什麼,其實內心就是什麼,看到的東西就是心投射的東西。眼睛不會騙人,就是因為眼睛最能反映人的內心。老大哥事事致良知,處處彰顯正能量,已經煉就了一雙慧眼。老大哥真是一位大智消慎慧、大能量的人,向您學習!!!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煉
去私慾、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踐行、印證
為社會 做出 實質性貢獻
『貳』 近代太虛法師提出陽明「致良知」學說的步驟為:( )
近代太虛法師提出陽明「致良知」學說的步驟為:悟得良知、存省良知、運用良知、完成良知
知行合一,是對歪解「心即理」的後學的緊箍咒,讀來朗朗上口,啟清但容易被當成口號空喊擾旁昌。基於這樣的擔憂,王陽明晚年著重提倡「致良知」。王陽明曾說:「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
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可知,致良知既是陽明心學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陽明心學思想的邏輯終點。
『叄』 如何才能系統的學習王陽明先生的心學
你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你所要的是系統學習,系統學習就不止看看書那麼簡單,當然書也是要看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皈依。
這里,我要提一點,叫"心外無物",這是陽明世界觀的核心,也是致良知之所以成立的依據。這個世界觀當然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不一樣。所謂的心外無物,不是說,物質都在我們心裡,而是說,我們要用心感知並明白物。
比如,我說電腦,你應該知道電腦是什麼東西,但電腦就是電腦么?"電腦"這個名字,只是我們方便交流,而約定俗成的一個代詞。我們不叫電腦,也可以叫"計算機",叫其他任何的名字。所以我們要了解所謂的電腦,必須親自去操作,去感觸,這樣的知道才是真的知道。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此意。所以,學習陽明學,我們首先要破除概念上的東西,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才能體會陽明的境界。
所以陽明學的系統學習,難點不在看什麼書,而是在於怎麼把它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去。這里要講陽明學學習成果檢驗的標准--學問以得用為真。就是說,所學的東西必能指導自己的生活才行。
有了我以上所說,你應該可以自行系統學習陽明學了。陽明學是孟子學,其學問發端處是<大學>,所以首先要熟讀大學,孟子,不求能有多少理解,但求熟悉其氣場。接著由<大學問>和<拔本塞源論>兩篇入手。這兩篇是陽明學門戶,要求熟讀,以固養根基。接著可以看<傳習錄>,配合書籍可以看<心體與性體>,<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王陽明的致良知教>
在49年以前,北京大學是陽明學重鎮。熊十力,牟宗三,梁漱溟,陳寅恪等人都對宋明儒學有很深見解。現在的北京應該沒有那樣大師級別的存在,不過由陽明學發展出來的新儒家思潮,在北京應該也有一定發展,你可以找一下北京的新儒家群體。學習上有什麼困難你也可以和我聯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肆』 從知識層面來講,如何才能系統的學習王陽明先生的心學
首先,必須明白心學是儒學的一個派別,陽明先生是以弘揚聖人之學為己任的儒者,從來沒有脫離儒學的心學,脫離儒學的心學必然流於鄉願、狂禪。儒學是生命實踐的信仰(我視其為宗教),所以心學也是,必須像對待神明一樣對待聖賢,必須像對待其他宗教經典般對待儒學經典,必須像對待修煉般奉行聖賢的族碧教誨。
《四書》也推薦看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因為陽明先生當年也是看這本書長大的,不要以為他開創了心學,所以我們就不用看朱子了,那樣你只會發現你什麼都不懂。
也就是說,要入門心學,至少得通讀《四書集注》和《近思錄》,然後再看《大學問》《傳習錄》,自然勢如破竹。只要帶著一顆誠敬的心來讀這些經,到此可以說基本確立心學信仰了。
『伍』 陽明心學220――道之精粗
陽消慎明心學220――道之精粗
(2020年11月3日星期二8:40)
讀《傳習錄》十七,闡明了「道無精粗」的道理。
先生曰:「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細思此語,是很有道理的。道是無精粗的,只是我們的認知有分別罷了。道就是道,就在那裡,只是搜笑見的人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就拿漏敬如學習陽明心學一樣,我們不同的人學習收獲是不一樣的。只有踏下心來,真心用心學習體悟的人,才能真正地接近於道。
就如陽明先生說的看房間一樣,才開始看的只是輪廓,細細地體會,才會逐漸了悟其中的細微之處,越了解的精細越接近於道了。這個了悟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不同人下功夫程度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樣。
文中用先生的話來提問「諸公近見時少疑問,何也?」學習的疑問少了,並不代表學的就好了。學問是無止境的,學習也是無止境的。問題也是常學常有的,常學常新、深學深新、淺學淺新、不學不新。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就不用深學了,其實這就是在心上蒙上了一層灰塵。人的私慾就象灰塵一樣,會天天落的,一日不打掃就會落一層,時間一長,就很難去掉了。
我每天學習陽明心學,也是每天把心上的灰塵去掉,讓自己的心逐漸變得明澈。心上的灰塵天天掉落,如果不及時打掃就會天天蒙塵。學習就是打掃的過程,但也有個打掃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頭,累死也沒用。做事不聽東,累死也無功。
什麼方法呢?就要象陽明先生那樣,在心上下功夫,磨心上的灰塵。在沒有學習陽明心學之前,我很大程度上是在照上下功夫,根本沒有考慮到磨心上灰塵。有一個很經典的小例子,也是我常犯的錯誤。就是有一位晾衣服的人,看到對面樓上有一個人的窗子全是灰塵,就說人家不幹凈、不注重衛生。孰不知,是自家的窗子上面的灰塵。當把自家窗子上的灰塵打掃干凈以後,看人家的窗子也明亮了。
這看似一個小問題,其實是思想轉變的過程。把問題的方向向內找,轉向了自己,才找到了問題的根本。如果一味地去埋怨別人,不從自身找原因的話,最後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這也許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照」與「磨」的問題吧。我們常人常「照」,而聖賢之人常「磨」。
現在方向一變,心就變得清澈多了。找准了努力方向,再下手就好多了,效果也會很快呈現。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煉
去私慾、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踐行、印證
為社會 做出 實質性貢獻
『陸』 王陽明心學 學習流程是什麼
心學是什麼?答:心學就是一門教你擁有健康心靈的學問。那麼,什麼樣的心靈狀態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准,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說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世人對「修行」通常存有誤解,以為只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至少是遠離塵囂、參禪打坐才叫修行。事實上,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既然如此,那麼置身於萬丈紅塵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於修行,也更能見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簡單:如果外在環境十分單純,你怎麼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正確呢?只有置身在復雜的環境下,不斷與他人、社會互動,一個人才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方面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修正。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專利品,或歸屬於宗教信仰范疇,這也是一大誤解。除非你認為自己的人格已經足夠完善、人生已經非常完美,否則你就必須修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連我們住的房子都要維護,開的車子都要定期保養,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心靈不需要修行呢?