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諸葛亮與高祖的用人方法哪裡不同

諸葛亮與高祖的用人方法哪裡不同

發布時間:2022-01-11 03:13:09

Ⅰ 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葉羅麗魔法,揭開神秘的面紗

Ⅱ 劉備跟諸葛亮哪個會用人

劉備更會用人。
諸葛亮自己有才能,但在用人上問題極大,所以才造就了蜀國缺乏人才的局面。
對於諸葛亮,我們總是接受他的正面形象的一面,這樣來評價他,我們一時不易接受。我們正是要透過世俗的觀點來看到更為深刻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深刻起來。
劉備是明君,諸葛亮是賢相,這一對明君賢相的典型形象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恆的價值和魅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明君賢相為什麼最後不能統一全國,重續漢祚呢?為什麼只能讓後人空自嘆嗟呢?杜甫詩雲:「出師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汨滿襟。」在惋惜和悲哀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多一些理性思考?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人材,而且是傑出的人材。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以前,戎馬半生,沒有掙得落腳之地,茌遇到諸葛亮之後,就能破曹操,駐荊州,取西川,建國號,其作用自然非同小可。然而,諸葛亮似乎總是一人在支撐大局,其手下也就是劉、關、張、趙幾員大將,講老實話,就是這幾員大將給人的感覺也是勇氣大於才能,這與曹操手下的謀士成群,猛將如雲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難道真的是諸葛亮時運不濟,不能像曹操那樣 「巧遇」人材嗎?看來並不是這種情況。正所謂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諸葛亮有過許多人材,只是他不善於使用而已。因此,諸葛亮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材。我們謹舉魏延和馬謖的例子來說明。
魏延,字文長,義陽 (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國留名,與其說是因為他作戰勇敢,倒不如說是因為他落了個冤死的下場。
魏延是長沙的降將,諸葛亮當初就說他有反骨,在劉備的勸說下才沒有殺他。但這只是小說家的杜撰,歷史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魏延在隨從劉備的南征北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顯露了自己作為一名大將的才華。在劉備定蜀以前,魏延在蜀軍中並無多大名聲。到定蜀後,他的官職僅僅是個「牙門將軍」。但善於識材的劉備看中了他,在劉備稱漢中王時,魏延被破格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按照當時的情況,漢中是重鎮,應當以名將鎮之,大家以為此職非張飛莫民張飛也自以為非己莫屬。結果卻委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下級軍官擔此重任,導致了「一軍盡驚」,使得人們議論紛紛。
劉備也完全明白這種情況,他為了樹立魏延的威望,劉備特意召開群臣大會,讓魏延在會上陳述自己鎮守漢中的方法。劉備問魏延說:「『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魏延的氣魄使三軍折服,魏延也因此樹立了一定的威望。
魏延是否言過其實呢?否!事實證明魏延能堪重任,他有勇有謀,在抗曹北伐的歷次戰斗中,曹操的著名大將張郜、王雙、郭淮等,均為魏延所殺。要知道,這些人是連諸葛亮都畏懼三分的。
到了建興8年 (公元231年),魏延升為西征大將軍,封南鄭侯。此時,魏延在各個方面都已經成熟,完全具備了獨擋一面的能力。那麼,為什麼魏延最終沒有發揮才能,反而以反叛被殺告終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與諸葛亮的性格不合。據說魏延「性矜高」,意思是說魏延有點驕傲,看不上別人,而諸葛亮為人卻是「一生唯謹慎」,對那些富有開拓精神敢冒大險的建議唯於採納,對這樣的人也一貫實行壓制政策。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險的建議,如「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意思是說,魏延總是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人,他要像韓信那樣,從褒中出擊,沿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十天之內可奇襲長安,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魏延的這個建議當時看來應該是十分正確的,遠比諸葛亮步步為營的進攻方法要好,而這一建議也是建立在對敵情、路途、後勤供應諸方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完全有可能實現。況且,即使失敗,也不會動搖北伐的根本,傷亡也不會太大。但如果成功,其意義可想而知。對於這種設想,諸葛亮
「制而不許」,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兩路夾擊進攻中原的設想。每次都是這樣,魏延的積極性不免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因此魏延發些牢騷也是極其正常的。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等等。時間一長,諸葛亮對魏延產生了偏見、成見。這可就犯了大忌。
其次是遭受了小人的讒言。在諸葛亮己經對他有成見、不信任他的情況下,最容易被人讒毀。而讒毀他的人與他又有極大的矛盾,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人與諸葛亮關系密切,最後又手握大權。此人便是楊儀。《費偉傳》上稱魏延、楊儀二人「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魏延傳》上更形容二人「有如水火」。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中一病不起,自知命不長久,便背著魏延秘密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諱、護軍姜維等商量退軍節度問題,作出了「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不從命,軍便自發」的決定。諸葛亮這樣安排退軍,魏延不明真相,不服楊儀,不接受其指揮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果然,諸葛亮死後,楊儀採取了「秘不發喪」的措施,當費神去探聽魏延的意見時,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親府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如果向魏延解釋諸葛亮的意思,魏延未必就不聽指揮。結果是魏延與楊儀開戰,使蜀軍亂作一團。
在戰略上誰是誰非另當別論,但由於楊儀護送著諸葛亮的遺體,又拿著尚方寶劍,自然成了「正義」的化身。於是魏延便成了反賊。如果看看楊儀對魏延的態度和日後的作為也許就不難明白楊儀假公濟私和實現個人野心的企圖了。
當馬岱將魏延的人頭送給楊儀時,楊儀用腳踏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直到 「夷延三族」,才解了個人心頭之恨。如果是 「公仇」,何來這樣的意氣。楊儀殺了魏延,到了成都,「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誰知只得了一個「中軍師」的不大不小的官,於是怒於聲,竟然十分悔恨地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這哪
里有一點忠於國家的影子!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因一時沖動而忘了大局,是不應該的。但我們在這里不是考慮論功行賞或是按律處罰的問題,而是說魏延完全可以不 「反」,不聽楊儀的話是不是 「反」,還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魏延不是被殺,而是打了勝仗再回成都,向劉禪交差,情形會怎樣呢?問題在於諸葛亮沒有安排好。豈止是沒有安排好這一件事,整個魏延就沒有用好,魏延認為自己在諸葛亮的手下是 「不能盡才」,可謂切中要害。
