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物理定律的閾限測量
如果一個光刺激呈現的時間很短,它要被覺察到必須具有很高的強度水平;但隨著呈現的持續時間的延長,所需的強度水平會很快下降。這個呈現時間(t)和所需強度(I)間的反比例關系證明了時間累積現象的存在,用公式來表示為It=常數,這就是布洛克定律。這個定律適用於刺激持續時間在0.1秒以下的視覺絕對閾限,0.1秒稱為刺激的臨界持續時間,超過這個值,雖然時間累積現象依舊存在,但反比例關系就不再成立了。當刺激持續時間超過大0.5秒時,閾限處所需的刺激強度就與時間無關了,這時,而洛克定律應該寫成△I=常數。由於視網膜對光能的時間累積受臨界時間的限制,因此視刺激閾限的值取決於光能的總量(It)。朋森和羅斯科對反比例定律加以修訂,使之適用於所有的光化學反應,修訂後的公式稱為朋森-羅斯科定律。
1911年,A.布隆代爾和J.雷伊提出一個表示視覺閾限量(It)與刺激呈現時間(t)的函數關系的線性公式It=a+bt,其中a和b是兩個常量。這個公式說明達到閾限所需的光能等於一個常量a加上一個隨時間增加的量(bt)。1920年,H.皮龍在《感覺:其作用、過程和機制》中指出,It並不嚴格是時間的線性函數,而是在開始的階段呈拋物線型,超過時間的臨界值後,才趨於線性。皮龍定律表述為IT=at ,其中n是時間的分數冪指數,對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取不同的值。
在特定的條件下,眼睛還顯示有網膜區域的空間能量累積。根據里科定律,IA=K,說明刺激面積和強度的乘積達到定值,就在中央凹產生一個特定的視覺效累。至於作用於邊緣網膜的刺激,若視角在2°一7°范圍之內,則遵循派博定律I =K。 。1976年,J.F.科索及其同事報告,在一定時間限制下,聽覺閾限隨聽刺激呈現時間的延長而下降,但在閾限處的關系卻不像It=C那麼簡單,還要取決於測驗樂音的頻率和被試的年齡。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強度和持續時間呈反比例關系只在100ms以內成立。1951年,J.C.利克利德假定(I一I。)t=C,其中I。是輸入刺激(I)的一部分,代表在聽興奮加工中被轉移出來未結合的部分。
由於聲音的持續時間每下降10倍,聽閾平均上升 8.92分貝,1959年,F.米斯科爾克齊—福多爾提出C=n—log(T。/T),其中n是閾限改變的分貝值;T。是聽系統的調整時間,設定為150 ms;a是脈沖持續時間少於150ms時,每下降10倍的閾限改變值8.92dB;T是脈沖實際的持續時間。把給定的值代入公式,閾限分貝改變的量值即可計算獲得。 反比例定律涉及的臨界持續時間在其他感覺道也可以看到。味覺的臨界時間隨特定的味刺激而變化,甜刺激大約需2秒;咸刺激3秒;苦和酸刺激都是3.5秒。至於嗅覺,刺激作用時間超過5秒,時間才不再成為決定閾限大小的重要因素。對於熱刺激,作用時間短於10秒都表現有時間累積;由氣流吹到前額產生的冷反應在1.5秒以內都遵循反比例定律。總之,對所有的感覺道,均勻、連續的刺激,在感覺閾限處都表現有刺激強度和呈現時間吳反比例關系的時間累積現象。
② 恆定刺激法測量絕對閾限
固有刺激法是由李奧·貝納提出的。固有刺激法——也稱「與生俱來的戲劇性」,廣告創意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固有的刺激發掘出來並加以利用,也就是說要發現生產廠家生產這種產品的「原因」以及消費者購買這種產品的「原因」。
產品本身內在的固有的刺激的產生是建立在消費者的欲求和興趣基礎之上的。但是,此種創意方法的出發點是產品,從產品出發去尋找消費者心中對應的興趣點,即認為產品中必然包含有消費者感興趣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創意的方法帶有產品至上年代的思考特徵。但是,從另一方面,這種創意方法也包含了以消費者為思考中心的萌芽。
李奧·貝納認為,一般情況下,根據產品和消費者的情況,要做到恰當,只有一個能夠表示它的字,只有一個動詞可以能使它動,只有一個形容詞可以准確描述它。對於創意人員來說,一定要找到那個名詞、那個動詞以及那個形容詞。
換句話說,李奧·貝納的意思是,你必須找到傳達產品和服務內在特點的最為准確的方式,而只有一種方式可以使廣告對於消費者來說具有最大的戲劇性效果。他鼓勵廣告創意人永遠不要對「差不多」感到滿足,永遠不要依賴欺騙(即使是聰明的欺騙手段也不要用)去逃避困難,也不要依賴閃爍的言辭去逃避困難。
