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教研方法的方法和步驟

教研方法的方法和步驟

發布時間:2023-02-16 07:11:52

如何做教研

作為教師應該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從自己遇到的問題出發,從平時教學工作入手如何做教研。「小題大做」,這樣才會有研究的動力,才會有研究的價值,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 其次,要善於總結。你的研究搞了一段時間,我們可以讓其他老師、學生和自己一起來反思一下:成功的方面有哪些?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又發現了什麼問題?哪些可以作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動?逐漸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然而很少有人將教研當成簡單的事,不少老師甚至認為教研與自己的教學相去甚遠,是唯有專家才能做的事。其實教研遠沒有那麼神秘,教研就是對教育的研究,說簡單點就是對自己教學行為和思想的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教研活動需要多一點指導、多一點了解

教研活動組織者在活動前要重視指導,活動後要總結反思活動本身的得失,如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值得探討,還有哪些需要改進,而且要深入學校、走進課堂,了解活動對教師教學的實際促進作用,開展後續的指導工作。 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教師們遇到了哪些教學問題和困惑,今後需要研討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建議和要求等,這些活動有利於教師教學實踐內容的研討,有利於提高教研活動質量。

二、執教者需要多一點反思、多一點互補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曾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優秀教師也應該是如此。在上完公開課後,自己要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是對導題團的領導、同行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專家的建議,要認真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一來教師的業務水平、素質的提高就不在話下了。

三、聽課者需要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實踐

有效的教研活動應該讓所有參與的教師都成為活動的主體,使教師在教學中碰到的問題得到解決,自身的專業素質得到發展,教研意識得到加強。

㈡ 第三節 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觀察法的含義與特點

1.觀察法的含義

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直接觀察、記錄、分析的一種方法。觀察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來認識教學現象。通過觀察來積累關於所研究的教學現象的具體資料是教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方法,它可以為教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觀察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也可觀察教學的某些部分,此外根據研究對象的復雜程度,還可以通過多次觀察去完成。

2.觀察法的特點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1)適用范圍較廣,研究課題較小;(2)直接、客觀,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計劃,不能控制條件。

3.觀察的作用

觀察在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歸納起來,表現在以下方面∶(1)觀察是假設、觀點和理論產生的手段。(2)觀察是解決特殊問題的手段。(3)觀察是提供真實具體信息的重要途徑。(4)觀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學生的行為和個體差異。(5)觀察是基礎教育較為有效的評估方法。

(二)觀察的類型

教學觀察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觀察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根據觀察的方式可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這里主要介紹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觀察一般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兩種。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參加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之中,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最容易得到真實的、有價值的材料。非參與性觀察是觀察者不參加觀察對象的活動,以某種方式把自己或自己的觀察目的隱蔽起來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成功的關鍵是不讓觀察對象發現有人在對他們進行觀察。

(三)運用觀察法的要求

科學地觀察要求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的知識准備

2.目的明確

3.嚴密的組織計劃

4.保持觀察情境的自然性

5.克服觀察中的主觀傾向

6.正確記錄,科學解釋

(一)調查法的含義與特點

1.調查法的含義

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學問題,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有關的事實材料,從而做出科學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的研究方法

2.調查法的特點

調查法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特點∶

(1)調查對象的廣泛性。

(2)調查手段的多樣性。

(3)調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4)調查結果的延時性。

(二)調查法的類型

根據調查研究的對象和目的不同可分為四類∶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預測調查。

1.現狀調查

也稱常模調查,主要用以調查、研究某一類教學現象目前的基本情況或特徵。這類調查目前在整個教學調查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如小學生錯別字的調查;中小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情況調查等。

2.相關調查

這是指調查分析研究兩種以上教學現象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目的是尋找相關因素以便探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關系的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態度的調查等。

3.發展調查

發展調查是對某一調查對象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的特徵變化進行的調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前後的變化和差異情況。如了解兒童的學習行為的年齡特徵,就可以利用發展調查,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行為的變化情況。

4.預測調查

預測調查是指調查未來某一時期的教育發展趨勢和動向,目的是為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進行預測。如對我國辦學體制的發展前景調查,就可以通過對當前社會力量辦學等有著問題的調查,結合經濟情況,做出預測調查。

(三)調查法的一般步驟

1.確定調查課題

調查課題一般是根據教學研究或教學實踐的需要提出來的。課題提出來後,要對調查課題作準確的界定,明確課題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應對調查課題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確的界定,對課題中的有著變數要下操作性的定義,准確操作指標。

