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佛人,如何入定
入定的四個層次---- 萬行上師
上一次講了怎樣「入定」,同時講了「死亡的過程」和「入定」是一樣的。今天還接著上一堂課,講怎樣從「定中出來」。同時講「處在死亡的過程中,怎麼清醒過來,與從定中出來的過程也是一樣的「。
首先再把入定過程講一遍:(1)當感覺到身體逐漸、逐漸消失;(2)接著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漸由粗變細了;(3)接下來感覺到自己的念頭逐漸、逐漸減少,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怎樣「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幾個小時或幾天)」。那麼時間一到,自然而然會出定。如果入定前,沒動念頭,即沒把出定的時間輸進去,又無外人引出,自己很難出定。有極個別的人,在入定前沒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時間,他很難出定。必須要別人來幫助出定。中國有一種「彈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對方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的耳邊「三彈指」叫出定。後來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從深禪定中把人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們現在可以通過一種想像力,來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沒有了,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漸漸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來就是感到有念頭了,接著會分析,會判斷了。當這三種現象一出現,眼睛一睜開,發現自己又存在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怎麼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麼突然出定」了?這種情況靜坐的人經常出現。打坐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沒有了(即恢復了身體、呼吸、念頭)!不知道自己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怎麼出來的。佛門里經常讓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如果你知道了自己從哪裡來,就會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之所以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就是因為不知道從哪裡來。你入定把握好以後,自然會知道怎麼「出定」。在最初階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鍾,就趕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鍾。這樣出—入—出—入,反復十幾次,幾十次之後,你自然會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幾個小時,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喚醒後,又入不了定。因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麼入定給忘掉了。
平常人在「夢中也會入定」,只是不知道這是在修行。比如你從夢中醒來,身體沒動,不知不覺又睡著了,接著做夢。如果動了,翻了個身,就很難接著做剛才的夢。入定、出定和做夢是一樣的。如果你會修行,你可以在睡夢中訓練自己(夢中一樣可以成就),時間久了就會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帶來的,有一點清晰,知道自己怎麼入睡,怎麼醒來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來時,前幾秒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細的念頭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體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頭出現。就要翻身了。
你們會問,身體這關沒過,腿疼能不能入定?身體這關未過,一樣可以入定!既然在睡夢中能入定,就沒有理由不能入定。因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點區別,身體氣脈沒打通的人,出定後會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時候是由重到輕,逐漸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時是由細到粗,進一步感受到身體的存在,所以出定後身體會疼。
為什麼說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入定過程與死亡過程一樣。當一個人住在定中時,他的「神識」走了。同樣,當一個人死亡以後,他的「神識」也走掉了。學佛的人都知道,有個詞語叫「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呢?離開這個身體,還未進入那個身體,中間的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對於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陰身」了。叫什麼呢?古、今、中、外給它起了不計其數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靈魂」,雖然佛教不承認有「靈魂」,但有另外的名稱。
「入定」又分成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定。前面的三禪,都還有身體存在,喜悅存在。初禪,是把身體空掉了,如在打坐的過程中,經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說明已入初禪;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你已進入二禪;再接下來,一點「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自己已進入三禪。在「三禪」裡面,身心會產生許多反應。通常最明顯的反應是有「喜」、有「樂」。「喜」是心理反應,「樂」是生理反應。在三禪裡面能入定的人,從外邊的「生理」現象看,即便是80歲的人,他身體的柔軟度也和小孩子一樣。絕對不會僵硬。因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現了。人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漸漸發硬,就是因為「暖相」漸漸沒有了。為什麼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懷里,會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團火,為什麼大人沒有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小孩子的「暖相」還存在。當我們出現「暖相」後,身上的「筋才會變得柔軟」。為什麼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斷骨折,幾個月都爬不起來。越是硬的東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傷,越是軟的東西越不容易受傷。莊子說過:「會道者雖跌撲而不傷」。如果坐禪坐得比較好,手腳會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時候手腳還是冰涼,說明身體的這股力量還沒有蘇醒。
