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偏頭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老年人偏頭痛的原因一、肥胖症
該病能夠導致心臟、腎臟等一些器官供血不足,從而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
二、血壓引起的疾病
高血壓和低血壓雖然平時的症狀並不明顯,但是對血管的損害卻長期存在。高血壓急症包括急進性高血壓、高血壓危象和高血壓腦病三種疾病,當三種急症突變時,會有明顯的頭痛,常伴有眩暈、耳鳴、惡心嘔吐、心悸、眼花,甚至肢體乏力麻木、精神異常等。此時頭痛難忍,有爆裂沉重感、全頭痛、血壓驟升,甚至可成為中風的先兆。這類病人平常一定要合理控制自己的血壓值。
三、高血脂
營養過剩或者因為代謝問題造成的血脂過高,油脂會堆積在血管里。長此以往,堆積的油脂會把血管膩住,血管里流動的血液和營養成分就會減少,進而引發頭痛頭暈的症狀,有些人還會有睏乏無力、整天打瞌睡、 記憶力 減退等症狀。
四、腦動脈硬化
該病導致腦供血不足後,就會造成頭痛頭暈的症狀。人如果腦供血不足,輕的自己沒有感覺,做檢查才能發現;嚴重的就會出現頭痛頭暈;再嚴重下去,血管就會閉塞,這一部分腦組織無法供血,那就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引起腦細胞死亡。
五、慢性血腫
指慢性硬腦膜下巨大血腫。此症雖多是頭部輕微外傷所致,但老年人卻常常遺忘了這一瞬而過的外傷史,等到1~2個月或更長時間出現頭痛、頭脹、對側肢體逐漸不靈、抽搐等症狀時,還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六、腦瘤
當老年人患腦瘤時,由於早期瘤體細胞小,顱內腔隙較大,佔位效應不明顯,多不引起頭痛。但腫瘤由量變到質變時,便可壓迫大腦、堵塞腦脊液通路而致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損害顱神經,此時便會突然頭痛加劇或驟然全頭脹痛,兼有視物模糊、走路不穩、癲癇、嘔吐、偏癱、精神紊亂等。此時頭痛是第一位的,且以脹痛逐漸加重、全頭性痛為其特點。
七、頸椎病
該病發病率很高。有病人說,晚上睡覺的時候還好好的,結果一翻身就頭暈,還有的病人是早上起來頭暈,這些就有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
老年人偏頭痛怎麼辦1、頭疼時,試著把熱敷袋放在頸部、在前額放冰袋。冷熱刺激能幫你有效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痛感。
2、高血壓能引起或加重偏頭痛發作,這對老年患者尤為重要,必要時要治療偏頭痛外加降壓治療。
3、揉太陽穴。每天清晨醒來後和晚上臨睡以前,用雙手中指按太陽穴轉圈揉動,先順揉七至八圈,再倒揉七至八圈,反復幾次,連續數日,偏頭痛可以大為減輕。
4、梳摩痛點。將雙手的十個指尖,放在頭部最痛的地方,像梳頭那樣進行輕度的快速梳摩,每次梳摩一百個來回,每天早、中、晚飯前各做一次,便可達到止痛目的。
5、熱水浸手。偏頭痛發作時,可將雙手浸沒於一壺熱水中,水溫以手入水後能忍受的極限為宜,堅持浸泡半個小時左右,便可使手部血管擴張,腦部血液相應減少,從而使偏頭痛逐漸減輕。
6、中葯塞鼻。取川芎、白芷、炙遠志各15克焙乾,再加冰片7克,共研成細粉後裝瓶備用。用綢布包少許葯粉塞右鼻,一般塞後15分鍾左右便可止痛。
7、飲濃薄荷茶。取干薄荷葉各15克放入茶杯內,用剛燒開的開水沖泡5分鍾後服用,早晚各服一次,對治療偏頭痛也有一定作用。
針灸穴位治療偏頭痛的方法1、偏頭痛:來無影去無蹤的偏頭痛,多與三焦經有關。三焦經肘部的清冷淵、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三焦經是人體的“出氣筒”,在三焦經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調整內分泌失調,對調節長期情志病極為有效,對各種頭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症都有特效。
2、前額和眉棱骨痛:一般屬於胃經的病症。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鍾即可緩解。另外,按摩脾經的公孫穴(絡穴治表裡病症),或者膀胱經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緩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發生在頭兩側,即耳朵上部,就在膽經按摩,例如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穴等均可。
