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電子文檔
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各直屬單位:
為了提升我市教育科研人員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與應用,決定開展教育科研方法培訓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訓內容
質的研究:質的研究特點、作用、關鍵技術及研究報告的寫法
二、培訓專家
陳向明(北京大學教授)
三、參加培訓人員
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主管校長及專職科研人員,各中小學主管校長、主任,積極參加一線教師課題研究活動的骨幹。(名額分配:市內五區每區12人;郊區四區每區8人;郊縣及渾南新區、棋盤山開發區每區縣5人;市直單位每單位2人)
請各區縣科研部於11月23日將參會人員的姓名、單位、性別、前往方式(註明自行或統一乘車)等信息發至科研部信箱。
四、培訓地點
棋盤山風景區玉龍山莊
五、培訓時間
11月27日-29日(報到時間為11月27日下午2:30)
請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相關部門組織好本區域參加培訓人員准時到場。
註:請提前預習陳向明教授所著《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一書,或在網上學習相關資料。培訓安排有現場互動交流,參會人員事先准備好提問的問題,積極參與互動。
② 哪裡教育學導師最牛
中國教育學九大牛校名導師介紹=====
王英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北師的比較教育學全國最牛,和此人在此坐鎮有很大關系。此人曾師從顧明遠教授,並於1991—1992年獲福布來特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講學。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兼漢語教育學院院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聯合國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漢堡)管理理事會候補理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比較教育組成員、中華美國學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近十年來主持了十餘項課題,出版專著10餘部,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若能跟著此師攻讀三年,不論在學術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收獲肯定不一般。
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主要專業特長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學、現代西方大學學術體制、學術職業研究。自1986年以來,先後擔任本科教學課程:外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現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國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學,等;擔任研究生課程:教育史專題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先後主持過十餘項國家科研項目,並有十餘部專著出版和2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內權威期刊上公開發表。
裴娣娜,北京師大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兼)。國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方向的頂級權威。現任: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評審專家,第五、六屆國家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家教育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華東師大基礎教育研究所、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等文科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師大價值與文化研究所文科基地專職研究員,北京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文科基地兼職研究員,曲阜師大、哈爾濱師大兼職教授,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顧問專家組成員,等。其科研成果在國內獲獎無數。其1999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一書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社科圖書類優秀暢銷書獎。已經完成了十八項國家級重點課題。在裴教授主持下正在進行中的課題還有七項。已出版的專著有十五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
王炳照先生,國內教育史方面的頂級權威。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連任第三、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和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史學科組組長,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此外還擔任《教育學報》主編,《高等師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中國教師》等雜志編委會成員等職。先後協助陳元暉先生完成《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協助毛禮銳、沈灌群先生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國教育家評傳》(三卷本)等。此後,教育史界的老前輩們相繼辭世,先生勇挑重擔,組織全國各地教育史研究隊伍,完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通史性質的重大項目,主編了《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國書院史》、《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歷代教育論著選評》、《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等著作。如今先生雖已年過古稀,但壯心不已,仍堅持在教育史理論研究與教學第一線。不僅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教育大網路全書」教育史分卷的主編、教育部「211」第二期重點項目「中國社會教育通史研究」項目負責人和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編撰工作等多項國家及教育部重大課題的負責人,而且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先生一直親自指導研究生,為教育史學科隊伍建設盡心盡責,至今已培養了十餘屆博士研究生,已獲博士學位者30多人華東師范大學
葉瀾,也是中國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論,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等。曾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師課程與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兼教育學原理學科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出版論文數十部,所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多數都成為後人學術研究的權威參考資料。