「二禪」明顯的一個反應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因為當一個人的「呼吸由粗變細」的時候,連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動的聲音,都能聽到,這種內在的安靜度,比外在更安靜。所以對外面的聲音特別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聲喊他都聽不見,就是因為他頭腦很復雜,內在很亂。當一個人接近二禪的時候,你喊他的時候,不需要大聲喊,只要輕聲一叫,他就能聽見。因為他身心寧靜度的磁場平方延伸的非常廣大,甚至把對方包容進去,所以輕輕一叫,他就能聽到。如果內在的寧靜度根本還沒有產生,聲音即使響到你耳邊,也聽不見。
當處在「三禪」時,反應最明顯的是「不願意考慮問題」,也就是念頭很難產生。這時動一個念頭,會感到身心特別累。這時也會有念頭,但是自自然然產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為「起心動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著這股力量處在定中(氣定神閑)。為什麼我們打坐一個小時會感到很疲勞?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懶腰?而有的人疲勞的時候需要打坐,坐上一個小時感到很輕松。因為前者打坐的時候,身心綳得緊緊的,意味著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個小時,極度想下座休息;而後者是放鬆了,能在這一個小時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運動,後者是處在高質量的休息狀態里。為什麼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個小時,精力就很充沛了,因為他在這一個小時中,身體的陰、陽合二為一。清定上師幾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來度過,1996年我親近過他一次,他的兩個侍者告訴我說,上師每天晚上打個盹,就休息好了。打個盹20分鍾,其餘23個半小時都在工作。當時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才理解了。
當前面的「三禪」結束後,進入「四禪」,已關閉了六根,盡了「受、想、行、識」,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這個「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經中的「照」,因為已成為一面鏡子。當你來到鏡子面前,你是什麼樣子,會清清楚楚地顯現。之所以看不清對方,是自己未修煉成一面鏡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鏡子,你會完全看清來到你面前的人,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人。因為你是一面沒有色彩的鏡子,你會完全還他本來面目。
佛教中的「四禪」,實際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條路,(明空版主曰:佛經就是這樣講的!)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現之前,印度教、瑜伽術,都描繪過「四禪八定」的反應,和後來釋迦佛描繪的是一樣的。因為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身心都沒有多大變化。現在人修煉,同樣要經過「四禪八定」。你們會問:怎麼入定?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沒有辦法入定的。住在「一禪」,要把身體姿勢調好;「二禪」,把呼吸調好;「三禪」,把自己的思想念頭調好。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明空版主曰:這是真正的一個禪定過來人所說出來話,博友,您感覺到了嗎?!因為,萬行上師的話透著一股力量、一股勁,一種直接切入人心的智慧,直搗人的心靈!!!!禮敬萬行上師!!!)
有的人通過死坐多年,也能進入三禪,但不知怎麼進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來。同樣,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過了幾個小時,出來後不知道這幾個小時是怎麼過去的。這幾個小時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今天講的聽懂了沒有?聽完了,回去後最好能再坐半個小時。把講的回憶一遍,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你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實際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訓練死亡。因為入定、住定、出定的過程和死亡的過程一模一樣。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樣道理。(這里指的是聖人的睡)
問:入定以後知道自己在哪裡嗎?
師: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有的人入定後不知道自己在哪裡,那是因為在入定的過程中,「正念」沒有提起來。不過剛開始入定的人,頭幾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剛開始要入定10分鍾,出來幾分鍾再進去10分鍾,再出來,反復訓練。就如你們走進山洞,住10分鍾,趕快出去,幾分鍾後再趕快進來,住10分鍾再趕快出去……。如進來後住上幾年,會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進來。
問:「四禪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條路嗎?
師:「四禪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煉的方法。「四禪八定」修完後,就開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
問:打坐時「昏沉」是怎麼回事?怎麼對治?
師:「昏沉」是一個過程。有的人開始坐禪很清醒,後來昏沉,過後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發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這就是身體運轉的規律。生理上的力量從下往上升,頭就不缺氧,就不昏沉。從上往下行,頭部缺氧,就會昏沉……究竟要幾個來回,因人而異。
* 我第一次去見空有和尚,帶了一個「隨身聽」,他要聽一聽,問各個鍵都是干什麼的。他說:「你知不知道我們身體裡面那麼多開關,但只有一個總開關。所有的開關就是動一個念頭就行了。」所以身心開關,要比電視開關簡單多了。
問:躺著能不能進入禪定?