4、太陽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以按摩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或者按摩胃經的頭維穴、陷谷穴,它同時對眉棱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
5、頭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經的陰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經的頭維穴也可緩解。
6、頭頂痛:屬厥陰經病,先從肝經論治,或針刺百會穴。
7、後頭痛:屬太陽經病。可以按摩小腸經的後溪穴,治後頭痛、頸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經的京骨穴也可。
8、頭頸僵痛:可試試肺經的列缺穴,“頭項尋列缺”。
9、腎虛頭痛: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頭痛。腎陰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腎陽虛頭痛,主要表現為頭痛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無論陽虛還是陰虛,都可以通過經常按摩腎經的穴位復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㈡ 《千草堂談情志病》:一個超大蘿卜治癒抑鬱瀕危的患者
千草堂的前身是存濟堂膏葯,系筆者的太姥爺宋合法所開。為民國時期葯都禹州七十多家「丸散幫」之一。傳承了中醫「外治之宗」吳師機祖師的大部分膏方與熬制技藝,是清末揚州存濟堂葯局的分支。
近年,筆者在整理先人遺留的醫案、資料時, 時常驚心 。比如在情志病這一塊:
一方面,前人用膏出神入化,養心、清肝、清肺、清胃等膏方豐富,搭配十分巧妙。
另一方面,用葯之外的其他手段非常多樣,計策百出,如激情刺激、抑情順理、言語開導、節欲保精、移精變氣、想像暢懷、智謀刺激、行為誘導、調神養心,乃至於氣功吐納、占夢分析、祝由術、符籙咒等手段,讓人看的瞠目結舌,一再驚心,不住搓手暗嘆:出神入化,出神入化,MD,還有這種法子,哎呀,還有這種理路……
此外,先人在治療情志病時,將之分為五行人格,細分為二十五種,從衣食住行、天時地利人和等各個方面來匡扶,規律性強,總結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常人以為心理治療是近代的事,西方的技術。實質上中醫里有著無比豐富的情志治療的手段, 而且更加穩、准、狠, 以心葯為主方 ,以病症治療為輔,不像西醫與心理治療在具體症狀與具體事上著力、百折千回的做引導。而是直擊要害,打通關節。
近代時間,筆者將會把家傳醫案及歷代名醫醫案,整理成若干個小故事,以備讀者參考啟發。
1、 調和五志一例
王某,系民國禹縣政府秘書室主任秘書,年近五旬,為木形人格,方正樸直。因為公務繁忙,心神所累,積久成疾。初始時,手足心發熱,以後發展成昏倒在地。蘇醒後便覺兩眼昏花,手足漸麻痹,身不由己,耳中如同有秋蟬在一直鳴叫,嗡嗡作響,精神恍惚,魂不守舍,自覺如同離群的大雁,孤孤單單,終日不知所向,精神狀態如同被暴風挾著在天空中漂浮,好像乘坐在斷了纜繩的船中,顛簸在三峽四海之中,不能控制自己。
診斷後:元氣動搖於內,形體勞傷在外,陰精虧損,神氣耗散。應當節制勞作,減少思慮,修養身心。不能只靠葯物治療。
於是針對王某,除用養心膏、清肝膏、健脾膏、鹿茸膏等調養滋補外,每過幾日來存濟堂護理。但凡其怒氣太過,則想法用悲傷來制之;若悲傷太過,則想辦法讓其高興;若歡喜過度,則以恐怖之事制之;若恐懼太過,則用思考來抑制;若思考過度,則想辦法激怒他來制之……
總之,密切關注他的身心狀態,左右引導,上下扶掖,以柔和的調治措施為目的。經過較長期的調養,王某由瀕絕的狀態,終至完全康復。
2、大蘿卜治癒抑鬱 瀕危 患者
這個治療郁證的案例,方法簡單,但極巧妙,供大家參考。
明代有一名宦官,叫譚植,平時不愛說話,謹小慎微,其為水形人格,性格陰澀內向。