丁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學會心理學分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紫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教育、中國文化與教育、教育文化與哲學、中外教育關系研究、教育敘事研究,以及師范教育、課程與教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先後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和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如:「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的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教育目標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指標體系研究"等,以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如:"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和發展研究"、"上海市基礎教育的行動策略研究」等。並且參加與擔任子課題負責多項國際研究合作項目。著、編有《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書院與中國文化》、《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等專著多部,在海內外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為《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編,國際性中國教育研究集刊《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主編。
倪文錦,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權威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多部語文教學方面的專著出版。主持教育部課題「九五」課題「港台與大陸語文教育比較」,職業高中語文課程開發,1999年全國中考語文試題評估等,目前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語文學科能力結構及其測評的研究。
北京大學
陳向明,教授,博導。是國內質的研究方法方面的權威專家。影響比較大的學術論文有《關於參與式教師培訓的若干問題》、《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聲音——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本科課程的看法 》、《文化主位的限度與研究結果的「真實」》等。獲獎科研成果有《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研究中質的研究方法》等。
陳洪捷,研究領域主要是高等教育知識論、研究生教育、德國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德學術交流史。北大的高等教育學在全國排名第二,估計此人功不可沒。獲獎科研成果有《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等。
南京師范大學
馮建軍,是南師大教育哲學方面比較牛的老師。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自1993年上研究生以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80餘篇,出版了《現代教育原理》(2001年,南京師大出版社),《當代主體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修訂版),《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學術專著,主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科學重點項目1項,省高校人文社科資助項目2項。
許卓婭,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排名全國第一,許卓婭先生又是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方面的NO.1。所以想考南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不可不關注她。
許卓婭先生現任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學前教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心理學研究》等4項,出版《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等專著、教材近20種,發表論文《再論音樂與音樂的人本價值》等近200篇。教學與研究成果獲江蘇省人文社科三等獎、教育部優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育廳優秀教育改革成果樹勛獎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教育音像製品二等獎。
西南大學
靳玉樂,西南大學的課程與教學論排名全國第三,如果想考這個專業,你一定要去關注靳玉樂教授。因為他手裡科研項目一直不斷,你不必擔心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會虛度。靳玉樂西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帶頭人,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副主任。2000年到現在主持科研項目七個。出版專著八部,主編學術著作20餘部。
華南師范大學
黃甫全,現任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是課程與教學論。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幾年來主持了中小學學習化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等7項課題,出版了專著7部,公開發表並產生廣泛影響的論文10餘篇。
浙江大學
田正平,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中外教育現代化研究所所長。浙大教育史全國排名第三,多虧有此人在此坐鎮。田老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國留學教育史、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史等。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和主編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7 種)、《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卷)》、《近代教育與社會變遷研究》(5種)、《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小學常識教學史》等多種。在《文史》、《教育研究》、《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集刊》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
③ 陳向明與裴娣娜的教育學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1、333教育綜合是教育學考研中專業碩士的考試科目,311教育學基礎是教育學考研中的學術碩士的考試科目。2、考試內容不同。333教育綜合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內容涉及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研究方法,理論性強,比較抽象,總分是150分。311教育學基礎考試,內容雖然也是上述4門課的內容,但有相當數量的題目是結合實際的,總分300分。311教育綜合是學校自主命題,333教育綜合是國家統考,那麼311復習參考書目是按學校提供參考書目,其實對比一下五本書一樣,就是333多了一本教育研究方法。