從馬謖的被斬更可以看出諸葛亮用人的問題。我們在看「諸葛亮揮汨斬馬謖」一節的時候,往往只看到諸葛亮執法如山而又極重情義的一面,更為他的自貶三級的自責精神所感動,卻很少想到他是不是可以不殺馬謖,馬謖初犯是不是本來就不應該斬,是不是可以讓馬謖戴罪立功,是不是有可能將馬謖培養成具有實際戰斗經驗的大將。
揚長避短是用人的要訣,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馬謖其人的長處在於參謀,而不是獨擋一面地指揮實際作戰。對出謀略,諸葛亮也十分欣賞,有時倆人一談就是一個通宵。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大兵南征,就是因採用了馬謖的建議而七擒孟獲、安定西南的。對於馬謖的缺點,劉備看得最為清楚,劉備臨死時,就曾諄諄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劉備當時駐兵永安,他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安排後事,並專門提出了馬謖的問題,可見劉備在用人上的眼光要比諸葛亮強得多。但諸葛亮偏偏忘記了這一點,專門用其所短。
如果諸葛亮不忘劉備的囑咐,以馬謖為「參軍」,不把馬謖推到主將的位置上,馬謖的確可以才盡其長,發揮好自己的參謀作用。真是天才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放著魏延、吳懿等富有戰斗經驗的老將不用,卻偏偏 "違眾拔謖",讓馬謖當了北伐的先鋒官。這真是棄馬謖之長而用其短,結果是「失街亭」。
彷彿諸葛亮是沒有錯的,三國時期只有「空營計」而無「空城記」,後人為了替諸葛亮遮醜,生生編出一個「空城計」來,盛贊諸葛亮的智謀。其實,即使真的有「空城記」,那諸葛亮也是 「事後諸葛亮」了。
「揮淚斬馬謖」的關鍵問題是,馬謖初次為主將,失了街亭,確實應負軍責,但一定要殺頭嗎?因為導致馬謖失敗的主因並不完全在馬謖本身,而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打了一次敗仗就要殺頭,當時許多重要官員都不贊成。是殺馬謖還是讓其戴罪立功,爭論相當激烈,蔣琬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琬提出的戴罪立功的方法,在當時是合適的。然而,諸葛亮又一次違背了眾人的意見,殺了馬謖。諸葛亮殺馬謖時是「揮淚」的,其實,他是否 「揮淚」是另一回事,關鍵是十萬大軍也流了淚:「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為什麼,就是因為大軍愛戴馬謖,為馬謖之死感到惋借。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一個人,能起到「嚴明軍紀」的作用嗎?能起到震懾軍心的作用嗎?是不是有點讓三軍寒心呢?
其實,對諸葛亮殺馬謖這件事,歷代都有不同看法。晉人習鑿齒意見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也。」這話說得可謂入木三分!
馬謖被殺時,年僅三十八歲。在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將中,馬謖可稱得上極為難得的人才。然而,尚未嶄露頭角,就死於非命,實在可惜!
此前,諸葛亮從未斬殺過大將,馬謖之死似乎成了一種標志,即諸葛亮已經力不從心,已經失去了入蜀前的銳氣。他不能完成先帝託付的事業,似乎已經是註定的了。
人分可變之材與不可變之材,一般說來,讀書人可變而莽大不可變。讀書人因其較好的自覺能力而使自己盡快適應各種角色和環境,當然,個人秉性的底色是很難去掉的,但其良好的適應性會彌補某些個人秉性的不足。莽夫則不同,天生稟賦,極難改變,但這些人往往天分很好,如果使用得當,其效用是其他人才所難以取代的。馬謖是書生,可塑性極強;魏延
是莽夫,雖可塑性較差,但其天分在此,如果使用得當,原可 成為大材。
姜維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但是,後來的實踐證明,姜維將才不如魏延,謀才不如馬謖,其材充其量不過可作偏將軍而已,用這樣的人做國家柱石,豈不危哉!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如果只用諸葛亮一個人,肯定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在一生中選拔使用了許多人材,並十分善於通過使用人材來穩定政治局面,從而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關於這一點,在他進入成都後表現得尤其突出。
建安十九年到二十四年 (公元214一219年)5年間,劉備打敗了劉璋,佔有了成都,取得了漢中,奠定了自己鼎立西南的基礎,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但要想進一步發展,也即是要稱帝,還有很多困難。道理十分簡單,雖然政敵瓦解了,但劉璋在蜀地經營了許多年,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再加上劉璋也是漢家宗室,劉備入蜀又是劉璋請來的,劉璋既撥兵馬,又給糧草,應該說對劉備十分盡心,所以劉備一時間很難收服人。
劉備知道,要想收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與劉璋的舊部搞好關系,通過任用劉璋故舊中有才能的人來獲取劉璋故舊的支持。
劉璋的舊部很多,成份也很復雜,雖然風氣比較腐敗,官吏大多都比較無能,但也並不是沒有人材,劉備對此了解很少。針對這種情況,劉璋的舊部法正,及時提出了意見。他說:「現今主公始創大業,需要收伏人心,許靖的資格很老,與蔡邕、孔融是一輩人,他曾是劉璋的蜀郡太守,您認為他立場不堅定而看不起他,拋棄不用。但是,他的聲譽播流四海。您如果不對他以禮相待,天下之人會說主公不重視賢人。應該加以敬重,以起到造成影響的作用。」(《三國志•蜀書•法正》)法正的及時提醒,可以說正是當時最需要做的地方,使劉備避免了一次很大的失誤。
不久,許靖做了劉備的長史,繼而又被提升為司徒。由於他的資歷老,故舊多,名聲大,在被起用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蜀人對劉備有了好感,連曹操政權中的一些名人,如三公華歆、王朗等人,也不敢對劉備政權小看了。
李嚴是劉璋舊部的著名人物,應該說還是相當有才能的,他當過都令、護軍,在蜀郡很有威望。在劉備攻劉璋時,他臨陣投降劉備,劉備拜他為「裨將軍」,緊接著又任他為「興業將軍」。劉備臨死時,到永安去接受託孤的只有他和諸葛亮兩人。足見劉備對他的器重。至於他以後品行不端,那是後事。在當時任用李嚴,對於穩定蜀郡的人心,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爭取原來核心統治集團成員的支持尤為重要。吳懿、費觀和劉璋是兒女親家的關系,吳懿是劉璋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影響很大,吳懿的妹妹又是劉璋的哥哥劉瑁的妻子,其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將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劉備對他們大加封賞,安排了在劉璋時期還要重要的官職。尤其有意思的是,劉備又打起了結親這張牌,在劉瑁病死,吳懿的妹妹寡居的情況下,劉備就與吳懿的妹妹結了婚。其結果自然是爭取到了這些人的支持。
對劉巴的重用也極富戲劇性。劉巴一直激烈地反對劉備,在劉備取得蜀郡以前,就表示過堅決不與劉備合作。劉巴是荊州人,在曹操大兵南下攻佔荊州時,別人跟著劉備向南逃,而他偏偏掉頭向北投奔了曹操。曹操敗於赤壁之後,荊州六郡又落到了劉備的手裡,劉巴被困在了荊州,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附劉備,劉巴加以拒絕了,並遠跑到交趾 (今廣東、廣西一帶),後來又從交趾往西投靠了劉璋。劉備本來是知道此事的,並對劉巴的態度深表不滿。真是陰差陽錯,劉巴剛到西川,劉璋就滅亡了,劉備怕劉巴遇害,在圍攻成都時,特意下了一道命令:「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劉備最後找到了劉巴,十分高興。劉已在劉備的誠心感召下,終於歸附。劉備立即將他封為「將軍西曹掾」,不幾年又讓他代法正當了尚書令。據說,張飛對劉巴非常敬重,雖然劉巴多次輕慢他,他也不敢發脾氣。當然,這與劉巴的為官清正有關。
對於法正的使用也意味深長。法正是奉命將劉備請接進蜀來的人,劉備戰敗劉璋,應該說他的功勞最大。他本身又富有智計,後來成為劉備集團中僅次於諸葛亮的智囊人物。他對劉備的影響很大,以致諸葛亮在不能阻擋劉備伐吳時想起了法正,慨嘆地說:「如果法孝直 (法正)尚在,必能阻止主公。」在劉備攻下成都後,就封他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但是,法正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缺點,及是打擊報復人往往不計後果,為此他枉殺了好幾個人。狀子告到劉備那裡,劉備感到十分為難,如果撤了法正的職,就會失去左膀右臂,如果懲治他,就無法充分發揮他的作用、怎麼辦呢?劉備審時度勢,沒有懲治他。

