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認知的形成途徑有哪些
自我認知形成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第一,通過自己的行為。如我們可通過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性格,來確定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質。
第二,通過內省。即我們通常所說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在現實中我們更多是通過心理內部的線索,來確定自己的想法、態度情緒等,來了解自己真實地感受。
第三,通過他人的反饋。如鏡中我,經常受老師表揚的學生自然認為自己是好學生。
第四,通過社會比較。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通過比較來了解自己。
2. 認知的方法
進一步培養提升自我認知,有很多方法。下面是我推薦自認為最好的五種:
1.正念練習
這是自我認知的關鍵。通過正念的練習,你可以更多地與自己在一起,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和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形式不拘泥於坐著,可以是走著、睡覺前躺著等,你可以隨時練習正念,只要是真正關注你的內在狀態。
2.記錄
寫下來是讓我們的思想流向筆端,這不僅幫助梳理我們的思想,而且使我們感受到與自己連接並且內心自洽。研究表明,寫下我們感恩的事情,正在努力的事情,記錄內心的狀態(在感受什麼,對自己說什麼,觀察到什麼)。這有助於增加快樂和滿足感,並且你可能會驚訝於你寫下的東西!
3.做一個好聽眾
聽是保證自己身心都在場,關注別人的情緒的基礎。當你成為一個好聽眾的時候,你也會更善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成為你自己最好的朋友,與自己和平共處。
4.獲得反饋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開放地徵求反饋。雖然單個反饋可能會不準確或者有偏見,但真實和完整的反饋,能幫助我們找出盲點,從不同的角度全面看待自己。而後,有意識地努力發展或加強你想加強的方面。
5.進行心理測試
其中最著名的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量表(MBTI)和預測指數(Predictive Index)。它們能相較准確地描述一組人的共同點和相對於其他人的特徵。能幫助測試者更好地理解真實的自己,幫助提高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話題,我們可能要花一生的時間去了解自己,但是,當我們自我認知提高一點時,就會了解自我更多一點更好一點,應對變化的能力能提高一點,創造更美好的人生。或許自我認知就是理解和成為自己的生命旅程,值得去探索。
3. 認知方式的常見認知方式
1、場獨立與場依存。
場獨立和場依存是兩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於他們的周圍背景,傾向於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
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與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其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於察言觀色,注意並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2、沉思型與沖動型。
沉思型認知方式是指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有些兒童傾向於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的認知方式。沖動型認知方式是指一些兒童傾向於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的認知方式。沖動與沉思的標準是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3、輻合型與發散型。
據美國的吉爾福特研究,輻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輻合思維的特徵,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范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
而發散型認知方式則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發散思維的特徵,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
(3)認知方法產生於哪裡擴展閱讀:
我國對認知方式的研究始於七十年代末,許多研究成果收錄於《認知方式一一個人格維度的實驗研究》一書中。
認知方式把人格研究與認知研究聯系起來了,早期的心理學家也試圖把這兩個分割的領域統一起來,卡特爾在他的十六種人格因素模型中就將智力因素B類人格中,而其它一些研究智力的心理學家也將人格作為社會智力、實踐智力以及情緒智力予以探索。對於認知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 理性的認知方式最初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現代意義上的理性起源於啟蒙運動前後。當然如果你是指廣義的一種常識理性的話這個我認為是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形成的,至於為何會演化出常識理性比如為什麼你不在十層樓頂上直接走下去或者為什麼你認為你旁邊的麵包是能吃的而不會和石頭一樣,這些常識理性都屬於自然選擇的生存之戰中派生出來的副產品,至於你說的理性認知方式的轉變我不認為是突變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不過可以確定一點的就是這是以往人類在自然界中爭奪生存空間使自身更具生存優勢而形成的,具體細節可以去翻生物學人類學腦科學方面的資料,比如腦科學中應該有關於人的一些基本的情感的研究,來源於哺乳動物的長期演化過程。
5. 認知方式有哪些
繼時型認知風格: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後順序;
同時型認知風格:在解決問題時,採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並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
場依存型:對物體的知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他們善於察言觀色,注意並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場獨立性:個體較多依賴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的稱為場獨立性。
6. 外語教學中認知法是怎樣產生的
20世紀60年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國際間的交往和競爭都需要高級外語人才,聽說法已不能滿足這種新的發展形式,認知法(CognitiveApproach)便在美國誕生了。認知法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認知法提出:任何語言里的句子都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學到每一個句子,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能聽懂和應用從未學過或見過的句子,這就是智力或語法在起作用。認知法在教學中強調發揮智力的作用,讓學生理解所學的材料,掌握語言的運用規律,強調有意義的操練活動。
7. 認知法的介紹
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這種教學法是作為聽說法的對立面而產生的。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間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各個領域的激烈競爭,要求大量能夠直接進行國際間科技文化交流的高水平人才,以培養口語能力為主的聽說法已不適應這種形勢發展的需要,外語教學界要求用新的方法代替聽說法的呼聲越來越高;此時,美國的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基礎理論學科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就為創立新的外語教學法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背景下,認知法便應運而生。
8. 認知方式有哪幾種分別是什麼
場依存與場獨立!
沉思型與沖動型!
輻合型與發散型!
9. 弗拉維爾在認知發展一書中的哪一頁提到元認知
在前幾章裡面講的
20世紀70年代,在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元認知。此後,諸多國內外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使元認知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元認知的提出,幫助人們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並把握學生自主與有效學習的實質。因此,在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以元認知理論指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
1元認知和發展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意義
元認知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在1976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中做出界定。它是指人對於自己認知活動的認知。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由3個要素組成,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元認知知識包括:關於認識主體的知識,包括自己與他人在認知方面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的認識;關於認識任務與要求的知識;關於認識方法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在從事認識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元認知監控指對自己的認識活動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元認知的3個成分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元認知知識的掌握,有利於產生准確的元認知體驗,有利於有效地實施元認知監控;准確而積極的元認知體驗,有利於有效地實施元認知監控,並由此積累正確的元認知經驗和知識;有效的元認知監控,有利於產生積極的元認知體驗並獲得更豐富的元認知知識。因此,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在人的認識活動中互相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協同實現對認識活動的監視、控制與調節作用。由此可見,對學生來說,元認知實際上就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對自己、學習任務與學習方法的認識,來准確地體察和自覺地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而主動地有效地發展自己。而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在學習活動中,自我認識、自我控制,以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證實,元認知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有著密切的聯系。元認知能力強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效率高,學業成績好;反之亦然。國內外的學者對學生在閱讀、記憶、寫作以及解決問題等智力活動中的元認知作用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1985年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一種新的智力理論———三元智力理論。其中智力的成分理論指出,智力含3種成分:操作成分、知識獲得成分和元成分。在3種成分中,「元成分是用於計劃、控制和決策的高級執行過程。」他指出:「毫無疑問,在目前的概念體系中,元成分是智力發展的主要基礎。」我國知名學者董奇則指出:「自我監控作為人類意識主觀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個體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與他人關系、成功地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是人類個體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以致日臻完善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由此可見,發展自我監控無疑是人類個體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發展任務之一。」不難看出斯騰伯格所說的元成分以及董奇所說的自我監控,就是我們所說的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