④ 舉例介紹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行動研究。
我粗淺的理解行動研究,就是你作為教師,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你的教育實踐中,有目的的,有意識地根據某一個項目或者說方向去開展工作。這個過程中,你要做好專業的、科學的、細致的記錄和反思,並做細致的調整。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開展。打個比方說,你要看看每天朗讀15分鍾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那麼你需要每天去朗讀15分鍾。那這15分鍾放在什麼時間?上午下午晚上?朗讀的內容有限制嗎?朗讀的形式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你要思考和體驗的。第一天你做好之後,還要做好記錄、評價、反思。記錄是記錄客觀事實,比如說我在上午10點開始不間斷朗讀《唐詩三百首》15分鍾。反思是對這個過程的思考。這是個過於簡單的例子,希望能給你幫助。
如果你需要更詳細和專業的解釋,建議你看一下陳向明老師關於行動研究的書,會給你很大幫助。
⑤ 教育學研究工具工具有哪些
教育學研究工具如下
(一)文獻
文獻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教育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教育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文獻主要有:零次文獻(第一手文獻)、一次文獻(原始文獻)、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三次文獻(參考性文獻)
(二)調查
調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教育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法可分為: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等。調查的方法主要有觀察、談話、言談、問卷等。
(三)實驗
實驗法是指研究者根據某種設想來創設某種環境、控制某種條件來對教育進行研究以得
出某種因果性聯系的一種方法。
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
實驗法可分為:等組實驗法、單組實驗法、循環實驗法
(四)個案
個案法是在真實情境中對某個特定的教育樣例進行研究(一般是長期的跟蹤研究),以了解研究實效的一種方法。
(5)哪裡有陳向明教育學研究方法課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意義
1、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2、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⑥ 教育專著有哪些
不知道你說的具體的是哪類的。
基 礎 篇(30部)
1, 《論語譯注》, 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1980年版
2, 《學記評注》, 高時良編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主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 《愛彌兒》, (法)盧梭著,李平漚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教學論》, (捷克)誇美紐斯著,傅任敢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 (德)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教育漫話》, (英)約翰•洛克著,徐誠、楊漢麟譯,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 《民主主義與教學》, (美)杜威著,王承緒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給教師的建議》, (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 《和教師的談話》, (蘇)B.贊科夫著,杜殿坤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1, 《當代教育學》, 袁振國主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國教育史》(修訂本), 孫培青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外國教育史教程》, 吳式穎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 《學與教的心理學》, 皮連生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 《兒童發展》, (美)勞拉•E•貝克著,吳穎等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 《教育社會學》, 吳康寧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德育新論》, 魯潔、王逢賢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 (美)艾倫•C•奧恩斯坦、費朗西斯•P•漢金斯著 柯森主譯,鍾啟泉審校,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有效教學方法》, (美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 (美)楊雷迪斯•D•高爾著,許慶豫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 坎貝爾等著,王成全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22, 《終身教育引論》, (法)保爾•朗格朗著,周南照、陳樹清譯,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5年版
23,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24, 《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25,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美)內爾•諾丁斯著,於天龍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6, 《國際教育新理念》, 顧明遠、孟繁華主編,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 《素質教育學習綱要》,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 三聯書店200年版
28, 《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部師范司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朱慕菊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0, 《新教育之夢》,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拓 展 篇(50部)
