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測量較小長度的工具(儀器)有哪些
長度測量工具 長度測量工具是指將被測長度與已知長度比較,從而得出測量結果的工具,簡稱測量工具。長度測量工具包括量規、量具和量儀。習慣上常把不能指示量值的測量工具稱為量規;把能指示量值,拿在手中使用的測量工具稱為量具;把能指示量值的座式和上置式等測量工具稱為量儀。
最早在機械製造中使用的是一些機械式測量工具,例如角尺、卡鉗等;16世紀,在火炮製造中已開始使用光滑量規;1772年和1805年,英國的瓦特和莫茲利等,先後製造出利用螺紋副原理測長的瓦特千分尺和校準用測長機;19世紀中葉以後,又出現了類似於現代機械式外徑千分尺和游標卡尺的測量工具;19世紀末期,出現了成套量塊。
繼機械測量工具之後出現的是一批光學測量工具。19世紀末,首先出現立式測長儀;20世紀初,出現測長機;到20年代,已經在機械製造中應用投影儀、工具顯微鏡、光學測微儀等進行測量;1928年出現氣動量儀,它是一種適合在大批量生產中使用的測量工具。
電學測量工具是30年代出現的。最初的是利用電感式長度感測器製成的界限量規和輪廓儀;50年代後期,出現了以數字顯示測量結果的坐標測量機;60年代中期,在機械製造中已應用帶有電子計算機輔助測量的坐標測量機;至70年代初,又出現計算機數字控制的齒輪量儀。至此,測量工具進入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階段。
測量工具通常按用途分為通用測量工具、專類測量工具和專用測量工具三類;還可按工作原理分為機械、光學、氣動、電動和光電等類型,這種分類方法是由測量工具的發展歷史形成的。現代很多測量工具已經發展成為同時採用精密機械、光、電等原理,並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測量工具,因此,這種分類方法僅適用於工作原理單一的測量工具。
通用測量工具是指可以測量多種類型工件的長度或角度的測量工具。這類測量工具的品種規格最多,使用也最廣泛,有量塊、角度量塊、多面棱體、正弦規、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多齒分度台、比較儀、激光干涉儀、工具顯微鏡、三坐標測量機等。
專類測量工具是指用於測量某種幾何參數、形狀和位置誤差等的測量工具。主要有直線度和平面度測量工具,如直尺、平尺、平晶水平儀、自準直儀等;表面粗糙度測量工具,如表面粗糙度樣塊、光切顯微鏡、干涉顯微鏡和表面粗糙度測量儀等;圓度和圓柱度測量工具,如圓度儀、圓柱度測量儀等;齒輪測量工具,常見的有齒輪綜合檢查儀、漸開線測量儀、周節測量儀、導程儀等;螺紋測量工具等。
專用測量工具是指僅適用於測量某特定工件的尺寸、表面粗糙度、形狀和位置誤差等的測量工具。常見的有自動檢驗機、自動分選機、單尺寸和多尺寸檢驗裝置等。
長度測量工具的組成結構主要有已知長度、定位瞄準、放大細分和顯示記錄等部分。量規基本上只有已知長度部分。在一些量具、量儀中,這幾部分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有的放大細分和顯示實際上是一個部分,例如百分表類測量工具;有的瞄準、放大細分和顯示等部分是一個部件,例如讀數顯微鏡等。
定位瞄準部分是用於確定被測長度與已知長度的相對位置,使兩者能正確地比較,從而得到准確的量值的機構。有接觸式和不接觸式兩種定位瞄準方法。
放大細分部分是把已知長度中的最小單位長度放大細分,使之能准確地分辨出已知長度與被測長度的微小差值的機構,主要有機械、光學、氣動、電學和光電等類型。
顯示記錄部分是將測量結果顯示、記錄出來的機構。常見的顯示記錄方法有刻度指示、記錄顯示、數字顯示和圖象顯示等。
設計測量工具,應盡可能遵守阿貝原則。它是德國的阿貝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在長度測量中,被測長度應位於線紋尺刻度中心線的延長線上。按此原則設計的測量工具,由導軌直線度誤差引起的測量誤差是二階誤差,一般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就可以獲得精確的測量結果。
在測量工具設計中也可採用愛賓斯坦平行光學系統,來補償由於導軌誤差引起的測量誤差,或採用電子計算機自動修正由於導軌誤差和被測長度定位不正確等引起的測量誤差。除了阿貝原則外,設計時應考慮的還有測量鏈最短原則、基面統一原則等。
測量工具按檢定規程檢定合格後,方能使用。一般是利用長度標准器檢定,例如用量塊檢定千分尺和卡尺;用標准線紋尺檢定比長儀和測長機等。
利用兩台以上相同精度等級的測量工具相互對比,以確定其精確度。這種方法適用於評定一些精度等級很高的測量工具,例如激光干涉儀、激光干涉比長儀等,因為對於這類高精度的測量工具,沒有合適精度的長度標准器可供檢定之用。
⑵ 我們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可以用什麼作單位
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用cm表示,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用mm表示。