今天的中國,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系。那麼,修行要遵循怎樣的標准呢?對此,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一樣,其標准只有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這是儒家文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遭到最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被誤解乃至曲解得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成封建禮教,而「人慾」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慾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慾」當然就是一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來無數國人對宋明理學的口誅筆伐。事實上,「天理」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熹那裡,「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則;在王陽明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心即理)。同時,「人慾」也絕不是指人的基本慾望(如衣食住行之類),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與道德邊界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因此,陽明心學對「存天理,去人慾」的正確解釋就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了解的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對內心保持的覺知覺照;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去除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的慾望。這才是陽明心學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指南,更是我們獲得心靈健康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其實,上述理念並非宋明理學家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效用」是個比較抽象的詞,大致可以理解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個饅頭,吃下去會有肚子飽的效用;得到了一輛汽車,會有省時便利的效用;聽了一場音樂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用,等等。在這個公式里,幸福與效用成正比關系--在慾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慾望卻是成反比關系--在所得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慾望越小,幸福感越強。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推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一、讓自己的慾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二、讓自己的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慾望。很顯然,不管你想通過哪個途徑獲得幸福,有一點是共同的--你不能讓慾望無節制、無止境地膨脹。因為不論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會越來越小。反之,無論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慾望一直在減少,那麼毫無疑問--你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這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其實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陽明心學)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一條「幸福學」原理。只可惜,今日國人常常把這樣的原理視為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冬烘,從而拋諸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遭遇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拚,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答案很簡單:你忽視了自己的心靈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慾望的掌控。換言之,當你的慾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長的速度,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了。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節制慾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它只是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你盡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時必須在「慾望」上做減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數一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講,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只要你通過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慾望減少到最低,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因此,關於上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答案就是:心學能夠讓你了解心靈的運作機制,洞悉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從而保持對內心的覺知覺照,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你本應擁有的幸福。在本書中,我用了佛教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貌似與心學無關的諸多知識和理念來解析陽明心學,目的並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學,而是給讀者提供的參照系,希望能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學。如果因此能誘發你對陽明心學之外的人類智慧的興趣,那我寫這本小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我也會因此感到分外的快樂。此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也就是讓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許多問題對話。之所以這么做,一是讓文風更為輕松,增加閱讀快感,二是通過反復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更為嚴密、更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大部分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針對當代國人的許多現實問題所做的思考和討論。我這么做,旨在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僅是簡單地對陽明心學進行翻譯、注釋。