31, 《中國古代教育論著選》, 華東師大、浙江大學教育系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 華東師大、浙江大學教育系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 《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 任仲印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 王承緒、趙祥麟編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中國近代教育文選》(修訂版), 陳學恂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論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 《中國教育家評傳》(精選本), 沈灌群、毛禮銳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 《外國教育家評傳》(精選本), 趙祥麟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 《愛滿天下——陶行知文學傳記》, 周毅、向明,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爾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42, 《人的現代化》, (美)英格爾斯著,殷陸君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 《自我實現的人》, (美)馬斯洛著,徐金聲等譯, 三聯書店1986年版
44, 《寬容》, (美)房龍著,迮衛、靳翠微譯, 三聯書店1985年版
45, 《賞識你的學生》, 孟繁華主編,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6, 《偉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彭歌、陳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7, 《順生論》, 張中行, 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8, 《教師人文讀本》, 張民生、於漪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
49, 《教育哲學通論》, 黃濟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 《中國的智慧》, 韋政通, 嶽麓書社2003年版
51, 《西方的智慧》, (英)伯蘭特•羅素著,馬家駒、賀霖譯,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版
52, 《教育的奇跡》, 朱永新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 《發現母親》, 王東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 《窗邊的小豆豆》, (日)黑柳徹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55, 《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 李洪濤,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先聲》, 劉軍寧主編, 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
57, 《教育的未來》, 溫世仁著, 三聯書店2001年版
58, 《朱蘭質量手冊》, (美)朱蘭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9, 《執行: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 (美)拉里•博西迪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60,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美)奧格•曼狄諾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
61, 《更新教育觀念報告集》,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2,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 葉瀾,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63, 《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 朱小蔓, 南京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64,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肖川, 嶽麓書社出版2002年版
65, 《教師的情感與智慧》, 《教師博覽》編輯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 《西方心理咨詢經典案例集》, 徐光興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 皮亞傑著, 傅統先譯,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8, 《早期教育與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傳璧譯,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 《教育過程》, (美)布魯納著, 邵瑞珍譯,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0, 《教育的經濟價值》, (美)舒爾茨著,曹延亭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 《人的教育》, (德)福祿倍爾著,孫祖復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 《再論教育目的》, (英)約翰•懷特著,李永宏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73, 《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 (瑞士)裴斯泰洛齊著,夏之蓮等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 《學校無分數三部曲》, (蘇)阿莫納什維利著,朱佩榮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75, 《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 (美)戴爾•H•申克著,韋小滿等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 《領導學:理論與實踐》, (美)彼得;諾思豪斯著,吳榮先等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7, 《科學家論教育》, 周川選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 《成功智力》, (美)R.J.斯騰伯格著,吳國宏、錢文譯, 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79, 《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 (加)大衛•傑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80, 《第五項修煉》, (美)彼得•聖吉著郭進隆譯, 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實 踐 篇(20部)
81, 《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 高萬祥等,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 《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 竇桂梅等,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 《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於漪等,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 《帕夫雷什中學》, (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85, 《班主任工作漫談》, 魏書生著, 灕江出版社1995年版
86, 《愛心與教育》, 李鎮西, 四川少兒出版社1998年版
