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雙面嚙合綜合測量的優點和缺點
雙面嚙合綜合測量是齒輪徑向綜合誤差檢測項目。齒輪構成要素復雜,需綜合、多項目評定齒輪誤差,每個評定項目都有其特點,無所謂優缺點。
如果,非要找出「雙面嚙合綜合測量的優點和缺點」的話,那麼,測量方法簡單、快捷,是其優點;需要精度很高的標准輪,是其缺點。
㈡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按測量方式可分:
1、直接測量:無需對被測量與其他實測量進行一定函數關系的輔助計算而直接得到被測量值得測量。
2、間接測量:通過直接測量與被測參數有已知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得到該被測參數量值的測量。
3、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直接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如接觸式三坐標等)。
4、非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之間沒有機械的測力存在(如光學投影儀、氣動量儀測量和影像測量儀等)。
5、組合測量:如果被測量有多個,雖然被測量(未知量)與某種中間量存在一定函數關系,但由於函數式有多個未知量,對中間量的一次測量是不可能求得被測量的值。這時可以通過改變測量條件來獲得某些可測量的不同組合,然後測出這些組合的數值,解聯立方程求出未知的被測量。
6、比較測量:比較法是指被測量與已知的同類度量器在比較器上進行比較,從而求得被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於高准確度的測量。
按測量方法可分:
1、直接測量法:不必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2、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來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定義測量法:根據量的定義來確定該量的測量方法。
4、靜態測量方法:確定可以認為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值的測量方法。
5、動態測量方法:確定隨時間變化量值的瞬間量值的測定方法。
6、直接比較測量法:將被測量直接與已知其值的同種量相比較的測量方法。
7、微差測量法:將被測量與只有微小差別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較,通過測量這兩個量值間的差值來確定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准則檢驗法
馬利科夫判據是將殘余誤差前後各半分兩組, 若「Σvi前」與「Σvi後」之差明顯不為零, 則可能含有線性系統誤差。
阿貝檢驗法則檢查殘余誤差是否偏離正態分布, 若偏離, 則可能存在變化的系統誤差。將測量值的殘余誤差按測量順序排列,且設A=v12+v22+…+vn2, B=(v1-v2)2+(v2-v3)2?+…+(vn-1-vn)2+(vn-v1)2。
若|B/2A-1|>1/n^1/2,則可能含有變化的系統誤差。
系統誤差的消除:
1、在測量結果中進行修正 已知系統誤差, 變值系統誤差, 未知系統誤差
2、消除系統誤差的根源
3、在測量系統中採用補償措施
4、實時反饋修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測量方法
㈢ 綜合分析方法
綜合分析方法是以遙感填圖方法為主,同時結合地球物理、岩石同位素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建立劃分填圖單元的一種方法。其應用的目的在於使填圖單元建立劃分的更加准確,地質信息提取的更加豐富,並從不同角度解決填圖問題。
(一)遙感填圖方法
影像單元法、影像岩石單元和單元-剖面法是貫穿遙感填圖全過程的方法技術。運用這些方法是從遙感技術角度解決1∶25 萬填圖的技術問題,使填圖成果精度符合相應的技術規范要求。其解決填圖問題的實質是通過研究、分析不同性質地質體的宏觀影像分區及微觀影像變化規律,進行地質體性質判定和填圖單位種類劃分及構造信息的提取與類型劃分。它們所能夠解決的地質問題或地質現象均屬於地球表面的直接顯示出的信息,即表層信息提取。但對於大量的隱伏地質信息的提取,受其方法技術自身限制難以全面實現,如隱伏斷裂和隱伏岩體及花崗岩類侵入體的時代等等。因此,結合其他技術方法的應用,從不同角度,取長補短,豐富地質填圖成果,使其更加符合地質作用規律。
(二)地球物理技術方法
該方法是遙感地質填圖綜合分析研究的首選技術方法。主要通過地球物理資料如航磁、重力處理數據的分析、解釋,並根據地質體的磁性特徵、密度特徵變化規律,著重解決隱伏斷裂、隱伏岩體和火山機構的圈定。解決遙感技術和物探技術在1∶25萬遙感地質填圖應用中解釋地質問題的層次和深度。現以內蒙古得爾布干覆蓋地區和新疆阿爾金裸露地區為例加以敘述。
1.內蒙古得爾布乾地區重磁場特徵分析
1)岩石磁性特徵分析
通過2000年6~9月,對阿龍山地區進行的岩石磁性測量工作,其中實地測量了岩石露頭27處,獲得磁化率數據327個;測量岩石標本712塊,獲得磁化率數據2872個。區內岩石(地層)的磁性特徵如下。
(1)變質岩類磁性特徵