2.選擇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主要受制於調查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同時還受調查類型的制約。

3.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編制和選用調查工具

教學調查包括多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在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時,要根據課題的不同情況,針對各種方法和手段的長處和不足,恰當地選用。

4.制定調查計劃

制定凋查計劃是整個凋查工作的重要環節,一般而言,用於制定調查計劃的時間要佔整個調查研究的1/3。調查計劃一般包括∶調查課題和目的;調查對象和范圍;調查手段和方法;調查步驟和時間安排;調查經費預算;調查人員(包括課題負責人、調查員、協作者或協作單位)的組織。

5.調查的實施

調查的實施是整個調查研究的中心工作,它是調查者根據計劃運用各種調查方式,藉助各種調查工具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是調查的主體工作。研究者應盡量使收集的材料真實可靠、完整和系統化。調查者在收集材料時不能帶有主觀性和傾向性,切忌用自己的觀點去尋找材料。同時要注意將事實和意見區分開來。事實是客觀的,而意見則往往有主觀色彩。對事實要進行核對,去偽存真。

6.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言。主要概括敘述調查課題的背景、本次調查的目的和任務、調查的對象和范圍、調查採用的手段等內容。第二部分是正文。這是調查報告的主體部分,調查者根據調查的事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分析、解釋,並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見解。第三部分是結論。即根據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到的結果以及有關的建議均是第三部分的內容。除此之外,要把有關參考資料附在報告的尾端。

(四)教育觀察的基本途徑有: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5、訪談

與觀察對象訪談,可以直接觀察和了解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徵、思想傾向、儀表神態以及身體狀況等。訪談包括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要善於察言觀色。

(1)訪談法的含義∶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調查對象面對面、有目的地談話來收集資料的方法。

(2)訪談法的特點∶訪談的優點∶一是靈活性。它可以向不同類型的人提問不同的問題,以了解不同類型人的材料。當調查對象不理解問題時,可以重復或進行恰如其分的解釋。談話中發現新的問題疑點,可以深人了解,持續追問。二是范圍廣。既有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同時又有涉及交談方面的廣泛性和深人性。三是真實有效。訪談時,調查者還可觀察調查對象的表情與行為,以判斷回答的可靠程度。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費時費力,另外調查結果還受調查者的能力、水平態度等思想束縛的影響。

(3)運用訪談法的注意事項∶在進行調查,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事前准備好訪談計劃、訪談提綱;二是要盡量取得調查對象的合作;三是要作好詳細記錄。

6.調查表法

(1)調查表法的含義∶調查表法又叫報表法。它是調查者按照一定的組織關系,把設計好的調查統計表格請被調查的單位或個人填寫,以便了解某一地區或單位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情況的法。

(2)調查表法的特點∶它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機構向下級進行調查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格式規范、有比較統一的標准,可廣泛的收集資料等優點。但是所獲得的資料只能限於一般隋況,很難深人事物的本質。

(3)編制調查表的基本要求∶一個好的調查表應符合三個要求∶一是適用;二是規范;三是美觀。

7教育觀察法的優點是:(1)最大優點是可以在自然狀態下獲取教育事實資料;(2)不幹擾觀察對象的自然表現,可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資料,適用范圍廣;(3)花費少。

8教育觀察法局限性1、取樣小。由於受感官和儀器的局限,觀察的范圍不大,觀察樣本小,使教育觀察法一般限於小樣本的研究,在研究對象數量多且分散的情況下難以應用。

(一)實驗法的含義和特點

1.實驗法的含義

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學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學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是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國內外的教學研究都很重視實驗,並已取得了多方面的實驗成果。

2.實驗法的特點

(1)教學實驗是有意識、人為地控制與實驗無關的變數,但在實驗中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實驗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實驗結果會影響他們的發展。因此,必須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對實驗產生的不良後果,應有彌補的有效措施。

(3)教學實驗會產生所謂的「實驗者效應」,即實驗者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的結果。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實驗者的期望,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實驗班發生了偏向,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二)實驗法的類型

從不同的方面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把教學實驗分成不同的類型。從性質和目的上劃分,可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推擴、驗證性實驗三種;從手段上劃分,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從組織形式上劃分,可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實驗三種。

1.確認性實驗

實驗的目的在於收集事實材料,確認所研究的對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說內容的基本特徵。特點是∶研究問題來自實際,在現場情境中進行,研究方法帶有很大的試探性,操作程序是開放的不太規范的,內外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實驗