87, 《向孩子學習》, 孫雲曉主編,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88, 《向瑞吉歐學習什麼》,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89, 《小學生心理輔導札記》,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0, 《教育詩》, (蘇)馬卡連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91, 《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 (蘇)巴班斯基著,吳文侃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92,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展》, (美)羅森塔爾、雅各布森著,唐曉傑、崔允潡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科教師手冊》, 左雅譯,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94,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 (加)馬克斯•范梅南著,李樹英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95, 《討論式教學法: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與技巧》, (美)布魯克菲爾德、普瑞斯基爾著,羅靜、褚保堂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96, 《案例教學指南》 , 鄭金洲,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97, 《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 陳向明,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99, 《青浦教育實驗》, 顧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鍾啟泉等編,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⑦ 傳播學研究方法的陳向明談質化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
在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領域,一個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勞斯(Str auss )提出的「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1967)。紮根理論是一種作質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 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 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後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後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扎 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於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學思想上,紮根理論方法基於的是後實證主義的範式,強調已經建構的理論進行證偽。
紮根理論的方法起源於格拉斯和斯特勞斯兩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醫院里對醫務人員處理即將去 世的病人的一項實地觀察。這個方面的形成與兩方面的理論思想有關,分別來自哲學和社會學:一是美國的實用主義,特別是杜威、G.米德和皮爾士的思想,他們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注重對有問題的情境進行處理,在問 題解決中產生方法;另外一個影響來自芝加哥社會學派,該學派廣泛使用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強調從行動者的角度理解社會互動、社會過程和社會變化。
一、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
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紮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是一 個歸納的過程,從下往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與一般的宏大理論不同的是,紮根理論不對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進行邏輯推演,而是從資料入手進行歸納分析。理論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產生的原始資料,一定要 有經驗事實作為依據。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者認為,只有從資料中產生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論與資料相吻合,理論便具有了實際的用途,可以被用來指導人們具體的生活實踐。
紮根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介於宏大理論和微觀操作性假設之間的實質理論(即適用於特定時空的理論) ,但也不排除對具有普適性的形式理論的建構。然而,形式理論必須建立在實質理論的基礎之上,只有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起實質理論以後,形式理論才可能在各類相關實質理論之上建立起來。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認為 知識是積累而成的,是一個不斷地從事實到實質理論,然後到形式理論演進的過程。建構形式理論需要大量的資料來源,需要實質理論的中介。如果從一個資料來源直接建構形式理論,這其中的跳躍性太大,有可能產生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論不必只有一個單一的構成形式,可以涵蓋許多不同的實質性理論,將許多不同的概念和觀點整合、濃縮、生成為一個整體。這種密集型的形式理論比那些單一的形式理論,其內蘊更加豐富,可 以為一個更為廣泛的現象領域提供意義解釋。
2.對理論保持敏感
由於紮根理論的主要宗旨是建構理論,因此它特別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論是在設計階段 ,還是在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時候,研究者都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理論、前人的理論以及資料中呈現的理論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構理論的線索。保持理論敏感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收集資料時有一定的焦點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資料時注意尋找那些可以比較集中、濃縮地表達資料內容的概念,特別是當資料內容本身比較鬆散時。
通常,質的研究者比較擅長對研究的現象進行細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對理論建構不是特別敏感,也不是特 別有興趣。紮根理論出於自己的特殊關懷,認為理論比純粹的描述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因此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敏感。
3.不斷比較的方法
紮根理論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較,在資料和資料之間、理論和理論之間不斷進行對比,然後根據資料與理 論之間的相關關系提煉出有關的類屬(category)及其屬性。比較通常有四個步驟:1 )根據概念的類別對資 料進行比較:對資料進行編碼並將資料歸到盡可能多的概念類屬下面以後,將編碼過的資料在同樣和不同的概念類屬中進行對比,為每一個概念類屬找到屬性。2)將有關概念類屬與它們的屬性進行整合,對這些概念類屬 進行比較,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將這些關系用某種方式聯系起來。3)勾勒出初步呈現的理論, 確定該 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將初步理論返回到原始資料進行驗證,同時不斷地優化現有理論,使之變得更加精細。4) 對理論進行陳述,將所掌握的資料、 概念類屬、類屬的特性以及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一層層地描述出來,作為 對研究問題的回答。