Ⅲ 諸葛亮與吳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都是軍師,但諸葛亮是有戰略思想的軍師,也是有傑出政治才能的人物,吳用就只是出謀劃策的軍師.

Ⅳ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

諸葛亮「用人之道」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不僅謀略過人,在選人、用人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善於從人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來考察識別人才。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人們是用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對大是大非問題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只有具備堅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難、不懼艱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和志趣。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即要專門考察對方的應變能力。在諸葛亮看來,在諸多智能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今社會,「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一個領導者面臨的形勢、問題和情況瞬息萬變,一些突發事件對官員的應變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夠駕馭復雜問題的能力,才能擔當重任。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是要考察對方的見識。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官員,即使有心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終究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只有那些善於從戰略上考慮問題、從戰術上處理問題的領導幹部,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切實的好處。 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衛星電視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一個沒有堅持真理的勇氣的人,一個面對困難畏懼退縮的人,不可能懲惡揚善,也不可能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sdxw_0722向對方勸酒,待他醉後再觀察他屬於何種類型的人。酒後吐真言,要了解一個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時候。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後將卑鄙無恥的靈魂暴露無遺。看看今天那些貪官污吏,哪個不是得意忘形,甚至肆無忌憚,就像一個醉漢一樣失去了清醒的頭腦,從而低估了我黨反腐敗的決心和能力。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而非貪官。是富貴不能淫還是見利忘義,往往是判別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幹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標准,事實證明,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不可能利國利民,反而會危害國家利益、損害政府威信、傷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與對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說到做到,是否講究信用。「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就不值得別人信賴。自古以來,誠信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個不誠信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才,也是沒有資格成為領導幹部的。

Ⅳ 劉邦和諸葛亮,兩人的性格特點個各類介紹。。。兩個的優點,缺點

劉邦:優點:1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做敢當。

2就是能當機立斷,干凈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

3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

缺點:1貪圖富貴,吃喝享樂,打敗秦之後,想長住秦的宮殿享受美酒,美女。
2功成名就,建立了漢王朝之後,聽從小人讒言殺了開國功臣韓信 。
3劉邦不看重禮教,所以他不講信譽,他與項羽立盟後馬上撕毀條約。
諸葛亮:優點: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 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 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缺點: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

Ⅵ 諸葛亮的用人

如果你想簡短些,可以條一兩條看看了哈,嘿嘿

諸葛亮對人材的重視程度是相當高的!
「夫治國者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這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舉賢」對於治國的重要。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賢才」對國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谷,直士出於眾下。」。(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這里試對諸葛亮的用人特點和用人原則加以總結。

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德才皆備」的眼光來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會下,「忠」、「孝」一直被奉為「德」中之最。對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忠誠則又是首要之「德」。諸葛亮稱贊蔣琬道:「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見《蔣琬傳》);他贊董和「有忠於國」。(見《董和傳》);他贊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篤」。(見《陳震傳》);贊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見《楊洪傳》)。贊王平「忠勇而嚴整」(見《王平傳》);贊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見《姜維傳》)。在《前出師表》里,也稱贊郭攸之、費文偉、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實,志慮忠誠」。而與之相反,諸葛亮彈劾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見《李嚴傳》);彈劾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見《廖立傳》)。從以上諸葛亮的一褒一貶,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原則,只要是忠誠於蜀漢政權,願意為蜀漢政權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誠與否,是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內容。

諸葛亮用人的第二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人之長,對人材不責其全備。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當然懂得這個道理。許靖原為劉璋手下為官。劉備入蜀後,先後封其為左將軍長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實以許靖的真才實學,並不足以當此重任。法正曾說許靖是「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劉備本來不想用許靖,可法正卻勸劉備道: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諸葛亮也有相類似的意思。他向劉備諫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內。」(見《諸葛亮集。文集。稱許靖》)許靖此人的名氣很大,又與魏國名士陳紀、袁渙、華歆、王朗親善。諸葛亮本人也「皆為之拜」。(見《許靖傳》)。
再如同魏延、楊儀。魏延雖說「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但其「善養士卒」,又很能打仗。諸葛亮駐漢中時,」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楊儀雖也「性狷狹」,但他卻也有真才實學,劉備與他在談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之時,總被楊儀的高見而大為高興。有「規畫他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的好處。因此「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見《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慮到此二人時,也總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見《楊儀傳》)。「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見《三國志。蜀書。費文偉傳》)。
此外還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寬、「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見《法正傳》);何詆的「好聲色、不治節儉」(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李嚴的「腹有鱗甲」(見《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張裔的「性不公平」(見《楊洪傳》),諸葛亮都能正確對待,讓他們在能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職。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原則不是非常相像嗎?