一次在家宴聚會上,有蘿卜很大,客人、親屬們當做話題談論起來。譚植不知咋地,突然性起,隨口飄了一句話,說:哎,你們不知道,這算什麼大蘿卜啊,我還見過超級大蘿卜,像人一般大。
這話一說,客人們先是吃驚,因為譚植是老實人,沒想到會突然說這么一個稀奇事,然後緊接著大家就鬨堂笑了——人一樣的蘿卜,怎麼可能嘛!這老實人怎麼也吹起牛來了。
這事很小。
但譚植是水形人格啊,加之可能當時身心也有隱患,這個小事一下子堵著心了。當時就臉色通紅,羞愧成病,病倒在床,一下子起不來了。
各路的醫生都來看了,各種葯吃下去,都不見效。譚植精神越發的差勁,老是嘟囔著說這個事,說自己不該說這樣的話。
這時,一個遊方的和尚偶然得知,給他家人出了一個主意,很簡單的主意:讓家人重金四處搜尋,真找到了一個大蘿卜,像人一樣大。(不排除是巧匠做成的假蘿卜)
然後再次召集上次的同班人馬,又開了一次宴席,勉強扶著譚植來作陪,酒過三巡,讓人用車拉著蘿卜來到宴席前,客人們一看大驚,紛紛說自己沒見識,竟然真有這么大的蘿卜。
譚植大喜,隨即病癒。
(待續)
㈢ 無極針法的心法與具體針法
第一節 無極針法心法
無極針法是《內經》治神針法,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可祛邪卻病,以針演道,窮究性命。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道可道,非常道。
凡刺之真,必先本於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故針法有全神養真之旨。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在門者,正邪共會,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運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胎息經》中言:「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駐即氣駐。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駐。勤而行之,是真道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神機者,神氣也。神氣相依,精氣神互化,主宰一生的生長壯老已。根於中者,臍下胞中腎間動氣也。根於外者,名日氣立,氣立者,氣之升降也。根於天地之氣,營衛與天道四時同升降也。知其根,調其本,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也。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第二節 飛龍周天針法
無極針法包括七套核心針法,分別為太乙針法、天地人三才動氣法、五氣朝元針法、七星造化針法、九元氣血針法、飛龍周天針法和無極八法針法(暫不公布)。
飛龍針法是無極針法的核心針法,是通過針刺穴位,啟動腎間動氣(即真氣),調理任、督二脈,促進精、氣、神轉化,培育元氣,調節陰陽,疏導十二經脈,從而達到治病養生、延年益壽目的的針刺方法。飛龍針法的理論基礎是以河圖、先後天八卦、《內經》、《難經》、藏象經絡、氣化學說為指導,以李少波真氣運行法為實踐基礎,結合道家雷火神針、小周天針法以及當今海內外針灸大家的實踐與理論,構建的系統針刺通督方法。通過促進周天循環,調節陰陽,以治病養生,並為進一步修煉奠定基礎。
《內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難經》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八卦理論中,坎水配腎臟,坎中一陽為真陽,亦名元氣、真氣、天一、太乙。龍治四海之水,為水中真君,故把坎水中真陽之氣喻為龍,當腎間動氣啟動時,命門腰部發熱,如龍拾頭出水,故名「龍拾頭」;當真沿督脈S曲線上升到達巔頂,名為「飛龍在天」;當真氣沿著任脈下降至中土之地即中脘心窩部,名「現龍在田」;真氣沉降下丹田復歸坎水之位,名「潛龍入海」。至此通過針刺穴位出現的這一系列氣化反應就是小周天。把這組針刺配穴及針刺手法名為飛龍針法。
一、河圖的啟示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上是河圖文字容,圖示如下。
