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手工製作綉球
第一是做布殼--用漿糊把4層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種顏色的綢布粘在底布上,壓成平而實的布殼;接著制葉瓣,一般來說,不論大小,靖西綉球的葉瓣都為12瓣一個球。
第二,在葉瓣上綉花。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綉球圖案越簡單,而越大的綉球圖案越復雜、生動。相傳有「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餘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的說法。對於直徑6厘米以下的綉球圖案,舊街上每個婦女基本都能自己畫。但直徑在8厘米以上,如12厘米、20厘米乃至1米、2米的大綉球,該綉什麼圖案,圖案上的色彩如何搭配,就一定要擅長畫畫的人先畫出來,配好顏色,別人再照著臨摹。
第三步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以前,綉球裡面的填充物多用綠豆、粟米、棉花籽或谷殼,能使綉球有一定重量,適宜拋接;同時也隱喻將友誼和愛情的種子拋給對方,或表示愛情像綠豆一樣長久常青。不知從何時起,舊州古街的綉球改用舊棉花來填充,後來因為不衛生、易潮,便改為不易吸水的木屑做填充物。
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充實後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並綴上珠子、絲綢帶等小飾物,一個精巧玲瓏的綉球就做成了。
Ⅱ 怎麼用紙製作一個綉球燈籠
綉球燈籠製作方法:
准備的材料:60張7cm紅紙,一串中國結,手工膠水,以及鑷子。
過程:
1.,三個方向對折留下摺痕,打開。沿斜對角線對折,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再沿著之前的摺痕把三角形的底角折向頂角,形成一個小正方形。
2.打開其中一個底角,沿著小正方形的邊向內折。(小竅門是不要完全貼著正方形邊折,留1mm左右空隙,否則由於紙張有厚度,折完後兩面會不平)留下摺痕後,從中間打開,沿著摺痕往下壓。將四邊形的兩個角向中間折,再沿著中間線向內對折。(表達起來好復雜,看圖比較清楚哈哈~)
3.尖角做成千紙鶴的嘴。兩邊都做好後,在圖片中陰影處塗上膠水。
4.將紙圈起,粘合,用鑷子稍作固定。粘牢之後,調整一下花型。一朵花一共需要五個花瓣。
5.在花心周圍塗上膠水,一瓣一瓣粘合。
6.一共做12朵花,做法雖然簡單,但不斷重復勞動,需要極大的耐心哦~
7.做完以後覺得花心有點空,決定裝個花蕊。將紅紙剪成細條狀,捲起來,塞進中空處。
8 .以一朵花為頂,另五朵花分布在它的下方,每個結合處是三朵花粘合。做成兩個半圓。
9.將中國結夾在兩個半圓中間,再用膠水粘合。同樣,必須記住,每個結合處都是三朵花粘合的。
綉球燈籠完成了!
Ⅲ 紅綢綉球製作步驟
准備材料:綵帶、針、線、剪刀
步驟:
1、把綵帶、針線都備好。
Ⅳ 綉球薯圓的製作過程
1、紅薯去皮,用鹽水浸泡片刻,上籠蒸熟後用刀面壓抿成泥,加少許鹽待制。 2、將五絲拌勻後放盤內,用水將薯泥擠成乒乓球大的薯圓,放在五絲上來回滾動,使其粘滿五絲,放在盤里蒸5分鍾取出。 3、炒鍋上火,放入熟豬油、精鹽和少許水,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澆在薯圓上即成。
Ⅳ 綉球的做法 手工 步驟
用綢布或花布製成,直徑5~6cm,內裝細沙石,重150g。球心系著一條長90cm的繩子。繩子的尾端系著3片長4cm、寬0.5cm的布條,球下部縫上5片長5cm、寬0.5cm的布條為球穗,這樣就製成了比賽用的綉球。比賽時需備5種不同顏色的綉球各3個。
製作流程編輯
1、漿布
2、裁剪
3、繪圖
4、刺綉
5、縫合成球瓣
6、填充(填充料一般為木糠)
7、拼縫成綉球
關於綉球,在壯鄉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里,居住著一戶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
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消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
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制綉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綉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綉球上的花更艷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綉球做好了。
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著從身上取出綉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少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綉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綉球、獅子滾綉球等民間活動。
現在,拋綉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綉花布囊,即綉球。人們在茶餘飯後常互相拋接以娛樂,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
現在已經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宋朱輔《溪巒叢笑》載:「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壯族綉球
綉球為廣西壯族特有民俗,乃廣西壯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廣西極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之一,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
廣西綉球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綉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綉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
廣西綉球又稱為「堆綉綉球」,由老藝人採用「堆綉」這一古老而復雜的刺綉工藝製作而成。其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製作,做工精細小巧玲瓏,色彩鮮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綉球。一般的綉球大都是採用單線刺綉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綉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同時刺綉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採用復線刺綉方法的「堆綉綉球」則圖形更為精美 圖案極為復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慾噴薄而出,數綉球中的極品。
廣西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綉球內包有豆粟、棉花籽或穀物等農作物種子,這除了使綉球有一定的重量便於拋擲外,更深層的意義是——綉球為「吉祥之物」。因為壯族是傳統的稻作民族,他們對每年農作物豐收與否十分關心,因而在各種祭祀、祈年的儀式中,農作物種子及播種、耕種等生產勞動形式往往都是表現的主題。如壯族農村建新房時,在牆基四角撒一些穀粒;架大梁時,要在樑上掛兩束谷穗;給老人祝壽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禮。這些現象都象徵著生長、生育、興旺、平安之意。拋綉球都是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舉行,正是春播時節,綉球內填放有穀物種子,就是希望年內「五穀豐登」之意;同時,綉球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內中喻示著「生育興旺」之意。
今天,壯家的優秀兒女們,不斷為綉球這一古老藝術品注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時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廣西曾做過超大綉球供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同時為迎接港、澳回歸分別製作直徑達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綉球;為慶祝申奧成功,製作了直徑達2.2米的超大型綉球;為迎接中國-東盟博覽勝利召開,製作了直徑2米以上的超大型綉球等等。
Ⅵ 手工綉球製作方法
第一步,利用彩色筆筒的底部圓形的形狀,用鉛筆沿著彩色筆筒底部畫出圓形。
第二步,畫出20個相同的圓形,用剪刀剪出來。
第三步,把圓形卡紙捏成底是等邊三角形的立體圖案,做20個這樣的立體圖案。
4
第四步,在折起部分的外側貼上雙面膠,每一個圖形折起的部分都兩兩相鄰粘貼好,最終二十個粘在一起就是下面這個圖案。
5
第五步,在其他顏色的彩色卡紙上,畫出相同的日月星辰圖案,總共20個,剪下來。
6
第六步,把剪好的日月星辰圖案用雙面膠貼在綉球的20個面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