諸葛亮用人的第三個特點和原則,在於能夠充分識別人材、發掘人材。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他隨劉備入蜀,任廣都縣長。劉備在一次的游觀中,突然來到了廣都,發現蔣琬眾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劉備非常生氣,要加罪與蔣琬。諸葛亮深知蔣琬其人的才幹,他勸劉備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見《三國志。蜀書。蔣琬傳》)這和龐統當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果然不出諸葛亮之料,蔣琬的確是一個治國的大才,他後來被前後任為尚書郎、丞相府東曹掾、參軍、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曾經秘密地對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見《蔣琬傳》)。在諸葛亮死後,他更與費文偉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國的重擔。
何詆的情況與蔣琬也差不多。何詆字君肅,自幼寒貧,為人寬厚通濟。開始時任督軍從事。他也和龐統、蔣琬相類似,整日「游戲放縱,不勤所職」。諸葛亮聽說後,決定來一次突然「襲擊」,親自考察一番。其他人都為何詆捏一把汗。何詆當聽說諸葛亮要親自下來考察他的工作時,急忙連夜張燈審問犯人,解讀有關訴狀。在諸葛亮第二天早上來到前,何詆只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記於胸,「答對解釋,無所凝滯」,諸葛亮本人對此也很驚訝。為此,他不僅未免何詆的官,而且還提拔何詆為成都縣令。後來郫縣縣令的職位有所空缺,諸葛亮又讓何詆一人兼任兩職。何詆本人也沒有浪費諸葛亮給他表現的機會,努力工作,正確斷案。後來,汶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了不穩定的情況,諸葛亮又提拔何詆為汶山太守,汶山地區在何詆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後派何詆出任廣漢太守和犍為太守。(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可見,諸葛亮在識人上也是很有其獨到之處的。
諸葛亮的第四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能不問資歷的深淺,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將來區別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來只是魏軍的一個下級官員。在漢中之戰投降劉備之後,任牙門將、裨將軍。王平本人沒什麼文化,「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簡直是一個「文盲」了。但他又非常聰明,寫信時令他人代筆,自己口授,所寫的內容還「皆有意理」。而且他雖不識字,但別人講的《史記》、《漢書》,他聽完後,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往往與別人談論時「不失其指」。並且他由於「生長戎旅」,還很富有作戰經驗。街亭之戰中,作為馬謖的參軍,他曾數次諫阻過馬謖,不要「違亮節度」;在街亭戰敗的敗局已定時,王平命令其部下「鳴鼓自持」,魏軍大將張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趕。於是王平得以從容地收合諸營將士撤回。諸葛亮見其有真才實學,對王平特地予以褒獎:「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見《三國志。蜀書。王平傳》)。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數民族所組成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後出師表》中的「突將、無前、青羌、CONG、叟」,指的就是這種部隊。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維。姜維字伯約,天水冀城人。姜維原來是魏國的中郎官,參天水郡軍事。建興六年,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收降了他。諸葛亮也並未由於姜維是個降將,而對他有所歧視。姜維也很爭氣,當蜀軍由於一出祁山失利後,姜維隻身一人,丟下老母與蜀軍一起撤往漢中。後來姜維受到他母親的來信,「令求當時」。姜維則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見《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裴注引孫盛《雜記》)。諸葛亮對姜維大為器重,辟姜維為倉曹掾,加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那時姜維不過二十七歲。後來諸葛亮對張裔、蔣琬評論姜維,說姜維是「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還說:「須(使姜維)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官,覲見主上。」(見《姜維傳》)。等姜維訓練軍士完畢後,又遷姜維為中監軍、征西將軍。從此以後,姜維的地位不斷提高,最終成為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

諸葛亮的第五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積極培養和鍛煉人才。
這里又不得不提到蔣琬。諸葛亮為了能讓蔣琬盡快地成長起來,就有意識地往蔣琬身上「加壓」,使他得到應有的鍛煉。諸葛亮開府時,提拔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蔣琬本人表求推辭,想要把這個位子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廖淳。諸葛亮就對蔣琬說:「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見《蔣琬傳》)其意為:「我本來顧忌到我與你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怕這樣推舉你會受到別人的非議。但這樣一來,別的被舉薦的人心裡會感到不安,其他遠近之人也會對此不解。所以你更應該接受這次推舉,並用你的實際功績,來表明這次的選舉是非常公正的。」後來諸葛亮又讓蔣琬與張裔統留丞相府府事。建興八年,張裔去世後,又讓蔣琬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讓蔣琬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受到鍛煉與提高。
還有就是費文偉和董允兩人。
費文偉是江夏人。諸葛亮在南征勝利歸來後,群臣於數十里外迎接,而且大多數的年齡和地位都要高過費文偉。而諸葛亮只把費文偉叫來,讓他與自己同乘一輛車,於是眾人「莫不易觀」。自此之後,諸葛亮讓費文偉為昭信校尉,多次出使東吳。讓他在與東吳的外交工作中,努力發揮和鍛煉其才幹。後來,又遷他為侍中、參軍。建興八年,又轉為右護軍,後又為司馬之職。隨諸葛亮進入漢中,參與北伐之事。(見《三國志。蜀書。費文偉傳》)。
董允字休昭,是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上書《出師表》。上面寫道:「侍中郭攸之、費文偉、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到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被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見《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費文偉任參軍後,諸葛亮又馬上遷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
在諸葛亮的細心培養下,蔣琬、費文偉、董允很快都生長了起來,擔起了治理蜀國的重任。後來蜀人么諸葛亮、蔣琬、費文偉、董允四人為四相,一號「四英」(見《董允傳》。裴注引《華陽國志》)

