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查血的哪個指數是查有無癌症的或者怎樣檢查是否有癌症
流鼻血原因很多,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缺乏也有可能,如果你是說白話的,有吸煙史及家族史,年齡大的話,可以懷疑鼻咽癌,血液檢查中腫瘤標志物的檢查有一定意義。
腫瘤標志物:
EB病毒血清學檢測:常用的EB病毒殼抗原抗體A(IgA/VCA)檢測是常規的篩選項目;EB病毒的IgA/EA比IgA/VCA抗體對鼻咽癌的診斷更具有特異性;EB病毒特異性DNA酶的單抗(EDAb)可以實現早期檢測鼻咽癌。IgA/EA、IgA/VCA及EDAb三項中任何一個或兩個指標陽性,或其中一個持續升高均視為高危人群,應及早行鼻咽光纖鏡檢查,並取活檢。唾液中EB病毒抗體檢測常用作臨床鼻咽癌診斷的指標之一,血清中IL-4升高、IL-12和IFNγ水平下降與腫瘤患者細胞免疫狀態有關,有助於鼻咽癌早期診斷。
近年來,血清唾液酸(SA)檢測方法快速簡便,敏感性高用於NPC早期檢測及臨床常規檢查。新發展的檢測項目還有潛伏蛋白(LMP-1)、EB編碼的胸苷激酶測定、端粒酶檢測,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患者血清中EB病毒DNA拷貝數,等等,確定EB病毒的感染情況和病毒活動情況,判斷病情,協助診斷。
『貳』 麥冬和丹心草煮水的功效與作用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平肝寧心,滋陰養血,活血止血。
1、麥冬的功效與作用: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中醫認為,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胃、肺、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用於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症。
用於肺胃陰虛之津少口渴、乾咳咯血;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後期熱傷津液、預防高血糖、抗炎、預防血栓等症。服用之後能夠起到很好的止咳、潤肺還有清心、滋陰的作用,對於身體有著很好的保健作用。
2、丹心草的功效與作用:
丹心草的功效是平肝寧心,滋陰養血,活血止血。
臨床上應用丹心草來治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以及精神疾病、牙齦出血,還有月經量多、肝炎、跌打損傷、吐血、失眠、毒蛇咬傷、血管硬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對於高血壓和心臟病,效果相對顯著。丹心草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降低血脂,對於減輕血管硬化甚至延緩,防止血管出現老化,都有很強的作用。
對於治療心血管的疾病,甚至腦血管的疾病,都有很大的益處。
麥冬的食用禁忌:
1、麥冬性寒,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麥冬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適合內熱陰虛者服用,特別是一些出現咳嗽還有津虧者服用。反之,一些脾虛出現的寒濕、水濕等情況,不能夠服用。
在使用麥冬進行調養身體之後一定要進行辨證,否則容易傷害身體健康。
2、麥冬不宜長期服用,尤其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否則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寒,生痰生濕,適得其反。脾胃虛寒、腹瀉、舌苔白膩以及消化不良者最好不要服用。
3、麥冬並非人人適合,脾胃虛寒、感冒的人,最好不要隨便食用麥冬,否則會加重病情。
4、麥冬煮水不宜給小孩服用。小孩的消化系統並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服用麥冬水會對孩子的身體發育造成危害。
『叄』 斑毛,麥冬,水揚酸治脫發嗎今年十歲男孩,局部脫發有六七年了,請問用這種方法能行嗎
這個不建議你使用吧 建議你可議外用一些的米若地兒之類的也可以適當的口服一些的胖氨酸或者是賴氨酸之類的也都是可議的適當的補充一些的維生素吧
『肆』 施賽珠的學術觀點
造血之源,脾腎同治
再障治療,不可忽視脾、腎先天、後天之依賴關系,造血與心、脾、腎有關,與腎尤為密切。必須權衡病情之輕重緩急,運用「急則治標」往往指在伴出血或感染時,應先以積極控制,重用清熱涼血;「緩則治其本」指緩解期補腎填髓,根據陰陽偏勝,採用溫腎益氣補血或滋腎益氣補血及活血止血葯物。溫腎葯物用仙靈脾、補骨脂、肉蓯蓉、鹿角片、鎖陽等,滋腎用菟絲子、女貞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麥冬、黃精;補益氣血用黨參、黃芪、當歸、阿膠等;活血止血用川芎、丹參、茜草、旱蓮草、仙鶴草、三七等。人胎乾粉亦是補血良葯。急性再障及重型再障為了爭取時機、並不排斥西葯、包括加用免疫抑制劑,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重型再障其治癒率、緩解率顯有提高,1988年發表於中西醫結合治療雜志(1988; 6):364)。其中陽虛型再障療效尤為顯著,可能由於陽虛型再障其體內造血幹細胞受損情況較陰虛型為輕;補腎中葯療效亦同樣高於陰虛型,符合中醫「陽虛易治、陰虛難調」之說。現代醫學亦發現補氣葯人參和補腎葯皆能提高造血幹細胞的功能,亦符合再障治療宜脾腎同治的理論。在治療再障中尚主張加用活血化瘀葯,有利於改善造血微環境及異常免疫反應。
