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圖測量距離方法是什麼
用尺子兩直線距離,或者用棉線繞著它,再拉直。
用刻度尺量出兩地之間的圖上距離S1(一般以厘米計),然後用圖上距離除以數字比例尺。比如量得AB兩地之間圖上距離是5cm,該地圖比例尺是1:5萬(也就是1/50000),則實際距離=5cm/(1/50000)=5cm×50000=250000cm=2500m 。
如果地圖用的是線段比例尺,那就更方便了,你只要看看線段比例尺1cm長度上標的是多少km(假設是2km),用量得的圖上距離乘以2km就可以了。
使用前
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損,如已磨損則應重選一個刻度值作為測量的起點。其次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即量程)。原則上測長度要求一次測量,如果測量范圍小於實際長度,勢必要移動刻度尺測量若干次,則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最後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最小刻度代表的長度值不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確程度,而且還涉及到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從實際測量要求出發兼顧選擇。
『貳』 測量地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常用的方法有啥
在地質測量測繪中常見的有距離測量、角度測量等等。今天這一章,江西省測繪儀器網將要和朋友們介紹的是距離測量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選購設備有所幫助。
知識一:了解距離測量的定義
距離,即地面上兩點沿鉛垂線方向在水準面上投影後所得出的兩點間的弧長,因為地面水準面的不規則,為距離測量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測量范圍較小,半徑低於10公里的話,則可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
距離測量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量測兩點間的水平距離,朋友們可以使用鋼尺、經緯儀、全站儀以及GPS等進行測量。
用鋼捲尺沿地面進行丈量距離,稱之為鋼尺量距;利用經緯儀或全站儀等進行視距絲及視距標尺按幾何光學原理進行測距,被稱為視距測量;利用兩台GPS接收機接收衛星精密測距信號,經距離空間交會的方法得出測距距離,即GPS測量。另外,還有電磁波測距、聲波測量等等。
『叄』 如何用手指和眼睛測量距離
跳眼法
跳眼法指的是用手指和眼睛測距的方法,是通過估計跳眼所見實地寬度的方法進行的估略測量。是我國軍隊常用的一種估測距離的方法。通過估判被測物的尺寸大小。
結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和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可以計算出被測物離我方的大致距離。這種方法是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
簡介
跳眼法是中國軍隊使用的一種簡易測距方法。使用跳眼法,必須熟悉常見物體的尺寸,如:汽車的長度,人的身高,樓房的層高等等。否則無法使用跳眼法估測距離。
使用方法
第一步:水平舉起右臂,大拇指豎直向上,大臂與身體垂直
第二步:閉上左眼,通過旋轉腰部,用大拇指瞄準(遮擋住)被測物體。此時,右眼,拇指,被測物在一條線上。
第三步: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看到被測物出現在拇指左側,有一段橫向距離。估測被測物的大小。根據被測物的大小,判斷被測物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
第四步:將這段橫向距離乘以10,得到的就是被測物離我方的距離。
跳眼法原理
跳眼法利用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人的手臂長度為:L臂;
雙眼間距離為:L眼;
閉上右眼睜開左眼後,估算出被測物體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為:ΔL;
被測物離我方的距離為:L。
根據相似三角形原理,有:L臂/L眼=L/ΔL
根據一般人體的比例結構,有:L臂/L眼=10:1
所以,L=10ΔL
原理如圖所示:
跳眼法原理圖解
跳眼法的局限性
根據跳眼法的原理,可以發現:要使用跳眼法,必須能夠估測出被測物體的大小(高度或寬度等),從而才能估測出被測物體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ΔL)。如果被測物的大小無法判斷(如:遠處不知道海拔高度的山丘等等),那麼也就無法估測出被測物離我方的距離了。另外,即使被測物的大小可以估測,跳眼法的誤差也較大,只能估算出大致的距離。
怎樣用眼睛和手指測定距離?