五行之氣,始從水生,天一真陽藏於水中,水生數為陽,成數為陰,如八卦之坎卦;火數為陰,成數為陽,內陰而外陽,如八卦中的離卦;其餘木、金、土各配兩卦。飛龍針法重在水火既濟、交通心腎、小周天。河圖內層,從北到東,一三為陽數、從南到西二四為陰數,與太極圖陽左升陰右降統一,形成陰陽升降圓運動。人體腎水中真陽之氣,出命門,貫督脈,達百會,下接在承漿,入任脈,隨甘露真陰下重樓,達黃庭,沉下丹田,蟄藏腎水中,任督循環小周天與河圖、太極圖圓運動一致。
河圖左側內層陽生,外層陰降,右側內層陰降,外層陽生。
命門腎間動氣,是推動營衛之氣運行的動力,真氣從督脈升,帶動營衛經氣從手足三陰經自足到胸到手而升,真氣從任脈降,帶動了手足三陽經從手到頭,從頭到足而降。內陰陽,左陽升,右陰降,外陰陽,陰左升,陽右降。
河圖中五行生數成數差為五,換言之,五行生數,加土數五而成五行,五行依賴土而成。
後天八卦與太極圖相配,太極中軸兩端,下端為艮卦陽土,上端為坤卦陰土,中土斡旋,太極運轉,真氣運行法,第一步功法就是調理中土。台灣王昭章先生的八卦圓運動理論,其八大主穴的前四大,就是通過斡旋中土,調理氣機升降。澳門左常波先生的脾胃升降針法,也是同理。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歷史上李東垣先生的《脾胃論》及其名方補中益氣湯,更是流傳千年而不衰。
飛龍針法雖轉周天,調陰陽,通十二經,但立足點還是先後天之本,如同真氣運行法,第一步功與第三步功,調理脾胃,水土合德,培育元氣。
二、飛龍針法穴位配方與操作
1.通督主穴支溝或陽池
(1)支溝為三焦經火穴,內藏命門真火,虛寒者多選用;陽池為三焦原穴,即三焦元氣所在,與命門直通。
(2)手法為補法,可用淺刺制熱手法或燒山火手法。
(3)針刺治神,醫者,精神專注,意念集中針尖,患者意念集中腰部,用語言引導受術者靜心體察腰部命門部位,靜候元氣啟動時的氣化反應。當龍抬頭時,熱沿督脈上行,讓受術者「勿忘勿助」,放鬆任隨元氣上升,醫者也放寬身心,繼續行手法治療,直到百會、印堂出現氣化反應,即完成飛龍在天。
2.飛龍針法輔助針法
(1)啟動中焦元氣的簡易針法,耳部胃穴、平衡針胃穴、第二掌骨全息胃穴。用淺刺制熱手法進行補。
(2)讓受術者注意心窩部,多數在五分鍾以內有心窩部發熱,然後讓受術者意守心窩,按針法第一步功,練功十到十五分鍾。
(3)啟動中焦的原始針法,取中脘穴,毫針刺入人部,行燒山火手法,同時讓受術者意念注意心窩部,多數在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不等,受術者心窩部有或熱或脹悶等氣化反應。讓受術者按真氣運行法第一步功法,練功並留針二十分鍾。
以上針法是針對元氣很虛的患者,不宜過早啟動命門動氣。可先行後天補先天、調理生化之源,再用以下培元固本針法補腎氣。待元氣恢復,兩尺部脈充盈時,再行飛龍通督。
3.五氣朝元針法
取左足三里、左陷谷透湧泉、右地機、右公孫、右外關透內關。其中,足三里、陷谷用補法,地機、公孫用瀉法,外關透內關平補平瀉。留針二十分鍾,若受術者腰部發熱,便行飛龍通督。若身體不是虛極,留針後,腰部不熱,可在肓俞穴行淺刺補法或燒山火,啟動命門雷火,道家稱雷火神針。命門發熱後,再行飛龍針法。
4.培元固本針法
在五氣朝元基礎上,加中極穴或關元穴或陰交穴行補法,很快就會出現小腹飽滿的氣化反應。讓受術者按真氣運行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練功,並留針二十到三十分鍾,培育元氣。若會陰跳動或腰部發熱可行飛龍針法。
5.通督後的針法
通督後讓受術者先意守印堂十分鍾,注意眉心微外展,嘴角微上翹,不要雙眉緊鎖。有些受術者會有鼻部沉重,面部奇癢,口水增多等氣化反應,癢時不要撓,忍住一會兒就不癢,口水增多時,隨意念下咽,入心窩部。十分鍾後換針,用針尖輕點中脘,助受術者引氣降於中丹田,意守心窩幾分鍾。中焦脾胃虛弱者,多意守;若正常者,即可換針關元,助真氣沉於下丹田。當丹田飽滿或熱時離針,讓受術者按真氣運行法第三步功練二十分鍾。術畢後,囑咐受術者回家,按真氣運行法第一步到第三步功隨機練習。若陽虛之人及經絡不暢之人,多重復周天循環。陰虛則少轉,通督後行潛龍針法。
6.陰陽九針中的飛龍在天
若督脈陽虛,太陽經寒濕嚴重,可在大拇指背中線,先行飛龍針法,此針法刺激量大,溫陽除濕力也強,而後再行飛龍通督之法。
7天門地戶針法
就是合谷穴配太沖穴,此部位蘊藏人體全息,又配八卦,乾卦與異卦,故名「天門地戶針法」。此針法善調氣機,通沖脈。若肝鬱氣滯者,宜用此針法,氣機通暢以後,再用飛龍針法。否則,個別氣郁者,通督後有氣郁加重現象。合谷、太沖,古稱「四關」,可調一切氣病及情志病。
8.潛龍針法
此針法調氣安神,滋陰潛陽,即四關穴加右列缺、左太溪、左神門、右尺澤(或太淵),對於陰虛陽亢者,如高血壓、失眠、情志病有很好療效。可在通督後,用此針法,或者直接行此針法。
