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子克隆的基本方法
載體所謂載體是指攜帶靶DNA片段進入宿主細胞進行擴增和表達的工具。
基因庫的建造
特異基因的篩選
核酸序列測定
一、基因克隆的基本方法
一個典型的基因克隆實驗,主要有以下操作和結果:
(1)包括有目的基因在內的DNA片斷插入另一個DNA分子(克隆載體,通常是環狀的),形成重組DNA分子。
(2)重組DNA分子通過轉化或其他類似的方法被導入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是使用較多的受體細胞。
(3)在受體細胞中,克隆載體指導重組DNA分子復制,產生許多完全相同的拷貝。
(4)當受體細胞分裂時,重組DNA分子的拷貝進入子細胞,克隆載體的復制將在子細胞中繼續。
(5)大量分裂的受體細胞形成克隆:一個細胞群體,其中每個細胞都含有許多重組DNA分子的拷貝。
顯而易見,基因克隆是一個比較直觀而簡單的操作程序。它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是因為這一技術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純粹的基因標本。通常,一個基因總是和細胞里其他基因同在。基因克隆技術誕生之前,我們根本無法純化單個基因,這意味著我們只能對基因群、而不是特定基因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和開發利用。
1、重組DNA分子的構建
構建重組DNA分子是基因克隆實驗的第一步,亦即,把環狀的載體在指定部位切斷,然後把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插入其中,再將兩者連接起來。這一過程需要兩種DNA操作酶:限制性內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和連接酶(ligases)。
限制性內切酶能夠識別DNA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並在該處特異性切斷DNA分子。例如,PvuI(細菌Proteus vulgaris分離)只識別和切斷6核苷酸序列CGATCG;從相同細菌分離的PvuII,卻只識別並切斷CAGCTG。許多限制性內切酶的識別位點是6個核苷酸,但是,也有識別4個或5個、甚至8個核苷酸順序的限制性內切酶。此外,有些限制性內切酶的識別順序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HinfI可以識別並切斷GAATC、GATTC,GAGTC和GACTC。因此,通常也將HinfI的識別位點記為GANTC,N代表A、T、G和C中的任意一種核苷酸。
經限制性內切酶處理後的DNA分子斷端有兩種:平端和粘端,它們的性質對基因克隆的實驗設計有重要影響。其中,具有不同識別位點的限制性內切酶可以產生相同的粘端。例如,BglII(AGATCT)和BamHI(GGATCC)產生與Sau3A相同的GATC粘端。顯然,經上述三種酶處理的DNA分子片斷之間均可以在相應的斷端形成互補雙鏈。
DNA分子片斷通過粘端形成的鹼基互補並不能使之相互連接,後一過程需要連接酶的催化作用。所有生物細胞中都產生連接酶,但是,基因克隆中最常用的是T4噬菌體的連接酶。連接酶催化相鄰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由於平端不能使DNA片斷保持相互接近的位置,因而,和粘端相比,連接酶對平端DNA分子之間連接反應的催化效率較差。
2、克隆載體及其主要功能
② 簡述DNA重組與分子克隆化基本原理與過程
(一)外源DNA和質粒載體的連接反應
外源DNA片段和線狀質粒載體的連接,也就是在雙鏈DNA5'磷酸和相鄰的3'羥基之間形成的新的共價鏈。如質粒載體的兩條鏈都帶5'磷酸,可生成4個新的磷酸二酯鏈。但如果質粒DNA已去磷酸化,則吸能形成2個新的磷酸二酯鏈。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兩個雜交體分子帶有2個單鏈切口(圖1.8),當雜本導入感受態細胞後可被修復。相鄰的5'磷酸和3'羥基間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可在體外由兩種不同的DNA連接酶催化,這兩種酶就是大腸桿菌DNA連接酶和T4噬菌體DNA連接酶。實際上在有克隆用途中,T4噬菌體DNA連接酶都是首選的用酶。這是因為在下述反應條件下,它就能有效地將平端DNA片段連接起來。