包括有預測作用的超前實驗,是以探索某種教育現象以及受教育者個性發展的規律為目標,通過探索研究對象的因果關系及問題解決嘗試建構某種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特點是∶有科學的理論假設,嚴格合理的條件控制,比較規范的實驗程序以及對資料數據的統計處理,尋求盡可能大的內在效度,並以科學理論解釋實驗結果。探索性實驗一般研究教學理論體系中的根本性問題,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能夠有效地指導教學改革。

3.推擴、驗證性實驗

是以驗證已取得的實驗成果為目標,是對已取得的認識成果用再實踐的經驗來檢驗、修訂和完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重復性,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不僅對實驗條件有明確分析,而且實驗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關注實驗結果應用的普遍性,追求較高的外在效度。

4.實驗室實驗

這是在特設的心理與教育實驗室進行的。實驗室內採取各種實驗儀器和現代化技術,在人為的情況下,嚴格控制外界條件而進行實驗研究。由於實驗室內條件完善,便於控制,得到的結果較為准確。

5.自然實驗

這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實驗研究的目的,適當地控制某些條件,有計劃地變更某些條件,以便觀察或測試研究對象發生的變化的實驗方法。自然實驗法是在教學實際情況下進行的,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教與學中的各種問題。教學實驗一般採用自然實驗法。由於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學實驗的條件控制較難,給分析研究帶來一定困難。進行教學實驗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因素∶班級的基礎、學生年齡、知識基礎、業余愛好、智力水平、生活經驗等;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學生的家庭條件(家長的知識修養、職業愛好、學習條件、對子女的教育);教材的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的長短;學校設備、環境等。

6.單組實驗

這是指向一組研究對象施加某一個或數個實驗因子,然後測量其所產生的一種或數種變化,藉以確定因子的效果如何。這種單組實驗法比較簡單易行,條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上面介紹的單組實驗法,其實驗效果只能證明試驗的新教材和新教法是否可行,卻無法進行比較,如要想證明新教材是否優於普通教材,就需要採用等組實驗法。

7.等組實驗

這是指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分別施行於兩個或幾個教學條件基本相等的組,然後比較其所產生的變化,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

採用等組實驗法最關鍵的問題是,除了實驗因子(如教材)不同外,其它教學條件(如師資水平、班級基礎、教學時間等)要求基本相等。在等組的條件下,採用比較的實驗方法,能較科學地確定一種新教材或新教法的優劣。但要選擇教學條件完全相等的幾個組是不容易的,而且要保證實驗過程中除實驗因子外,其它因素的影響也相等是很困難的。這點必須特別注意。

8.循環實驗

它是把不同的實驗因子,按一定的排列順序。輪換地施行於不同的班組,然後根據每個實驗因子所發生變化的總和來決定實驗的效果。循環實驗法與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相比較有兩大優點∶其一是在循環實驗法中,兩種教學方案(兩個實驗因子)都被每個教師實施過,都在每一班學生中實驗過,所以,即使教師教學水平有高低,學生班級基礎有好差,由於循環實驗的結果,把這些差異的情況所產生的影響平均分配給各個實驗因子,對於實驗因子都無所偏向其二是在循環實驗法中,由於各個實驗因子的實驗次數增多,因而可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但增加了實驗的復雜性。

4.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

實驗進行前,根據實驗的目的,擬定測驗題目,准備教具、儀器、記錄表格、統一標准,擬定記錄方法、符號等,設法控制實驗因素,使重要因素不變或少變。

5.實驗的實施

在實驗過程中,要控制無關變數。要作精確、詳細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為了排除偶然性。可進行重復實驗。

6.對實驗結果進行測定和統計

研究者要編好測試題,測試時的指示語要統一,不要給學生任何暗示。統計時要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的客觀結果。

7.驗證假說,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對實驗的假說進行驗證,對實驗的探索結果、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今後還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等做出分析,並提出建議。

8.撰寫實驗報告

這是對教學實驗工作的總結。實驗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學實驗的課題、目的、意義;教學實驗方法;教學實驗的結果;討論;結論,最後還可以列出參考資料。

(四)運用實驗法的要求

運用實驗法進行教學研究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教學實驗要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這是進行教學實驗的關鍵。