飛龍針法補陽補氣,重在通督。潛龍針法,調氣安神,調肺滋陰,重在任脈。飛龍和潛龍聯合應用,可調整陰陽。
三、飛龍針法基本功
要學習飛龍針法,首先要精通中醫基礎理論,要有扎實的針灸理論及實踐功底。其次,最好學習練一練道家周天功,推薦練習李少波無真氣運行法、少林站樁功、太極拳。最後,平時最好學習點傳統文化。
四、飛龍針法適應范圍
飛龍針法,總的來說,可以調節陰陽,疏通十二經脈,培育元氣。其中,飛龍通督,主要有補氣補陽之功,適用於虛寒證、氣虛證、中氣下陷證、髓海不足證;潛龍入海,適用於陰虛陽亢證,治療失眠、情志病等;五氣朝元,主要補陽、補氣;天門地戶,適用於情志病、氣致病,重在調理脾胃。
五、古今中外飛龍針法變式針法
飛龍針法是以針演道,從根本上調整人體陰陽的針刺治神針法。古今中外有很多類似或接近的針法,都可以補元氣,壯命門,有類似飛龍針法通督補陽的功效。現簡要介紹如下,以便臨床中靈活選用,輔助飛龍針法,調陰陽,通經絡,補元氣。
與飛龍針法名稱相同的一個針法,就是余氏陰陽九針中的「飛龍在天」。用來治兩寸脈弱,氣機不升,或脈遲緩,太陽經有寒濕,或右尺沉左寸弱,命門火衰,心陽不足等陽虛陽弱,陽氣不升的病證。方法是在手大拇指第一節指背掌指關節處進針,沿指背中線向第一指關節皮下透刺。氣化反應是刺入後緩緩捻轉,患者背部有發熱的感覺,腰酸背困、發涼症狀消失或減少。陽虛寒濕嚴重的患者,我們常以此作為飛龍針法的前期鋪墊針法。
但對於右尺脈弱,左寸脈沉弱,整體脈遲緩的命門火弱,心陽不足,還必須加用加拿大潘曉川老師的三焦命門針法,取陽池、外關原絡配穴。三焦通命門真火,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可以溫補心腎之陽。若兩尺脈皆弱,陰陽雙虛時,除了飛龍針法五氣朝元,可用道家雷火神針,啟動腎間先天元氣,讓患者丹田飽滿,然後再結合以上針法。
當元氣足,兩尺有力,寒濕除,可用道家通督針法在支溝或曲池,用手法通督;也可用飛龍針法在陽池通督;還可用腕全息理論,一針透陽池、外關、支溝,也可以通督。在飛龍針法實踐中,可靈活選用。在傳統針法中,八脈交會穴申脈配後溪,就可以助陽氣,除膀胱經寒濕,我們臨床應用加百會,稱為小太陽針法。
善補陽者須陰中求陽,對陰寒重,臟腑寒,脈極沉的病人,我們用新加坡林全有先生的太陰太陽針法,先行溫臟腑,啟真陽,使陽從陰中產生而上升,以恢復天人相合之氣機升降。然後再用飛龍針法,治病演道養生,所用穴位是太溪、陰陵泉、照海、申脈、陽陵泉、風市、百會。對陰寒極重的這種情況,我們也常加董氏的足三火,包括對於氣機不暢的也加用開四關。
第三節 其他針法
一、太乙針法
此針法旨在隨四時晝夜,調營衛之升降。
1.升衛助陽法。衛氣出入於少陰腎經、陰陽二蹺脈,太陽為開,太陰亦為開,脾升肺宣,衛氣布於表,先行於太陽脈外。
以男性為例。早晨取左太溪、左陰陵泉、右照海、右申脈、左陽陵泉、右風市、左後溪、百會、右後溪、左風市、右陽陵泉、左申脈。下午三點以後,左右相反。絕大多數患者針刺後,背部足太陽經即發熱,個別寒濕重或陽虛者,針入不發熱,加一針命門、陽池,補後溪或陽池,也會發熱。治神,意守腰部命門穴。起針時,從上到下,最後起太溪,湧泉發熱,意守湧泉,育陰潛陽。腰部疾患可在腰部刺排針,頸椎疾患可加頸部的針法。
留針10~20分鍾後,可在後溪燒山火飛龍通督。外感患者飛龍後,在合谷、列缺、風門、肺俞淺刺解表。五臟病,三高症、精神疾患,飛龍後,按督脈五行針針刺。
2.陽明針法
降衛入陰,午後陰生陽降,衛氣布於陽明,漸合於陰,合谷、列缺、通里、曲池取右,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取左,相反取也可。若通腑泄熱,則用瀉法。若合衛入陰潛陽的話,加陷谷透湧泉,湧泉治神守氣。若治六腑病,中脘治神守氣。若腹冷虛汗,可加溫針灸。若中氣下陷,合五氣朝元,加飛龍。進針順序由下而上,加百會或印堂治神。
3.少陰針法
日落前申(下午3點~5點)酉(下午5點~7點)時用。也可用於長期失眠、神志不安者,陽不入陰者。
具體取穴:合谷、列缺、通里、神門、印堂、迎香、足三里、陷谷透湧泉、太溪、太淵、太沖、大白。嚴重失眠者,加安眠穴(手頭各一穴)、四神聰、神庭、本神。耳穴可取心、肺、神門。肝鬱者,四關用瀉法。
衛氣經足少陰腎經、陰蹺脈、陽蹺脈出入。夜入於陰二十五周,按五行相剋運行,使五臟安寧。本針法先意守印堂治神,後意守湧泉治神,五原穴皆補。
4.一氣周流
五氣朝元,肓俞、陰交、太溪、太沖、大陵、太白、太淵,啟動先天真元,周流於五臟,補五臟元氣。可先臟腑辨證,後與原絡五輸穴結合,治臟腑病,治神的核心是五氣朝元,肓俞、陰交針後,丹田飽滿發熱,再針原絡五輸穴。
二、三才動氣針法
三才者,天、地、人也。頭部為天,肩背夾脊穴附近為人,尻部尾閭為地。