李奧·貝納和他的公司利用的此一創意理念,汲取內心的激情,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廣告,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品牌。「綠色巨人喬利」、「炸麵包人皮爾斯伯里」、「金槍魚查理」以及凱洛格食品公司的「老虎托尼」。
運用固有刺激法的經典案例
下面,我們以李奧·貝納創作的「綠色青豆巨人」這個廣告來說明固有刺激法。
這則廣告是李奧·貝納為「綠巨人公司」所創作的。當時,那家公司的名稱還叫做明尼蘇達流域罐頭公司。廣告的標題是:月光下的收成。文案是:「無論日間或夜晚,青豆巨人的豌豆都在轉瞬間選妥,風味絕佳……從產地到裝罐不超過三個小時。」李奧·貝納解釋道,如果用新罐裝做標題是非常容易說的;但是月光下的收成則兼具新鮮的價值和浪漫的氣氛,並包含著特種的關切。「在月光下收成」,這在罐裝豌豆的廣告中的確是難得一見的秒句。
③ 傳統的心理物理學中,測定閾限的方法有哪些
信號檢測論認為人是否能感知到刺激主要不是因為閾限高低(生理極限),而是因為有干擾,這是和傳統心理物理法最大的不同。由該理論發展出完全不同於傳統心理物理法的心理學實驗方法。可以說是拓寬了心理實驗的眼界吧。
④ 等距量表的差別閾限法
差別閾限法是製作等距量表的間接方法。
差別閾限法,即在某種強度上測量其差別閾限,然後以原來的刺激強度加上一個差別閾限的值作為標准刺激再求差別閾限;依此類推,就可以制訂一個等距量表,在這個等距量表上,刺激增加一個差別閾限,感覺量就增加一個可覺差,費希納就是採用差別閾限方法來研究刺激量與心理量的函數關系的,並藉此得到了有名的對數定律。
費希納認為,差別閾限(ΔI)引起感覺量增加一個可覺差量(JND),因此JND可用作單位來測量感覺量的大小。費希納使用差別閾限作為刺激測量單位、最小可覺差作為感覺量的測量單位,對閾上刺激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並對這些實驗結果進行歸納與推導,得到了刺激量與心理量的對數關系定律:隨著刺激強度以幾何級數增加時,刺激引起的心理量則以算術級數增加,即刺激引起的心理量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
⑤ 心理學里的閾下、閾限,各是什麼意思
閾下知覺(subliminal perception)低於閾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反應。作用於各種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種剛剛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感覺閾限。低於絕對閾限的刺激,雖我們感覺不到,但卻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應。
閾限(sensory threshold),亦稱「感覺閾限」。感受性衡量指標。感覺器官感知范圍的臨界點的刺激強度。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強度和兩個刺激間的最小差異,即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由刺激系列和反應系列的差異引起。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刺激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相應的感覺變化。每種刺激若按能量的大小排列,可組成一個刺激系列。其范圍可從零開始一直延伸到無窮大。
(5)測量閾限方法擴展閱讀:
閾限分類
絕對閾限(絕對感覺閾限):指的是剛剛引起有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剛剛感覺到」意味著這種感覺量正處在「感覺到」與「感覺到」的過渡地帶,而且在從「感覺不到」到「感覺到」的轉折點上。
差別閾限(差別感覺閾限):指的能引起有機體對兩種刺激量差異所能感覺出來的最小刺激量。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之間的最小強度差叫作差別閾限又稱為最小可覺差(J.N.D)。
⑥ 教授:向您請教:傳統心理物理學中測定閾限的方法有哪些
(1)的最小變化的方法:直接測量的閾值方法的特徵在於由刺激升序或降序一系列均勻間隔開的小的階躍變化,尋求從一個反應到另一個反應的瞬時轉換點或閾值的位置。