區內出露的元古宇變質岩岩性為花崗岩片麻岩、黑雲斜長變粒岩、片岩及千枚岩、大理岩等。磁測定結果反映出元古宇地層的磁性普遍很弱,磁化率值變化范圍在(0~380)×10-5SI,平均值僅為60×10-5SI。
(2)蓋層磁性特徵
阿龍山地區的蓋層主要為一套中生界火山岩地層,該套地層的磁性特徵如下。
火山碎屑岩類一般為弱磁性或具有中等磁性。其中凝灰砂岩、層凝灰岩及含角礫凝灰岩的磁性普遍很弱,磁化率的平均值多在(30~65)×10-5SI之間變化;熔結凝灰岩和英安質、粗安質及安山質凝灰岩的磁性多具有中等磁性,磁化率變化范圍在(11~1661)×10-5SI之間,最大可達到3890×10-5SI,平均磁化率值為570×10-5SI。
中性—基性火山熔岩一般具有很強的磁性,其中粗安岩的磁化率在(15~3390)×10-5SI之間,平均值為886×10-5SI;英安岩的磁化率變化范圍在(0~4000)×10-5SI之間,平均值在(590~3000)×10-5SI之間;安山岩的磁化率值范圍在(1228~3360)×10-5SI之間,平均值為3012×10-5SI;玄武岩磁化率變化范圍在(394~10000)×10-5SI之間,磁化率均值為2281×10-5SI。
(3)侵入岩磁性特徵
區內花崗岩類的磁性差異較大,其中花崗岩的磁性可分為無磁性花崗岩、弱磁性花崗岩及中等磁性花崗岩。無磁性花崗岩磁化率平均值為40×10-5SI;弱磁性花崗岩平均磁化率為230×10-5SI;中等磁性花崗岩的磁化率變化在(11~1177)×10-5SI之間,磁化率均值為695×10-5SI。花崗斑岩類一般具有中等磁性,磁化率變化范圍一般在(19~1311)×10-5SI之間,磁化率均值為545×10-5SI。二長花崗岩和鉀長花崗岩的磁化率在(13~3000)×10-5SI之間,磁化率均值為630×10-5SI。因此,除了無磁性的花崗岩外,其他類型的花崗岩類引起的磁異常較難區分。
區內閃長岩類的磁性一般比花崗岩類強度大,其中花崗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的磁化率值范圍在(126~3500)×10-5SI之間,平均值為950×10-5SI;閃長玢岩的平均磁化率達1286×10-5SI;閃長岩的磁化率值范圍在(614~6300)×10-5SI之間,磁化率平均值可達1900×10-5SI。
2)岩石密度特徵分析
阿龍山地區岩石及地層密度變化具有以下特徵:
(1)隨著地層的時代由新至老岩石的密度值逐漸增大;
(2)中生界侏羅系火山熔岩地層的岩石密度值比正常碎屑岩類的岩石密度值大;
(3)下古生界與元古宇的岩石密度值基本相同,中性、酸性侵入岩體的岩石密度則介於侏羅系火山熔岩地層與前中生界(包括下古生界和元古宇)之間,其密度差值約在±0.15 g/cm3左右。因此,該地區區域性密度界面是前中生界和中、酸性侵入岩構成的岩石界面,該區域性密度界面與上覆蓋層之間存在著0.2~0.7 g/cm3密度差;侏羅系火山熔岩與正常碎屑岩是區內的局部密度界面。其間存在0.5 g/cm3密度差(表2-4)。
表2-4 阿龍山及周邊地區岩石密度統計表
3)重磁場特徵及解釋
阿龍山地區的航磁資料測量比例尺大,飛行高度低,測量精度高,編繪出的ΔT磁場圖件包含的各類地質信息非常豐富。
根據已知地質資料與岩石物性資料對比分析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阿龍山地區海西期花崗岩與下古生界和元古宇構成了該地區重要的區性岩石磁性界面及岩石密度界面。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磁性很弱,僅海西期花崗斑岩和二長花崗岩及花崗閃長岩、閃長岩具有中等與較強的磁性。
(2)阿龍山地區區域背景磁場的特徵及分布,主要反映區域磁性界面強弱變化與分布特點,降低的負磁場區為下古生界、元古宇及弱磁性的海西期花崗岩分布區;升高的正背景磁異常區則為具磁性的海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區。
(3)航磁局部磁異常一般是花崗閃長岩、閃長岩和中、基性火山熔岩及淺成次火山岩,如安山玢岩、閃長玢岩、英安岩等引起。其中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等引起的局部磁異常形態清晰並且強度較大,比較容易辨認。
(4)由於火山岩(主要是熔結凝灰岩和中、基性火山熔岩)和淺成次火山岩很不均勻,它們所引起的磁異常在形態和強度變化方面都較大,其分布特點一般呈帶狀、環狀及片狀分布。
(5)不同時代岩石、地層的密度變化具有十分明顯的規律性,構成該地區區域性密度界面的元古宇、下古生界及海西期侵入岩體與中生界地層之間存在著0.2~0.7 g/cm3密度差。因此,阿龍山地區布格重力圖中局部重力異常場的高、低變化應是主密度界面起伏變化或侏羅紀中、基性火山岩的客觀反映。
4)磁場特徵及分區
阿龍山地區的磁場特徵及變化十分復雜,為了便於對磁場和磁異常的分類及研究,依據該地區的區域背景磁場及磁異常的性質、形態、強度及梯度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分布特點等,劃分為三類:
(1)獨立正磁異常及編號
HA-Ⅰ:該類磁異常的形態呈等軸狀或似等軸狀,有些異常具有一定的延伸及走向。異常形態規整,強度一般大於500 nT,面積一般大於2.0 km2。
HA-Ⅱ:該類磁異常的形態特徵與前述磁異常相同,但磁異常的強度比前者弱,異常的強度一般在200~500 nT之間。
推斷上述磁異常主要是由具磁性的中、酸性侵入岩體引起,對岩體范圍的圈定起參考作用。
(2)正背景磁場的分區及編號
a.HB類磁場區特徵及編號
該類磁異常的明顯特點是強度較大,一般在200~500 nT之間。依據磁異常的形態特徵、發育程度及組合分布特點,劃分出3個磁場小區:
HB-Ⅰ:小區內磁異常發育,磁異常的形態以似二度異常為主,即單個磁異常具有明顯的延伸及走向,並且沒有明顯的負值伴生。
HB-Ⅱ:小區內磁異常的形態及強度特徵與前述小區相類似,主要差別僅僅是局部磁異常的發育程度比前者差一些。
HB-Ⅲ:小區內磁異常的形態與強度變化比較復雜,既存在著等軸狀及似等軸狀異常,同時也發育有二度及似二度異常,並且局部磁異常存在著明顯的伴生負值。
b.HC類磁場區特徵及編號
該類磁場小區內磁異常形態特徵與HB類小區基本相同,它們之間的顯著差異主要反映在磁異常的強度方面,該類磁場小區內的磁異常強度變化在100~250 nT之間。
HC-Ⅰ:區內磁異常形態以二度和似二度異常為主,異常發育,強度在 100~250 nT之間。
HC-Ⅱ:小區內磁異常形態多以等軸狀和似等軸狀異常為主,並存在著明顯的伴生負值,異常強度一般在100~250 nT之間。
HC-Ⅲ:小區內局部異常較發育,但磁異常的強度比 HC-Ⅱ磁場小區磁異常弱,磁異常強度變化在50~100 nT之間。
HC-Ⅳ:小區內局部磁異常不發育,區內正磁場變化平緩單調,強度在50~100 nT左右。
該類磁場小區主要反映的是中、基性火山熔岩及次火山岩類的變化與分布特點,可對填圖單位組、段劃分對比起到參考作用。
(3)負背景磁場分區及編號
a.LA類磁場小區特徵及編號
該類磁場小區內局部磁異常發育程度及變化較大,負背景磁場變化平緩,磁場值在-50~-150 nT之間。
LA-Ⅰ:小區內的局部磁異常不發育,負背景磁變化平緩、單調,磁場強度在 0~-100 nT之間。
LA-Ⅱ:小區的負背景磁場強度變化在 0~-100 nT之間,局部磁異常較前磁場小區發育,但局部異常強度較弱,異常幅值變化在50~100 nT之間。
LA-Ⅲ:小區內背景磁場變化在-50~-150 nT之間,局部異常發育,異常的幅值變化一般在50~200 nT之間。
LA-Ⅳ:小區內背景磁場強度變化在-100~-150 nT之間,局部磁異常發育且強度較大,異常幅值變化一般在200~500 nT之間。
b.LB類磁場小區特徵及編號
與LA類磁場小區相比較,LB類磁場小區的主要特點是背景磁場強度明顯偏弱,背景磁場強度值一般在-200 nT以上。結合該類磁場區內局部異常發育程度及特徵,可分為如下次級小區。
LB-Ⅰ:小區內的背景磁場強度在-200~-250 nT之間,其變化特徵平緩、單調,區內局部異常不發育。
LB-Ⅱ:小區內背景磁場強度可達-300 nT以上,局部磁異常較發育,異常幅值變化在50~150 nT之間變化。
LB-Ⅲ:小區內背景磁場強度變化在-150~-250 nT之間。局部磁異常發育,其幅值變化在100~250 nT之間,並存在著明顯的伴生負值。
該類磁場小區主要反映的是火山碎屑岩類夾沉積岩分布特點。其中小區內不同強度的局部異常則反映了次火山岩的存在及發育狀況,可為填圖單位、岩石大類劃分提供參考作用。
5)斷裂構造及重、磁異常特徵
斷裂構造在重、磁場圖中反映出的標志特徵十分明顯,它們反映出的重、磁場標志特徵主要有:不同性質重、磁場區及不同特徵重、磁異常區之分界線;重、磁場線性梯度帶;線性重、磁異常帶或串珠狀線性重、磁異常帶;串珠狀線性重、磁異常帶和重、磁異常帶之錯動或扭動線等。
6)侏羅系地層厚度及分布特徵
通過前面岩石、礦物的磁性特徵分析可知,阿龍山地區的前中生界是該地區的區域性岩石密度界面,它與上覆侏羅系之間存在著0.2~0.7 g/cm3的密度差。因此,局部重力場的變化主要反映了區域性密度界面起伏及侏羅系地厚的厚度變化等信息,局部重力高一般是基岩隆起或凸起的反映,局部重力低則反映出基岩凹陷的分布特點。據此,通過對重力局部異常進行深度計算並結合已知地質資料,編制出阿龍山地區侏羅系地層厚度分布圖。由於使用的重力資料比例尺小、精度低,深度計算誤差可能在±20.0%左右。
阿龍山地區侏羅系的厚度變化及分布特點反映基岩起伏變化呈現出凹隆相間分布的構造格局,其宏觀走向呈北東向展布。即阿南-阿北林場凹陷,秀山-汗馬基站隆起,烏力依特林場-防火站凹陷。阿南-阿北林場凹陷的沉積中心位於阿北林場附近,侏羅系地層厚度可達1.5 km,向南有逐漸減薄的趨勢;烏力依特林場-防火站凹陷存在著兩個沉積中心,即烏力依特林場沉積中心和防火站沉積中心,沉積中心內侏羅系地層的厚度可達2.0 km,在兩沉積中心之間被一個次級基岩凸起隔開。此外,在約安里林場和源江林場等處,還分別存在著兩個侏羅系地層厚度達2.0 km和1.5 km的沉積中心。
7)火山機構群及分布特徵
阿龍山地區侏羅系火山岩地層分布廣、厚度大,說明該地區在中生代時期曾發生過強烈的岩漿噴溢活動,火山機構廣泛發育。我們知道,在岩漿噴溢過程中靠近火山口處不但堆積了巨厚的火山熔岩,而且也是次火山岩比較集中發育的地段,這就為利用航磁圈定火山機構提供了可靠的地質前提條件。岩石磁性測定結果證明,阿龍山地區的火山熔岩和次火山岩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磁性,具備了利用航磁圈定火山機構的地球物理前提條件。航磁資料結合已知地質資料分析對比結果表明,火山機構在磁場上具有明顯的磁異常反映,一般中心噴發式的火山機構引起的磁異常形態呈等軸狀或似等軸狀,既有正磁異常也有(因近體磁化原因引起的)負磁異常;裂隙溢出式的火山機構引起的磁異常形態多呈二度磁異常及磁異常帶。磁異常的強度及大小主要與火山熔岩及次火山岩的磁性強弱及規模大小有關,一般中、基性火山熔岩及安山玢岩、輝長、輝綠玢岩、閃長玢岩等引起的磁異常強度較大,中、酸性火山熔岩及英安岩引起的磁異常相對較弱。上述與火山機構有關的磁異常在阿龍山地區一般呈帶狀或片狀群出現,為我們研究分析該地區火山機構群類型及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據。