4.理論抽樣的方法
在對資料進行分析時,研究者可以將從資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論作為下一步資料抽樣的標准。這些理論可以 指導下一步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選擇資料、設碼、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當下呈現的每一個理論都對研究者具有導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怎麼走。因此,資料分析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機械的 語言編碼上,而是應該進行理論編碼。研究者應該不斷地就資料的內容建立假設,通過資料和假設之間的輪回比較產生理論,然後使用這些理論對資料進行編碼。
5.靈活運用文獻
使用有關的文獻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為資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 不要過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論。否則,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縛我們的思路,使我們有意無意地將別人的理論往自己的資料上套,或者換一句話說,把自己的資料往別人的理論里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削足適履」,而不是「 量體裁衣」。
在適當使用前人理論的同時,紮根理論認為研究者的個人解釋在建構理論時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資料是因為研究者帶入了自己的經驗性知識,從資料中生成的理論實際上是資料與研究者個人解釋之間不斷互動和整合的結果。原始資料、研究者個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間實際上是一 個三角互動關系,研究者在運用文獻時必須結合原始資料和自己個人的判斷。研究者本人應該養成詢問自己和被詢問的習慣,傾聽文本中的多重聲音,了解自己與原始資料和文獻之間的互動關系。
6.理論性評價
紮根理論對理論的檢核與評價有自己的標准,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如下四條:1)概念必須來源於原始資料, 理論建立起來以後應該可以隨時回到原始資料,可以找到豐富的資料內容作為論證的依據。2 )理論中的概 念本身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密度應該比較大,即理論內部有很多復雜的概念及其意義關系,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論性情境之中。與格爾茨(Geertz,1973)所說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紮根理論更加重視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層面對研究現象進行密集的描繪。3 )理論中的每一個概念應該與其他概念 之間具有系統的聯系,「理論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間的合理的聯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個概念之間應該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形成一個統一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4 )由成套概念聯系起來的理論應該具有較強的運用價值,應該適用於比較廣闊的范圍,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對當事人行為中的微妙之處具 有理論敏感性,可以就這些現象提出相關的理論性問題。
二、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
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從資料中產生概念, 對資料進行逐級登錄:2)不斷地對資料和概念進 行比較, 系統地詢問與概念有關的生成性理論問題;3)發展理論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4) 理論性抽樣,系統地對資料進行編碼;5)建構理論,力求獲得理論概念的密度、變異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是紮根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中包括三個級別的編碼。
1.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
在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盡量「懸置」個人的「偏見」和研究界的 「定見」,將所有的資料按其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這是一個將收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的操作化過程。登錄的目的是從資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 性和維度,然後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開放式登錄的過程類似一個漏斗,開始時登錄的范圍比較寬,隨後不斷地縮小范圍,直至碼號出現了飽和。在對資料進行登錄時,研究者應該就資料的內容詢問一些具體 的、概念上有一定聯系的問題。提問的時候要牢記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時留有餘地讓那些事先沒有預想到的目標從資料中冒出來。在這個階段研究者應該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既什麼都相信, 又什麼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斷深入,研究者在對資料進行開放式登錄的同時應該經常停下來寫分析型備忘錄。這 是一種對資料進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對資料中出現的理論性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寫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經建構起來的初步理論。這一輪登錄的主要目的是開放對資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釋都是初步的、 未定的。研究者主要關心的不是手頭這個文本里有什麼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進行。
在進行開放式登錄時,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則:1 )對資料進行仔細的登錄,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錄越細致越好,直到飽和;如果發現了新的碼號,應該在下一輪進一步收集原始資料。2 )注意尋找 當事人使用的詞語,特別是那些能夠作為碼號的原話。3 )給每一個碼號進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當事 人的原話,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語言,不要擔心這個命名是否合適。4 )在對資料進行逐行分析時,就 有關的詞語、短語、句子、行動、意義和事件等詢問具體的問題,如:這些資料與研究有什麼關系?這個事件可以產生什麼類屬?這些資料具體提供了什麼情況?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5 )迅速地對一些與資料有關的 概念的維度進行分析,這些維度應該可以喚起進行比較的案例;如果沒有產生案例,應該馬上尋找。6 )注意 列出來的登錄範式中的有關條目。