從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討論的很多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范疇,而某些地方似乎也顯得不太嚴肅(如偶爾讓陽明「穿越」一下,討論一些當代話題),但我的本意並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讀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學或是對王陽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比較開闊的閱讀視野,讓你拋開門戶之見(如儒與佛、心學與禪宗、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等),獲得一種圓融而通透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當下面對的問題,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臨的煩惱、痛苦、糾結和困惑。總而言之,我寫這本書,不僅是想替古人說一個明白(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遭遇的百年沉冤該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讓今天的中國人在智慧的啟迪下活得幸福。如果讀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那我建議你還是去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希望用心學指導自己的生活,那麼本書應該能夠幫助你--它能讓你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一個大儒的強大內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許許多多與陽明心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柒』 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怎樣領悟需要看什麼書主要內容是什麼請通俗的回答,不要很酸的套話。不要復制。
陽明的心學是人生哲學,是良知之學,是讓你通過對良知的認識去了解人生的意義。 你只能在生活中去反思,去思考,去知行合一,事上磨煉,才能領悟。可以看《<大學>問》,《傳習錄》。
主要內容有萬物一體論,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心外無理。心與性。
學習陽明的心學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識才能懂,建議從他的生平開始了解。陽明先生的人生故事很有啟發性。
『捌』 《陽明心學之靜坐、省治》
人類史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停奔走,向各種各樣的人和物請教、傳播自己的學說,比如柏拉圖。另一種是不喜歡走遠路,只是安靜地坐著,從自己心坎上說起,比如中國理學的大師們,王陽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臘告很多門道。
首先要有個好環境,這個環境應該不受外界干擾,非常安靜,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其次,要將身體安放好,也就是靜坐的姿勢。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用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鬆。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最後,調整呼吸。不能張著嘴,應純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數呼吸的次數,最後讓呼吸平穩。
做好這三件事後,王陽明說: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枯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搜尋出來,……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輪明明 王陽明要人靜坐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如果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禪。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慾,良知會乾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慾。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慾不要緊,現槐攔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慾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
在腦海中不停地過這些畫面,時間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氣貫注其中。個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實踐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講心學「靜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們認為靜坐無非就是這兩個步驟,王陽明則認為,這兩個步驟中必須要有兩件武器保駕護航,否則,靜坐要麼成為枯禪,要麼不如不坐。這兩件武器就是「誠意」和「謹獨」。
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
聽上去簡單,做起來實在難。比如一念雖知好壞,然不知不覺就流走了。我們知道不義之財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取了。一旦取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我們總不誠,所以王陽明才大力提倡「誠意」: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靜坐中,我們揪出一個私慾,馬上就克掉它,這就是誠意;如果我們揪出一個私慾,卻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這就不是誠意了。那我們的靜坐也就失去了意義。
謹獨就是慎獨,原意是,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里,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諸多要素,王陽明說,靜坐時只要把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謹獨了。
1、分析:我有什麼私慾
2、目標:我要通過什麼手段克掉這些私慾
3、信心:我要堅信自己能克掉這些私慾
4、毅力: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兩日,兩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廢
5、心態:在克私慾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能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慾的目的,一旦有這種心態,就是新的私慾了
6、學習:所謂學習只是通過各種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7、檢驗:當你確定自己把私慾克掉後,要去實踐中檢驗
8、反思:我為何會有這種私慾,這一私慾產生的基礎是什麼。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會再犯同一錯誤
如果在靜坐過程中沒有誠意和謹獨,那不坐也罷。如果一個人不能通過靜坐誠意和謹獨,那他就無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這樣的人就會失去自我,隨波逐流,永不可能獲取成功。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確信學習陽明心學的關系鏈:立志—謹獨—意誠—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們先立個真切為善之志,專心致志於此,然後從謹獨處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見意誠境界。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悟到自己良知是怎麼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間!