2.認真搞好實驗設計,這是實驗研究成功的基礎。

3.進行必要的預備實驗,為了保證教學實驗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實驗前可選擇少量被試進行預備實驗,為正式實驗提供必要的資料。

4.做好實驗的抽樣、分組、調控、統計等工作,重視檢查實驗結果。

5.實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時,為能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推廣,還需進行驗證性實驗或縱深研究。

(一)個案分析法的含義和特點

1.個案分析法的含義

個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對單一人或事進行個別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個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了解此人某事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個案分析法往往需要藉助其它方法。如個案分析必須進行詳細調查,佔有大量材料。要通過談話、觀察等方法,了解情況,搜集材料。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還要經常使用各種測驗量表。

2.個案分析的特點

(1)研究對象容易確定,簡便易行;

(2)個案分析容易得到個案對象和有關人員的支持;

(3)研究的時空范圍較大,研究的持續過程較長。

(二)個案分析的一般步驟

1.進行了解、確定個案研究對象;

2.進行個案現狀的觀察、調查,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

3.理出個案發展變化的脈絡,進行初步的判斷及因果分析;

4.根據判斷結果,提出個案發展的意見;

5.總結、撰寫個案分析報告。

(三)運用個案分析法的要求

1.選擇對象要恰當,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2.要在詳細佔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3.要善於抓住必然性、本質性的材料,運用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

4.要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地加以分析;

5.要善於通過特殊事物和現象,從中探索規律性的東西個案法在於通過特殊事物、現象探索共性、一般性,不能停留在具體材料、具體經驗的描述上,只有從中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才具有科學研究的意義。

6.個案發展的教學意見,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和特點

1.行動研究法的含義

行動研究法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期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2.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教師和研究人員結合,是一團體互動的過程,形成優勢互補;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

(3)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4)在計劃和實行的循環中不斷前進;

(5)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即時性。

(二)行動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問題,到底確定哪一個,一般來說,所確定的問題應是教學實踐中迫切解決的,有一定理論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者能夠解決的。

2.收集資料

發現和確定了研究問題,就要廣泛收集與研究課題有關的資料。首先要通過查閱文獻來了解此問題的過去和現狀;其次要通過觀察、訪談、問卷等方法對與問題有關的人員和部門進行調查,徵求他們對問題的意見;第三徵求專家的意見。然後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和分析,以准確地把握問題的症結所在。

(三)應用行動研究法應注意的問題

1.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是運用行動研究法的前提條件。

2.認真制訂嚴密、科學的行動方案是行動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3.行動研究過程是一個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

4.研究結果不能輕易推廣。

(一)比較法的含義和作用

1.比較法的含義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學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進行比較研究,找出教學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本質,力求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運用比較法的條件∶一是必須存在兩種以上的事物;二是所要比較的事物必須有共同的基礎;三是所比較的事物必須有不同的特性。

2.比較法的作用

(1)比較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

(2)能促使人們正確認識本專區、本單位的教學狀況;

(3)能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發現,促進教學研究的發展;

(4)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比較法的類型

比較法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和定量比較。

(三)比較研究法的一般步驟

1.明確比較的問題

比較研究首先要明確比較什麼,這是比較的前提。這一環節包括以下細節∶(1)選定比較的主題。(2)確定比較的內容。也就是確定比較的項目。(3)確定比較的范圍。要明確是班內的比較,校內比較或是跨校學區甚至跨國比較。

2.制定比較的標准

沒有標准就無法進行比較。比較的標准可據實際情況制定,但要求明確化、具體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3.搜集資料並加以分類、解釋

要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的各種資料,並對資料進行鑒別,保證資料的權威性和客觀性。然後,對各種資料按比較的指標進行歸類,並列,最後,對這些歸類好的資料作出解釋,即賦予資料以現實意義,為下一步的比較分析奠定基礎。

4.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常採用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定性比較主要比較事物間的本質屬性,而定量比較事物的數量差異。

5.結論

做出比較的結論,就是對比較對象的材料、比較過程和比較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從而作出結論,論證說明預先確定的比較主題,揭示教學的規律。

(四)運用比較法的要求

1.資料的可靠性與解釋的客觀性

2.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比較

3.比較事物的本質

4.比較法要與其它研究方法相結合,以克服其不足

㈢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為某一活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你知道什麼樣的活動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關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1

一、活動目的及意義:

園本教研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發展,推動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家已意識到園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了科研興園、科研興教的理念,寓研於教、寓教於研,努力尋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針對這一特點,有效地開展教研活動,使教科研源於教學、高於教學、指導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我園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的內容。