依據火山機構群表現出的磁場特徵在阿龍山工區共圈定出火山機構群22處。區內火山機構群的規模大小及分布具有以下特點:以內蒙古得爾布干斷裂為界其北側的火山機構群規模一般較小,並且具有明顯的延伸及走向,反映出火山機構明顯地受斷裂所控制。另外,各火山機構群內單個火山機構反映出的磁異常形態主要是以等軸狀或似等軸狀異常為主,說明得爾布干斷裂西北側的火山活動主要是以中心噴發式為主。分布在得爾布干斷裂東南側的火山機構群規模一般較大,其形態多為片狀,各火山機構群內單個火山機構的磁異常形態變化比較復雜,既存在著等軸狀及似等軸狀磁異常,也存在著具有一定延伸和走向的二度磁異常及磁異常帶,反映出得爾布干斷裂東南側火山活動形式既存在著中心噴發式,同時也存在著裂隙溢出式的岩漿活動,而且次火山岩比較發育。說明在得爾布干斷裂東南側火山機構非常發育,岩漿的噴、溢活動強烈。
重力資料反映,區內的火山機構群主要分布在重力高異常(或異常帶)與重力低異常(或異常帶)的轉換部位,上述部位恰是基底斷裂所通過的位置。
2.新疆阿爾金地區磁場特徵分析
由於阿爾金山地區只有1∶50 萬航磁資料,受其精度所限,對該地區的研究,設想從區域性航磁磁場分區、區域磁場和局部異常分析三個方面入手,解決沉積岩地層,沉積-火成岩地層、變質岩地層、花崗岩類侵入體的空間分布與宏觀影像岩石單元間的關系;解決構造輪廓及區域構造格架,以及隱伏岩體與單元的關系。具體分析內容及方法如下:
1)岩石磁性特徵
區內基性、超基性侵入體具有很強的磁性,因此該類侵入體一般可以引起較強的磁異常。經過與已知地質資料分析對比,阿爾金山地區不同時代的基性或超基性岩體均有明顯的磁異常反映。如出露在研究區內的石棉礦(東經88°30′、北緯38°20′)超基性岩體、輝長岩體(東經87°10′、北緯38°05′;東經88°25′、北緯38°10′)都存在著明顯的局部磁異常與之對應。受基性、超基性岩體規模的限制,該類岩體所引起的磁異常規模及強度變化較大,其形態一般呈等軸狀或似軸狀,強度一般在150~200 nT,最大可達500 nT以上(茫崖鎮岩體)。
中、酸性侵入體引起的磁異常一般呈等軸狀或似等軸狀,異常的規模一般比基性、超基性岩體引起的磁異常規模大,強度一般在100~200 nT。
由火山岩引起的磁異常形態一般具有二度異常及線狀異常帶特徵,說明區內火山分布受斷裂控制。
2)磁場分區及地質解析
依據瓦石峽幅航磁ΔT磁場圖中區域磁場表現出的(正、負)外貌特徵及強度、梯度變化,以及次級疊加磁異常的形態特徵與發育程度,將該區劃分為如下4個次級磁場小區。
Ⅰ寬緩變化負磁場區;
Ⅱ寬緩變化正、負磁場區;
Ⅲ疊加局部磁異常的負磁場區;
Ⅳ條帶狀正、負變化磁場區。
岩石磁性資料結合地質資料分析結果表明,阿爾金山地區存在著兩個十分明顯的磁性界面。其中區內的太古宇—元古宇變質基底構成了該地區的區域性磁性界面,該磁性界面所引起的區域背景磁場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區內另外一個磁性界面則是由不同時期的岩漿侵入體或火山岩等所構成的局部磁性界面,由於該磁性界面的穩定性與連續性都很差,因此它們所引起的磁(場)異常一般表現出很大的差異與離散性。上述局部磁性界面所產生的形態各異和強度多變的磁異常疊加分布在區域背景磁場中,這樣就使得磁場的形態及外貌特徵變得復雜起來。
阿爾金山地區太古宙中的強磁性變質岩主要是由正變質岩構成,其原岩主要為中、基性的岩漿岩類;太古宙副變質岩一般具有弱磁性或不具磁性。阿爾金山地區元古宇地層中也分布有具有磁性的變質岩系,但其磁性強度要比太古宇中的強磁性變質岩弱很多,說明以上兩類變質岩在原岩性質及物質成分上存在著較大差別,推斷具有中等磁性的元古宇變質岩類其原岩多為中、酸性岩漿岩,或者是在變質過程中混入了中、酸性岩漿岩成分。因此,阿爾金山(瓦石峽地區區域背景磁場特徵及分布主要是揭示出了該地區結晶基底的岩性,即基底岩相變化。升高的正磁場和強度很大的正背景磁異常分布區反映為強磁性正變質岩分布區;降低的負磁場區則為副變質岩(Ⅰ:寬緩變化負磁場區,Ⅲ:疊加局部磁異常的負磁場區)分布區;在降低的負磁場中所顯示出的升高磁場區(Ⅳ:條帶狀正、負變化磁場區)為中等磁性變質岩分布區。疊加在區域背景磁場中的局部磁異常或磁異常帶主要是不同時期的岩漿侵入體和火山岩的反映,它們的分布特點及發育程度揭示出了瓦石峽地區在斷裂及岩漿活動方面存在的差異。例如在Ⅰ、Ⅱ號磁場小區內的局部磁異常很不發育,說明瓦石峽幅西北部的岩漿活動特別是海西運動以來的岩漿活動對該地區的影響甚微;在Ⅲ磁場小區可以看到局部異常較發育,局部異常的形態一般為等軸狀或似等軸狀,磁異常的強度一般也比較弱。推斷該磁場小區內的局部異常主要為中、酸性侵入體引起,反映出Ⅲ號磁場小區的岩漿活動方式是以侵入活動為主;Ⅳ號磁場小區內的局部異常非常發育,並且異常的強度及形態變化也表現得十分復雜,揭示出該小區的岩漿活動比較強烈、頻繁,不同時期的岩漿成分及性質差異較大,並且岩漿活動方式也十分復雜,既存在著岩漿侵入活動,同時也存在著規模較大的岩漿噴溢活動。所以,瓦石峽研究區的磁場特徵及分布,深刻地揭示出了該地區的基底結構與岩相分布特徵,以及岩漿活動特點等情況。
3)基底斷裂及特徵
研究結果證明,斷裂在磁場上一般具有以下幾種標志特徵:
(1)不同性質(正、負)磁場區及不同形態磁異常區分界線;
(2)磁場線性梯度帶;
(3)線性正(或負)磁異常帶及串珠狀線性磁異常帶;
(4)磁場與磁異常帶的錯(或扭)動帶。
斷裂在磁場上所表現出的上述特徵標志對我們分析、判斷斷裂規模及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標志特徵表現為不同性質磁場區或不同形態磁異常區分界線的斷裂,不但對基底結構及岩相分布具有控製作用,而且反映斷裂兩側的岩漿活動也具有較大差異,說明斷裂的規模大並對區域地質發展及構造演化起到控製作用;反映為線性磁異常帶或串珠狀線性異常帶等磁場標志特徵的斷裂,則說明沿著斷裂有岩漿侵入體和火山岩分布,揭示出該類斷裂一般切割的深度大,對岩漿活動具有控製作用;表現出磁場或線性磁異常帶的錯動帶標志特徵的斷裂,則為我們提供了斷裂兩側曾發生過相對運動的有關信息。