造血之源,脾腎同治亦適合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的治療,如採用黃芪、黃精、山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當歸、熟地、首烏之類,由於MDS常伴有痰毒瘀阻,並宜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葯,如白花蛇舌草、丹參、赤芍、雞血藤。有不少病例亦能取得長期的緩解。對於一般缺鐵性貧血,亦常採用脾腎同治,但偏重於補脾益氣生血為主,已證實傳統的四物湯其主要成分含有Fe微量元素.皂礬亦為補血之葯,含有硫酸亞鐵,亦可合用(發表於實用醫學雜志,1988;4(2):24)。
防喘治喘,肺腎同治
哮喘的主因,有寒痰、熱痰之分,而誘因主要是外邪、飲食、情志、勞倦、氣候變化等,現代醫學強調是氣道過敏性炎症,寒痰、熱痰是過敏性炎症導致支氣管痙攣、腫脹、分泌物增多二種不同特徵,哮喘發作時平喘攻邪僅能控制症狀,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時發,正氣必虛,肺氣耗散,累及脾腎,因而發時治肺截喘,平時肺腎同治。採用補腎防喘法預防哮喘季節性發作,秋病夏治,連續五年,顯效率達60~75%以上,發表於中醫雜志(1981;(5):21)及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2;2(2):135~140)。所用葯物根據張景岳扶陽配陰的右歸丸加減,溫陽片由附片、生地、熟地、蓯蓉、仙靈脾、當歸、蒼術、蠶蛹組成(後改稱為補腎防喘片),溫陽片防治支氣管哮喘及其內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曾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
瘀前狀態,貴在防治
在臨床診治中重視各種慢性病瘀關狀態,或伴血瘀兼證,在臨診糖尿病、腎病綜合症、肺心病、心腦血管性疾病中常示有瘀前狀態或血瘀兼證,近幾年來主要從事血瘀證與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的相關性研究,並宏觀上採用臨床流行病檢測方法,微觀上採用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檢測血漿內皮素、血漿血小板GMP-140、凝血、纖溶(血漿tpA、PaI、TAT 、PAP)及細胞水平凝血/纖溶(外周血單核細胞促凝活性及纖溶活性)的研究,在研究中醫的血瘀證的同時,發現在瘀前狀態已有客觀的理化指標的改變,在許多疾病的瘀前狀態已有微觀性改變,如糖尿病在臨床常見舌淡暗、暗紅或有瘀斑、或見舌下靜脈青紫怒張、或在出現肢體麻木疼痛之前,常常已有無形之瘀;腎病綜合症時高凝狀態,實際上是一種瘀前狀態,已表現有微觀毛細血管病理性改變、血液流動、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凝血、纖溶等異常微觀性改變,並從體外葯物(黃芪、丹參)研究中發現中葯活血化瘀或益氣活血葯可影響或改變這種狀態,與內經「上工治病,治未病」的思想吻合,提示對易患瘀證或瘀前狀態的慢性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或伴有血管性病理改變的疾病可用活血葯或益氣活血葯進行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發表於中醫雜志,1996;37(4):239、中醫雜志,1997;38(4):23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6):344)
中醫診治中臨床流行病學方法應用
臨床醫生受傳統醫學模式診治疾病影響較深、中醫診治強調整體、但往往在個體中進行,對群體研究較少,尤其是有經驗化的傾向,缺乏具體檢測標准中的量化、評價療效時的標准、選擇研究對象時隨機、以及病例對照研究等。臨床流行病學就是強調防病治病需求走向群體、臨床觀察必須整體綜合去判斷,用客觀科學研究方法去研究疾病。在國內較早採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四診及臨床研究。舌診是最常用的望診手段,尤其觀察有無瘀證情況時亦為重要,為了證實瘀血在癌證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發病機理中的重要地位,分別對200例癌證及糖尿病患者舌下脈異常進行病例對照研究,進行1:1配以研究(發表於現代中醫1991;3:1)。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瘀血發生率及糖尿病並發症易患因素調查、致瘀因素臨床評估、糖尿病血瘀證與肥胖、虛證等相關性研究(分別發表於中醫雜志,1994;35(2):106、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8;10(2):73、現代中醫,1993;2期等)。並對糖皮質激素應用引起的陰虛證進行了葯物流行病學調查,採用陰虛證發生率和病例對照研究,提示陰虛證發生率為48.3%,陰虛證發生率隨激素劑量增加而增加,與激素不良反應有關聯,建議糖皮質激素誘發的陰虛證,可採用養陰、清熱、瀉火來消除激素所誘致的副反應和陰虛證(發表於現代中醫,1992;5(4);152及葯物流行病學雜志,1993;2(2):65)。
『伍』 我的兒子今年5歲,總是胃疼,想請教有沒有好的檢測方法,不是胃鏡的
病因見胃痛
方法一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連須蔥頭30克,生薑15克,共搗爛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葯袋冷即更換。每天2次,每次30分鍾,或以疼痛緩解為度。
方法二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舒樂熱熨劑(有售)熱熨胃脘部。使用時只需撕去外層包裝,稍加搓揉即自行發熱,24-36小時內持續保持50℃左右的溫度。發熱後馬上貼於疼痛最明顯處熱熨。每天用1袋,連用5天為1個療程。
方法三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適量生蘿卜、生薑搗爛去汁,加生香附粗末15克,噴酒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葯袋冷即更換。每天1-2次,每次30分鍾左右。