②不斷刺激:這是最准確的,使用最廣泛的心理物理學方法。主審從初步的實驗中選出少數刺激,一般為5-7一些刺激值是恆定的,在整個測量過程中
③平均差異不正確的方法:最古老的和基本的心理物理學的方法 - 。提供了一個標準的刺激,以復制,復制或調節一個更令人興奮的,它是等於標准刺激。
⑦ 使用經典心理物理學方法測定閾限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恆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又叫正誤法、次數法,通常由5-7個刺激組成,這幾個刺激在實驗過程中保持不變。 它是心理物理學中最准確、應用最廣的方法,可用於測定絕對閾限、差別閾限和等值,還可用於確定其他很多種心理值。 此法的特點是:根據出現次數來定閾限,即以次數的整個分布求閾限。 恆定刺激法的具體做法: (1)主試從預備實驗中選出少數刺激,一般是5到7個,這幾個刺激值在整個測定過程中是固定不變的; (2)選定的每種刺激要向被試呈現多次,一般每種刺激呈現50到200次; (3)呈現刺激的次序事先經隨機安排,不讓被試知道。用以測量絕對閾限,即無需標准值,如用以確定差別閾限或等值,則需包括一個標准值; (4)此法在統計結果時必須求出各個刺激變數引起某種反應(有、無或大、小)的次數。 特別要注意的是,此法在實驗之前需要選定刺激。 所選定的刺激最大強度應為每次呈現幾乎都能為被試感覺到的強度,它被感覺到的可能性應不低於95%。所選刺激的最小強度應為每次呈現幾乎都不能感覺到的強度,它被感覺到的可能性應不高於5%。 選定呈現刺激范圍之後,再在這個范圍內取距離相等的刺激,每種刺激強度呈現不得少於50次。
⑧ 閾下知覺的早期的測量方法
要判斷一種知覺行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就要確定被試的覺知閾限,其方法包括主觀閾限和客觀閾限。所謂主觀閾限,主要是被試採用言語對是否看清了所呈現的刺激進行口頭報告,若被試報告根本看不見所呈現的刺激,而這時所呈現的刺激影響到了隨後相關刺激的加工,那麼,就可以認為對該刺激的知覺是無意識的。較早的 Sidis(1898)的研究就典型地。使用了這種技術。他向被試呈現包含字母和數字的卡片,被試和卡片之間的距離按照被試。
所報告的較暗、模糊和什麼也看不到加以確定,他假設,被試能看到圖片是對有意識知覺的。很好測量,而當它們報告看不到圖片上是什麼或者除了暗淡的模糊斑點外什麼也看不到時,被試就知覺不到字母或數字。然後,他對被試進行第二個測驗,即迫選猜測,結果發現,被試能在遠高於機率水平以上猜測到刺激的類型和刺激的身份,他認為他發現了無意識知覺的證據。事實上,將兩種測量之間的分離解釋為無意識知覺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意識知覺的測量能夠將所有相關的意識經驗完全測量出來,如果被試的言語報告沒能將所有相關的意識經驗完全測量出來,那麼,言語報告和猜測只不過提供了對有意識知覺到的信息的不同方面表現出敏感性的知覺測量。很顯然,無法保證通過被試的主觀報告使意識經驗被完全測量出來。
Eagle(1959)則使用具有情緒色彩的圖片作為閾下啟動刺激[6],探討它對閾上呈現的中性圖片的偏好判斷,獲得了無意識啟動。但是,這種測量方法的可靠性也同樣存在問題,因為被試可能看到了圖片的一些碎片,使被試的反應產生了偏向。Richard 的一項研究證明,被試通過對單詞的一部分進行加工,就能產生閾下啟動,盡管研究者將結果另作解釋,但已足以說明當前的問題。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被試也可能看到了圖片,但這種記憶保留很短暫,而留下的足夠痕跡會使被試的反應產生偏向。因此,閾下知覺啟動中很可能保留了某些覺知水平,雖不足以完成對圖片的識別,但足以產生反應的偏向。此外,也很難知道被試在報告他們的意識經驗時所採用的標准,而且,特定實驗的指導語對被試產生的影響不同。
在客觀覺知閾限測量中,研究人員採用所謂的是/否迫選程序作為覺知閾限的測量標准,即信號檢測論中的敏感度指標,當該指標為零時,就被當作該刺激處於閾下知覺的客觀指標。