2014-11-06
關於現地測量距離的幾種簡易方法
目測法
目測是簡易測距的常用方法。使用目測法由於天氣、光線、角度以及觀測物體的顏色和大小等因素影響,因此會造成目測的誤差。在目測時應注意幾點會造成目標顯得近的因素(反之則顯得遠):
1.天氣晴朗,目標向陽方向(或人背陽方向觀測),物體顯得近;
2.由低向高觀察,物體顯得近;
3.距離相同,大而明顯(或獨立)的物體顯得近;開闊地或隔水面、溝、谷觀察,物體顯得近。
通常目測我們採用的是比較法與判斷法:
1、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把要測的距離與某段已知的距離相比較。如果測量距離偏長,可將要測量的距離分為幾段,分段進行比較,然後推算全長。通常可用的比較物有電線桿,房屋,行車道(單車道、雙車道、四車道都有其規定長度)。
2、判斷法:判斷法是根據目標清晰程度來判定距離。
按軍用方式以視力5.0、天氣晴好、無沙塵條件下的各距離目標清晰程度說明如下:
150-170米:衣服的鈕扣、水殼、裝備的細小部分可見。
200米:樹葉、鐵絲網的鐵絲、房頂上的瓦片可見。
250-300米:人臉五官不清但衣服顏色可分,牆壁可見縫,瓦可數清溝。
400米:人臉不清,頭肩可見。
500米: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門不見開或關,窗可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
700米:行人邁腿可分左右,手肘分不清,瓦面成絲。
1000米:人體上下一般粗,房屋輪廓清楚,門成方塊,瓦片亂。
1500米: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瓦面平光,窗成洞,樹干及電桿可見。
2000米: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窗是黑影門成洞。
步測法
步測是以步幅來量距離。它適用於站立點與所測點可直線通行的情況下。通常以復步(通常1.72左右個頭的人,其復步長約1.5米)為單位進行實地量測。各人的步幅大小均不同,所以步測需經常練習,掌握自己的平均步幅。量測的結果我想不必說大家也都知道了吧。步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行進時要對正所測終點,照直線行進。
2、行進時步幅要均勻。
3、遇有起伏地面時要適當調整好步幅,防止過大偏差。
相似三角形法測距
相似三角形法多用來測量河寬或其它不便通過的地形。
1.在A點選擇好B點(如求河寬,對岸為B點,其B點的選擇最好是獨立樹或獨立石或其它明顯的突出物)
2.右轉90度,步測到C點,在C點處放一石塊或插一樹枝做好記號。
3.繼續前進到D點(如果地形允許,可使DC長等於AC長。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盡量使AC長為DC長的整倍數)
4.由D點再向右轉90度,前進,並隨時注視BC點,當行至BC延長線上的E點時即停止。此時AB的長度即為AC乘DE再除DC(如果AC等長於DC,則此時DE長即為AB長。如果AC長為DC長的整倍數,則DE乘以此倍數即為AB長。)
臂長尺測量
預先在鉛筆上(或直形物體上),以自己臂長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單位,刻好一臂長尺,並注以數字。譬如你臂長為65CM,則尺上一個分劃為6.5MM。測量主要有對目標間隔/長度(或高度)已知的和未知的兩種。
1、對目標間隔/長度(或高度)已知的求距離(如已知電線桿間隔為50米,測量時注意臂長尺與電線平行)正對測量目標,用手持尺,將臂向前伸直(注意肩部不要扭曲,兩肩力求與目標平),用尺的0刻度對正目標一端,讀出另一端所對的分劃數(最好用一隻眼瞄,切勿兩眼互跳),然後即可求出距離=間隔(或高度)*100除去所測分劃數。
2、對目標間隔/長度(或高度)未知的求距離 對目標間隔/長度(或高度)的未知目標求距離需要在前後兩點分別測定目標的分劃數及前後兩點間的距離。按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除以(大分劃-小分劃)的公式求得所測目標距離。
測量BC點距離,在C點一線找兩個明顯獨立物,分別為D、E。在B點測得DE兩點間臂長尺為「大分劃」,然後後退幾十米(如二三十米)至A點,再測得DE兩點間臂長尺為「小分劃」。現在後退的距離和大小分劃的數值都已得出,依上公式即可得知BC距離。
跳眼法
跳眼法是通過估計跳眼所見實地寬度的方法進行的估略測量。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
測量方法:將臂向前伸直,豎起拇指,閉左眼,使右眼的視線沿拇指一側對准目標左側(基準點),頭和手保持不動,再閉右眼,使左眼視線通過拇指的同一側,並記住視線對準的實地某一點,然後目測目標左側(基準點)至該點的寬度,將些寬度乘以10,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
網友回答僅供參考
『肆』 如何測量距離
最早是把太陽與地球的距離a的測定,同太陽與一個小行星的距離a1的測定聯系起來,具體步驟是:
1,測量a與a1的差,即a1-a
2,測量a與a1的比,即a/a1
3,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求出a
