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電圖檢測原理與方法
你好!心電圖是通過記錄每一個心動周期心肌生物電的變化,從心房、心室除極和復極過程電位高低和時間長短來了解心律和心肌狀況。每個波段圖由下列各波和波段構成,p波、p-r段、p-r間期、qrs波群、t波、s-t段、u波。
❷ 心電圖怎麼檢查
心電圖一般做9導或12導聯AVF是其中一個導聯
T波是心室復極波
T波一般與QRS波群電軸基本一致T波在AVF導聯可是倒置或平坦的
但深度不超過0.3mv。如果其導聯中T波深度超過正常值或者其它導聯T波也有超過正常改變需要注意心肌有無缺血。
❸ 心電圖怎麼看
竇性心律,大致正常心電圖
❹ 如何測量心電圖
一份較為理想的心電圖基線(或叫等電位線,即無波時的水平線),應該是一條完全水平的橫線。實際上我們所見到的心電圖其基線常出現上下擺或突然性升降,造成基線擺的范圍,多是由於被檢查者未能安靜,描記時軀體移動產生的肌電干擾所致;或胸導聯記條時,胸廓呼吸運動可引起基線擺動。一般的基線擺不致影響有關P 線及QRS波群的正確分析,但卻很影響對ST�T段升降的判斷,故做由於基線不穩需要重復檢查,方能確定診斷。此外,還可以在各導聯的描記中看到一種很有規律的50次/s左右的纖細波形,是由身體按地或導聯電極與體表接觸不良造成的交流電干擾,分析波形時應特別注意。
分析心電圖,主要是看各波的幅度和經歷的時間是否正常,以及有無異常的節律和波形等等。一般心電圖的記錄紙上都標有豎線和橫線。豎線上的格顯示電位差的大小,每一小格相當於0.1 mV;橫切線上格表示時間,每一小格相當於0.04 s,測量各波的波幅,應分是向上的波還是向下的波,對於向上的波(如P波)應自基線的上線量至波的頂端;測量向下的波(如Q波或S 波)波幅時,應自基線的下線量至波的底端。
測量波的時程應注意某一波離開或恢復到基線的部位。如為向上的波則以其離開或回到基線的下線量起,如為向下的波則以其離開或回到基線的上線量起。
當P�R波間期固定,正常P波形態頂圓規律出現P�R期間小於0 s~20 s,大於或等於0.12 s,但在病理情況下,P�R期間大於0.20 s,可以診斷為I度房室傳導阻滯。經注射阿托品葯物後,P�R間期縮短者可視為功能性改變,P�R間期延長,無改變者說明竇房結有病理性改變,或稱病態竇房結。P�R間期小於0.12 s且P波直立伴有或不伴有「△」波提示,有典型,不典型預激綜合征。P�R間期正常的往往有2∶1房室傳導阻滯。
P�R間期不固定,P波可發生於QR波之前之後,甚至融合在其內。具有代表性心電圖文氏Ⅱ度Ⅱ型竇房結傳導阻滯;文氏Ⅱ型逆型傳導阻滯;交界性心律;間歇性預激綜合征;多源性房性心動過速;頻率依賴性房室傳導阻滯;隱匿性的逆性傳導影響。
❺ 心電圖是怎麼測量的
心電圖導聯有:I、II、III、aVR、aVL、aVF、V1~V6 導聯I~III是看心臟電軸是否偏移( I 如是負波 III 如是正 則電軸右偏;若 III 如是負波 I 如是正波 則電軸左偏)然後看其他導聯是否和正常圖形一致如有區別他會有相對應的疾病初步就是這樣看的
❻ 心電圖檢查
這個問題太有難度了,相當考驗人的耐心啊。要從最基礎的心電學原理講起,你如果沒有專業基礎,要靠在這里用簡單的文字解說實在很難解釋清楚。從你的檢查結果來看,我想這份檢查報告得出的最後結論應該還有一句吧?一般人只要知道這個結論就可以了。上面那些數據都是給醫生做診斷用的。你想了解的話,盡量簡單梳理一下邏輯關系好了,能看懂多少就看你了。
心電圖反映的是心肌的電生理特性,即興奮性、自律性和傳導性。將測量電極放置在心臟或人體表面的一定部位,連接一個裝著放大和描記裝置的心電圖機,即可把每一心動周期的心臟電位變化描記成連續的曲線。根據心電圖測量出上面那些數據。臨床上心電圖作為心臟的常規檢查項目,是迄今為止檢查心律失常最精確的方法,此外,可確診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協助診斷慢性冠脈供血不足、心肌炎及心肌病,判定有無心房、心室肥大,從而協助某些心臟病的病因學診斷,協助診斷心包疾病,觀察某些葯物對心肌的影響、電解質紊亂等等……