方法四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生薑、蔥、橘皮搗碎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葯袋冷則更換。每天l-2次,每次30分鍾左右。
方法五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生薑、水菖蒲根打碎;加陳酒精、青鹽同炒燙,裝入布袋,熨胃脘部,葯袋冷則更換。每天1-2次,每次30分鍾左右。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部近劍突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常兼見納差、噯氣、呃逆、腹脹、嘔惡,甚至嘔血、黑便等症狀。多見於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等疾患。近10多年來,在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以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為主,輔以一些黏膜保護劑,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內使潰瘍癒合等方面有較好療效,但仍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大約有5%~10%的病人經多個療程重復治療後,潰瘍仍不能完全癒合,與潰瘍並存的胃竇炎仍持續存在,已癒合的潰瘍在數月內容易復發,即使維持半年的治療,仍有25%~30%的病人在10年內復發。另外,長期服用上述葯物,會出現頭痛、口渴、反應遲鈍等副作用,因胃酸過度抑制還可出現上腹疼痛、脹氣、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因此,如何利用中醫葯提高治癒率,減少復發率和副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醫院院長陳寶貴主任醫師,在脾胃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我們有幸拜師、待診於陳寶貴主任醫師,現將其治療胃脘痛的八種法則和臨床用葯思路介紹如下:
一、疏肝和胃法
葉天士雲:「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臨床症見:胃脘脹痛,以脹為主,或攻竄兩脅,或胃脘痞滿,惱怒生氣則發作或加重,噯氣得舒,胸悶嘆息,納呆腹脹,排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為主,葯用柴胡、芍葯、川芎、香附、陳皮、枳殼、甘草。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長於舒展氣機,疏解郁結,此外柴胡在方中還具有引諸葯入肝之長;枳殼行氣導滯,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胃,導壅滯;柴胡配柔肝緩急之芍葯,調肝護陰,剛柔相濟,相輔相成,既除芍葯之膩,又緩解柴胡之燥,體用兼顧,互為制約;芍葯合甘草,緩急舒攣,止痛和中;香附、陳皮行氣疏肝理脾;川芎為血中氣葯,善於行散開郁止痛,上述諸葯共成疏肝和胃之劑。
臨床若見肝鬱化火,氣火上逆,則兼有頭痛頭脹,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症,可加丹皮、川連、左金丸;脹痛甚加元胡、沉香、鬱金;噯氣頻作加旋覆代赭湯;腹中脹滿加厚朴、檳榔;胸中痞悶加佛手、香元、砂仁、栝樓等。
二、養陰益胃法
胃痛日久,郁熱傷陰,胃失濡養,漸致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嘈雜噯氣,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剝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紋,脈小弦或細數。治以養陰益胃,方用益胃湯合芍葯甘草湯加減,葯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葯、甘草。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返酸,可加左金丸;陰虛嘔惡可加竹茹、蘆根、半夏;胃酸減少可加烏梅、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檳榔、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病日久不愈,漸使脾胃陽氣虛弱,陽虛生寒,胃絡失溫;或脾胃素虛,均可致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慾不振,呃逆噯氣,脘腹脹滿,面色無華,四肢無力,日久消瘦,大便稀溏,手足發冷,畏寒,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無力。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加減,葯用炙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佛手;大便稀加藿香、山葯、肉豆蔻;食慾差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煅瓦楞、蘇葉。
四、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導致胃脘疼痛。臨床症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吐後痛減,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弦滑。治以消食導滯,開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減,葯用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合用,消肉、酒、麥、面諸積;半夏、陳皮既有辛散開結之效,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連翹辛涼開結,解郁熱。諸葯共成化滯開胃之劑,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加枳殼、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五、泄熱清胃法