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長度單位,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英文縮寫mm。10毫米相當於1厘米,100毫米相當於1分米,1000毫米相當於1米(此即為毫的字義)。
(2)測量尺寸比較短的方法擴展閱讀:
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幾何量計量又稱長度計量,是我國起步比較早,發展比較快,技術比較成熟的一項科學。我國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有養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計量測試技術就是這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計量學中的幾何量計量更有養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商代,我國即開始有象牙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己有互換性產生的萌芽,這從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出土的箭族的弩機己得到證實。公元1600年前後,我國就開始發展長度和計時計量。而長度計量即幾何量計量的基木單位就是米。
參考資料:網路-厘米
網路-毫米
⑶ 比較線段的長短的方法有兩種( )( )
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如下:
1、度量比較法。
量得兩條線段的長度,比較大小。
2、疊合比較法。
將兩條線段重疊在一起,兩條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落在另一條線段內的線段較短。
(3)測量尺寸比較短的方法擴展閱讀
刻度尺使用前
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損,如已磨損則應重選一個刻度值作為測量的起點。
其次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即量程)。原則上測長度要求一次測量,如果測量范圍小於實際長度,勢必要移動刻度尺測量若干次,則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最後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最小刻度代表的長度值不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確程度,而且還涉及到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從實際測量要求出發兼顧選擇。
⑷ 所測的長度很短,尺子的最小刻度不夠時可採用什麼方法測量
一般尺子是1mm刻度,若小於此尺寸,可用游標卡尺或千分尺測量,這些量具的刻度精度很精確(在0.01-0.02mm以內).
⑸ 有什麼工具可以幫我量尺寸
短的可以用鋼捲尺量,長的就要用皮尺量。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用(毫米)作單位。人們通常認為以厘米為計量單位測量長度的尺子就是米尺。米尺類型有以下幾種:
1、米尺木製或塑料制,只有一米的量度長度,不可曲,圖為物理米尺,教學用。
2、皮尺塑料等材料制,一米到兩米不等,可曲,用於裁衣,也可用於體育教學(跳遠、擲鉛球時測量長度)3、捲尺金屬等材料制,3-5米不等,一定程度可曲,用於裝修等工程,也可用於日常生活。(5)測量尺寸比較短的方法擴展閱讀使用前做到三看:1、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損,如已磨損則應重選一個刻度值作為測量的起點。2、其次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即量程)。原則上測長度要求一次測量,如果測量范圍小於實際長度,勢必要移動刻度尺測量若干次,則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3、最後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最小刻度代表的長度值不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確程度,而且還涉及到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從實際測量要求出發兼顧選擇。
⑹ 沒尺怎麼測量尺寸
用記米輪測量
可以使用一個記米輪在被測物上滾動,通過計數器把滾動的圈數記下,最後通過計算得出整個被測物體的長度。優點是設備成本低廉,初期測量准確。缺點:當連續使用超過一個星期後,由於滾輪的磨損,打滑都會造成精度的下降,當使用超過一個月後,精度就會變得不可考量。
(6)測量尺寸比較短的方法擴展閱讀:
1,用激光記米器測量