目前通常採用的是常規12導聯體系。包括雙極肢體導聯(標記為I、II、III導聯),加壓單極肢體導聯(標記為aVR、aVL、aVF),胸導聯(標記為V1、V2、V3、V4、V5、V6),簡單的說,對應的就是檢查時安置在你身上的幾個電極。
其中說一下胸導聯。
V1導聯:胸骨右緣第4肋間,反映右心室的電位變化。
V2導聯:胸骨左緣第4肋間,作用同V1。
V3導聯:V2與V4連線的中點,反映室間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電位變化。
V4導聯: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相交處,作用同V3。
V5導聯:左腋前線V4水平處,反映左心室的電位變化。
V6導聯:左腋中線V4水平處,作用同V5。
以上解剖術語比較簡單在此不贅述,電位變化原理涉及細胞電生理,省略不贅述。
檢查單上面的那些字母,是心電圖上一個心動周期的各個標記點,是人為命名的。每一個心動周期包括四個波(P波、QRS波群、T波和U波),三個段(P-R段、S-T段和T-P段),兩個間期(P-R間期和Q-T間期)及一個J點(即QRS波群終末部與S-T段起始部的交接點)。這些也是圖上最直觀的測量項目,各自有各自反映的內容和功能,不一一解釋了。
常規紙上的橫向距離代表時間,用以計算各波和各間期的時間長短。常規心電圖的紙速為25mm/s,所以每小格(1mm)代表0.04秒。縱向距離代表電壓,用以計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
現在直接說一下你的檢查數據和結果。
心率(次/分鍾)=60/R-R(或P-P)間距平均值(s).一般情況下,人在靜息狀態下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鍾。你的是正常的。
P-R間期:又稱為房室傳導時間,代表從心房開始激動到心室激動開始的一段時間。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圍時,P-R間期為0.12—0.20秒。可隨心率及年齡而異,年齡小或心率快時較短,反之則較長,老年人長達0.20—0.22秒。P-R間期延長超過正常最高值,可見於I度房室傳導阻滯。你的是正常的。
QRS時間: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極過程中的電位和時間變化。QRS時限正常成人為0.06—0.10s。0.103秒略有延長,還需要結合V1導聯和V5導聯的VAT時間(即室壁激動時間)以更准確的判斷。
QT/QTC間期:代表左、右心室除極與復極全過程的時間。Q-T間期的長短與心率快慢有關,心率越快,Q-T間期越短,反之越長。女性較男性為長。心率在60—100次/分鍾時,Q-T間期的正常范圍在0.32-0.44s之間。由於其受心率影響,臨床常用校正的Q-T間期(即Q-TC),正常高限為0.44s.你的檢查結果是正常的。
P/QRS/T電軸:臨床上是以QRS平均心電軸為主要參考標準的。理論上P電軸正常值應該為O°~+9O°之間,但由於P波振幅較低,P電軸的測定有一定困難,所以P電軸的正常范圍及臨床意義報道較少,目前應用受到限制。T電軸有學者曾把它作為研究心室復極異常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敏感性不高,正常范圍為+32°~ +7O°。後兩者都僅作參考。你的QRS電軸在-140°(請確認有沒有把正負號寫錯是-140°還是+140°P電軸是-30還是+30),屬於顯著甚至重度心電軸右偏。多為病態,可見於右心室肥大、左束支後分支傳導阻滯、左心室起源的室速、廣泛心肌梗死等等可能。
RV5/SV1幅度:是指你的V5導聯的R波電壓和V1導聯的S波電壓。單看這兩個數值沒有特殊意義。至少不是低電壓。
綜合你的檢查結果,QRS時限有延長,電軸右偏,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診斷,不排除右心室肥大或左束支後分支傳導阻滯。右心室肥大可常見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等,不知道你的年齡多大?