肝氣郁結,日久化熱,邪熱犯胃,而致胃痛。臨床症見胃脘灼痛,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脈弦數。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方中青皮、陳皮、丹皮、梔子並用,以增苦降泄熱、涼血安胃之功;稍佐吳茱萸,取其辛散開郁之效,堪合辛開苦降並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意,既防熱郁大傷胃陰,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可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還是脾胃功能失調,濕邪內生,作為病理產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濕郁型胃脘痛臨床症見:胃脘隱隱作痛,纏綿不愈,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還可兼見倦怠身重,肢節重痛,大便溏薄,頭重如裹,舌淡苔膩,脈沉細或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方用二陳湯加味,葯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厚朴、藿香等。方中用蒼術、川芎、茯苓芳化苦燥,淡滲並用,增藿香之芳化開提,增陳皮、半夏、厚朴之苦燥降濁健胃,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可加車前草、茵陳、黃連等。
七、化瘀調胃法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故脾胃之病,易傷氣及血,入胃絡而致血瘀。臨床症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固定持續,晝輕夜重,經久不愈,甚或嘔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方用桃紅建中湯,葯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飴糖、甘草等。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白芍益陰血,炙甘草甘溫益氣,與飴糖益氣、生薑溫胃、大棗補脾相合,溫中益肝滋脾,升騰中焦生發之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葯合用,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化瘀之功,使脾氣得運,氣血得暢,胃氣因和,胃絡得養,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加雞內金、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幹,入肺胃經,走血分,富有黏性,止血消腫,斂瘡生肌,不僅能止血散瘀,通絡緩痛,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症,促進胃黏膜潰瘍之癒合,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常伍用雲南白葯內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中醫認為「心腦相通」。《吳醫匯講》提出「胃之權在心」,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素問·脈解篇》說:「陽明絡屬心」,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包括腦血管病後)可影響脾胃功能,使痰濁困脾,出現納呆、胃脘脹滿隱痛、便溏等症狀,而脾胃功能的失調亦可影響心神。陳師認為,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對於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理論,運用開竅醒胃法,自擬開竅醒胃湯,配合自製的具有益腎活血、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葯用葛根、半夏、陳皮、膽星、枳殼、茯苓、菖蒲、遠志、桃仁、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症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在用葯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一直強調「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審病辨證,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症狀,要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和結合現代研究成果,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葯療效。脾主健運,其性升清,為陰臟,喜燥惡濕,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其氣主降,為陽臟,喜潤惡燥,病多從熱化。脾胃受病,升降失司,寒熱失調,運化失職,則見濕邪困阻,濕熱蘊結,痰食交結,在臨床上出現胃脘痛脹、痞滿嘈雜、泛酸等症。陳師強調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治療目的重在恢復脾胃功能,使陰陽相合,升降相因,潤燥相濟。