2.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
二級編碼(又稱關聯式登錄或軸心登錄)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表現資料 中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這些聯系可以是因果關系、時間先後關系、語義關系、情境關系、相似關系、差異關系、對等關系、類型關系、結構關系、功能關系、過程關系、策略關系等。在軸心登錄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對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圍繞著這一個類屬尋找相關關系,因此稱之為「軸心」。隨著分析的不斷深入,有關各個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應該變得越來越具體。在對概念類屬進行關聯性分析時,研究者不僅要考慮到這 些概念類屬本身之間的關聯,而且要探尋表達這些概念類屬的被研究者的意圖和動機,將他們的言語放到當時的語境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
每一組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來以後,研究者還需要分辨其中什麼是主要類屬,什麼是次要類屬。這 些不同級別的類屬被辨別出來以後,研究者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把它們之間的關系連結起來。當所有的主從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之後,研究者還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對原始資料進行重新組合。為了發現這些分析方式是 否具有實踐意義,研究者還可以在對各種類屬關系進行探討以後,建立一個以行動取向或互動取向為指導的理論建構雛形。這種理論雛形將分析的重點放在處理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上面,其理論基礎是當事人的實踐 理性。
3.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錄)
三級編碼(又稱核心式登錄或選擇式登錄)指的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的分析以後選擇 一個「核心類屬」,分析不斷地集中到那些與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核心類屬必須在與其他類屬的比較中一再被證明具有統領性,能夠將最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囊括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之內。就像是一個魚網的 拉線,核心類屬可以把所有其他的類屬患成一個整體拎起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歸納起來,核心類屬應該具有如下特徵:1 )核心類屬必須在所有類屬中占據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類屬都更加集中,與最大數 量的類屬之間存在意義關聯,最有實力成為資料的核心。2 )核心類屬必須頻繁地出現在資料中,或者說那些 表現這個類屬的指標必須最大頻度地出現在資料中;它應該表現的是一個在資料中反復出現的、比較穩定的現象。3 )核心類屬應該很容易地與其他類屬發生關聯,這些關聯不應該是強迫的,應該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來 的,而且相互之間的關聯內容非常豐富。 4)在實質性理論中一個核心類屬很容易發展成為一個更具概括性的 理論;在發展成為一個形式理論之前,需要對有關資料進行仔細的審查,在盡可能多的實質理論領域進行檢測。5)隨著核心類屬被分析出來, 理論便自然而然地往前發展出來了。6)由於不斷地對核心類屬在維度、屬性、條件、後果和策略等進行登錄,因此其下屬類屬可能變得十分豐富和復雜,尋找內部變異是紮根理論的一個 特點。
在核心登錄階段,研究者應該經常問:「這個(些)概念類屬可以在什麼概括層面上屬於一個更大的社會 分析類屬?在這些概念類屬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個比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將這些概念類屬串起來,組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構架?」這個時期研究者寫的備忘錄應該更加集中,針對核心類屬的理論整合密度進行分析,目的 是對理論進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論的飽和和完整性。核心類屬被找到以後,可以為下一步進行理論抽樣和資料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錄的具體步驟是:1)明確資料的故事線;2)對主類屬、次類屬及其屬性和維度進行描述;3)檢 驗已經建立的初步假設,填充需要補充或發展的概念類屬;4)挑選出核心概念類屬;5)在核心類屬與其他類屬之間建立起系統的聯系。如果我們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個以上的核心類屬,可以通過不斷比較的方法,將相 關的類屬連接起來,剔除關聯不夠緊密的類屬。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上述三級編碼的過程。在我對一些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人際交往活動及 其意義解釋進行研究時(1998),我對資料進行了逐級的登錄。首先,在開放式登錄中,我找到了很多受訪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興趣、願望、有來有往、有準備、經常、深入、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管、留面子、丟面子、含蓄、體諒、容忍、公事公辦、情感交流、熱情、溫暖、鐵哥們、親密、回報、游離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後,在關聯式登錄中,我在上述概念之間找到了一些聯系,在七個主要類屬下面將這些概念連接起來:「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變化」。在每一個主要類屬下面又分別有相關的分類屬,比如在「人情」下面有「關心和照顧別人、體諒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離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 獨、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後,在所有的類屬和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以後,我在核心式登錄的過程中將核心類屬定為「文化對自我和人我關系的建構」。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對原始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後,我建立 了兩個紮根理論:1 )文化對個體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際交往行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際交往對 個體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構的功能。
4.一個分析實例
下面, 讓我借用斯特勞斯在《為社會科學家提供的質的分析》(1987:12—7 )一書中提供的一個實例 來展示紮根理論方法分析資料的過程。