測量a與a1的差的方法:當太陽與小行星在地球相反的兩側時,小行星與地球(嚴格說是地心)的距離就是a與a1的差,這時,可以用觀測這個小行星的地平視差的方法測定這個距離.(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最早就是用觀測地平視差的方法測量的).
測量a與a1的比的方法:根據開普勒定律,任意兩個天體與太陽距離之比的立方等於公轉周期之比的平方.只要測量出地球與這個小行星各自的公轉周期,就能算出a與a1之比.
知道了這個差值和比值,日地距離就很好計算了.
同理可測其他行星到太陽的距離。要求行星間的距離,只要把兩個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想減就行。
望採納~!謝謝~!
『伍』 距離測量的方法有哪幾種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總結來說方法有兩大類:一、直接量距;二、間接量距;
而直接量距包括:1皮尺、2、鋼尺量距等;
間接量距包括:1、視距測量、2、視插法測量、3、電磁波測量等;
直接量距的優點有:方法簡單;缺點有:受地形以及長度的影響與限制;
間接量距的有點有:不受地形限制,勞動強度低、效率高;缺點有:設施要求較多。
『陸』 什麼是距離測量,可採用哪些方法進行測量
總結來說方法有兩大類:一、直接量距;二、間接量距;
而直接量距包括:1皮尺、2、鋼尺量距等;
間接量距包括:1、視距測量、2、視插法測量、3、電磁波測量等;
直接量距的優點有:方法簡單;缺點有:受地形以及長度的影響與限制;
間接量距的有點有:不受地形限制,勞動強度低、效率高;缺點有:設施要求較多。
『柒』 距離測量的方法有哪些
距離測量的主要方法有鋼尺量距、視距測量、電磁波測距和GPS測距等。鋼尺量距是用鋼捲尺沿地面丈量距離的方法。視距測量是指利用經諱儀或水準儀望遠鏡中的視距絲裝置按幾何光學原理測距的方法。電磁波測距是用儀器接收並發射電磁波,通過測量電磁波在待測距離上往返傳播的時間計算出距離的方法。GPS測距是利用兩台GPS接收機接收空間軌道上4顆以上GPS衛星發射的載波信號,通過一定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求出兩台GPS接收機天線相位中心距離的方法。
『捌』 距離測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根據測量條件分為
(1)等精度測量:用相同儀表與測量方法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
(2)不等精度測量:用不同精度的儀表或不同的測量方法, 或在環境條件相差很大時對同一被測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
2.根據被測量變化的快慢分為
(1)靜態測量
(2)動態測量
1.直接測量法:不必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2.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來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定義測量法:根據量的定義來確定該量的測量方法。
4.靜態測量方法:確定可以認為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值的測量方法。
5.動態測量方法:確定隨時間變化量值的瞬間量值的測定方法。
6.直接比較測量法:將被測量直接與已知其值的同種量相比較的測量方法。
7.微差測量法:將被測量與只有微小差別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較,通過測量這兩個量值間的差值來確定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在簡易測繪中測量距離最為重要,方法也最多。揀些最簡單實用的講一講。
1.步測
每人都有一副靈便的尺子,隨時帶在身邊,使用起來十分方便。這副尺子就是我們的雙腳。用雙腳測量距離,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個譜。不然,也是測不準確的。《隊列條令》上對步子的大小有個規定,齊步走時,一單步長七十五厘米,走兩單步為一復步,一復步長一米五;行進速度每分鍾一百二十單步。
為啥規定步長一米五,步速每分鍾一百二十單步呢?這是根據經驗得來的。無數次測驗的結果說明:一個成年人的步長,大約等於他眼睛距離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從腳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長就是75厘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自己量量看。
還有一個經驗:我們每小時能走的公里數,恰與每三秒鍾內所邁的步數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鍾能走五單步,那每小時你就可以走五公里。不信,也可以試一試。
這兩個經驗,只是個大概數,對每個人來說,不會一點不差,這里有個步長是否均勻,快慢能否保持一致的問題。要想准確地測定距離,就要經常練習自己的步長和步速。
怎麼練習呢?連隊不是天天出操、練步法嗎?這就是練習步長和步速的極好機會。