DNA一端與另一端的連接可認為是雙分子反應,在標准條件下,其反應速度完全由互相匹配的DNA末端的濃度決定。不論末端位於同一DNA分子(分子內連接)還是位於不同分子(分子間連接),都是如此。現考慮一種簡單的情況,即連接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種DNA,也就是用可產生粘端的單個限制酶切割制備的磷酸化載體DNA。在加作用的底物。如果反應中DNA濃度低,則配對的兩個末端同一DNA分子的機會較大(因為DNA分子的一個末端找到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的概率要高於找到不同DNA分子的末端的概率)。這樣,在DNA濃度低時,質粒DNA重新環化將卓有成效。如果連接反應中DNA濃度有所增高,則在分子內連接反應發生以前,某一個DNA分子的末端碰到另一DNA分子末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大。因此在DNA濃度高時,連接反的初產物將是質粒二聚體和更大一些的寡聚體。Dugaiczyk等(1975;同時參見Bethesda Res,Lab.出版的Focus第2卷,第2、3期合刊)從理論上探討了DNA濃度對連接產物性質的影響。簡而言之,環化的連接產物與多聯體連接產物的比取決於兩個參數:j和i。j是DNA分子的一個末端在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附近的有效濃度,j的數值是根據如下一種假設作出的:沉吟液中的DNA呈隨機捲曲。這樣,j與DNA分子的長度成反比(因為DNA越長,某一給定分子的兩末端的越不可能相互作用),因此j對給定長度的DNA分子來說是一個常數,與DNA深度無關。j=[3/(3πlb0)]3/2其中l是DNA長度,以cm計,b是隨機捲曲的DNA區段的長度。b的值以緩沖液的離子強度為轉移,而後者可影響DNA的剛度。
i是溶液中所有互補末端的深度的測量值,對於具有自身互補粘端的雙鏈dna而言,i=2NoMx10-3末端/ml這里No是阿佛伽德羅常數,M是DNA的摩爾濃度(單位:mol/L)。理論上,當j=i時,給定DNA分子的一個末端與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以及與不同分子的末端相接觸的可能性相等。因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在反應的初始階段中,環狀分子與多聯體分子的生成速率相等。而當j>i時,有利於重新環化;當i>j,則有利於產生多聯體。圖1.9顯示了DNA區段的大小與連接反應混合物中j:i之比分別為0.5、1、2和5時所需DNA濃度之間關系(Dugaiczyk等,1985)。現在考慮如下的連接反應混合物:其中除線狀質粒之外,還含有帶匹配末端的外源DNA片段。對於一個給定的連接混合物而言,產生單體環狀重組基因組的效率不僅受反應中末端的絕對濃度影響,而且還受質粒和外源DNA末端的相對濃度的影響。當i是j的2-3倍(即末端的絕對濃度足以滿足分子間連接的要求,而又不致引起大量寡聚體分子的形成時)外源DNA末端濃度的2倍時,有效重組體的產量可達到最大。這些條什下,連接反應終產物的大約40%都是由單體質粒與外源DNA所形成的嵌合體。當連接混合物中線性質粒的量恆定(j:i=3)而帶匹配末端的外源DNA的量遞增時,這種嵌合體在連接反應之末的理論產量。
涉及帶粘端的線狀磷酸化質粒DNA的連接反應應包含:
1)足量的載體DNA,以滿足j:i>1和j:i<3。對一個職pUC18一般大小的質粒,這意味著連接反應中應含有載體DNA為20-60μg/ml。
2)末端濃度等於或稍高於載體DNA的外源DNA,如外源DNA濃度比載體低得多,在效連接產物的數量會很低,這樣就很難別小部分帶重組抽粒的轉化菌落。這種情況下,可考慮採用一些步驟來減少帶非重組質粒的背景菌落。如用磷酸酶處理線狀質粒DNA或發跡克隆策略以便通過定向克隆的方法構建重組質粒。
(二)粘端連接
1)用適當的限制酶消化質粒和外源DNA。如有必要,可用凝膠電泳分離片段並(或)用鹼性磷酸酶處理質粒DNA。通過酚:氯仿抽提和乙沉澱來純化DNA,然後用TE(pH7.6)溶液使其濃度為100/ml。
2)按如下所述設立連接反應混合物:
a.將0.1μl載體DNA轉移到無菌微量離心管中,加等摩爾量的外源DNA。
b.加水至7.5μl,於45℃加溫5分鍾以使重新退炎的粘端解鏈,將混合物冷卻到0℃。
c.加入:10xT4噬菌體DNA連接酶緩沖液 1μl
T4噬菌體NDA連接酶 0.1Weiss單位
5mmol/L ATP 1μl
於16℃溫育1-4小時
10xT4噬菌體DNA連接酶緩沖液
200mmol/L同Tris.Cl(pH7.6)
50mmol/K MgCl2
50mmol/L二硫蘇糖醇
500μg/ml牛血清白蛋白(組分V.Sigma產品)(可用可不用)
該緩訓液應分裝成小份,貯存於-20℃。
另外,再設立兩個對照反應,其中含有(1)只有質粒載體;(2)只有外源DNA片段。如果外源DNA量不足,每個連接反應可用50-100ng質粒DNA,並盡可能多加外源DNA,同時保持連接反應體積不超過10μl。可用至少3種不同方法來測定T4噬菌體DNA連接酶的活性。大多數製造廠商(除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外)現在都用Weiss等,11968)對該酶進行標化。1個Weiss單位是指在37℃下20分釧內催化1mmol32P從焦磷酸根置換到[γ,β-32P]ATP所需酶時,1個Weiss單位相當於0.2個用外切核酸酶耐受試驗來定義的單位(Modrich和Lehman,1970)或者60個粘端單位(如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所定義)。因此,0.015Weiss單位的T4噬菌體DNA連接酶在16℃下30分鍾內可使50%的λ噬菌體HindⅢ片段(5μg)得以連接。在本書中,T4噬菌體DNA連接酶一律用Weiss單位表示。\par 目前提供的T4噬菌體DNA連接酶均為濃溶液(1-5單位/μl),可用20mmol/L Tris.Cl(pH7.6)、60mmol/L KCl、5mmol/L二硫蘇糖醇、500μg/ml牛血清白蛋白、50%甘稀釋成100單位/ml的濃度置存。處於這種濃度並在這種緩沖液中的T4噬體DNA連接酶於-20℃保存3個月可保持穩定。