總之,斷裂在磁場上所表現出的特徵標志是比較復雜的,它可以表現出一種磁場標志特徵,也可以同時反映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標志特徵。
3.遙感與航磁成果吻合性影響因素分析
遙感地質解譯與航磁解釋成果經常表現出諸多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地質體的形態、位態的不同。究其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遙感和航磁資料的多解性
地質體在特定條件下會存在異物同(光)譜(或同譜異物)和位場等效效應現象,這是造成遙感及航磁解譯(釋)結果呈現出非惟一性,即多解性的原因。多解性現象的存在不但增大了資料解釋的工作量與難度,而且還可能會造成解釋結果中某些不確定因素同時增多。遙感和航磁成果中存在著的不確定因素往往會對兩者成果之間的對比分析造成困難,並對成果的吻合性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遙感與航磁技術方法本身及成果中所存在的多解性問題,往往是引起兩者的解釋成果在吻合性(一致性)方面存在差別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成果解譯(釋)理論、方法方面存在的差異
遙感與航磁的成果解譯(釋)理論和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別及其對成果吻合性影響包括兩個方面:
(1)研究及實踐結果證明,依據解譯(釋)理論及方法所獲得的遙感與航磁成果在沒有得到野外檢查驗證之前都是推斷性成果。因此,解譯(釋)成果本身與實際情況之間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將會影響到遙感與航磁成果的吻合性(一致性)。
(2)目前正在廣泛使用的遙感與航磁的成果解譯(釋)理論和方法是一套各自完全獨立的工作系統,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內在聯系。遙感技術具有直觀性和可視性等特點,有利於資料的對比分析,這樣就使得遙感解譯成果中的推斷性成分較少。相比之下,航磁資料解釋,特別是在對磁異常進行定量解釋過程中,必須給出磁化強度的大小、方向及磁性體的形狀等參數,而上述參數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試驗及分析對比或是邏輯推理方法確定的,造成航磁成果中的推斷分析成分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大。因此,遙感與航磁的成果解譯(釋)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影響遙感與航磁成果吻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地質體的復雜性
地表所保留的地質體是長期、復雜地質作用的結果。它們對遙感與航磁成果吻合性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原因主要與技術方法本身的特點有關。研究及分析結果表明,對於復雜的地質及構造現象,不同的技術方法一般只能夠揭示出它們的某一個側面。例如,對一條深大斷裂,遙感資料可以依據斷裂顯示的地形、地貌特徵、色調和影紋等的差異,可以很直觀地揭示出該斷裂在地表的位置及延伸方向。而航磁則是依據斷裂磁場特點(多反映為線性磁異常帶或串珠狀線性磁異常帶)來判斷出斷裂的延深及展布。由於受斷裂控制的磁性體(一般為岩漿岩類)的分布情況比較復雜,它們的宏觀展布方向雖然與斷裂的走向一致,但它們並不一定在斷裂之中,而是往往沿著斷裂帶及其兩側排列分布,說明航磁資料中還包含有反映斷裂的深部信息的成分。從而造成遙感資料反映出的斷裂和航磁資料圈定出的斷裂在平面位置上存在著一定的偏離現象。因此,宏觀地質體的復雜性也是影響遙感與航磁成果吻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同位素測年資料
同位素測年資料是確定地質體形成時代或年齡的依據。它可通過收集前人資料獲取,也可通過同位素樣品採集分析獲取。無論採用哪種方式收集,均有利於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年齡和斷裂形成年齡的判定。測年方法比較多,有U/Pb法、Rb/Sr法、K/Ar法、40Ar/39Ar法、14C法、電子自旋共振(ESR)法等。
鈾-鉛法根據238U/206Pb和235U/207Pb衰變進行測年,其樣品一般採用晶質鈾礦或瀝青鈾礦、鋯石、獨居石等。
銣-鍶法根據87Rb/87Sr的β衰變進行測年。這種方法可廣泛地利用全岩進行測定,除富含銣的礦物外,還可以利用鉀長石、雲母類礦物和銣含量為10-2%~10-3%的酸性岩。
鉀-氬法和氬-氬法測年可以採用的礦物較多。包括鉀長石類、雲母類、角閃石類、輝石類和海綠石等。
14C法利用炭質粘土岩類和植物等樣品進行測年。
在使用上述不同方法測年數據時,應注意數據適用性。