還有個練習的辦法,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你可以經常用步子走一走,算算步數,看看時間,反復體會自己的步長和速度。
掌握了自己的步長和步速,步測就算學會了。步測時,只要記清復步數或時間,就能算出距離。例如,知道自己的復步長1.5米,數得某段距離是540復步,這段距離就是:540×1.5米=810米。若知道自己的步速是每分鍾走54復步,走了10分鍾,也可以算出這段距離是:54×10=540復步,540×1.5米=810米。根據復步與米數的關系,我們把這個計算方法簡化為一句話:"復步數加復步數之半,等於距離。"就能很快地算出距離來。
2.目測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測量"儀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遠,遠到宇宙太空的天體。用眼睛測量距離,雖然不能測出非常准確的數值,但是,只要經過勤學苦練,還是可以測得比較准確的。在我軍炮兵部隊中,有許多同志練出了一手過硬的目測本領,他們能在幾秒鍾內,准確地目測出幾千米以內的距離,活象是一部測距機。
怎樣用眼睛測量物體的距離呢?
人的視力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物體的遠近不同,視覺也不斷地起變化,物體的距離近,視覺清楚,物體的距離遠,視覺就模糊。
而物體的形狀都有一定規律的,各種不同物體的遠近不同,它們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樣。我們練習目測,就是要注意觀察、體會各種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清晰程度。觀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物體形態,目測出它的距離來。例如當一個人從遠處走來,離你2000米時,你看他只是一個黑點;離你1000米時,你看他身體上下一般粗;500米時,能分辨出頭、肩和四肢;離200米時,能分辯出他們的面孔、衣服顏色和裝具。
這種目測距離的本領,主要得*自己親身去體會才能學到手。別人的經驗,對你並不是完全適用的,下面這個表裡列的數據,是在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眼力觀察的經驗,只能供同志們參考。
不同距離上不同目標的清晰程度
距離(米)分辨目標清晰程度
100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衣服的紐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
200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
250-300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輕機槍、步槍的顏色可分。
400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
2000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停、動分不清。
3000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你覺得根據目標的清晰程度判斷距離沒有把握時,還可以利用與現地的已知距離,相互進行比較,有比較才能判定。比如,兩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為五十米,如果觀測目標附近有電線桿,就可以將觀測的物體與電引桿間隔比較,然後再判定。現地沒有距離比較時,就用平時自己較熟悉的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離,經過反復回憶比較後再判定。如果要測的距離較長,可以分段比較,爾後推算全長。
由於天候、陽光、物體顏色和觀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會受到影響,目測的距離就會產生誤差。
晴天:面向陽光觀測,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激,視力會減弱,容易把物體測遠了;如背向陽光觀測,眼睛不受光線刺激,物體被陽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體測近了。
陰天或早晚天色較暗時:能見度減弱,物體顯得模糊,容易把目標測遠了。
雨後:空氣清新,物體顏色鮮明,又容易把目標測近了。
在開闊地形上目測,或隔著水面、溝谷觀察,或從高處往低處觀察,都容易把目標測近了。
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經過艱苦練習,反復體會,摸出自己的經驗。俗話說:"熟能生巧",練得多,體會深,經驗豐富了,就能比較准確地目測出物體的距離來。
3.用步槍測
我們手中的半自動步槍、沖鋒槍、輕機槍等,都是消滅敵人的武器;可是在簡易測繪上又有它的新用途,它既是武器又是一具出色的測距"儀器",使用起來迅速方便。在你對敵人射擊,進行瞄準的同時,就能測出距離來,這對於選定標尺分劃和瞄準點來說,是非常及時適用的。
武器怎麼還能測量距離呢?