陽明心學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理解這四句話,所有的困惑將變得清晰,所有的猶豫將變成果斷。
『玖』 陽明先生提升心靈品質的兩種功夫
持續學習陽明心學已經100天了,生命品質有了較大提升,把以前學習的眾多知識融會貫通了。
陽明心學是以「心」為核心的學問,心乃身之主宰,這是事物的本源。這就是能夠打通我任督二脈的緣故。
即學習的核心是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練。
當然,也可以在道、德、事上用功,依據心-道-德-事四部曲,在事上用功是事倍功半,而在心和道上用功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會浪費很芹世多的生命,人生的果效也會不好。
回歸正題,陽明心學的核心修心,也就是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寶藏。
陽明先生認為:「人人心中有仲尼。」也就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無盡寶藏,開發越多,也就是心靈品質越高,人生事業呈現的也就越好。
提升心靈品質的功夫是什麼呢?
那就是:「明心凈心。」
陽明先生認為人人心中擁有無盡寶藏,之所以呈現的結果不好,是因為心蒙了灰塵,被「不明」和「貪欲」遮蔽了本性。
故要通過明心凈心去除不明和貪欲。
01
第一種功夫:明心
明白人生重大真相和人生真理
[1]聖人之道,談凱吾性自足。也就是人人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2]行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是什麼意思呢?
陽明先生說:「人人心中有仲尼。」
六祖慧能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是,一個人不必向外求,達成一切目標的資源都在自己的體內。
每個人只需要通過自己的主動去付出,必定會加倍的收獲。也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想要獲得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去付出什麼。
02
第二種功夫:凈心
人除了被很多「不明」遮蔽,還被許許多多的「貪欲」蒙蔽了心。凈心就是通過持續不斷的在起心動念初用功,凈化心靈。
貪欲是指,那些因過度追求而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損害社會利益的慾望。正確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不算是貪欲。
凈心:觀照是凈化心靈的基礎,反省是凈化心靈的關鍵,引導是凈化心靈的根本。
持續主動,反復循環,不斷深入,凈化心靈。
凈化心靈的三個要點:
[1]觀照
時時刻刻保持觀照自己頭腦中產生的念頭。觀照這些念頭背後的起心動念,這樣才能更好的主宰自己的人生。
念念念念……
念頭產生語言、意識和行為。
故,有怎樣的念頭,就有怎樣行為和結果。
所以,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凈化心靈的基礎。很多人在事上改變不能帶來本質的改變,就會形成很努力卻沒有結果。
[2]反省
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人如果不懂的反省,永遠看不見自己的盲區,會重復犯錯。人生只是在重演舊劇本罷了。
而反省能夠讓人清楚的看見自己的過往經歷,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什麼行為和結果。
這些事情起因背後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反省分為:深入反省、定期反省和時時反省。
深入反省的時候應該儀式庄嚴,把過去犯過的錯或人生重大事情拿來省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怎樣的行為和結果。自己做這些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想法,背後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不斷去反省,去總結,不好的念頭要發誓永不再犯。要學會把曾經那些好的念頭保持下去,如行善積德、利人利己。
最近在反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在情感中還是在索取,一味的想得到什麼,出現問題看見的都是對方的不好而看不見對方的好。
如果從事上反省,是無法從根源消除,還需要從起心動念處改變。那就是學會去看見對方的好,看見對方的付出。
同時,自己也要主動去鏈接對方的心,去關注對方的需求,去關愛她,滿足她。
一切的根源就是對她的起心動念。如果不進行深入反省,還看不見自己的盲點,總誤認為是對方的不好。其實是,沒有看見對方渴望被愛,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夠被看見。
[3]引導
人要學會用「立志」來引導自己產生好的念頭。
問自己,真正嫌侍肢的志向是什麼?自己為什麼出發,真正想去到哪裡?
修身,齊家,事業,利天下。
修身:建設心靈品質,完善人格,磨練靈魂
齊家:建設幸福家庭
事業:建立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利人利己,利益社會。
通過自己立志,制定出明確清晰的目標,引導自己的念頭。
念頭決定意識、語言和行為。
從而,通過行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通過建設幸福家庭的目標,引導我要學會去關心另一半,去看見她對我的付出與愛,更重要的是看見她渴望被愛。
感謝陽明先生提升心靈品質的兩大功夫:明心和凈心。
人與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心靈品質的高低不同,心靈品質越高,人生呈現的結果越好。反之,亦然。
故,人生重大的目標是,持續不斷深入修煉明心凈心的功夫,提升心靈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拾』 陽明心學到底是一門怎麼樣的學問,該如何學習
其實心學的觀點看似簡單,似乎不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幾個簡單詞彙,但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心學真諦,則必須要將觀點帶入陽明先生的語境中,進行深度思考和品味,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反反復復地「把玩」。於是你便會發現,再你第N次讀到一段對話的時候,會突然「心中一亮」,原來是這個意思。這就是頓悟,心學的學習必須要在不斷的頓悟中融會貫通,才能真正讀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