而電軸轉向只是說明心臟在胸腔中相對的位置而已,不能說明什麽問題,若是重度順鍾向轉則要注意是否有心室的肥厚現象。如果心電圖沒有給出准確診斷,那麼可做心臟彩超看看右心是否有肥厚或其他病變。
可能我說的不是很清楚,這玩意太抽象了,什麼心電向量環,電軸怎麼算以及心臟的解剖結構什麼的的我都只能省略了。參考下網路的解釋吧。真要自己能看心電圖,還是要看專業學習的書http://ke..com/view/20611.htm
❼ 心電圖測量數值,求高人分析
1、 各波段時間與心率檢測:心電圖記錄紙上橫向坐標可以檢測各波的寬度,即時間。1·0MM的距離等於0·04S。在心電圖上檢測心率時,只需測量一個P-P(或R-R)間期的秒數即可得出心率數。計算公式:HR=60/P-P(或R-R)。
2、各波段振幅檢測:心電圖記錄紙上的縱向坐標可以檢測各波的振幅。1·0MM的振幅相當於 0·1MV的電壓。
3、平均心電軸:心電軸是指左、右心室除極的最大的綜合向量。代表這段時間內心室除極的平均電勢方向和大小,是空間性的。通常採用的檢測方法有(1) 目測法:是一種較簡單而粗略的大致測量方法。通常利用Ⅰ或Ⅲ 導聯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來判定心電軸是否有偏移。(2) 振幅法(作圖法)(3) 查表法
❽ 如何測量心率
心率的測量有好幾種方法,對於正常人來說,可以用數脈搏的方法測量心率,就是按著手腕處的動脈,看著表數脈搏,要數夠1min,這個時候數出來的數值就是心率。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用電子血壓計,一方面可以測量血壓,同時也可以顯示出心率是多少。
數脈搏或電子血壓計上顯示的心率並不能完全代替實際的心率,比如有房顫或早搏等情況,心率測出來就會有誤差。要准確測量心率還是應該找專業的醫生聽心臟,或者做心電圖等明確心率是多少,要觀察心率的整體狀況,可以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來完成。
(8)心電圖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脈搏測量部位:凡淺表、靠近骨骼的大動脈均可測量脈搏。最常選用橈動脈(手腕處拇指側),其次為顳動脈、頸動脈、肱動脈、足背動脈等。
2、脈搏測量(以橈動脈為例):被測者取舒適卧位,檢查者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端按於被測者手腕內側橈動脈處,手指壓力以清楚觸到脈搏為宜。一般正常脈搏測半分鍾,再乘2為每分鍾脈搏的次數。異常脈搏至少要測一分鍾。如脈搏細弱觸不清時,可用聽診器聽心率計數。
3、脈搏正常值:正常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為每分鍾60~100次,老年人每分鍾55~60次;兒童每分鍾約90次;新生兒可達每分鍾140次,脈搏跳動應均勻規則有力。
❾ 心電圖檢查的原理是什麼
心臟在收縮與舒張時,有微小的生物電產生,心電圖機正是從身體表面不同部位探測這種電位變化並記錄下來。
將金屬小板的電極放在身體上兩點,再用導線連接到心電圖描記器中電流計的兩端,就可構成電路進行描記。一般在作心電圖時常規記錄Ⅰ、Ⅱ、Ⅲ、aVR、aVL、arVF、V1~V6共12個導聯的心電圖,根據各個導聯中的波形改變來了解心臟是否有病變,如心肌肥厚、早搏、心動過速或過緩、傳導阻滯、心臟供血不足、心肌壞死等等。
心電圖檢查時要求患者安靜並平卧,通常描記四肢及胸前共12導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心肌梗死時,需加做右胸及左後側(V7~8)導聯。有時在患者安靜狀態下不易發現一些改變,可以通過讓患者作適當運動後進行及時描記的方法來發現這些問題,這就是心電圖運動試驗。
①運動試驗。
運動試驗的方法包括雙倍二階梯運動試驗(現已少用)、蹬車運動試驗和活動平板運動試驗3種。通過運動試驗可誘發心電圖異常(缺血性改變)或心絞痛,或誘發某些類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已有明確心絞痛及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宜行運動試驗,以免使病情惡化。
②動態心電監測。
動態心電監測又稱Holter監測,是一種在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情況下,長時間連續記錄心電圖的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心律失常,還可用於檢測心肌缺血性ST段改變。
患者在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時應注意:維持原有的活動規律;仔細記錄活動內容和時間;詳細記錄症狀的特點及發作時間;勿進入強磁場或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