天部沿枕骨上緣向上三寸,正中線上三分之一即頭骨人字縫處,正中線為頸部,兩邊人字線為肩臂手。中三分之一為胸椎,下三分之一即枕骨上1寸中線為腰骶部,從枕骨斜向外為腿。這個全息是筆者結合多家全息總結而出,對頸肩腰腿痛有針入痛減的效果。要領是定位準確,交叉定位找痛點。針刺達骨膜,讓患者活動相應肢體。這個全息是同側相應。
人部六針:大椎旁開0.5寸、附分、膏肓。
具體操作方法:大椎旁開0.5寸兩針,先用1.5寸針45°斜向下刺,針感多沿太陽經向下傳,然後提至皮下,沿皮向下透刺。附分兩穴向肩井方向透刺。膏肓沿肩胛骨向肩峰方向透刺。針入留針時,囑患者走動,也可做適度擴胸運動。
人部六針可治療頸肩背、胸部多種疾患。
地部六針:腰眼、關元俞、次髎。
具體操作方法:腰眼向腹股溝方向斜刺,關元俞向環跳方向斜刺,次髎向正中線相對斜刺,腰眼針刺手法正確,氣感下達足跟。
地部六針可治療腰腿及下焦男、女科病,留針時,走動動氣。
三才動氣呼應,故可聯動相配,治療整體疾病。
四、七星造化針法
七星造化針法即為五氣朝元加梁丘、血海,可以是五氣朝元加強針法,且有陽郄梁丘主痛,陰郄地機主血,擴大了治療范圍。配合原、合兩穴,辨虛實,明補瀉,治療臟腑經絡病。其中,酸、軟、麻、無力、冷為虛,熱、腫、脹、痛、緊閉為實。
五、九元氣血針法
此針法側重於調婦科疾病。
取穴:左臨泣、左足三里、左太溪、右太白、右公孫、右太沖、右三陰交、右血海、氣海。
具體操作:公孫燒山火,氣海治神。痛經患者,三陰交先瀉後補(經期,氣海換膻中治神)。美容,九元氣血針加飛龍,加合谷,行營衛針法,加印堂治神。崩漏患者,印堂治神,段紅、隱白、尾椎第節灸或八髎找痛點灸。
六、天門地戶針法
天地有四門,西北天門,東北人門,東南地戶,西南鬼門,地不滿東南,真陰藏藏陽中,西北乾卦位,在人體應手陽明大腸經,取原災一合谷。故為解表第一穴,通天氣。東南巽卦位,在任應足厥陰肝經,取原穴—一太沖,為平肝第一穴,通地氣,其對應足底有大筋,名為地筋。合谷配太沖,是傳統針法,著名的四關穴,全息對應人之兩眼,在太極圖中亦對應陰陽兩眼。四關穴,是治療一切情志病、氣郁氣滯的有效配方。左常波先生發明的大叉穴,在合谷部透針,大大加強了行氣導滯的功效。筆者在應用開四關時,根據實際病情需要選取一組交叉對應的合谷、太沖,採用類似大叉穴的針刺方法治療情志病,氣郁氣滯,療效顯著,名為天門地戶針法。
行此法,要點有二:①選細針,進針緩慢,遇阻力或脹痛,不進針轉而慢慢捻轉,不痛時再緩緩進針,三進三出,留針外三分之一處②行針時,配合均勻深呼吸。
以上方法僅為入門的途徑而已,不應執著於具體針法,法無定法,應靈活運用、融會貫通,徹悟人體氣機升降規律以及穴位的內涵,重在通過穴位啟動人體的氣機,以達到神氣相依,治神調病的目的。
㈣ 精神障礙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
活血化瘀:《內經》中早就有關於血瘀與精神病關系的論述,在精神障礙中醫治療方略上則少論述。明確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療精神病的則是漢代名醫張仲景。清代名醫王清任又創擬了癲狂夢醒湯治療各種精神病,他也是用活血化瘀葯物為主。近年來許多精神病學工作者十分推崇活血化瘀法治療精神疾病。 養血安神:宋代王懷隱所著的《太平聖惠方》中對用養血安神法進行精神障礙中醫治療早有記載。明代李挺指出,用經期以及產後精神病都是耗血過多、陰虛血少所致。而虞博也認 為癲是心血不足,治療就要以養血安神為主。根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以補氣養血的葯物,治療陰虛血少,血虛神耗所致的精神病實為葯症相符。 滌痰開竅:治療狂症宜下其痰的精神障礙中醫治療方法還是首見於《內經》。用此法的系統治療精神病則較晚。宋代的《太平聖惠方》最先推出三聖散,到了明清以後就成了治療精神病的重要方劑,並廣泛流傳。滌痰開竅法的主方依據就是癲狂是痰迷心竅所致。此法的療效和評價有待進一步探討。 養腦安神:養腦安神法等是用安神本草伍用部分補血養血治療腦神不安、心神不寧之證。臨床主要表現見虛煩不寐,神志恍惚,頭暈頭痛,耳鳴如蟬,多夢易驚,健忘怔忡以及驚風、癲癇證等。傳統醫學所說的養心安神 本草實際上主要是養腦安神,其次才是養心安神。 理氣活血:理氣活血法是用來治療情志病變導致的氣血郁證。臨床應根據氣滯、血郁的多寡來決定理氣和活血的配伍。臨床主要表現見頭部、胸脅、腹部或全身筋骨疼痛等證,亦可適用閉經、痛經以及用常規方法治療無效的精神神志疾病。其中疼痛的性質為刺痛,部位較為固定。 參考資料: www.sy93303.com
㈤ 中醫治療情志病
中醫治療情志病