諸葛亮第六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在於能對人材的缺點給予必要的批評和幫助。
張裔是個很有才乾的人,這點我已在上文中講到過。但張裔也有個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寬,好忌恨人。他本來與楊洪和關系很好,但後來卻因為幾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責任還出在他本人身上。再有,他與岑述的關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對此,諸葛亮曾經嚴肅地批評過張裔。諸葛亮說:「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後流迸南海,相為悲嘆,寢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見《楊洪傳》)其大意為:「你過去在陌下被我軍打敗,我當時很為你的安全擔心,吃飯也吃不香。後來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為你的的處境而悲嘆,睡覺也睡不安穩。你一回來,就馬上委你以重,共同參與國政。我還自以為與你的交情堅如磐石。既然交情堅如磐石,舉薦對方的仇人以獲取幫助,舉薦對方的至親以明大公無私,這些都不用向對方解釋,取得對方的理解。更何況我現在只是重視岑述,你怎麼就受不了了呢?」
再有,如劉巴。劉巴字子初,零陵人。他為人高傲不群。劉表接連幾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就。曹操定荊州後,劉巴「北詣曹公,被辟為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見《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後來劉備奪得此三郡和佔有益州後,劉巴一開始都不願仕劉備。劉備以「若有害巴者,誅及三族。」的命令(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以及諸葛亮的數次極力推薦,終於使劉巴感動,被劉備辟為左將軍西曹掾。劉備稱漢中王後,又以劉巴為尚書,法正亡後再代法正為尚書令。劉巴總是很自負,有些看不起人。他與張飛的關系曾一度緊張,劉巴認為「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諸葛亮就幫助劉巴道:「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
由以上六點可見,諸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當高明的。在以上提到的這些人中,許多都成了蜀國後期的棟梁之材,中流砥柱。也正是由於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會使只擁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與強魏與東吳的較量中,沒有因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過缺乏。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沒的!

Ⅶ 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異同

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的異同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著自己人格方面的自自的不同所創造出來