Marcel(1974,1983)是第一個發現殘缺視覺刺激即使在客觀閾限下也能被知覺到的研究者。但是,即便如此,懷疑者依然挑剔,認為一種可能是被試在刺激呈現的瞬間處於意識狀態,另一種可能是被試可能意識到了刺激的一部分,但由於不能肯定意識到這部分信息是否足以對刺激作出分辨,因此,在迫選時就不作出反應。Merikle(2001)通過對以往採用主觀和客觀閾限的研究結果加以比較,發現根據這兩種覺知閾限所確定的閾下知覺啟動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說明這兩種方法測量的東西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仔細分析一下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覺知閾限的測量方法就會發現,在基於主觀覺知測量的研究中,正確的迫選操作被看作是在缺少對知覺的覺知狀態下對刺激信息的知覺;而在基於客觀覺知測量的研究中,正確的迫選操作被看作是反映了知覺的覺知狀態的存在。Merikle 認為,基於這兩種類型測量的研究之所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是因為客觀閾限比主觀閾限提供了對覺知狀態下知覺信息所必需的最少刺激條件的估計,換句話說,它們都提供了對知覺狀態的覺知測量,只不過客觀閾限使得這種知覺能在盡可能小的覺知狀態下進行。實際上,有些研究者曾系統比較了基於主觀和客觀閾限測量下的研究結論,也得出基於主觀和客觀測量下的研究結果不存在本質差異的結論。因此,Merikle 提出了採用先前呈現的刺激導致隨後的行為反應是否自動發生來判斷覺知狀態。
⑨ 實驗 傳統的閾限理論與信號檢測論兩者在測定閾限的方法上有什麼不同
根本就在兩個層面上打個比方吧 我覺得傳統閾限法就像行為主義 完全看到的是外部的表現而信號檢測論就像是認知主義 其意義在於探究個體的內在標准
⑩ 用極限法測定幾種頻率的聽覺閾限
感覺閾限(sensory threshold),又稱閾限,是傳統心理物理學的核心概念。閾限可以分為兩種:一為絕對閾限(absolute threshold),通常簡寫為RL(德語Reiz Limen),指剛好能夠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其操作定義設定為:有50%的實驗次數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值;二為差別閾限(difference threshold),通常簡寫為DL(德語Differenz Limen),指剛好能引起差異感受的刺激變化量,其差別閾限定義為有50%的實驗次數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強度之差。正是基於上述操作定義,費希納設計了三種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極限法、恆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誤法。這些方法後來被統稱為傳統心理物理法。
本實驗採用極限法測量幾種頻率的聽覺閾限。極限法是一種測定閾限的直接方法,又稱最小變化法、最小可覺刺激或差別法。其特點是刺激按「漸增」和「漸減」兩個序列交替變化組成,且每次變化的數量是相等的。每一個序列的刺激強度包括足夠大的范圍,能夠確定從一類反應的瞬間轉換點或閾限的位置。因為極限法刺激的兩個系列被試預先知道,他也知道每次都有一定強度的刺激出現,因此極限法便易產生兩種誤差:一種是在漸增序列中提前報告「有」和在漸減序列中提前報告「無」的期望誤差;另一種是在漸減序列中堅持報告「有」和在漸增序列中堅持報告「無」的習慣誤差。漸增序列和漸減序列相互交替出現,在確定閾限時,求各次結果均值的方法就是為了平衡這一系統誤差(一般稱作「常誤」)。因為極限法的刺激系列反復出現,被試很快就會了解刺激范圍,為了克服定勢的影響,兩個系列的起始點不要相同,要經常無規則的變化才行。為了檢查被試是否有期望或習慣誤差,↑和↓的操作順序還要作適當的安排。因為在多次測量的過程中,往往會受練習或疲勞的影響而產生不一致的情況。要檢查↑和↓所測結果是否有差別,就要使兩者受練習或疲勞的影響程度相等,也就是使兩者在測定順序上機會均等(假設練習或疲勞的作用隨測定次數增多而等速變化)。
聲音響度與聲波的振幅相對應,音高則是與聲音的頻率相對應的。但是這種對應關系並不是簡單的直線性的。對不同頻率的純音進行聽覺閾限的測定,可以揭示這種對應關系,而且也是一切與聽覺有關的研究的基礎工作之一。同時,這種工作對於通訊器材的設計、醫用測聽器的校準和聾症的診斷等有很大的助益。
本實驗的目的在於:1.熟悉極限法的應用2.初步了解純音聽覺閾限與不同頻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