3)每個樣品各取1-2μl轉化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
(三)平端DNA連接
T4噬菌體DNA連接酶不同於大腸桿菌DNA連接酶,它可以催化平端DNA片段的連接(Sgaramella和Khorana,1972;Sgaramella和Ehrlich,1978),由於DNA很容易成為平端,所以這是一個極為有用的酶學物性。有了這樣的物性,才能使任何DNA分子彼此相連。然而,相對而言,平端連接是低效反應,它要求以下4個條件:
1)低濃度(0.5mmol/L)的ATP(Ferretti和Sgaranekka,1981)。
2)不存在亞精胺一類的多胺。
3)極高濃度的連接酶(50Weiss單位.ml)。
4)高濃度的平端。
1.凝聚劑
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一些可促進大分子群聚作用並可導致DNA分子凝聚成集體的物質,如聚乙二醇(Pheiffer和Zimmerman,1983;Zimmerman和Pheiffer,1983;ZimmermanT Harrison,1985)或氯化六氨全高鈷(Rusche和Howard-Flanders,1985),可以使如何取得適當濃度的平端DNA的總是迎刃而解。在連接反應中,這些物質具有兩作用:
1)它們可使平端DNA的連接速率加大1-3個數量級,因此可使連接反應在酶DNA濃度不高的條件下進行。
2)它們可以改變連接產物的分布,分子內連接受到抑制,所形成的連接產物一律是分子間連接的產物。這樣,即使在有利於自身環化(j:i=10)的DNA濃度下,所有的DNA產物也將是線狀多聚體。\par 在設立含凝聚劑的連接反應時,下列資料可供參考。
(1)聚乙二醇(PEG8000)
1)用去離子水配製的PEG8000貯存液(40%)分裝成小份,冰凍保存,但加入連接反應混合物之前應將其融化並使其達到室溫。在含15%PEG 8000的連接反應混合物中,對連接反刺激效應最為顯著。除PEG 800和T4噬菌體DNA連接酶以外,其他所有連接混合物的組分應於0℃混合,然後加適當體積的PEG 8000(處於室溫),混勻,加酶後於20℃進行溫育。
2)連接混合物中含0.5mmol/L ATP和5mmol/L MgCl2時對連接反應的刺激效應最為顯著,甚至ATP濃度略有增加或MgCl2濃度略有降低,都會嚴重降低刺激的強度(Pheiffer和Zimmerman,1983)。
3)濃度為15%的PEG 8000可刺激帶粘端的DNA分子的連接效率提高至原來的10-100倍,反應的主產物是串聯的多聯體。
4)PEG 8000可刺激短至8個核苷酸的合成寡聚物的平端連接,在這一方面,它與氯化六氨合高鈷有所不同。
(2)氯化六氨合高鈷
1)氯化六氨合高鈷可用水配成10mmol/L貯存液貯存於-20℃,它對連接反應的刺激具有高度的濃度信賴性。當連接反應混合物中鹽深度為1.0-1.5μmol/L時,其刺激作用最大。氯化六氨合高鈷可使平端連接的效率大約提高到原來的50W部,但只能使端連接的效率提高到原來的5倍(Rusche和Howard-Flanders,1985)。
2)在單價陽離子(30mmol/L KCl)存在下,它對平端連接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此時連接產物的分布有所改變。連接產物不再是清一色的分子間連接產物,相反,環狀DNA將點盡優勢。
3)與PEG 8000不同,氯化六氨合高鈷不能顯著提高合成寡核苷酸的連接速率。
(四)質粒載體中的快速克隆
質粒克隆中最慢的步驟是所需的外源DNA片段和相應質粒DNA區段的電泳純化,下面的操作方案[由S.Michaelis(個人通訊)根據Struhl(1985)的方法修訂而成]是從純化的凝膠中回收瓊脂糖塊,熔化後直接進行質粒和外源DNA的連接。這一方法尋平端連接和粘端連接都同樣奏效,但需大量的連接酶,而且效率要比標准操作方案約低一個數量級。
1)用適當的限制酶消化外源DNA,其量應足以產生約0.2μg的靶片段。反應體積應為20μl或更小。在另一管中,用相應的限制酶消化約0.5μg載體DNA,總反應體積為20μl或更小。如載體DNA帶相同的端,應用磷酸處理如下:用限制酶消化完全後,加2.5μl 100mmol/L Tris.Cl(pH8.3)、10mmol/L ZnCl2,加0.25單位牛小腸鹼性磷酸酶,於37℃溫育30分鍾。
2)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目標片段。務必用低熔點瓊脂糖灌制凝膠,務必用含溴化乙錠(0.5μg/ml)的1xTAE作為電泳緩沖液而不是常規的0.5xTBE來配製凝膠並進行電泳。
3)在長波長紫外照射下檢查凝膠,根據目標條帶的相對熒光強度估計所含DNA的量(見附錄E)。用刀片切出目標條帶,盡可能少瓊脂糖的體積(通常40-50μl)。將切下凝膠片分別放入作好標記的各個微量離心管中。