總之,遙感地質解譯與航磁地質解釋資料的綜合分析利用是遙感地質填圖成果的豐富、補充與相互驗證,由於這兩種方法技術揭示地質體層次不同,即遙感以表層地質現象為主,航磁以深部地質結構為主,所以在解釋結果利用過程中應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情況下,對第四紀覆蓋區的隱伏斷裂解譯及利用局部異常圈定隱伏侵入岩體,航磁解釋優於遙感解譯結果,圖面地質內容應以航磁解譯結果為主體。但對於填圖單元解譯劃分,裸露區斷裂解譯,應以遙感技術為主體,充分發揮其直觀、宏觀技術特性。而航磁ΔT異常分區分析與遙感宏觀影像單元分區具有相應的結合性,可通過磁場分區強度判定岩類范圍。對同位測年數據主要與影像岩石單元結合,採用定位對比或直接使用以確保單元建立劃分合理,序列歸並准確。
㈣ 測量方法的分類
1.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按實測幾何量是否為欲測幾何量,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1)直接測量
直接測量是指直接從計量器具獲得被測量的量值的測量方法。如用游標卡尺、千分尺。
(2)間接測量
間接測量是測得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然後通過函數關系求得被測量值。如測量大尺寸圓柱形零件直徑D時,先測出其周長L,然後再按公式D/求得零件的直徑D,如圖2-4所示。
2.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按示值是否為被測量的量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1)絕對測量絕對測量是指被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的示值即是被測幾何量的量值。如用測長儀測量零件,其尺寸由刻度尺直接讀出。
(2)相對測量相對測量也稱比較測量,是指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岀被測幾何量相對於已知標准量的偏差,測量結果為已知標准量與該偏差值的代數和。
一般來說,相對測量的測量精度比絕對測量的要高。
3.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按測量時被測表面與計量器具的測頭是否接觸,可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1)接觸測量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時,其測頭與被測表面直接接觸的測量。如用卡尺、千分尺測量公交。
(2)非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是,其測頭與被測表面不接觸的測量。如用氣動量儀測量孔徑和用顯微鏡測量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4)綜合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從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經典物理的基本假設:
1.時間是絕對的,其含義是時間流逝的速率與空間位置和物體的速率無關;
2.空間是歐幾里德的,也就是說歐幾里德幾何的假設和定律對空間是成立的;
3.經典物理的第三個假設,就是質點的運動可以用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來描述。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也不是歐幾里德的,但是絕對時間和歐幾里德空間對低速運動(相對於光速)和宏觀世界是一個很好的近似,在相當高的精度上是正確的。因此在經典物理中使用這樣的假設是合理的。
根據第三個假設,如果我們知道質點的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而且我們知道了質點的質量,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所能知道的關於這個質點的一切知識,由此可見,經典物理的任務就是找出質點的位置隨時間變化的函數。
㈤ 單項測量與綜合測量的優缺點
單項測量針對性強,精度高些。缺點是涵蓋面窄,難以兼顧其它項目。綜合測量涵蓋面寬,缺點是精度不高。
㈥ 綜合測量的實質屬於什麼
設想一個與靜止的平均海水面重合並延伸到大陸內部的包圍整個地球的封閉的重力位水準面。地質學范疇,是指平均海平面通過大陸延伸勾畫出的一個連續的封閉曲面。大地水準麵包圍的球體稱為大地球體。大地球體的長半軸為6378.245公里,短半軸為6356.863公里。從大地水準面起算的陸地高度,稱為絕對高度或海拔。大地水準面是由靜止海水面並向大陸延伸 與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稱為大地水準面所形成的不規則的封閉曲面。它是重力等位面,即物體沿該面運動時,重力不做功(如水在這個面上是不會流動的)。大地水準面是描述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物理參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統的起算面。大地水準面的確定是通過確定它與參考橢球面的間距--大地水準面差距(對於似大地水準面而言,則稱為高程異常)來實現的。大地水準面和海拔高程等參數和概念在客觀世界中無處不在,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地水準面是大地測量基準之一,確定大地水準面是國家基礎測繪中的一項重要工程。