Ⅷ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哪些

在推行法治政策的同時,諸葛亮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文集》卷3)認為選用賢能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關系國家興亡的大事。在舉賢這一方面,和厲行法治一樣,他做了大量艱苦和細致的工作。他選拔一些很有才能並忠於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讓他們擔任郡守、都督、將軍等重要職務,發揮他們的作用。這里有一個統計數字,很能說明諸葛亮在選拔人才方面的成效:
《三國志_蜀書》自諸葛亮及其子以下,有傳者(包括附傳)共有69人。其中有38人受到諸葛亮的提拔或重用。還有龐統、法正、許靖、劉巴、董和等五人因才智過人而受到他的稱贊或推薦。在餘下不曾受到他提升和推薦的人當中,除已去世的劉備的舊屬(如關羽、張飛等)及諸葛亮死後新上台的新人外,所剩就無幾了。
當然,不能說能夠進《三國志_蜀書》傳記的,個個都是優秀人才,但是能夠進《三國志》的,應該是擔任重要崗位的人物或是當時頗有影響的人物——這卻是個事實。這樣一些人物,大多是諸葛亮所留意、物色、加以委任的,而他們的政績,大多也是人們所稱贊的,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廣攬人才的結果。
如果再綜合《華陽國志》、《三國志》裴注、《季漢輔臣贊》等資料來看,諸葛亮用人范圍之廣,更是三國時期政治家中首屈一指的了。
諸葛亮選拔人才、用人之道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德才並重,著重於德
這一點和曹操的做法很不相同。曹操認為「有行(道德)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所以他要求地方舉薦人才,哪怕是「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三國志_魏書_武帝紀》)
諸葛亮本人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人的才能,因此他用人的標准,就是在德才並重的前提下,更著重於德。他施政治國所任用的一批人,都是品行純正的才智之士。如蔣琬的「托志忠雅」,費_的「雅性謙素,家不積財,董光的「秉心公亮」,陳露的「忠屬老而益篤」,郭攸之的「以器業知名於時」,姜維的「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楊洪的「忠清款亮,忱公如家」,鄧芝的「堅貞簡亮,臨官忘家」,王平的「忠勇而嚴整」,李恢的「公亮志業」,呂凱的「守節不回」,射援的「少有品行」等等,一批「貞亮死節之臣」。
正因為諸葛亮選擇嚴格,蜀漢的人才雖然不如曹操手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那樣多,但從質量上看,卻要比曹魏高得多。
這一點,奪取漢中時,法正就看得很清楚,他曾向劉備說過:「魏之將帥,比不上蜀國的將帥。」(《三國志_蜀書_法正傳》)而直到蜀國滅亡,郭頒在其《世語》中還稱贊蜀國的官員大多屬「天下英俊」。
對於諸葛亮這種選拔人才的精神與做法,後代的學者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明代的方孝儒在《諸葛丞相論》中就認為,自秦漢以下為相者都不如諸葛亮。而清代的史學家趙翼在《廿一史札記》中,把諸葛亮與曹操、劉備、孫權加以比較後,認為:就用人來說,曹操用權術來駕馭人才,劉備以他的摯誠來籠絡人才,孫氏兄弟用意氣相投來網羅人才。用權術駕馭可以說是一種機謀,用摯誠與意氣都是誠心的表現。而兼有這三者長處的人,只有諸葛孔明一人而已。
諸葛亮治國「開誠心,布公道」,用人重德講才,同時兼蓄各類人才,他量才授任,揚長避短,也使用了不少有所短的智能之士,表現出用人之度。這一點,將在下文專節敘及。
2.取人不限其方,不以資歷出身為限
諸葛亮選拔、使用人才,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不講資歷和門第,而是以「德才」為標准,以才幹為依據,這些方面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就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來說,只要看看劉備集團中各級官僚機構的人員組成情況,就可以明白。
在以劉備和諸葛亮為首的蜀漢統治集團中,有很早就跟隨著劉備東征西討的北方舊人,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等,又有在劉備佔領荊州後,跟著劉備入蜀的荊楚人士,如龐統、蔣琬、陳震、馬謖、向寵、黃忠、張南、馮習等,還有原為劉璋舊部的益州人士,如法正、李嚴、吳懿、費觀、董和、程畿、張嶷、馬忠等,甚至還有從敵對國歸順過來的,如姜維等,這些人可以說來自五湖四海。不管來自何等地區,參加蜀漢集團是否先後,只要忠誠於「復興漢室」大業,有一定的才能,諸葛亮都盡量錄用,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公正地對待他們,甚至讓他們擔任重要的官職,處於顯要的地位。這種選士授職不以主觀色彩和從狹隘的本派私利出發,而是著眼於整個集團利益的作風,表現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家風度。
諸葛亮擢陞官吏,不講資歷出身,不計門第,對於有卓越才乾和特殊貢獻的人予以破格提拔,他認為「亘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因而他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從下層官吏中發現、選拔人才,破格提升了不少有才能、有功業的新人。