4)於70℃加熱10-15分釧,使瓊脂糖熔化。
5)合並熔化的小份凝膠並放到加溫至37℃的中一管中,共終體積應不超過10μl,外源DNA與質粒載體的摩爾比應接近2:1。
用另外兩個管設立兩個對照連反應,一個只含質粒載體,另一個只含外源DNA片段。
6)將3個管於37℃溫育5-10分鍾,然後每管加10μl用冰預次的2xT4噬體DNA連接酶混合物,在瓊脂糖凝固前,充他混勻各管內容物,於16℃溫育12-16小時。
2xT4噬菌體DNA連接酶混合物可制備如下:
1mol/L Tris.Cl(pH7.6) 1.0μl
100mmol/L氯化鎂 1.0μl
200mmol/L三硫蘇糖醇 1.0μl
10mmol/L ATP 1.0μl
水 5.5μl
T4噬菌體DNA連接酶 1Weiss單位
混勻後放置於冰浴上。
7)連接反應行將結束時,取出貯存於-70的3管各200μl的凍存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
8)於70℃中熱10-15分鍾重新溶化連接混合物中的瓊脂糖。
9)立即從每管連接混全物中取出5μl加到200μl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中,小心搖晃,快速地混勻內容物。從剩下每管連接混合物中分別再取5μl重復以上步驟,將轉化混合物在冰浴上放置30分鍾。
10)完成轉化方案的其餘各步 分子克隆化是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一種純化和擴增特定DNA片段的方法。常含有目的基因,用體外重組方法將它們插入克隆載體,形成重組克隆載體,通過轉化與轉導的方式,引入適合的寄主體內得到復制與擴增,然後再從篩選的寄主細胞內分離提純所需的克隆載體,可以得到插入DNA的許多拷貝,從而獲得目的基因的擴增。克隆(clone,clon)一詞源於希臘文Klon,原意為樹木的枝條。在生物學中其名詞含義系指一個細胞或個體以無性繁殖的方式產生一群細胞或一群個體,在不發生突變的情況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性狀,常稱無性繁殖(細胞)系;其動詞(clone,cloned,cloning)含義指在生物體外用重組技術將特定基因插入載體分子中,即分子克隆技術。將DNA片段(或基因)與載體DNA分子共價連接,然後引入寄主細胞,再篩選獲得重組的克隆,按克隆的目的可分為DNA和cDNA克隆兩類。cDNA克隆是以mRNA為原材料,經體外反轉錄合成互補的DNA(cDNA),再與載體DNA分子連接引入寄主細胞。每一cDNA反映一種mRNA的結構,cDNA克隆的分布也反映了mRNA的分布。特點是:①有些生物,如RNA病毒沒有DNA,只能用cDNA克隆;②cDNA克隆易篩選,因為cDNA庫中不包含非結構基因的克隆,而且每一cDNA克隆只含一個mRNA的信息;③cDNA能在細菌中表達。cDNA僅代表某一發育階段表達出來的遺傳信息,只有基因文庫才包含一個生物的完整遺傳信息。分子克隆化-方法 (1)DNA片段的制備:常用以下方法獲得DNA片段:①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將高分子量DNA切成一定大小的DNA片段;②用物理方法(如超聲波)取得DNA隨機片段;③在已知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情況下,用人工方法合成對應的基因片段;④從mRNA反轉錄產生cDNA。(2)載體DNA的選擇:①質粒: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遺傳因子,DNA呈環狀,大小為1-200千鹼基對(kb)。在細胞中以游離超螺旋狀存在,很容易制備。質粒DNA可通過轉化引入寄主菌。在細胞中有兩種狀態,一是「緊密型」;二是「松馳型」。此外還應具有分子量小,易轉化,有一至多個選擇標記的特點。質粒型載體一般只能攜帶10kb以下的DNA片段,適用於構建原核生物基因文庫,cDNA庫和次級克隆。②噬菌體DNA:常用的λ噬菌體的DNA是雙鏈,長約49kb,約含50個基因,其中50%的基因對噬菌體的生長和裂解寄主菌是必需的,分布在噬菌體DNA兩端。中間是非必需區,進行改造後組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點的載體分子。λ載體系統最適用於構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庫和cDNA庫。M13噬菌體是一種獨特的載體系統,它只能侵襲具有F基因的大腸桿菌,但不裂解寄主菌。M13DNA(RF)在寄主菌內是雙鏈環狀分子,象質粒一樣自主制復,制備方法同質粒。寄主菌可分泌含單鏈DNA的M13噬菌體,又能方便地制備單鏈DNA,用於DNA順序分析、定點突變和核酸雜交。③拷斯(Cos)質粒:是一類帶有噬菌體DNA粘性末端順序的質粒DNA分子。是噬菌體-質粒混合物。此類載體分子容量大,可攜帶45kb的外源DNA片段。也能象一般質粒一樣攜帶小片段DNA,直接轉化寄主菌。這類載體常被用來構建高等生物基因文庫。