二、活動目標:

探索適合本園的教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成長。

三、活動對象: 幼兒園全體教師。

四、活動內容:

小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以課題組提出的尊敬父母、團結友愛、熱愛集體、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

中班開展傳統節日教育,開發具有特色的活動課程,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熏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

大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開展古詩詞教學為切入點,讓幼兒從詩詞中體會韻味,品味詩詞的無窮意境,從而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五、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准備階段:二月份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王霞

副組長:朱麗、石海霞

成員:馬瑩、聶靜、張靜

2、以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由教研組長組織學習有關如何開展教研活動的理論文章。

3、組織全體教師學習與研究,對方案進行分析和研討,通過交流討論達成共識。

(二)實施階段:三至六月份

大班組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本活動採取分階段、分主題的辦法逐步落實。

第一階段:摸索開展階段(以誦讀為主):

1、摸索出有效的誦讀方式與方法,為今後更深入地開展活動奠基。

2、、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開展,使幼兒對國學經典誦讀產生興趣。

3、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有韻律的誦讀古詩。

4、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古詩,激發幼兒對古詩的興趣,陶冶幼兒的性情。

5、利用部分時間,採用教師范讀、優生領讀、幼兒齊讀、

幼兒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幼兒堅持天天吟誦。

第二階段:鞏固提高階段(以班級教學為主)

1、各班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選擇內容進行教學,運用畫、唱、演等多種形式學習古詩。

2、採取一人一課的方式教學古詩,在一起觀摩交流,共同討論最佳方案,力求教學形式多樣性,靈活性,科學性,更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易於接受。

第三階段:活動展示階段(以集中表演為主):

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活動,。進行真實的情感教育。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建設班級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幼兒最喜歡各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幼兒的才藝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以鞏固幼兒學習的成果 。

如採用古詩新唱、情景表演等方式讓古詩詞更具新意,讓所有幼兒參與其中,充分感受古詩詞的美妙意境。

通過活動的開展,把古詩文融入幼兒心中,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間給幼兒以影響,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班組開展快樂的「中國節」活動:這個活動共分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又分為四個版塊:導入——討論——實踐——評價,四個主題分別是:

第一主題:三八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

第二主題: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

第三主題:中華母親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農歷四月初二)、

第四主題:端午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農歷五月初五)、

第一階段

1、 組織課題組認真學習教育科研基本知識和有關節日活動課程的理論,使課題組人員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研究,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化。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2、 培訓全體教師,以觀念轉變帶動行為和變化,確立節日活動的重要地位。

3、 收集有關中國特色的節日活動資料,並以傳統文化中一些特色的節日活動作為研究的起點。

4、 建立多樣化的活動模式:

——節日活動設計

——經典誦讀

——節日活動創作(如繪畫、文學文藝表演等)

第二階段

1、行動研究法:主要解決在班級傳統節日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課題研究計劃並落實到行動中,並根據行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活動方案,再進行實踐,從而保證研究的正常開展。

2、訪談法:與班級教師和幼兒家長進行傳統節日方面的訪談,了解班級教師和家長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現狀,為以後的工作提供依據。

3、案例分析法:主要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典型事例,加以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促進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4、經驗總結法:通過傳統節日在日常班級活動中的滲透,總結出傳統文化促進班級精神形成的實踐經驗。

第三階段

1.課題報告:《多彩傳統節日》。

2.論文集:參與課題的每位教師撰寫一篇有現實意義的論文。

小班組開展美德教育:

方案一:

活動主題:利用兒歌培養幼兒禮儀交往(2——4月)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

召開小班組教研會議,提出幼兒在禮儀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收集、創編相關兒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各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兒歌教學,及時溝通、交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2.教師在一日活動各環節選擇適當兒歌讓幼兒誦讀,在一日教學中滲透文明禮貌教育。

3.以班為單位舉行兒歌比賽,評選出「文明小標兵」

第四階段:整理總結階段

1、收集、整理優秀兒歌,創編園本教材;

2、教師總結、反思,撰寫園本教研活動總結。

方案二:

活動主題:利用傳統美德故事滲透美德教育(5——7月)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

召開教研會,共同確定適合小班教學的傳統美德故事,商討適合小班幼兒的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以語言課的教學形式教授美德故事。要求每班充分准備一