這是根據準星的寬度能遮蓋目標的情況計算出來的,所以叫準星覆蓋法。工廠里製造武器,都是有一定尺寸的,如準星的寬度是2毫米,瞄準時眼睛到準星的距離,各種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動步槍為74厘米)。目標(主要是人體)的寬度一般是50厘米。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計算出各種武器在不同距離上準星寬度與目標(人體)寬度的關系。根據計算,當準星寬度恰好能遮住一個人體時,各咱武器的距離分別是:半自動步槍200米,沖鋒槍160米,輕機槍170米;若遮住半個人體,就是它們距離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準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個人體,那就是它們距離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記住準星遮蓋目標的情況,就能立即估出距離來。
4.用指北針測
指北針不但能給東西南北方向,還能告訴你到目標的距離。
工廠在設計製造指北針時,就已經考慮到用它測量距離的問題了。打開指北針,你馬上就能發現有準星、照門。準星座兩側尖端的寬度恰好是準星座到照門距離的十分之一。準星座就是估計判定距離的,所以叫"距離估定器"。
測量距離時,將指北針放平,用右眼通過照門、準星觀察目標,記住距離估定器照準現地的寬度,然後目測現地的寬度,並將該寬度乘以10,就是到目標的距離。若目標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準,則應乘以20。
例如,測得敵坦克約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敵坦克長約7米,則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離為:7米×20=140米。
5.用臂長尺測
人都有一雙胳臂,如果問他:你的臂有多長?他可能搖頭說沒量過。若要再問"臂長尺"是怎麼回事?恐怕就更無法回答了。這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胳臂還能測距離。其實,說開了,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可是和手臂一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具非常靈活方便的測距"儀器"了。
鉛筆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
那麼距離是怎樣計算的呢?前面已經說過,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米×100=1000米。
『玖』 怎樣用大拇指測距離
大拇指測距離技巧
大拇指測量距離輪流用左眼和右眼來看,具體用的原理是數學的相似三角形原理。訓練時先找一系列有確切距離的標的物,然後,伸出手臂,豎起拇指,先閉左眼看指頭與標的物的位置,再閉右眼,觀察指頭與標的物的位置。
據此認定實際距離與左右眼分別觀察到的指頭與標的物的位置的關系。在實際使用時,利用左右眼分別觀察到的指頭與標的物的位置的關系來判斷實際距離。
技巧須知
向前伸直手臂樹起拇指,閉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標形成直線,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記住左眼、拇指延長直線目標右側那一點,目測那一點與目標的距離並乘以10,即你到目標的大概距離。
手臂放平目光通過指尖是與水平線的夾角約120密位,看目標高度估算出視線經過目標頂部和目標底部的兩條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標高度(憑經驗)即為目標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