巴郡人張嶷,出身寒微,劉津時只是個下級官員,諸葛亮發現他「識斷明果」,並有「忠誠之節」,提拔他為越_太守。張嶷到任以後,在處理本郡復雜的民族關系方面,顯示了他靈活機動的領導能力,一時之間,「蠻夷皆服,頗來降附」(《三國志_蜀書_張嶷傳》),在貫徹諸葛亮「安撫」的民族政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巴西郡人王平,出身士卒,手不能書,文化水平很低,原是曹操手下的小軍官,劉備征漢中時投降劉備,由於他「遵履法度」(三國志_蜀書_王平傳》),實踐經驗較豐富,在街亭之戰時立了功,諸葛亮提拔他為討寇將軍。在日後諸葛亮北伐等戰役中,他也屢立戰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楊洪原是犍為太守李嚴手下的功曹小吏,當劉備北攻漢中急需援兵時,諸葛亮向他徵求意見,發覺他很有政治頭腦,於是提升他為蜀郡太守。何祗原是楊洪門下書往,因有「才策功干」,又被諸葛亮提升為廣武太守,這里還有一段逸聞。據說每當朝會,何祗與楊洪平起平坐,楊洪開玩笑地對何祗說:「你的馬怎麼跑得那麼快?」何祗回答說:「不是我的馬跑得快,而是你沒有快加鞭啊!」一時傳為美談(見《三國志_蜀書_楊洪傳》裴注)李嚴、楊洪、何祗三人原來官職懸殊,而後來卻同為太守,這件事使人們看到了諸葛亮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能「盡時人之器用」的用人風格。費_、董允俱為太子舍人,職位較低。費_「有俊才」、「識悟過人」,董允能「斟酌規益,進盡忠言」。諸葛亮發覺他們各自的才幹之後,分別委以重任。費_在完成聯吳修盟的外交活動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董允為侍中,領虎中郎將,恪盡職守,處事干練,是蜀漢優秀的高級官員。費_、董允以及蔣琬,是繼諸葛亮死後主持蜀漢軍政事務的重臣,時人把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又號「四英」。
3.採取措施,廣泛延引人才
在延引人才方面,諸葛亮是通過這么幾條途徑來完成的。
首先,前面已介紹過的許靖,他與當時著名學者蔡邕、孔融齊名,資望頗高。劉備入益州時,本不想用他,但法正認為應該起用,以擴大影響,諸葛亮也非常贊同法正的意見。因而許靖官至司徒,「愛樂人物,誘納後進」(《三國志_蜀書_法正傳》),對人才的招納起了不小的作用。諸葛亮對他也很敬重,經常以學生的身份去拜訪他。
再如,對待杜微也是如此。杜微是一個「行義素著,鄉里敬慕」的老儒生。劉備入益州時,他已是一個雙眼昏花、兩耳失聰的老人了。他閉門不出,採取與劉備集團不合作的態度。諸葛亮為丞相後,用車把他請了出來,由於杜微耳聾,諸葛亮用書面與他對話,對他說:「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三國志蜀書_杜微傳》)最後徵得他的同意,拜他為諫議大夫。
像許靖、杜微這樣的老懦生,應該說是沒有多大實際工作能力的。但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表示對書生儒士的重視,以便招引更多人才。
其次,諸葛亮特別鼓勵和獎賞屬下及各州郡長官向他舉賢薦能。他因丞相緣,當過廣漢太守的閬中人姚_向他推舉了一批「文武之士」,還專門寫了一篇教令號召大家向姚_學習,教令中說:「當臣下對國家最忠誠、最有益處的工作,莫過於為國家多推薦人才。姚_能夠這樣做,希望大家都來學習他。」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自己當伯樂,還鼓勵大家都當伯樂。這樣一來,何愁人才不會向蜀中大批涌來!
另外,據《諸葛亮集_故事》卷5中記載,為了延引人才,諸葛亮做了丞相之後,還專門在成都城南修築了一個讀書台,「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這對於人才的吸引,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4.循名責實,注意對官吏進行考核
為切實做到「任人唯賢」,諸葛亮以「循名責實」對官吏進行考核,要求官吏們為政要講求實效,他特別強調「治實而不治名」這條原則,反對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作風。
諸葛亮考核官吏的標准,也是他考察、識別、使用人才的標准。他提出了七條「知人」之道,即分別對人從「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進行了解、考察的辦法。「志」就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向對方提出是非不同的問題,觀察其志向;「變」,就是「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即向對方提出復雜的難題,考察他對問題的解答、應變能力;「識」,就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向對方征詢計策,以觀察其見識;「勇」,就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告訴對方有艱難險阻的存在,考察其是否有臨危不懼的精神;「性」,就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考察其在醉酒之後所顯示的品性和本色;「廉」,就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把對方安置在有利可圖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潔;「信」,就是「期之以事觀其信」,即托對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守信用(以上見《諸葛亮集_文集》卷4)。
除了「七條」,諸葛亮還嚴格地考察官員身上是否存在著「五害」。這「五害」分別是:「因公為私,乘權作權」;「內侵於官,外采於民」、「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宰,以致滅身」;「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上告申訴)之人」;「阿私所親,枉克所恨」,「不承法制,更因賦斂」,「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民失其職」(即加重人民負擔,使人民無法生存)。對犯有「五害」的官員,一定要嚴懲不貸;沒有「五害」的官員,一定受到獎賞(以上見《諸葛亮集_文集》卷3)。
諸葛亮舉賢授能的用人之道,從上所敘可以見其梗概。在蜀漢復雜的人事環境中,諸葛亮憑自己的政治文化素養和聰明才幹,舉賢用人,形成了有特色的養才用人之道,保證了蜀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的安定和團結,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他重視人才,「取人不限其方」,用人能「盡其器能」,能比較公正地對待各種人才等做法,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我們今天所應該借鑒的。

