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尼系數計算方法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居民之間收入差異程度(或者說用來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的比較精確的指標。它是義大利統計學家基尼(c.gini)於
1912年從洛侖茲曲線中推導出來的。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數的大小,反映全部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的大小,即居民收入差異程度的大小。基尼系數最小等於零,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基尼系數最大等於1,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百分之百的收入被一個人所佔有。實際的基尼系數,一般介於兩者之間。基尼系數的測定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不分組計算;二是分組計算。不分組情況下的基尼系數計算,首先是將收入(y)按大小順序排隊,分別計算各人(或各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國際上常用的計算公式是:
式中G為基尼系數
n為個人或戶數
yi為每個人或每戶收入與總收入的比率
i=1,2,3,……n,為按收入由小到大排列
按分組計算的基尼系數公式簡化為:
其中:X---各組人口比重
Y---各組收入比重
V---各組累計的收入比重
i=1,2,3,…,n為分組數
基尼系數的主要優點是它考慮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狀況,任何層次居民收入的變化都會對最終的基尼系數產生影響。對我國來說,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為「
高度平均」,0.2-0.3為「相對平均」,0.3-0.4為「比較合理」,0.4以上為「差距偏大」。在使用基尼系數進行比較時,必須注意所使用的基尼系數是根據同樣的人口及收入分類方法計算出來的,因為不同的分類方法所計算的基尼系數是不同的。
㈡ 如何計算基尼系數例子+詳細計算。 謝謝!
通行演算法
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麼基尼系數也越大。另外,可以參看帕累托指數(是指對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國內不少學者對基尼系數的具體計算方法作了探索,提出了十多個不同的計算公式。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提出了一個簡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數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順序排隊,分為人數相等的n組,從第1組到第i組人口累計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wi,則
說明:該公式是利用定積分的定義將對洛倫茨曲線的積分(面積B)分成n
個等高梯形的面積之和得到的。
㈢ EXCEL中用協方差法計算基尼系數
看看這個有幫助么
http://wenku..com/view/e5aa43d6195f312b3169a5b2.html
這個文檔逐步逐步教的,有例子
參考http://..com/link?url=__
不行在知道里在嗖嗖
㈣ 基尼系數 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計算方法:
假設一個國家有100個人,計算這個國家的基尼系數分為下面四步:1.將這100人按收入從低往高排列,第一名是收入最低的,第一百名是收入最高的;2.畫一個邊長為一的正方形,並將左下角與右上角的對角線相連;3.依次計算前十名,前二十名,前三十名……一直到前九十名所擁有的收入占整個100人的收入的比值;4.以正方形的左下角為原點,用水平邊標記累計人口,垂直邊標記累積的收入比,將在上面計算出的累計收入比值,在正方形中標出。然後,將這些點同原點以及正方形的右上角連接,就可以得到一條曲線。這條曲線被稱為勞倫斯曲線(Lorenze Cruve)。基尼系數就是對角線與勞倫斯曲線之間的面積,與對角線以下的三角形的面積之比。如果收入是均勻分布的,勞倫斯曲線就和對角線重合,基尼系數就是零,如果收入是極端不平均的,比如前99人收入為零,勞倫斯曲線就和正方形的右邊線重合,基尼系數就是1。
㈤ 用EXCEL怎樣算基尼系數
可以一個格子寫阻尼系數,然後後面的寫他的演算法。然後就可以得到阻尼系數了。當然演算法或者方程必須依據一定的自變數。
㈥ 基尼系數怎麼計算
基尼系數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通常來標明一個地區的收入差是否很大,也就是這個地方的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介於0-1之間,基尼系數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基尼系數的演算法是先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
G=1+∑YiPi-2∑(∑Pi)′Yi
上式中,G代表基尼系數,Yi代表第i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例,Pi代表第i組人口數佔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Pi)′表示累計到第i組的人口總數佔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
㈦ excel中如何計算基尼系數
折疊通行演算法
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
並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麼基尼系數也越大。
另外,可以參看帕累托指數(是指對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簡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數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順序排隊,分為人數相等的n組,從第1組到第i組人口累計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wi,則說明:
該公式是利用定積分的定義將對洛倫茨曲線的積分(面積B)分成n個等高梯形的面積之和得到的。
㈧ 基尼系數怎麼計算
推介一個簡便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 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在國民經濟整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個人之間的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明顯拉大,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基尼系數也隨之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最流行的經濟學語詞之一。 但是,對於如何計算基尼系數,目前國內經濟學教科書鮮有介紹。就筆者手頭所有的十幾種經濟學教科書來講,絕大多數都只限於介紹定義,而沒有具體計算公式。只有臧日宏編者《經濟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和王健、修長柏主編《西方經濟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這兩種教科書給出了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但該公式推導過程相當復雜,理解記憶比較困難,實際計算煩瑣。為此,筆者經反復思索,找到了一種簡便易用的計算方法,並於筆者所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一書中作了簡要介紹,但該書作為教科書,發行量不大,難於為一般讀者所了解。考慮到這一問題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筆者決定還是藉助網路來廣而告之。 (一)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的基本概念 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是奧地利統計學家洛倫茨(Max Otto Lorenz,1903-?)提出來的一個用以衡量社會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統計分析工具。現以一個假想的例子,說明其基本做法: (1)將一定地區(如一個國家、一個省、一個縣等)內的全部調查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順序排隊,並按人數相等的原則平均分為若干組。 一般比較常見的是,將全部調查人口分為5組,每組人口占總人口的20%。 (2)分別計算每一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百分比。 假定經過調查計算,每組人口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依次分別為4%、6%、11%、17%、62%。 (3)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順序,計算從第1組直到第i組的累計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百分比。 仍以上述假定數據為例,計算結果:累計到第1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4%,累計到第2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10%,累計到第3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21%,累計到第4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為38%。 (4)以各組累計人口百分比為橫軸,累計收入百分比為縱軸,作出表示直到每一組的累計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百分比隨累計人口百分比變化而變化的曲線,這就是洛倫茨曲線。(因作圖不便,故略)
通過上述步驟得到的洛倫茨曲線通常是一條向右下方凸出的彎曲的曲線。一般地,洛倫茨曲線彎曲程度越大,表示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越大。將洛倫茨曲線的終點與坐標原點連接起來,得到一條直線,表示全部收入完全平均地分配在所有人口中間,沒有任何分配差距,被稱為「絕對公平線」(Curve of absolute equality)。從洛倫茨曲線的終點向橫軸作一垂線,與橫軸相交,然後再沿橫軸回到坐標原點,這樣得到一條折線,稱為「絕對不公平線」(Curve of absolute inequality),它表示全部收入集中在1個人手中,其他人毫無收入。一般實際的洛倫茨曲線總是處於絕對公平線與絕對不公平線之間。
上述洛倫茨曲線,只能粗略地大概地反映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為了能夠定量地精確反映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義大利統計學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在洛倫茨曲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的概念,其含義是指實際洛倫茨曲線與絕對公平線所包圍的面積A占絕對公平線與絕對不公平線之間的面積A+B的比重。用公式表示: G= A/(A+B) 因為實際的洛倫茨曲線總是落在絕對公平線與絕對不公平線之間,因此,基尼系數總是介於0和1之間,並隨洛倫茨曲線彎曲程度的增大而逐漸增大,表示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劇。當洛倫茨曲線與絕對公平線重合時,基尼系數為0,表示社會收入分配絕對平均;當洛倫茨曲線與絕對不公平線重合時,基尼系數為1,表示社會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 (二)關於既有基尼系數計算公式的商榷 目前,國內經濟學教科書絕大多數都沒有介紹基尼系數的具體計算公式。在筆者手頭所有的十幾種經濟學教科書中,只有臧日宏編著《經濟學》和王健、修長柏主編《西方經濟學》介紹了基尼系數的具體計算公式。據臧日宏編著《經濟學》第201至202頁,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G=1+ΣYiPi-2Σ(ΣPi)′Yi 上式中,G代表基尼系數,Yi代表第i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例,Pi代表第i組人口數佔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ΣPi)′表示累計到第i組的人口總數佔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 臧日宏《經濟學》只介紹了這一基尼系數計算公式及其計算步驟,而未介紹推導過程。經筆者個人分析,其推導過程大致如下:(因作圖不便,只好用語言描述,稍懂經濟學常識的讀者,應該不難根據這里的語言描述,自行作圖推導) 為了計算基尼系數G,首先需要計算A的面積。由於實際洛倫茨曲線是一條彎曲的線,無法直接計算A的面積,只能採用某種方法近似計算。按上述臧日宏書中介紹的方法: 首先以累計到第i組的人口比重(ΣPi)′為長度,以第i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Yi為寬,計算出相應的一個個小矩形的面積,並加總,即Σ(ΣPi)′Yi。 然後減去以全部人口數佔全部人口數的比重即100%為底,以全部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即100%為高,計算的三角形面積,即減去1/2。 再減去以每組人口數佔全部人口數的比重Pi為底,以每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Yi為高,計算的一個個小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即1/2 ΣPiYi. 這樣就近似地得到了A的面積。 很容易知道A+B的面積,就是以全部人口數佔全部人口數的比重即100%為底,以全部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即100%為高,計算的三角形面積,即1/2。將上述推導出來的A和A+B的面積代入基尼系數的定義式,即可得到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 G=2Σ(ΣPi)′Yi -1-ΣYiPi =-[1+ΣYiPi-2Σ(ΣPi)′Yi] 照此推導結果,除符號與臧日宏書中所述相反外,其它均相同。
(三)推介一個新的簡便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 鑒於上述基尼系數計算公式理論推導的復雜,理解記憶的困難,實際應用的煩瑣,筆者作了獨立探索和簡化。結果如下: 首先計算A+B的面積,結果為1/2。 其次計算B的面積。由於洛倫茨曲線是一條不規則的曲線,無法直接計算B的面積,因此採用近似梯形的面積來代替。假定全部人口平均分為n組,以累計到第i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Wi為下底,以累計到第i-1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重Wi-1為上底,以每組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例即1/n為高,計算一個個小梯形的面積,並加總,即得到近似B的面積: B = Σ[ 1/2 ×1/n ×(Wi-1 + Wi)] 最後,再將上述推導結果代入基尼系數公式,化簡整理,即得一個簡便易學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 G=1-1/n [2 ΣWi + 1 ] 其中Wi表示從第1組累計到第i組的人口總收入佔全部人口總收入的百分比,i從1到n-1。
(四)應用舉例 為了幫助讀者確切地掌握上述公式的使用方法,現以本文前述假想數據為例,作一示範。 G=1-1/5 [ 2 (4% + 10% + 21% +38% ) + 1 ] =0.508 若使用前述臧日宏《經濟學》書中介紹的公式計算,則為: G=1+(20%×4%+20%×6%+20%×11%+20%×17%+20%×62%)
-2(20%×4%+40%×6%+60%×11%+80%×17%+100%×62%) =-0.508 取其絕對值,與使用本文推介的簡便公式計算結果完全一樣。但兩種方法在理論推導思路的簡捷,公式本身的易學易記易用方面,熟優熟劣,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