師:可以。但功夫淺很容易睡著,功夫深可以。印度、緬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著入定,起碼要前「三禪」修完才可以。為什麼古人都講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為打坐的姿勢最符合生理,時間最持久,最容易入定。為什麼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對面跪著或把腿一盤,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頭上,所以頭腦特別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盤起腿來有3/5的能量給了上身,供應上身受用。
「子時」上半身的陽氣和下半身的陰氣交會。放鬆的狀態下,大約半個小時就「和合」完了。子時,全身之氣從四面八方匯集,匯合完後,又從中間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時」打坐容易出現很多境界,但功夫差時會影響身體(子時最好休息)(明空版主曰:這是真理!像南懷瑾大師、陳建民上師都不提倡「初學者子時練功」,就是因為此階段容易。。。)。老參不存在這個問題。
* 「寶瓶氣」練好,就產生「拙火定」,拙火定產生熱量,傳遍全身。
B. 如何入定修煉,如何打坐入定
操作方法C. 念頭是從哪裡來的
念頭是從過去來的
D. 如何入定有經驗的進來一下。
禪定是一門大學問,並不是坐著閉著眼,然後按照師傅傳授的方法盲目地做那麼簡單。在此筆者願意把多年研修禪定的見解和經驗,用最簡明的詞句,與各位同修一起分享。
一般人看來,禪定的方法很多,有採用守竅的方法,比如說守下丹田,頭頂泥丸穴,也有守眉心,亦有專注於呼吸上,或是呼吸數目,也有呼吸和守竅結合,總之就看你跟那個師傅學習,方法就有不同。
也有使用咒語作禪定,這在印度神秘體系中,稱為真言瑜伽,如果配合起呼吸和觀想法來應用,這梵咒便具有意義,例如,在呼氣時想像自己和宇宙融為一體,吸氣時想像自己縮成方寸,藏於眉心或丹田,諸如此類。
密宗的禪定更是復雜,要看修持什麼法而結什麼手印。語言方面,要把真言誦出,或在心中默念,然後觀想本尊現前,亦要觀想本尊如何契入心輪,心中的咒輪上又有什麼咒文,把心影變化得多姿多彩!
禪定也不一定要坐著進行,比如小乘佛法的行禪之法,就是在步行中入定,除了步行之外,排除其他思想,讓步行成為定境。
目前,無論是修道家禪定,佛家顯密禪定,或印度瑜伽禪定,實在離不開身心二者,如果不了解定境是什麼,那麼無論修習什麼法門,其實都是沒有意義。
在此我不打算詳細把禪定的各種境界細說,因為相信你在在網上已經看了很多,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修習禪定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禪定的目的,就是把妄念慢慢減少,這和我們的妄想心有密切關系,當思想之流愈來愈慢,則定境愈來愈深,而知力卻愈來愈強,這可以用水杯作比喻。心靈好像水杯,平時妄念紛飛,水杯充滿妄念,所以不能讓心靈處於空的狀態,宇宙間的大智大能大悲,就沒有可能在這個心靈有著澎湃的機會。
禪定就是把行者的心靈和大宇宙的心靈相通,由於思想之流愈來愈慢,思想就有徹底停頓的空間,在這徹底停頓的空間當中,便有機會讓大宇宙意識透過這副微小心靈,發揮作用,變成一扇窗戶,讓行者窺見一點實相,或是接近實相多一些,禪定便是打開這扇宇宙實相大門的鑰匙!
因此,真正的禪定,就是把心中的的妄念一層復一層的剝去,剝去妄念是心靈唯一可以做的,要禪定的境界卻又不是自己創造出來。心意的造作是主動的,但定境的產生卻是被動的,是消極的,要心意無所為時,定境才會產生,大智大悲大能,亦是在這定境呈現,那不是心思的產物,唯有脫去心思,在無念無相的狀態中,那才是禪定!
個人以為,最佳的禪定教科書是:小止觀,六妙法門,釋禪波羅密,菩提道次第廣論。前三者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的著作,後一部是黃教祖師宗碦巴的巨著,當中的上士道,廣說止觀法門。但是由於禪定是一門大學問,修習時還是最好要有明師從旁指導!
感謝能和各位同修一起分享拙見,如有錯誤之處,請不吝賜教,謝謝!