它將幾何大地測量與物理大地測量科學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確定空間幾何位置的同時 南極地區布格大地水準面,還能獲得海拔高度和地球引力場關系等重要信息。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反映了地球內部物質結構、密度和分布等信息,對海洋學、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勘探、石油勘探等相關地球科學領域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大地水準面是測繪工作中假想的包圍全球的平靜海洋面,與全球多年平均海水面重合,形狀接近一個旋轉橢球體,是地面高程的起算面。 一個假想的、與靜止海水面相重合的重力等位面,以及這個面向大陸底部的延伸面。它是高程測量中正高系統的起算面。 大地水準面同平均地球橢球面或參考橢球面之間的距離(沿著橢球面的法線)都稱為大地水準面差距。前者是絕對的,也是唯一的;後者則是相對的,隨所採用的參考橢球面不同而異。 絕對大地水準面差距[1] 大地水準面到平均地球橢球面間的距離(圖1)。它的數值最大在 ±100米左右。絕對大地水準面差距可以利用全球重力異常按斯托克斯積分公式進行數值積分算得(見地球形狀),也可以利用地球重力場模型的位系數按計算點坐標進行求和算得。原則上可以選取其中任一公式。前者雖然精度較高,但運算復雜;後者由於不能按無窮級數計算,精度受到限制,但運算方便。因此,在實踐中總是根據不同的要求,採用其中的一種或綜合兩者優點採用一個混合公式計算。 絕對大地水準面差距除了用上述方法確定之外,還可以利用衛星測高儀方法確定(見衛星大地測量學)。 相對大地水準面差距 大地水準面到某一參考橢球的距離。因為參考橢球的大小、形狀及在地球內部的位置不是唯一的,所以相對大地水準面差距具有相對意義。每一點的相對大地水準面差距,可以由大地原點開始,按天文水準或天文重力水準的方法計算出各點之間相對大地水準面差距之差,然後逐段遞推出來。
㈦ 測量方法有哪些
1、按是否直接測量被測參數,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直接測量:直接測量被測參數來獲得被測尺寸。例如用卡尺、比較儀測量。
間接測量:測量與被測尺寸有關的幾何參數,經過計算獲得被測尺寸。
2、按量具量儀的讀數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數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絕對測量:讀數值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大小、如用游標卡尺測量。
相對測量:讀數值只表示被測尺寸相對於標准量的偏差。
3、按被測表面與量具量儀的測量頭是否接觸,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接觸測量:測量頭與被接觸表面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量力存在。如用千分尺測量零件。
非接觸測量:測量頭不與被測零件表面相接觸,非接觸測量可避免測量力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如利用投影法、光波干涉法測量等。
4、按一次測量參數的多少,分為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
單項測量;對被測零件的每個參數分別單獨測量。
綜合測量:測量反映零件有關參數的綜合指標。如用工具顯微鏡測量螺紋時,可分別測量出螺紋實際中徑、牙型半形誤差和螺距累積誤差等。
5、按測量在加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
主動測量:工件在加工過程中進行測量,其結果直接用來控制零件的加工過程,從而及時防治廢品的產生。
被動測量:工件加工後進行的測量。此種測量只能判別加工件是否合格,僅限於發現並剔除廢品。
6、按被測零件在測量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分為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
靜態測量;測量相對靜止。如千分尺測量直徑。
動態測量;測量時被測表面與測量頭模擬工作狀態中作相對運動。
水準測量原理
從驗潮站的高程零點,用水準測量的方法測定設立於驗潮站附近由國家設計里的水準原點的高程,作為全國高程式控制制網的起點。我國水準原點設立在山東青島市。從國家水準原點出發,用一、二、三、四等水準測量測定布設在全國范圍內的各等水準點。
一、二等水準測量稱為精密水準測量,為全國高程式控制制網的骨幹,三、四等水準網遍布全國各地,以上總稱為國家水準點。在國家水準點的基礎的上,為每項工程建設而進行工程水準測量或為地形圖測繪而進行圖根水準測量,同城為普通水準測量。
水準測量的原理是利用水準儀提供的水平視線,在豎立在欲測定高差的兩點上的水準尺上讀數,根據讀數計算高差。
㈧ 05、常用的測量方法有哪些各自的測量原理是什麼
從不同觀點出發,可以將測量方法進行不同的分類,常見的方法有:
1、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和組合測量
直接測量是將被測量與與標准量進行比較,得到測量結果。
間接測量是測得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然後運用函數求得被測量。