最近治療的一些情志相關疾病效果比較好。用的都是時方。而且用葯並不是以活血化瘀,化痰,清熱之類的方子取效的。抵當湯,黃連溫膽湯之類,我用過的沒有一個有效的。我們回頭從結果看一看,無論礞石滾痰丸還是抵當湯,都是治療實證的。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發狂還可,有些根本就不會有效。
這個病虛症為多。有些人發作期煩躁,狂躁,緩解期抑鬱。有些人焦慮。不論是什麼,睡眠都不好。都是操心思慮過度,沒有不虛的。我原來見識少,對幾個患者的治療犯了方向性錯誤,深表慚愧。
煩躁的得用生脈飲百合地黃湯加味。焦慮恐懼的得用補腎溫陽的辦法。這個情志病的底子,多數人都是恐懼。焦慮是恐懼,抑鬱的底色也是擔心。所以補腎是治療這個病的重要方法。
腎在志為恐,這是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綱領
㈥ 古代抑鬱症怎麼治療
移情可治"情志病
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疾病(比如強迫症、自閉症、焦慮症、恐懼症等),中醫歸納為情志類疾病。其主要特徵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狀態失常,比如敏感、煩躁、悲觀、憂愁、悲傷、易怒、心情沉重;緊張、驚慌、惶惶不可終日等,病因不外乎外部刺激和自身因素,這可導致氣血陰陽的失衡,並造成臟腑功能的紊亂以致引發疾病
情志疾病的治療方法,傳統醫學稱之為"意療",治療大多採用移情,即轉移注意力等情志心理療法與葯物攻補療法,目的都是為了重建病人體內氣血陰陽的平衡,恢復臟腑經絡的功能。如果七情過度,超越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范圍,就會引起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導致諸多疾病的發生。不少科學家甚至提出,有60%~80%的病,都是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有學者指出:"在對人的一切不利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
情志之病 必以情治 針葯難
那麼,又怎樣治療因情志引起的疾病呢?歷代醫家一致認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針葯難效。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葯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七情不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還是治療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這就是以情制情康復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喜傷心,恐勝喜",意思是說,過度的喜傷心,用恐可以抑制喜。"憂傷肺,喜勝憂"。過分的憂愁傷害肺,用喜氣可以沖淡憂愁。七情互相制約的原則,為以情制情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恐抑喜,以喜消悲,用悲制怒,用怒解憂,深思定恐,這實際上都是在轉移人體的興奮點,扭轉人的各種極度情緒,使其整體歸於平衡、穩定。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說,就是在大腦皮層中產生一個新的興奮灶去抵消或沖淡大腦皮層中原有的優勢中心,並通過精神刺激來實現人體情緒的平衡。
㈦ 中醫怎麼治療疾病
一、內治法:也就是葯物治療:是中醫體系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用葯是否准確直接關繫到患者的疾病能否有所好轉,所以,在用葯以前必須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和脈象准確判斷證型;
二、外治法:包括針灸、拔罐、按摩、耳穴壓豆、放血等。簡單的說針灸治療就是用專業的針灸針和艾條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操作,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另外,拔罐也屬於針灸推拿的一部分,但是拔罐一般在肌肉比較豐厚處進行,該方法也能和針刺結合,比如刺絡拔罐法。