(3)DNA片段與載體連接:DNA分子與載體分子連接是克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方法有:①粘性末端連接,DNA片段兩端的互補鹼基順序稱之為粘性末端,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消化DNA可產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連接酶的作用下可恢復原樣,有些限制性內切酶雖然識別不同順序,卻能產生相同末端。②平頭末端連接,用物理方法制備的DNA往往是平頭末端,有些酶也可產生平頭末端。平頭DNA片段可在某些DNA連接酶作用下連接起來,但連接效率不如粘性末端高;③同聚寡核苷酸末端連接。④人工接頭分子連接,在平頭DNA片段末端加上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的寡核苷酸片段,經限制性內切酶作用後就會產生粘性末端。連接反應需注意載體DNA與DNA片段的比率。以λ或Cos質粒為載體時,形成線性多連體DNA分子,載體與DNA片段的比率高些為佳。以質粒為載體時,形成環狀分子,比率常為1∶1。(4)引入寄主細胞:常用兩種方法:①轉化或轉染,方法是將重組質粒DNA或噬菌體DNA(M13)與氯化鈣處理過的宿主細胞混合置於冰上,待DNA被吸收後鋪在平板培養基上,再根據實驗設計使用選擇性培養基篩選重組子,通常重組分子的轉化效率比非重組DNA低,原因是連接效率不高,有許多DNA分子無轉化能力,而且重組後的DNA分子比原載體DNA分子大,轉化困難。②轉導,病毒類侵染宿主菌的過程稱為轉導,一般轉導的效率比轉化高。(5)克隆的選擇:①直接篩選:有些載體帶有可辨認的遺傳標記,能有效地將重組分子與本底區分。例如:有些λ噬菌體攜帶外源基因後形成的噬菌斑就會從原來的混濁變為清亮;還有些載體分子攜帶外源基因後,形成的菌落或噬菌斑的顏色有明顯變化,如藍色變為無色;有些λ噬菌體能侵染甲菌而不能侵染乙菌,攜帶外源DNA片段後便能侵染乙菌,因此乙菌釋放的噬菌體均為重組分子。②間接篩選:有引起載體分子帶有一個或多個抗葯性標記基因,當外源DNA插入到抗葯基因區後,基因失活,抗性消失。如一質粒有A和B兩個抗葯性基因,當外源基因插入到B基因區後,便只抗A葯而不抗B葯。因此能在A葯培養基上正常生長而不能在B葯培養上生長的便是重組分子。③核酸雜交:廣泛用於篩選含有特異DNA順序的克隆。方法是將菌落或噬菌斑「印跡」到硝酸纖維膜等支持物上,變性後固定在原位,然後與標記的核酸探針進行雜交。陽性點的位置就是所需要的克隆。④免疫學方法:如果重組克隆能在宿主菌中表達,就可以用特異的蛋白質抗體為探針,進行原位雜交,選擇特異的克隆。分子克隆化-重要意義 分子克隆技術是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和應用開辟了分子遺傳學研究的新領域,打開了人類了解、識別、分離和改造基因,創造新物種的大門。它的成就對於工業、農牧業和醫學產生深遠影響,並將為解決世界面臨的能源、食品和環保三大危機開拓一條新的出路。在醫學方面,利用分子克隆技術已將胰島素,人、牛和雞的生長激素、人的干擾素、松馳素、促紅細胞生長激素、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口蹄疫病毒抗原的基因製成工程菌,利用發酵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生產。還可提高微生物本身所產生的蛋白酶類和抗生素類葯物的產量。在基因治療方面。通過遺傳工程看到癌細胞具有逆轉為正常細胞的可能性,例如SV40病毒引起的小鼠腫瘤細胞,在溫度高時可逆轉為正常細胞。為治療半乳糖血症,用帶有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的λ噬菌體去感染半乳糖血症患者的離體培養細胞,發現這種細胞的半乳糖苷酶達到了正常水平,並確實能代謝半乳糖。在工業生產方面,以分子克隆技術為主體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四者緊密聯系、常綜合利用。許多化學試劑如丙烯酸、己二酸、乙二醇、甲醇、環氧乙烷、烏頭酸和水楊酸等都可能利用分子克隆技術得到產品。在環境保護方面,人們根據需要進行基因操作,將某種微生物的基因轉入另一微生物,創造一些對有害物質降解能力更強的新菌種,以分解工業污水中的有毒物質。在食品工業方面,細菌可為人類生產有價值的蛋白質、氨基酸和糖等。在農業生產方面,植物遺傳工程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培育新的農作物品種提供了可能。有許多外源基因導入植物獲得成功。
③ 典型的DNA重組實驗通常包括哪些步驟
重組DNA技術主要包括四個步驟: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1、提取目的基因:
獲取目的基因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從供體細胞的DNA中直接分離基因;另一條是人工合成基因。直接分離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鳥槍法」,又叫「散彈射擊法」。