(1)調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並見,症見噯氣嘔惡、少腹脹墜、大便溏泄,甚則脫肛,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朴等。
(2)兼顧活血和絡:胃病初病多在氣,久病入絡,此為常理,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二味血分葯物,如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糜爛出血,使胃壁組織缺氧,營養障礙。中醫學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葯少佐血葯,有利於改善胃壁供血狀況,促進康復。
(3)消補並用,潤燥相宜,動靜結合:把握補脾不滯氣,如黃芪配陳皮、白術配枳殼;因胃燥脾濕並現,要養胃不助濕,用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葯物時,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對於虛寒相兼、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山葯、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也要權衡輕重緩急,體現了用葯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在葯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陳皮等;益胃常選石斛、玉竹、沙參等;養胃常用麥冬、佛手、藿香等;清胃常用青皮、丹皮、黃連等;溫胃常用桂枝、吳茱萸、細辛等;健胃常用白術、茯苓、山葯、蒼術等;開胃常用砂仁、厚朴、草蔻等。
3.陳師還十分強調「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體體現於臨床,一方面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等的偏盛偏衰,以葯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另一方面,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一的特點,用葯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陳寶貴老師指出,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但是通補兼施、升降同調、潤燥兼顧、寒熱並用以及氣血同治、動靜結合等乃是應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男,45歲,2002年3月12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發作15年,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經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1個月來,又因受涼而復發。症見胃脘脹滿刺痛,痛有定處,陣發性加劇,痛無規律,痛得溫而減,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稍溏,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此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健運失司,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瘀血內結,治宜溫中補虛,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建中湯加味。葯用:桃仁10g、紅花10g、桂枝10g、白芍20g、生薑3片、大棗5枚、飴糖30g、炙甘草6g、雞內金10g、焦三仙各10g。7劑後胃脘疼痛明顯減輕,納食增多,精神轉佳。原方再進7劑,諸症明顯好轉,舌質紅潤。效不更方,調治半個月,服葯15劑,胃脘痛完全消失。經纖維胃鏡復查,病已治癒。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典型病例二
劉某,男,75歲,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胃脘脹滿隱痛,偶有呃逆,曾多方治療,無明顯療效。一年前曾患腦梗塞,診見舌質暗,苔薄白,脈弦滑。患者病屬腦中風後,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佐以活血,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葯用葛根20g、菖蒲20g、砂仁10g、半夏10g、陳皮10g、焦三仙各10g、雞內金10g、萊菔子10g、靈芝5g、桃仁10g、佛手10g、香櫞10g、甘草10g。7劑後口黏明顯減輕,納食稍有增加,仍偶有呃逆,於上方加連翹15g、鬱金10g以增加行氣散結之效,7劑後症狀明顯好轉,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納食正常,無口黏、呃逆等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繼服7劑後,同時服用自製回神丹顆粒劑,至今未復發。
『陸』 麥冬可以解酒嗎
解酒(dispel the effects of alcohol)是使人從醉酒的狀態中醒過來,恢復意識或恢復自製力。 解酒是飲酒前飲用解酒物質,加速乙醛轉化,促進酒精分解,起到節約時間和減小乙醇對人體危害的目的。解酒有三種方式:以氧克醉、以葯克醉、自然醒酒。
中文名
解酒
外文名
dispel the effects of alcohol
