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學樂器,要怎麼找老師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名師出高徒。
但是呢,還有一句老話,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可見,在這個找老師的問題上,我們歷來就有糾結的傳統。
想要學樂器,除非以前自己有基礎的可以自學,否則大多都要面臨如何找老師這一關。
倘若只是想要擺弄樂器玩玩,圖個消遣,業務上並沒有多麼大的追求,那其實隨意找個老師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想要認真、系統地學習,那麼,老師的教學資質就需要進行仔細的考察。
通常來講,考察的維度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教學的水平,第二是演奏的水平。
在教學水平方面,關鍵點在於老師的講課是否能抓住核心,做到重點突出、提綱挈領,而且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准確來講,趣味性還好判斷,這個重點突出對於不懂行的門外漢來講,其實很難界定。
所以,一個相對簡單、容易操作的考察方式是翻看其學生的學習成果,譬如比賽成績,抑或考級情況等來做相互印證的參考。
而在演奏水平方面, 則主要集中於:
一是老師的教育背景,是否出身正規的音樂學院,音樂學院的教育水平如何。
二是老師的工作或職稱背景,是否是國家正規樂團的在編人員、在樂團中的席位如何,或是國家X級演員,又或是正規音樂學院的老師,職稱級別如何等等。
三是是否參加過國家官方或公認權威機構舉辦的各類比賽,成績如何,或有相關比賽的評委經歷等。
如果是藉助於某個培訓機構來學習,那麼,這個機構的教學資質同樣要納入考察的范圍。
現如今,音樂教育行當也是魚龍混雜,各類培訓機構層出不窮。所以,被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我們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按耐住被廣告宣傳吹噓得蠢蠢欲動的心,仔細考察清楚。
客觀來講,首先,我認為最可靠的還是國家正統音樂學院開辦的特長班,比如中央音樂學院的普及班。
其次,是其他各類官方機構組織的興趣班,比如我們打小學琴都知道的北京官園的兒童中心。
再次,才是非官方培訓機構開辦的各類課程。
如果一定要去那些非官方機構的培訓班,又並不具備專業的審查能力時,那就還是那個竅門,看看那些機構里學生的成績和學習狀況如何。
還有,記得口碑永遠比廣告宣傳更有效。
好了,既已說了那麼多考察的維度,再來回答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對於很多學樂器的人們,尤其是琴童們,家長總愛糾結一件事兒,就是到底要不要找演奏家拜師。
其實簡單直接地來講,如果就是為了學習,圖有個自我娛樂的方式,不求走專業道路的話,那真的沒必要非得找演奏家。
因為演奏家往往意味著演奏水平高,但並不一定代表教學水平也高,就好像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未必能成為優秀的物理老師一樣。
所以考察老師的資質,教學水平一定要優先於演奏的水平。因為在學習階段,尤其是入門的初期,如何培養起興趣才是首要的問題。
啟蒙老師的演奏水平可以不用太高,但是一定要教的有趣,講的淺顯易懂,這樣才更有助於學習。
至於中後期的進階過程,面臨掌握更高級的技巧,還有形成演奏的風格,在這一點上,名家確實更有優勢。
但在網路如此發達的當下,大可以上網搜索名家的演出音頻、視頻,自己多聽一樣可以摸索學習。
那既是如此,找名家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
還是來講講真實的經歷。
在我6歲那年,也就是學琴兩年之後,第一次參加了兒童中心舉辦的比賽。那時的琴童還不像現在這么多,二胡的幼兒組只有兩名選手報名,其中一個是我,另一個是當代某位二胡大師的學生。
也正是因為只有兩名選手,所以連一、二、三等獎都占不全。於是最後的比賽結果是,那個女孩得了一等獎,而我則空手而歸。
後來我的老師是這樣安慰我的:等你年紀再大點,咱們參加大組別的比賽,一定能拿獎。
我當時很天真地以為是自己技藝不行,入不得評委的眼。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發現學樂器這個行當里,師承關系,哪門哪派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民樂屬於傳統的手藝,特別愛講究個師承關系。先不說有多少音樂的流派就靠師生的關系在傳承著,就說人家張口閉口師父徒弟、師兄師弟的叫著,你就是水平再高,終究是站在圈子的外面,永遠也進不去。
這就是千百年來文化傳承的方式,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正視並接受它。
但不可否認,這的確給名師們增添了很多的光環。拜個好的師門,就等於踏進了學習的快速路,名師背後的隱形資源才是其最大的優勢。
所以,我們不妨也來客觀地衡量這一點,看看自己的學樂器是否也在意這些方面。如果在意,那不如從一開始就拜個好師門;如果覺得無所謂,也就沒必要非得追個名師,但遇到類似的情況時,看開也就是了。
由此,歸根結底來說,如何找老師的問題,還要取決於學習樂器的目的。
想清楚為什麼要學樂器,如果只是玩玩,那就隨意即可;如果想正規系統地學習,那最好是按圖索驥,找靠譜的機構或老師;如果還想在業務領域內有所成績的,拜個好師父,則是事半功倍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