當物體的長度超過5米後,如果使用常規的捲尺或直尺,記米輪測量法就會產生累積誤差,這種誤差會隨著計量長度的增加而變大,這時候,就可引入一種新型的激光記米方式,它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機械式計米器或編碼器。
由激光測長儀器(測速測長儀)垂直照射到被測物表面來,採用光學多普勒測量原理,不接觸被測物表面即可非常精確的測量速度長度,
2,特殊方法測量
用累積法(測多算少)測微小長度,如細銅絲直徑、紙張厚度;用轉換法(卡測法)測量硬幣、乒乓球直徑、圓錐體高度;用化曲為直法測量地圖上的鐵路長度、圓的周長。
⑺ 尺寸的測量方法是什麼
准備工具:一把皮尺或軟尺。測量時盡量保持身上的穿著單薄,不要穿太多以及太厚的衣服,以免產生太大的誤差,最好能找到第二個人幫忙測量,提高准確性。
測量方法水準測量原理
從驗潮站的高程零點,用水準測量的方法測定設立於驗潮站附近由國家設計里的水準原點的高程,作為全國高程式控制制網的起點。我國水準原點設立在山東青島市。從國家水準原點出發,用一、二、三、四等水準測量測定布設在全國范圍內的各等水準點。
一、二等水準測量稱為精密水準測量,為全國高程式控制制網的骨幹,三、四等水準網遍布全國各地,以上總稱為國家水準點。
在國家水準點的基礎的上,為每項工程建設而進行工程水準測量或為地形圖測繪而進行圖根水準測量,同城為普通水準測量。
水準測量的原理是利用水準儀提供的水平視線,在豎立在欲測定高差的兩點上的水準尺上讀數,根據讀數計算高差。
⑻ 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的方法,常用的有哪
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如下:
1、度量比較法。
量得兩條線段的長度,比較大小。
2、疊合比較法。
將兩條線段重疊在一起,兩條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落在另一條線段內的線段較短。
二、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長度的單位換算時,小單位變大單位用乘法,大單位換小單位用除法。
(8)測量尺寸比較短的方法擴展閱讀
一、正確使用刻度尺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使用時要注意:
1、尺子要沿著所測長度放,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2、不利用磨損的零刻度線,如因零刻線磨損而取另一整刻度線為零刻線的,切莫忘記最後讀數中減掉所取代零刻線的刻度值。
3、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4、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二、正確記錄測量值。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1、只寫數字而無單位的記錄無意義。
2、讀數時,要估讀到刻度尺分度。
3、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誤差不能避免,能盡量減小,錯誤能夠避免是不該發生的。
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另外,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也可以減小誤差。
⑼ 如何量衣服尺寸
衣服尺寸測量方法:
1.胸圍(bust)尺寸:
保持正立姿勢,雙肩自然垂下時,從您的腋窩下環繞您的胸前,以BP點(即乳點bustpoint)為測點,用軟皮尺水平測量胸部最豐滿處一周,即為胸圍尺寸,請注意,必須保證測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
2.腰圍(waist)尺寸:
保持正立姿勢,量取腰部最細處(肘關節與腰部重合點為測點)用軟皮尺水平測量的周長。
3.臀圍尺寸:
保持正立姿勢,雙腿合攏,環繞臀部,量出最豐滿點的周長,請注意保證的測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
4.肩寬尺寸:
保持正立姿勢,雙肩自然垂下時,自肩的一端經後頸點,至肩的另一端的距離,即為肩寬尺寸。
5.衣長尺寸:
從後側頸點(肩線與領子)的接縫處,到上衣下擺或裙裝裙擺線的直線距離,請注意尺一定要垂直於地面。
6.袖長尺寸:
將手臂伸直,從肩頭經肘點到尺骨下端(手腕)的直線距離。
7.裙長尺寸:
自側體腰線到裙擺的長度。
註:裙子的長度要根據款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變化,但對自身腿形不是很滿意的女士,建議不要選擇長度太短的裙子。
8.褲長尺寸:
自側體腰線到褲腳口的長度。
註:不同款式的褲子,有不同的長短尺寸,在選擇褲子時,一定要區分九分褲和長褲的尺寸,九分褲的尺寸只到腳踝。
●如果測量工具是捲尺,那麼可以按照上面的測量方式進行,然後直接讀取您的尺寸就好。
●如果沒有捲尺,可以先用毛線或者其它的線型的工具先測,將節點的地方做上標記,然後用直尺測量線的長度,這樣也可以量出需要的衣服的大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