解釋
醒酒
作用
縮短酒精體內代謝時間、減小危害
歷史典故
關於解酒方的歷史,宋代竇萍有如下記載。"虞宗有鯖,雲可以醒酒,而不著其造作之法"。"《醴樂志》柘漿折朝酲,言甘蔗汁治酒病也"。"興慶池南有草數叢,葉紫而莖赤,有醉者摘葉臭之,立醒,故謂之醉醒草'醉酒莫過於燒酒醉人者。輕者傷身敗體,重則危及性命。
宋代趙希鴰的記載:"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燙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皮下喉即安。"
清王士雄:"解酒毒,(大醉不醒),枳子煎濃汁灌;人乳和熱黃酒服,外以生熟湯浸其身,則湯化為酒,而人醒矣。"解燒酒毒,蘆菔汁,青蔗漿,隨灌。綠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濃湯灌。大醉不醒,急用熱豆腐遍體貼之,冷即易,以醒為度。外用井水浸其發,並用故帛浸濕,貼於胸隔,仍細細灌之,至蘇為度。"解酒醉:飲酒大醉,沖葛粉食之即解,燒酒醉者,飲糖茶或麻油。糯米炒焦,沖水作茶飲。飢時米即可食。"
元代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之解醒湯:中酒後服之(東垣李明之方,妙絕。其孫李信之傳)。白茯苓(一錢半),白豆蔻仁(半兩),木香(半錢),桔紅(一錢半),蓮花青皮(三分),澤瀉(二錢),神曲(一錢,炒黃),縮砂仁(半兩),葛花(半兩),豬苓(去黑皮,半錢),干生薑(二錢),白術(二錢),人參(一錢)。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二錢半,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疾去矣,不可多食。"
原理
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
酒(乙醇)——乙醛——乙酸 (二氧化碳和水)
CH3CH2OH——C2H4O—— C2H4O2(CO2\H2O)
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肝臟的酶系統中的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
乙醇脫氫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轉化為乙酸,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酒主要成份就是乙醇。酒精就是乙醇,人體內若是具備乙醇脫氫酶,就能使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再經過乙醛脫氫酶的分解,變成乙酸。乙酸對人體沒有危害,然後又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和乙醛對人體危害最大。在人體中,都存在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就比較多。這種乙醛脫氫酶的缺少,使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為乙酸,而是以乙醛繼續留在體內,使人喝酒後產生惡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因此,不善飲酒,酒量在合理標准以下的人,即屬於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對於善飲酒的人,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了乙醛脫氫酶的分解能力,也會發生醉酒。
人是否醉酒,取決於血液中乙醇的濃度。當血液中乙醇濃度在0.05%-0.1%時,人開始朦朧、暢快地微醉;而達到0.3%時,人就會口齒不清,步態蹣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酒醉了;如果達到了0.7%,人就會死亡。 對於乙醇的承受力,人與人的差異很大。這是由於胃腸吸收能力和肝臟的代謝處理能力不同所致。也就造成了人之間的酒量不同,五味子可以保護肝臟,能促進肝臟的解毒過程、保護肝臟免受毒害。酒精在人體的分解代謝有三條途徑:肝臟、皮膚和呼吸系統; 其中約95%通過肝臟的酶系統主要是指P450(單加氧酶)進行氧化代謝。
『柒』 hiv核酸檢測是艾滋病檢測裡面最好的方法嗎,哪裡有這個
不是最好的方法,有些時候感染者是測不出核酸的。要查抗體,無手術、大出血,一般人6-8周足以。否則請等三個月。
如果沒有高危(無套XJ)就不用查了,恐多了不好。如果確實高危了,又想補救一下,請按如下方法:
艾滋病病毒暴露後的預防性用葯
(一)工作中發生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如針頭刺傷)後,應請專家進行危險評估,決定是否需要用葯及怎樣用葯。
(二)選擇葯物,齊多夫定(AZT)是已被證明可以減少針頭刺傷後HIV感染的葯物,現已證明AZT加拉米夫定(3TC)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的耐受性很好,一般不會增加預防用葯的毒副作用,這一組合更具合理性。雙汰芝就是含有AZT和3TC兩種葯物的聯合制劑。
(三)確定方案,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推薦方案是至少兩種葯物。如果傷害程度嚴重,應使用AZT+3TC,再加一個蛋白酶抑制劑(PI),這樣的組合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並且可以防止因污染源中的病毒對AZT或/和3TC耐葯而發生的治療失敗。在我國因獲準的葯物品種有限,目前可採用的基本用葯方案是單用雙汰芝,強化用葯方案是用雙汰芝,同時合並使用蛋白酶抑制劑佳息患(茚地那韋)。處方如下:
1、 基本用葯方案
兩種逆轉錄酶抑制劑,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服用28天。如雙汰芝(AZT與3TC聯合制劑)300 mg/次,每日2次,用葯時間為連續服用28天(或參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抗病毒治療指導方案)。本程序適用於輕度低危暴露。