Ⅸ 諸葛亮和劉邦都強調了什麼、你有什麼看法詳見下文:

要注重賢才,要信任賢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Ⅹ 劉邦和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強調了什麼

諸葛亮當權期間,反劉備依靠大族的政策,開始實行法治,大力打擊益洲派的豪強;由於川中戰亂沒中原那嚴重,加上劉焉父子縱容大族,所以豪強勢力還是十分強大,收益不錯但是為後來的李嚴不供糧草埋下伏筆。諸葛亮很善於發現、培養、利用人才,如蔣琬、費文偉、董允等,諸葛亮的識人方面,楊洪、何詆的例子一直為後人所樂道;諸葛亮也注意提拔敵方投降過來的人才,如姜維、王平。諸葛亮大力起用荊洲派人才,在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過分強調以「奉職循理」作為衡量優劣、取捨的標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樣性,尤其是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馬謖、四相中的蔣琬、費文偉、董允都是荊洲派。
由於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劉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戰中消亡,無奈後來只好「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悲慘局面。
劉邦的用人之道
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在謀略方面,他比不上張良、陳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韓信、彭越;在治理國家上,他不及蕭何。然而,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這就是劉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劉邦的用人之道
一:知人善任
二:不拘一格
三:不計前嫌
四:坦誠相待
五:用人不疑
六:論功行賞

閱讀全文

與諸葛亮與高祖的用人方法哪裡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棱鏡基座使用方法 瀏覽:496
變速桿安裝方法 瀏覽:845
科目三靠邊停車最簡單的方法對點 瀏覽:986
s7變速箱頓挫解決方法 瀏覽:591
即將開學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84
三星列印插件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7
求曲邊面積方法步驟 瀏覽:403
炸薯條不用冰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04
辦公室吊頂方法圖片 瀏覽:939
筆試方法不包括哪些 瀏覽:564
科技創作的研究方法 瀏覽:1
ad鈣的食用方法 瀏覽:135
找相同教學方法的好處 瀏覽:575
如何重新設置qq顯示動態的方法 瀏覽:419
心絞痛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867
如何提取工業粉的方法 瀏覽:216
洗衣服沙雕技巧方法 瀏覽:625
6年級算式的簡便方法 瀏覽:779
克垢使用方法 瀏覽:607
體育舞蹈少兒教學方法論文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