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靜坐的方法及步驟
靜坐的要領與方法
靜坐的意義
1、減少壓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養毅力。
4、開發智慧。
5、培養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覺悟成佛。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經久化微塵,一念清靜成正覺。」
靜坐的步驟
靜坐的步驟有三:調身、調息、調心。
一、調身
靜坐時身心要完全放鬆,應將項鏈、手錶、眼鏡等物除下。穿寬松衣服,腰帶要放鬆。
1、八種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動金剛坐,單盤半跏坐,交腳坐,跨鶴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後,用一條毛巾覆蓋住膝蓋和腿部。
2、頭部運動:頭向下低,再往後仰(三次);頭向右傾,再向左傾(三次);頭順時針轉圈,再逆時針轉圈(三次)。
3、正式靜坐:
背:背脊豎直——挺直腰桿,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
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接,平置於丹田處;
肩:放鬆兩肩;
舌:舌尖微抵上顎;
嘴:閉口——只有鼻息,不可張口呼吸;
眼: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驟之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使體內濁氣排出,吸入新鮮的空氣。
二、調息
觀察呼吸。心情與呼吸有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是調心的基礎。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關。
在平靜、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清清楚楚地覺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長短。
1、觀察呼吸
呼吸有四種情況:
風——坐時鼻中呼吸出入覺有聲。(不調狀態)
喘——坐時呼吸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不調狀態)
氣——坐時呼吸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微。(不調狀態)
息——不聲不結,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最佳狀態)
2、數息
為了達到心無二用,使心專注一處,宜採取數呼吸的方法。隨個人情況,或數出息或數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從一數到十,然後回到一再數到十。如此周而復始,反復地數。
如果生起妄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一開始,也不得超過十。
數息對初學較難,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因心念紛飛,而難專注於一處。
數息的目的不是在數息,其要旨在於心的專注。
只有當心念專注時,才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力與功能。
三、調心
1、靜坐雜慮多時,氣往下走,沉於丹田。眼觀鼻,鼻觀心。
2、昏沉時可以睜開眼,意念往上提。
四、起坐注意的事項
1、起坐前心先要動,身體隨後動。
2、搓熱兩掌,輕按眼眶,手掌敷壓眼球。眼球順時針轉九圈,逆時針轉九圈。
3、再用雙掌按摩臉、額、頸、兩耳、雙肩、胸部、腹部、腰部、腿部、關節。
根據各人的情況,每天可抽空練習靜坐數次。
每次5分鍾、10分鍾、30分鍾不等,以一次45分鍾為宜。
當靜坐訓練習慣成自然後,靜坐就是一種超值的受用了。
② 靜坐的方法
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樁--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那麼,它大約有96種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
「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觀念,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
(一)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
行動與休息的兩種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中。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
(二)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
「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
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
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學》,以「知止
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甚至,佛家的禪定(中國後期佛
學,又譯為靜慮)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
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啰!那也
未必盡然。不必陳義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論地說,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
的江河。真有「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趨勢;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
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愈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
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
「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
(4)靜坐的心身狀況
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
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里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
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
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
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
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
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
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里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
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乾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
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5)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
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開明,教育
的普及,印刷的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抗戰勝利以後,佛家天台宗修煉止觀的書籍,如小止觀六妙門、摩訶(大)止觀,袁了凡靜坐法正續編等也應運流行,普遍傳
開。同時,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密宗修法經典,或由英、法轉譯回來的密宗書籍,也陸續公開。其中以密宗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修止
與修觀》的抽印本,與天台宗大小止觀的方法相同,較為穩當妥實。但有關佛家修習靜坐(禪定)的書籍,又必須與全部佛學的教理相融會,才能相應。
(6)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在這些書籍中如果要說哪一本書,可做初步入門最正確的指導,實在都不太合適。而合於佛道兩家正統的典籍,學理又不簡單,至於不太合於正統道理的
書,問題又太多。在無書可資遵循的時候,比較普遍為人所樂道的,便是蔣維喬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靜坐法》,多少人如法炮製去學靜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發生氣