組合測量是對若干同名被測量的不同組合形式分別測量,然後用最小二乘法解方程組,求得被測量。
2、絕對測量、相對測量
絕對測量是所用量器上的示值直接表示被測量大小的測量。
相對測量是將被測量同與它只有微小差別的同類標准量進行比較,測出兩個量值之差的測量法。
3、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
這是從對被測物體的瞄準方式不同加以區分的。接觸測量的敏感元件在一定測量力的作用下,與被測物體直接接觸,而非接觸測量敏感元件與被測對象不發生機械接觸。
4、單項測量與綜合測量
單項測量是對多參數的被測物體的各項參數分別測量,綜合測量是對被測物體的綜合參數進行測量。
5、自動測量和非自動測量
自動測量是指測量過程按測量者所規定的程序自動或半自動地完成。非自動測量又叫手工測量,是在測量者直接操作下完成的。
6、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
靜態測量是對在一段時間間隔內其量值可認為不變的被測量的測量。動態測量是為確定隨時間變化的被測量瞬時值而進行的測量。
7、主動測量與被動測量
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測量是主動測量,它可以根據測量結果控制加工過程,以保證產品質量,預防廢品產生。
被動測量是在產品製造完成後的測量,它不能預防廢品產生,只能發現邊挑出廢品。
㈨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可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組合測量、比較測量。按測量方法分類可分為、直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定義測量法、靜態測量方法、動態測量方法、直接比較測量法、微差測量法。
根據測量條件分為等精度測量:用相同儀表與測量方法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不等精度測量:用不同精度的儀表或不同的測量方法,或在環境條件相差很大時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
(9)綜合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測量方法的分類
1、按是否直接測量被測參數,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2、按量具量儀的讀數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數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3、按被測表面與量具量儀的測量頭是否接觸,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4、按一次測量參數的多少,分為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
5、按測量在加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
6、按被測零件在測量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分為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
測量要素
1、測量的客體即測量對象
主要指幾何量,包括長度、面積、形狀、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誤差等。由於幾何量的特點是種類繁多,形狀又各式各樣,因此對於他們的特性,被測參數的定義,以及標准等都必須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進行測量。
2、計量單位
我國國務院於1977年5月27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規定中重申:「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採用國際單位制。」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
在長度計量中單位為米(m),其他常用單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測量中以度、分、秒為單位。
3、測量方法
指在進行測量時所用的按類敘述的一組操作邏輯次序。對幾何量的測量而言,則是根據被測參數的特點,如公差值、大小、輕重、材質、數量等,並分析研究該參數與其他參數的關系,最後確定對該參數如何進行測量的操作方法。
4、測量的准確度
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一致程度。由於任何測量過程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測量誤差,誤差大說明測量結果離真值遠,准確度低。因此,准確度和誤差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由於存在測量誤差,任何測量結果都是以一近似值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