假設研究的問題是:「在醫院里使用機器設備是否會(以及如何)影響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我 們在病房裡看到很多機器設備被連接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初步的類屬——「機器-身體連接」 ——來表示這個現象。根據觀察的結果,我們初步決定將機器分成兩大類:連接病人身體外部(如皮膚)的機 器;連接病人身體內部(如鼻子、嘴巴)的機器。這個區分引出了「機器-身體」這一類屬的兩個維度:內部的連接、外部的連接。然後,我們可以對這些維度進一步細分,比如有關「內部的連接」,我們 可以繼續問:「這些機器是否給病人帶來疼痛?它們對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使用兩分法:「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一個連續體,從「強」到「弱」。當然如此分類不 只是來自我們在實地收集的原始資料,而且也來自我們自己的經驗性資料(比如,人的這些內部器官非常敏感,機器連接可能使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個從病人肚子里伸出來的管道看起來很可怕,所以這個管道可能不安 全)。
上述問題涉及到行為或事物的後果:「如果這個東西看起來如此,那麼它可能會帶來危害生命的後果嗎? 」此時,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體條件,如:如果病人移動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翻身,或者這個管子掉出來了,他的身體發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生命會受到威脅。我們也可以就醫務人員使用的策 略發問:「為什麼他們把管子這么插著,而不那麼插著?」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發問:「他是否與護士協商使用另外一種方式?」我們還可以就雙方之間的互動發問:「當機器連到他身上時,他和護士之間發生了什麼 事情?他們是否事先告訴他了,是否給了他一些警告呢?他們是不是沒有告訴他就這么做了,結果他感到很驚恐呢?」(最後這個問題也是涉及到雙方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這些問題被給予初步的回答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形成一些假設了。有的假設還需要進一步通過觀察或訪 談進行檢驗,但是我們可以比較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和訪談了。我們也許會發現一個連接病人鼻子的管道雖然不舒服,但是很安全。因此,我們可以就這一點進行訪談。如果我們希望對「導致不安全的條件」 繼續進行探詢,我們可以問護士:「在什麼時候這些連接對病人來說不安全?」我們也可以注意觀察當病人的鼻子被機器連接變得不安全時,有什麼條件出現,比如連接突然斷了,或者連接的方式出了問題。
這一思考線索可以進一步導引我們對維度進行細分,提出更多的問題,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設。比如,對那 些比較容易脫落的機器連接,我們可以問:「它們是如何脫落的?是因為事故、疏忽,還是故意的(比如病人感到惱怒、不舒服或害怕時自己拉掉的)?護士使用了什麼策略和技巧盡可能避免或預防脫落?給予特殊照顧 ?警告病人不要亂動?強調個人的安全取決於不論多麼疼都不要動或者不要拉斷連接?或者通過『合作』的方式,保證只連接幾個小時?或者定期地移走機器,使他們放鬆一下?」上述這些問題、假設和區分不一定「屬 實」,但是如果「屬實」,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就此進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為什麼」。顯然,我們最終總是要問更多的有關條件和後果的問題的,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還有病人的親屬、護 士、不同的工作人員、病房的功能,可能還會問到對某些機器部位的重新設計。
上述比較有針對性的探究會自然地引導我們追問:「我可以在哪裡找到『X』或『Y』的證據?」這個問題 提出的是「理論抽樣」的問題。通過前面的調查,我們開始為自己初步出現的(也許是十分原始的)理論 尋找有關的人群、事件和行動作為抽樣的依據。對於研究新手來說,這個抽樣通常是隱蔽地在比較的活動中進行的,主要是對不同的子維度進行對比。
受到上述理論的導引,我們還可以更加廣泛地進行抽樣。比如,就其他機器的安全和舒適程度進行抽樣, 看這些機器是否與人的身體相連,如X光設備、飛機、烤麵包機、 鋤草機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 人手中的機器震動時對身體的震盪。這么比較不是為了對所有的機器或安全的/危險的機器形成一個概括性的理論,而是為了給在醫院環境下使用醫療設備的有關理論提供理論敏感性。我們的外部抽樣是與內部抽樣緊密 相聯系的。當然,這些比較也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其他經驗資料中獲得(即所謂的「逸事比較」),比如我們自己與機器有關的個人經歷、觀看別人使用機器、自己閱讀有關機器的小說、自傳或報告文學等。
本文著重介紹了質的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方法,特別是其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在質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 不同的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者個人所受訓練的流派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採取一種不同的對待和處理理論的方式。因此,讀者在考慮理論建構的問題時,需要採取一種開放、靈活的態度。
陳向明(1998):《旅居者和「外國人」——中國留美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Geertz,C.(E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York: Basic Books.
Glaser,B.(1978).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ill Valleyociology Press.
Glaser,B.(1982).Generating Formal Theory. In R. G.Burgess (Ed.), Field Research: A So urce Book and Field Manual.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Glaser,B.& Strauss,A.(1965).Awareness of Dying. Chicago: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8). Time for Dying. Chicago:Aldine. Strauss, A. (1987). Qualita tive Analysis for Social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 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Theory Proce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⑧ 考教育學碩士哪些參考書比較好,考華中師范大學的
311的參考書
《教育學》,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學基礎》,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
《中國教育史》,孫培青,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外國教育史教程》,吳式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全國333
教育學原理
十二校連編《教育學基礎》
中國教育史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外國教育史
張斌賢主編,王晨副主編:《外國教育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學
陳琦、劉儒德主編:《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⑨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9)哪裡有陳向明教育學研究方法課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⑩ 淮北師范大學小學教育844是不是只考陳向明教育研究方法
北師范大學的小學教育844是不是自考?向陳向明教育研究方向,我覺得是不需要的。只要你小學教育學好了,可以當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