2、 強化用葯方案
基本用葯加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韋。均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服用28天。本方案適用於嚴重暴露。
(四)用葯時間及注意事項
1、 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開始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發生後1~2小時之內。動物實驗顯示,預防用葯的時間推遲至24~36小時之後將無預防作用。不過,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仍推薦,高危的職業性暴露後1~2周仍應該給予預防用葯。劑量同前。用葯一般為四周。
2、 育齡婦女使用AZT作為預防用葯期間應避免或終止妊娠。動物實驗表明AZT可使懷孕的小鼠增加癌症的危險。在妊娠期間服用3TC和佳息患的安全性報告很少。
3、 每種葯的詳細用法和注意事項見葯品說明書或咨詢有關專家
每天都上演很多高危事件,而高危剛剛過後,人們都會後悔不已。接下來能做啥,疾控中心的大傻子醫生可能告訴你,等3個月!於是還沒等到3個月大家都被恐死了。疾控中心的醫生和一些綜合醫院的醫生很不負責,本身對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人就持有排斥的態度。更不會提出合理的補救方案,就告訴你等死。
其實,如果及時發現自己有高危行為,並有可能感染的話,應該參照下面的方法:
在懷疑自己有可能被艾滋病感染後的24小時~72小時內,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一)局部處理
1、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傷口或沾污的皮膚。若發生粘膜暴露,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
2、若伴有皮膚破損,則應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
(二)預防性用葯
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對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人員實施預防性用葯。
1、預防性用葯分為基本用葯程序和強化用葯程序,由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技術小組根據職業暴露情況確定。
2、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可以不使用預防性用葯;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使用基本用葯程序;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三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或者重度時,使用強化用葯程序;暴露級別與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不明時,可以使用基本用葯程序。
3、預防性用葯應當在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後盡早使用(最好在1-2小時內實施)。對於感染危險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間隔時間很長也應考慮使用預防性用葯。預防性治療用葯時間應持續4周。
4、用葯後,若證實暴露源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則應立即中斷治療。用葯期間若出現毒副作用,應在專家的指導下,減少劑量或更換葯物種類,並詳細記錄葯物毒副反應情況。
5、預防性用葯期間,應避免懷孕,妊娠3個月內者建議終止妊娠。
6、預防性治療期間和服葯兩周後應進行全血和肝、腎功能檢測。
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緊急處理措施
2010-12-07 18:55:19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整理
絕密:名師+真題=通過檢驗資格考試
堅持預防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措施。現已證明,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是存在的,但是發生率很低,這取決於暴露的性質、接觸病毒的多少等諸多因素。及時
堅持預防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措施。現已證明,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是存在的,但是發生率很低,這取決於暴露的性質、接觸病毒的多少等諸多因素。及時聯合使用2至3種抗-HIV葯物,可以明顯降低實驗室和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
一、職業暴露是指實驗室、醫護、預防保健人員以及有關的監管工作人員,在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它銳器刺破皮膚,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況。