節課(有教案、有教具、有多媒體課件),4個班相互聽課、評課,確定最佳方案並交流使用,達到資源共享。

2.召開家長會,說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可選擇合適的傳統美德小故事講給幼兒聽,實現家園共育

3.以班為單位,舉行「小小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

4.教師在一日活動中抓住各種時機對幼兒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滲透。

第三階段:收集整理

召開教研會,收集、整理適合幼兒的傳統美德故事,各班上交一篇語言課教案及反思,形成園本教材。

(三)總結階段:七月份

1、各組專題研討。總結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園本課程教育教學。

2、展示教育教學成果。

3、教師撰寫論文。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2

一、教研目標及預期效果:

通過網路化互動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動態,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建立完善的網路化家園互動管理模式,使家園彼此了解、共求家園進步與發展。

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教研內容:

1.網路化家園互動研究的途徑

創建各種適合本園的網路平台

宣傳家園網路的開展

教師和家長對家園網路化的技術培訓

2.網路化家園互動內容研究的思路

(1)幼兒園的各項活動開展與展示

(2)科學育兒知識的交流與分享

(3)育兒的方法與指導

(4)幼兒園的發展與思路

三、教研方法:

1.行動研究法:教師針對實際的家園網路活動中的問題,不斷提出改進的方案與計劃,用以指導,並根據實踐發展,分階段進行總結活動效果。

2.觀察法:在網路化家園互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家長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分析,跟蹤記錄,在各階段的發展事實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經驗和總結。

3.案例研究:找出典型事件,以教研的形式分析、討論現有問題及對策。

4.經驗總結法:對工作及時回顧、反思、總結、調整研究思路。

本次校本研訓的研究採用以行動研究為主的方法,同時採用觀察研究、案例研究、總結。

研訓訓目標人群:全體教師

擬解決的核心問題:網路化家園互動方式的實踐研究

3.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前期調查--專題研討--互幫互助--實踐操作--自主研修--專家引領--分享總結。

四、研訊制度:

每位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校本研訓,無故遲到、早退、缺席者不予計分。

2.每學期每教師聽課活動不少於10節,詳細記錄並反思,每學年至少讀一本書撰寫一篇心得體會及分享;每學年末上交個人校本研訓總結。

3.根據《xx幼兒園的獎懲制度和考核辦法》,每學年評選出「校本研訓先進個人」和「優秀教研組」予以獎勵。

五、具體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教研計劃

2、教研組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研讀教材

3、網路化信息技術培訓分享

4、專家引領,筆記參與式交流學習

四月份:

1、如何解決現網路化家園共育問題的探究與研討

2、環境體現網路化家園共育專題研討

3、幼兒園優質課展示、評價、記錄。

4、家長入園執教

5、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和教材的研讀

五月份:

1、網路化家園共育如何在親自活動中運用的專題研討

2、提高網路平台使用性能的階段性分解研討

3、自主研修:自選與家園共育的書籍進行閱讀

六月份:

1、網路化家園共育問題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2、梳理和課題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2、教研組的成果展示

3、教研組成員的教研考核與評價

4、教研組整理資料並歸檔

5、完成課題工作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3

一、活動意義

新年(元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新的一年的開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過新年的熱鬧和長大一歲的快樂,了解民間習俗,感受幼兒園大家庭的溫暖,激發幼兒對新年的期盼,我們將組織家長、小朋友度過一個豐富多彩的"迎新年 享美食"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遵循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孩子得到鍛煉,盡情表現,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參加對象

小班全體小朋友及部分家長

三、活動時間

2018年12月30日上午。

四、活動地點

小二班教室。

五、活動流程

(一)唱新年歌曲,感受新年氣息教師組織幼兒學唱新年歌曲,感受新年快樂氛圍。

(二)介紹美食製作的方法及需要的材料1.材料的介紹麵粉、糯米粉、餡(冬筍、五花肉、豆腐乾、鹹菜、蔥花)托盤。

2.製作方法的介紹個別有經驗的家長示範,大家一起學做。

(三)製作美食--團圓糕通過這次迎新年美食製作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自己動手製作,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新年的快樂。

1.製作要求幼兒動手搓捏麵粉,搓成圓形,並通過自己的想像,製作各種不同的、美觀的造型。

2.活動形式幼兒自己製作湯圓,教師及個別家長製作團圓糕,並巡迴指導。

3.注意事項在製作過程中,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不玩弄製作美食的材料,並把製作好美食放在指定的托盤里。