2、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來源的DNA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用人工方法使體外重組的DNA分子轉移到受體細胞,主要是借鑒細菌或病毒侵染細胞的途徑。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後,就可以隨著受體細胞的繁殖而復制,由於細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獲得大量的目的基因。
4、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後,是否可以穩定維持和表達其遺傳特性,只有通過檢測與鑒定才能知道。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3)分子克隆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重組DNA技術是指將一種生物體(供體)的基因與載體在體外進行拼接重組,然後轉入另一種生物體(受體)內,使之按照人們的意願穩定遺傳並表達出新產物或新性狀的DNA體外操作程序,也稱為分子克隆技術。因此,供體、受體、載體是重組DNA技術的三大基本元件。
④ DNA 分子克隆主要環節
DNA分子克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目的基因的分離、獲取和制備
(2)目的基因與載體連接構建成重組載體分子
(3)重組DNA分子導入受體細胞
(4)外源目的基因陽性克隆的鑒定和篩選
(5)外源目的基因的表達
⑤ 分子克隆步驟
步驟:DNA片段的制備、載體的選擇、片段與載體連接。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一種純化和擴增特定DNA片段的方法。
常含有目的基因,用體外重組方法將它們插入克隆載體,形成重組克隆載體,通過轉化與轉導的方式,引入適合的寄主體內得到復制與擴增,然後再從篩選的寄主細胞內分離提純所需的克隆載體,可以得到插入DNA的許多拷貝。
片段的制備:
常用以下方法獲得DNA片段:①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將高分子量DNA切成一定大小的DNA片段②用物理方法(如超聲波)取得DNA隨機片段③在已知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情況下,用人工方法合成對應的基因片段④從mRNA反轉錄產生cDNA。
質粒DNA可通過轉化引入寄主菌。在細胞中有兩種狀態,一是「緊密型」;二是「鬆弛型」。此外還應具有分子量小,易轉化,有一至多個選擇標記的特點。
以上內容參考分子克隆
⑥ 求分子克隆具體實驗步驟一份~~多謝各位大俠啦~
分子克隆實驗流程
第一天
一:目的片段的擴增(PCR)
PCR反應的基本成分包括:模板DNA(待擴增DNA)、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dNTPs)、DNA聚合酶和適宜的緩沖液。PCR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①模板DNA的高溫變性:模板DNA經加熱至94℃左右一定時間後,使模板DNA雙鏈或經PCR擴增形成的雙鏈DNA解離,使之成為單鏈,以便它與引物結合,為下輪反應作準備;②模板DNA與引物的低溫退火(復性):模板DNA經加熱變性成單鏈後,溫度降至55℃左右,引物與模板DNA單鏈的互補序列配對結合;③引物的適溫延伸:DNA模板--引物結合物在。
1.PCR(50ul)
ddH2O 37.5ul
10x buffer 5ul
MgCl2(25mmol) 3ul
dNTP (10mmol) 1ul
primer 1(10mmol) 1ul
primer 2(10mmol) 1ul
cDNA 1ul
Taq 0.5ul
PCR反應條件:
94℃ 5min(94℃ 30s . 55℃ 30s . 72℃ 45s)x30 72℃ 5min.4℃保溫 或者
94℃ 5min (94℃ 30s . 64℃ 30s . 72℃ 45s)x10 (94℃ 30s . 66℃ 30s . 72℃ 45s)x10(94℃ 30s . 68℃ 30s . 72℃ 45s)x10 72℃ 5min.4℃保溫
注意:當所要擴增的目的片段較大時需要適當的增加延伸時間(一般產物越長,需要的時間越長:1分鍾/1kb)
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5ul樣品+5ul DNA Loading buffer混勻上樣,150V恆壓電泳20-30min,保存電泳圖片。(瓊脂糖凝膠的配製:1xTAE緩沖液+瓊脂糖 加熱至瓊脂糖全部溶解然後冷卻至60℃以下加入EB混勻倒板。其中瓊脂糖含量為1g/100ml,EB含量為0.1ul/ml)
註: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如果有雜帶側需要割膠回收目的片段。
3.PCR產物純化:根據PCR產物回收試劑盒上流程回收PCR產物,最後用45ddH2O洗脫-20℃保存或下一步實驗.