上述人員職業暴露後,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但實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機率是很低的。研究資料表明,醫務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針具刺傷後,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機率為0.33%,粘膜表面暴露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機率為0.09%,無破損皮膚暴露者無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影響針頭刺傷後的危險性因素包括:傷口的深度;有可見的血液從傷口溢出;針頭刺破了靜脈或動脈;污染源來自於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二、艾滋病病毒暴露後緊急局部處理:
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
3、受傷部位的消毒: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0%酒精,0.5%碘伏等)浸泡或塗抹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干凈。
三、暴露後預防性用葯
抗艾滋病病毒葯物的使用,是作為減少HIV職業感染的最後一個環節。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推薦方案是至少兩種葯物。在我國因獲準的葯物品種有限,目前可採用的基本用葯程序是單用雙汰芝(兩種逆轉錄酶抑制劑的聯合制劑),強化用葯程序是用雙汰芝的同時合並使用佳息患(蛋白酶抑制劑)。
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開始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發生後1~2小時之內。預防用葯的時間推遲至24~36小時後將無預防作用。由於上述葯物的毒副作用較大,因此確定使用適應症非常嚴格。
數據分析表明,醫護人員對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病人從事醫療和實驗檢測活動是比較安全的。執行嚴格的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醫護及檢驗等人員的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當不慎受到暴露後,除立即進行局部處理外,還應及時報告,以得到進一步處理和追蹤隨訪。
請盡量不要高危,請幫忙轉發,希望大家都平安! 再次強調沒有高危不用查了!就是因為恐的人多,這個阻斷方案才推廣不了。這方案很多權威不會說出來,但是他們自己要是病毒暴露了,你不讓他們吃葯,他們會殺你全家,哎,希望大家都平安
『捌』 水麥冬酸怎麼去除
摘要 不好意思,剛查了資料說用柱色譜是基本分離操作,水麥冬酸是不飽和酸。
『玖』 血脂多少算正常
一般來說,總膽固醇:2.8~5.17mmol/L;甘油三酯:0.56~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0.96~1.15mmol/L,女性,0.90~1.5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3.1mmol/L。
這些年來血脂高的現象逐漸的提升,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很多不同因素,可能是因為過於肥胖而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者是因為遺傳因素,衰老因素而導致的,不管如何,在生活中都應該做好全面的預防措施。控制血脂可以選擇中葯茶療偌邁青之茶,有減低血脂的作用,幫助人體更好地控制血脂。
1.人參
葯用其乾燥根,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人參含有多種葯用元素,人參中的人參甙能抑制動物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當高膽固醇血症發生時,能使膽固醇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人參為補虛證之要葯,實證慎用,發熱時不用,防其助火,可佐以涼潤葯麥冬、天冬等。小劑量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起麻痹作用,本品習慣上不與藜蘆同用。
2.決明子
葯用其乾燥成熟的種子。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歸肝、膽、腎三經,具清熱、明目、潤腸之功效。決明子含蒽甙類物質,分解後產生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酸、大黃酚及葡萄糖等。實驗證明,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菌等作用,治療高脂血症有一定療效。注意:有泄瀉與低血壓者慎用決明子制劑。
3.首烏
葯用其乾燥塊根。味苦、甘、澀,性溫,歸肝、腎二經。首烏含豐富的卵磷脂、澱粉等,有助於脂肪運轉。首烏含蒽酯衍生物,主要為大黃酚及大黃瀉素,其次為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能使腸蠕動增強和抑制膽固醇吸收。首烏還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在血清中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膜中,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脂下降可能與首烏有效成分與膽固醇結合有關。首烏配銀杏葉、鉤藤等治療心失眠腦血管病失眠腦血管病失眠腦血管病失眠腦血管病,能消除或改善症狀。首烏對個別病人有腹瀉的副作用。另外,首烏浸出液可能含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