(四)分享美食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4

為了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水平,激發幼兒園孩子和老師們學好用好漢語言,為了給我們提供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討論的平台,我園決定本學期在園內舉辦語言教研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的指導思想:

園本教研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發展,推動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家已意識到園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了科研興園、科研興教的理念,寓研於教、寓教於研,努力尋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針對這一特點,有效地開展教研活動,使教科研源於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我園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的內容。

二、活動目標:

探索適合本園的語言教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成長。

三、活動對象: 更合鎮幼兒園全體教師和全體幼兒。

四、活動的組織及時間安排:

1、組織機構:xxx幼兒園

2、活動策劃人:xxx、xxx。

3、評委:xxx、xxx和參加教研的全體老師。

4、時間:大班級組:10月14―17日,中班級組:10月29日―31日,小班級組:11月5日-6日。

五、活動的內容和具體要求:

以語言領域開展的各項活動,活動內容健康,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並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之語言領域的目標組織活動。

大班語言領域教育目標:

1、能認真傾聽別人談話,理解對方講話的要點,並能有意識地注意對方的反應並做出正確的應答。

2、能主動使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參加討論和辯論,願意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在集體面前講話清晰,態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

3、樂意欣賞各種形式的兒童文學作品,能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達的情感,在欣賞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充分感受文學作品的`多樣性以及不同作品帶來的不同的美感體驗,理解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嘗試根據作品提供的想像線索及結構,聯系個人已有經驗擴展想像,進行仿編和創編。

4、喜歡閱讀圖書,知道可以從書籍,報刊雜志和電腦中獲得信息,初步了解書面語言和口語的不同表達方式,對閱讀文字感興趣,認識常見的文字,認識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姓名或喜歡的圖案標記自己的物品,有較好的閱讀習慣,能觀察到圖書畫畫的細微變化,能用繪畫的方式製作圖書。

5、積極學說普通話,發音較准確,清楚,聲調基本正確,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用普通話交流。

中班語言領域教育目標:

1、樂意圍繞一定的話題與老師、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大方的在集體面前說話,能集中注意傾聽別人說話,學慣用輸液的方式與人談話。

2、能夠認真觀察並理解圖片和情景中發生事件的先後順序,學習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述觀察到的內容,願意主動在集體面前講述,能積極地傾聽別人的講述,發現異同,並從中學習適當的講述方法。

3、在游戲中練習和鞏固發間,學習正確使用詞彙 和完整的句式與人交談,能理解多重遊戲規則,並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嘗試與人合作制定規則展開游戲活動。

4、積極參加文學活動,主動感知文學語言與日常生活語言的不同,能初步理解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徵、情節變化,並能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發起和參與圍繞作品內容展開的討論,能根據作品提供的線索,通過想像仿編或緒編一個情節或一個畫面。

5、喜歡傾聽他人朗讀圖書中的內容,願意和他人一起閱讀圖書,能初步理解圖書中的畫面內容,願意預測故事情節發展,並就圖書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初步了解圖書的基本構成,願意在真實的活動使用繪畫或塗寫等手段實現交流的目的,願意嘗試合作製作圖畫書,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主動探索漢字的願望。

小班語言領域教育目標:

1、有表達的願望,願意與人交往,能用較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與需要,說話時態度自然,有禮貌。

2、能安靜地傾聽別人講話,聽懂後能做出相應的反應,養成在集體活動中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

3、喜歡聽故事、朗誦兒歌,在理解文學作品內容的基礎上,能用語言、動作有感情地表達,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

4、喜歡閱讀圖畫書,學習看書的方法,初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喜歡發現、指認、講述畫面中的人或物,感受口頭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不同。

5、聽懂並學說普通話。

六、評獎獎項設置:

以級組為單位,按參加人數的三分之一進行評獎。

㈣ 常見的教學教研方法

每個老師都有著自己的授課經驗,科目不一樣,風格不一樣,方法也不一樣。而不同的授課方式帶來的效果也會不同。下面我們來說一下授課方式:

一般最為常見的就是:

一、講授法

1.講授法

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

2.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有四種:

①講述。側重於生動形象地描繪某種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受到感染。

②講解。主要是對一些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理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或論證。

③講讀。通過師生雙方誦讀來講解教材。

④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動。

二、談話法

1.談話法又稱問答法。

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新知、鞏固舊知或檢查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便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談話法的具體形式有三種:

①為傳授新知的談話。一般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出一系列前後連貫且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或根據對眼前事物的直接觀察,經過積極思考作出正確的回答,藉以獲得新知。

②為鞏固知識或檢查知識而進行的談話。教師根據學生已學過的教材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回憶舊知識進行回答,藉以鞏固和檢查舊知識。

③指導性談話。指在教學活動開始或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提出要求的談話。

三、演示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師出示各種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減少學習中的困難有重要作用。

2.演示的種類,根據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為①圖片:圖畫、掛圖、地圖、圖表的演示;②實物、標本、模型的演示;③實驗演示:④幻燈、錄音、錄像、教學電影、電腦模擬的演示等。

四、欣賞法

1.欣賞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藉以陶冶高尚情操,培養道德品質和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

2.欣賞法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

①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欣賞,如對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②道德行為的欣賞。如對政治、歷史、語文等教材中有關名人的格言、事跡的欣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③理想的欣賞,如對科學研究中的追求態度、嚴密論證和創新精神的欣賞,有助於培養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科學態度和縝密的思考習慣。

也可以細分為:

1、 大腦風暴教學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課題自由發表意見,並對其意見的正確 性或准確性教師不進行任何評價的方法。它是一種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思想和觀點的工作方法。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企業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在職業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通過大腦風暴法,討論和收集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議(也稱為建議集合),通過集體討論得出結論。

2、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 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的宗旨不是傳授最終真理,而是通過—個個具體案例的討論和思考,去誘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確答案,他真正重視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課堂上,每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學生一方面從教師的引導中增進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從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

3、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 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及生產組織形式對職業教育要求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採用小組工作的方式及共同制定計劃、共同分工完成整個項目。在許多情況下,參加項目教學工作小組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工種,不同的職業專業領域,目的是訓練他們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與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部門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和對參與的整個項目完成的能力。

4、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獨立的獲取知識,培養自 我學習能力的方法,它包括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參考書,指導學生預習,復習、使用工具書以及閱讀相應的課外書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書本知識的學習需要他們自己的閱讀和領會,因此讓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是十分必要的,讀書指導法有利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認真讀書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可以彌補教師講授的不足;也有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學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實習作業法:實習作業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或校外進行 實際操作,把書本知識運用於實踐的方法。該方法在自然學科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採用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書本知識、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對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和實現勞動技術教育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6、發現法:發現法也稱解決問題法,該法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心理特點出發,以發 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溝為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去發觀、回答和解決問題。運用這種方法,可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充分發揮認識能動性,發展對掌握知識的探究和創造精神。運用發現法的一般程序是:

(1)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或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出並探究問題的要求;

(2)學生利用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對課題進行分析、思考,提出解答的假設;

(3)引導學生展開爭論,驗證假設;

(4)對爭論做出總結;得到原理或概念並檢驗核實。該方法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靖神,使學生學到科學認識的方法。但也有不利於學生掌握系統知識的弱點。

㈤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育研究方法有以下:

1、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3、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教育研究的意義:

一、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產生正確的教育行為。在社會的進步的同時,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思想,與社會連接這樣才能進步。通過開展教育研究,確立現代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確方法,措施、途徑。

二、有助於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高科學育人、科學管理的水平。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 ,通過教學研究,促使人們自覺地鑽研教育理論,運用理論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

三、有助於形成學校的學術文化,提高辦學品位,形成學校特色。通過教育研究,不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強師生員工的科研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精神,使學校不斷提升學術文化的水平。

㈥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歡迎閱讀。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

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閱讀全文

與教研方法的方法和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土工試驗資料試表22的計算方法 瀏覽:216
移植後快速暖宮方法 瀏覽:926
分析方法A 瀏覽:543
口腔麻醉消毒的方法不包括哪些 瀏覽:570
8x88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06
小說對話翻譯研究方法 瀏覽:735
咸豐元寶寶源當百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550
翡翠新武器鑒別方法 瀏覽:641
競爭的定價方法常用在哪裡 瀏覽:564
百度雲隱藏空間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6
快速開硬椰子方法 瀏覽:600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歸納法 瀏覽:998
小學生課後鍛煉方法 瀏覽:407
幼樹刻芽正確方法 瀏覽:272
台式機電源檢測方法 瀏覽:695
如何泡清酒的方法 瀏覽:72
歐巴撩妹正確方法 瀏覽:627
一周歲寶寶咳嗽最簡單方法 瀏覽:567
院線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84
輪船鏈的安裝方法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