㈧ 婦人三篇中張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與思路
婦人三篇中張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與思路:
張仲景《金匱要略》是中醫雜病辨證論治之典範,其中婦人病三篇是最早對婦人疾病進行專題論述的文獻,可謂開中醫婦科之先河,特別是其中的方葯辨治特色,論述之精妙,效驗之非凡,極具臨床指導價值。
組方治血為主,顧及氣水
《靈樞·五音五味篇》中雲:「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揭示婦人具有血分不足,氣偏有餘的生理病理特點,基於此,婦人三篇之組方,多以治血為主,同時兼顧血與氣、血與水的關系,其所載方中,葯用白芍、阿膠、當歸等養血之品者佔19方之多,足見仲景養血為先的治病思路。如膠艾湯功擅補血和血,調養沖任,用於治療月經淋漓不凈之漏下、半產後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調血之劑的代表方,後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物湯,即是在膠艾湯的基礎上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歷來被譽為補血之要劑,婦人病之通用效方。
氣與血同源而異流,互為其根,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仲景論治婦科血證尤重兼顧氣血,或益氣以養血,或行氣以活血。此外,基於「血不利則為水」 的病理機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為治療婦人水血並結血室的一個重要原則。如當歸芍葯散、枳實芍葯散、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氣血水同治之思路。
制方輕靈為基,葯專力弘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確指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婦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溫經湯12味和竹葉湯10味外,其他均不超過9味葯,更有單味葯成方者,皆組方嚴謹,配伍精當,用葯精煉,可謂簡便靈驗。如治妊娠嘔吐不止之乾薑人參半夏丸,用乾薑、半夏溫中降逆止嘔,人參扶正補虛,專治胃虛寒飲所致的惡阻,其用葯之妙誠如陳修園所言:「半夏得人參不惟不礙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婦人產後腹痛,煩滿不得卧的枳實芍葯散,用枳實破氣散結以行氣滯,芍葯緩急止痛以行血滯,一破一收,破氣不傷陰,養陰不礙氣,可謂面面俱到。治婦人產後水血俱結血室證的大黃甘遂湯,大黃四兩,甘遂、阿膠各二兩,甘遂乃逐水峻葯,故量亦減半,以防攻逐太過而傷正,又配阿膠養血扶正,使邪去而不傷正,諸般技巧實為後世臨床借鑒之源也。
看重劑型用量,服法考究
方葯劑型因病證特點而投,是婦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療特色,包括湯、丸、散、酒、洗、坐葯、潤導劑七種劑型,尤其用狼牙湯作為洗劑清洗外陰,蛇床子散作為坐葯納陰中,開婦科外治法之先河。
至於仲景用葯劑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婦人妊娠腹痛的當歸芍葯散,芍葯作為君葯用至一斤,斂肝、和營、緩急止痛,當歸三兩為佐;當歸貝母苦參丸則是三味等量,體現的是活血潤燥與清利濕熱並重,諸般技巧實為後世臨床借鑒之源也。
仲景論述服葯亦頗有講究,有酒煎者,有小麥汁,或大麥粥頻飲之者,有用醋漿水者,有煉蜜為丸者,均據病之輕重緩急酌情用之。芎歸膠艾湯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溫散之力,既可暖宮又可行其葯力。枳實芍葯散用麥粥服之,取保護胃氣之義,竹皮丸之制備用「棗肉和丸」也在於「安中益氣」,仲景顧護脾胃之理念可見一斑。凡此種種,吾輩自當深究其理,傳承其精華,在婦科臨床中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