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樣。其實,《因是子靜坐法》只能說是蔣維喬先生本身學「靜坐」的經驗談,或者可以說是他學習「靜坐」的反應實錄,可以貢獻給大家做參
考,但絕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則。我們首先須要了解,蔣先生開始學習「靜坐」的時候,早已患了嚴重的肺病,一個人到了有病的時候,心境反而比較寧
靜。情緒雖然近於消極,有時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須要在靜中修養,等到生理機能恢
復本能活動的時候,相當於道、佛兩家所說的氣機或氣脈便會發生作用,循著中國醫學所說的人身十二經脈的流行,於是氣機到達某處,該處就自然產生某種感受。
在這種情況當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長,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療法,對任何一種疾病都有效,何況是必須靜養治療的肺病。總之,任何是中西醫葯治療疾病
的根本方法,都靠靜養,所有中西醫葯物,只有幫助治療的功效,並無絕對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復了健康,得到葯物幫助的效果,僅有十之三、四,靠著卧床
住院的靜養,因此引發本身體能的治療而從獲生機,卻佔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術的醫療道理,也並不外於此例。何況有關心理和精神的治療,同樣不
外於此理。
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便可知道《因是子靜坐法》所說氣機發動和氣脈流行的境界,這只是著者蔣維喬先生有病之身學習靜坐後的現象和經驗,不可以偏概
全,認為人人必會如此,視為千篇一律的定則。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因是子靜坐法》去實驗「靜坐」,而且就把它視為師法之當然,必定會弊多益少,適得
其反。
(7)人體的氣機是怎麼一回事
東方古代的醫葯之學,皆與巫術同源共祖,中國的醫學,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國的醫葯之學,由巫醫而轉入道家的方術,(又稱為方技),這是
周、秦之間的事。中國的醫學和道家的方術,以及印度自古相傳的瑜珈術,都承認人身生命的泉源,在於人體內部所潛藏無限氣機的庫藏。不過古代道家的丹經,這
個氣字,是用原始的「炁」(註:該「炁」字無法打出來,上面像是無字,下面四點,)。如用拆字的方法來講,「無」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點即是「火」字
的假借,換言之,「無火」之謂「氣」。什麼是「火」呢,淫慾、情慾、躁動的意念都是火。沒有了這些躁火(等於中醫書上所說的相火)元氣大定(君火正位),
漸漸便可引發固有生命的氣機。氣機的流行,它依循晝夜十二個時辰(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與宇宙日月運行的規則相通),周流人身氣脈(十二經脈)與腑臟一
周。而且在每一時辰之中,經過氣脈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學說,發展成為針灸之學。
除了醫學所稱的十二經脈以外,另有不隸屬於十二經脈的氣脈,便是道家特別重視的「奇經八脈」。「奇經」的奇字,並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單支」的
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單獨的含義。「奇經八脈」,也包括了督、任、沖、帶、陽維、陰維、陽喬、陰喬等八根脈腺。督脈便是莊子在《庖子解牛》篇中所提及
「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與腑臟的關系。帶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腎臟神經系統。陽維、陰維則和現代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
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聯。陽喬、陰喬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生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唯有沖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
間並無固定部位和系統的范圍;它由生殖機能與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沖間腦。
只有打通氣機的人,才能切實體會得到氣脈的狀況,而後相信確有其事。但特別須要聲明的,我非專門學醫的人,所引用中西醫學上的名詞,僅是研究心得,強作解人加以說明而已,不可拘泥屬實。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珈術的傳承,經過佛家的洗煉和整理,而成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煉方法,也很注重人體的氣脈,以三脈四輪(祥稱七輪)為其主要的體
系。三脈,即是人體平面的左、右、中三脈,不同於道家以前(任)、後(督)、中(沖)等三脈為主。四輪或七輪,便是人體橫斷面神經叢的幾個主要部位,與道
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說,各有不同的概念,卻有大同小異的效果。
(11)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12)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
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
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13)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體說來,都以脊椎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隨著意識的支配而發散為肢體感官的動作。猶如樹木的枝條,依據它的中心樹干,向外分散
而至於枯落。七支坐姿將手足加以盤曲,可使左右氣血交叉散發而歸於原始整體的圓極,等於說:採取這種姿態,可使左(陽)右(陰)的人體電能,自身互相交
流,即可減少散發的作用,又可自相調劑而恢復體能的原動力。
七支的坐姿,因為雙足盤曲,兩手交叉,使四肢活動靜止,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於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
(14)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靜姿,必須將頭頂端正,大腦稍微靠後,以使腦下垂體不受壓迫而恢復正常。因此腦下垂體內分泌的均衡活動使影響淋巴腺、甲狀腺,而至於腎上腺等恢復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顎稍微向後收壓,可使左右兩大動脈管輸送血液到腦部去的工作緩慢;可以減輕腦神經的緊張與思慮,對於血壓有恢復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關腦和眼、耳、口、鼻等的細節;在此不盡詳說。
(15)盤足曲膝與健康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
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
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干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
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
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
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
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③ 道家打坐方法
道家打坐方法:
(1)選靜功中站、坐、卧姿。男子將左手掌面按在下丹田,右手掌按在左手的手背上,女子則相反,先將右手掌按在下丹田,左手掌按在右手背上。
(2)在上面動作做完以後,馬上入靜。入靜程度很高時,練功者立即內視自己的下丹田,此時可內視到每條經絡的精氣流歸下丹田,其所流歸下丹田的精氣,形狀如五顏六色的小露珠在丹田流動,這就是精氣歸源。
(3)當精氣歸源時必須專心凝神聚氣,同時內視自己的丹田,這時呼吸由自然呼吸自動調節,逐步變得細而長。此時,不能產生任何雜念,要求始終凝神聚氣,同時內視自己的下丹田。
凝神聚氣與內視丹田一次又一次的相互交替進行著。初練者要求每次內視丹田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不超過一分鍾。當結丹達一月以後,練功者可以逐漸增強意念作用,把丹田的各種精氣逐漸練成鴨蛋大小一團。
(3)道家的靜坐修煉步驟和方法擴展閱讀:
道家打坐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
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