4.PCR產物酶切(50ul)
PCR純化產物 43ul
10xBuffer Tango 5ul
E1 1ul
E2 1ul
酶切反應條件:37℃反應過夜或者37℃反應3-4h。
. PCR產物酶切純化:根據PCR產物回收試劑盒上流程回收PCR產物,最後用25-30ddH2O洗脫-20℃保存或下一步實驗.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2-5ul樣品+5ul DNA Loading buffer混勻上樣,150V恆壓電泳20-30min,保存電泳圖片。以確保回收到目的片段。
二.載體的制備
1.質粒DNA的制備:用柱式質粒DNA小量試劑盒抽提我們所要的載體質粒。
2.載體酶切(100ul)
質粒DNA 2ug
10xBuffer Tango 10ul
E1 2ul
E2 2ul
ddH2O 補足至100ul
反應條件:一般pGEX-4T 37℃水浴3-4h,pET系列37℃水浴過夜。
3.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5ul樣品+5ul DNA Loading buffer混勻上樣,150V恆壓電泳20-30min,同時取200ng左右沒有酶切的質粒做對照,保存電泳圖片。(瓊脂糖凝膠的配製:1xTAE緩沖液+瓊脂糖 加熱至瓊脂糖全部溶解然後冷卻至60℃以下加入EB混勻倒板。其中瓊脂糖含量為1g/100ml,EB含量為0.1ul/ml)
4.酶切產物純化:根據PCR產物回收試劑盒上流程回收酶切產物,最後用20-30ul ddH2O洗脫-20℃保存或下一步實驗.
第二天
三.外源DNA片段在質粒載體中的克隆
1.外源DNA片段與質粒載體的連接(10ul)
DNA片段 6ul
載體 2ul
T4 DNA Ligase 1ul
Buf T4 DNA Ligase 1ul
反應條件:22℃水浴3-4h或者16℃或4℃水浴過夜。
一般目的片段:載體摩爾比約為3:1,但是在這里我們通常是按體積比。
2.連接產物轉化
取全部連接產物加入到不少於5-7倍體積感受態細胞溶液中,冰浴20min,42℃熱激90s後靜置與冰浴中3-5min加入500-800ul(一般800)LB或SOB培養基,37℃ 200rmp恆溫培養0.5-1h。4000rmp離心1min棄上清同時保留100-200ul混勻菌體沉澱後均勻塗布抗性平板上。37℃恆溫箱培養過夜。
質粒轉化
取質粒1ul或50-100ng加入50-70ul所需的感受態細胞溶液中,冰浴20min,42℃熱激90s後靜置與冰浴中3-5min加入500-800ul(一般800)LB或SOB培養基,37℃ 200rmp恆溫培養0.5-1h。取100-200ul菌體均勻塗布抗性平板上。37℃恆溫箱培養過夜。
註:1一定要區分質粒和連接產物轉化的不同,不要理所當然。
2根據實驗要求選擇所需要的感受態。
3在選擇抗性平板的時候要根據所選載體和感受態兩個方面確定。
第三天
收集塗布的抗性平板檢查菌落生長情況4℃保存待下一步實驗;篩選鑒定或酶切鑒定
篩選鑒定
菌落 PCR(25ul)
ddH2O 19.2ul
10x buffer 2.5ul
MgCl2(25mmol) 1.5ul
dNTP (10mmol) 0.5ul
primer 1(10mmol) 0.5ul
primer 2(10mmol) 0.5ul
Taq 0.3ul
模板為單菌落
PCR反應條件:
94℃ 5min(94℃ 30s . 55℃ 30s . 72℃ 45s)x30 72℃ 5min.4℃保溫 或者
94℃ 5min (94℃ 30s . 64℃ 30s . 72℃ 45s)x10 (94℃ 30s . 66℃ 30s . 72℃ 45s)x10(94℃ 30s . 68℃ 30s . 72℃ 45s)x10 72℃ 5min.4℃保溫
註:1一般一個項目要挑選5個單菌落做菌落PCR
2在以菌落為模板時要事先准備相應抗性平板,用槍頭挑選菌落時要先在事先准備的相應平板上劃線標記好順序再將槍頭放入上述反應體系中攪勻一下。
3該PCR 的primer 為通用primer 所以在原來目的片段的大小上加上100-200bp。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5ul樣品+5ul DNA Loading buffer混勻上樣,150V恆壓電泳20-30min,保存電泳圖片。根據大小判斷該菌落是否正確。下班前挑取(在劃線的板子上)篩選正確的菌體接種到5ml 含相應抗性的LB培養基37℃ 200rmp培養過夜。
⑦ 分子克隆知識
NLS 具有與核輸出信號 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 相反的功能,後者針對細胞核外的蛋白質。**
Tm值與退火溫度:
PCR產物純化的方法 在PCR擴增完成後,反應體系中除了DNA片段,還存在離子、dNTP、引物及聚合酶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對後續的實驗(克隆、測序等)產生不利的影響,需要對產物進行純化回收。 回收DNA片段有兩種途徑,即直接回收和從凝膠中回收,每種純化途徑都有相對應的試劑盒。
在 PCR 擴增完成後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在條帶單一無其他雜帶的情況下,可以用產物純化試劑盒對 PCR 擴增產物直接進行純化。目前市面上的產物純化試劑盒大多是利用吸附柱的方法,其實驗過程為「吸附-洗雜-洗脫」:將 PCR 產物置於 DNA 純化柱中,產物中 DNA 片段會吸附於 DNA純化柱上,利用 wash buffer 通過一系列快速漂洗-離心的步驟,將引物、核苷酸、蛋白、酶等雜質去除(洗雜需重復多次以盡可能的洗去雜質,提高產物純度),最後用洗脫液將 DNA 片段洗脫。
如果電泳檢測結果存在非特異性條帶,則需要通過切膠將目的條帶分離出來,隨後利用膠回收試劑盒對凝膠回收純化。凝膠回收純化與產物直接純化相比多了一個溶膠的過程,兩者純化原理基本相同。 產物直接純化與凝膠回收純化區別產物直接純化的回收率比膠回收高,但只適用於電泳結果為單一條帶的情況。凝膠回收純化需要先跑膠然後將目的條帶切膠回收,純化產物更純凈。
PCR 產物純化回收有兩個重要的技術指標:純度和回收率。回收率不理想會使工作量大大的增加,
如果質粒DNA打算用作PCR模板,建議將其用作線性DNA。圓形質粒大多具有超螺旋結構,其目的序列不易被引物和聚合酶獲得。(If the plasmid DNA is intended for use as a PCR templat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it as a linear DNA. A circular plasmid mostly has a supercoiled conformation, where the target sequence is less accessible for primers and for polymerase.)
普通taq聚合酶:
只有5』-3』端聚合酶活性和5』-3』端外切酶活性。
高保真taq聚合酶:
還有3』-5』端外切酶活性,可以進行矯正。
因為TAE緩沖液的pH約為8.0,而DNA分子在pH為8.0時,磷酸基團全部解離,而鹼基幾乎不解離,從而使DNA分子帶上負電荷,在電場的作用下會向正極移動 總結2:膠染料(Gelstain)和上樣緩沖液(10x loading buffer)
1、膠染料作用:對核酸進行染色,使核酸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夠被檢測到。
2、上樣緩沖液:
①溴酚藍:可以指示電泳進度,當溴酚藍染料移動到距離凝膠前沿1~2cm處停止電泳;②甘油、蔗糖:增加樣品密度,使樣品沉入膠孔。
Gibson無縫連接技術:
poly(A) tail:真核生物mRNA的3』端都有一段) ,這種尾巴不由基因編碼,而是在轉錄後加到mRNA上的。加尾過程受位於終止密碼3』端的加尾信號序列所控制。 在結構基因的最後一個外顯子中有一個保守的AATAAA序列,此位點下游有一段GT豐富區或T豐富區,這兩部分序列共同構成poly(A)加尾信號。
哺乳動物細胞表達質粒主要是用於轉錄出mRNA, 常用的轉錄終止子有 SV40, hGH, BGH, 和rbGlob ,同時包含有AAUAAA基序促進聚腺苷酸化和轉錄終止。除了上面列出的, SV40 late polyA 和 rbGlob polyA 被認為可以更加有效的終止轉錄。
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哺乳動物細胞的 poly(A) 信號和病毒包裝系統的聯合使用可能會降低病毒滴度,延長轉錄本的壽命,所以處理的時候需要謹慎一點。因為這個原因,病毒載體通常會使用其他非poly(A)的轉錄本穩定元件和出核元件,如 WPRE和CTE 或者使用其他弱的poly(A)信號,如 BGH 。
聚腺苷酸化一般認為是真核細胞特有的加工過程,但是原核細胞中它也會在RNA產物的末尾加上聚腺苷酸。與真核細胞不同的是,在真核細胞中poly(A)通常加在特定的poly(A)信號位點處,而在原核細胞中這個位點不是特異的,比較隨機。poly(A)尾巴會加快RNA的降解,這一點與真核細胞也是不同的。由於加poly(A)尾沒有特異性,所以poly(A)尾通常被認為是用來調節細胞內的RNA濃度水平,並作為一種質量控制機制來清楚錯誤折疊的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