E. 怎樣入定是禪嗎
最近看了宣化上人講的壇經,禪定的名相解釋沒有記住,但是另外有一些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東西倒是記住了。
禪定常常被人誤認為是靜坐,其實靜坐只是進入禪定的方法而非實質。禪定不是沒有念頭,一念不生,那就如同草木了,像死了一樣,這種不叫做禪定。禪定是不生邪念,主持正念。
至於進入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比較容易做到的,就是把思想集中在某個點,當你思想都集中,再沒有其他念頭的時候,就是進入了禪定。比如觀息法,就是把精神集中在鼻尖下方氣息進出的地方,吸氣數一,呼氣數二,數到十的時候再從頭數一(也不一定是十,但最好是介於四和十之間的偶數),以這種方法進入禪定是比較簡單的。你也可以藉助其他方法,比如盯著眼前一個東西,把所有精神都集中在上面,也可以進入禪定。或者誦持咒語,把注意力集中,都可以。
禪定絕不是沒有念頭,這點一定要注意。只是沒有邪念。
另外,修禪定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真正修行的話,行住坐卧都是禪定。也就是說,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專注做一件事情,不去想其他任何的事情,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心睡覺,走路的時候專心走路,這都是禪定。
當雜念生起的時候,不要任由其繼續下去,也不要因此生出緊張焦急的心理,可以嘗試觀察雜念,盯住它,看它是怎麼出來的。慢慢的心裡就會明凈很多。
這是我最近幾天看壇經的一點心得。建議樓主修禪定之前也先看一看一些法師高僧介紹禪定的文章,或者最好有人來教(一定要是已經有修行的人)。因為修禪定會遇到不少問題,一個人獨自修行是不太容易應付的。
F. 怎麼入定也就是所謂的冥想
入定和冥想是兩回事。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確定你自己的修行業處,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禪那等,對於不同的禪定方法,禪相會不一致。
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對於入出息念,業處是人中部位經過的呼吸。
1、業相的初始階段:修行到一定階段,最先可能會出現光,出現物品、山川、樓閣、人物,甚至佛像等景象,有些禪修者會感覺眼前好像有一片像雲、像煙一樣的淡白色光;有些禪修者會感覺好像有一層白霧籠罩著自己;有些禪修者感覺在額頭、眼前或者臉前有光。這些是業相的初始階段。
2、業相的遍作定階段:當定力提升時,出現在接觸點(人中)附近的如煙、如霧狀的灰白色光,也稱為「業相」;而此時的定力則稱為「遍作定」
3、取相階段:繼續專注業處。此時,出現在接觸點一帶的灰白光慢慢地會變白、變亮。有些可能會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樣,有些會亮得像汽車燈、像手電筒的光一樣。在形狀上,每個人的也都不盡相同。有些感覺好像雲彩,有些感覺像花環,有些感覺像蓮花,有些感覺像車輪……這種禪相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業相要亮。
4、似相階段:當禪修者能夠平靜地專注取相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者更久,他會發現禪相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有些像太陽光,有些像月圓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燈,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瑩剔透得像塊水晶,這就是「似相」。
如果禪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似相,心與似相完全融為一體,如此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乃至更長的時間,他就很可能證得初禪。
為什麼說很可能呢?因為還沒有經過檢查的緣故。
如果禪修者能夠持續地專注禪相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之後,他應當練習查有分,有分在心臟這個地方。在他出定之後,借著很強的禪定之光去看心臟裡面這個地方。剛剛開始學習查有分的時候,不應當查太久,大概一到兩秒鍾就行。當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後,再學習在有分這個地方逐一地辨識五禪支。
這五禪支是五種心所,它們個別分開來叫禪支,整體總合起來則叫初禪。
這五禪支分別是:
1.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於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續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歡似相。
4.樂(sukha)——體驗似相的那一份樂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續地專注似相。
查禪支並不是依靠感覺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這五種心理作用,而必須用禪那之光在心所依處這個地方辨識。為什麼呢?因為心所依處是作為禪那心的依靠處,所以要在有分這里辨識禪支。
可以辨識到五禪支後,還必須練習初禪的五自在。什麼是五自在呢?它們分別是:
1.轉向自在:能在出定後轉向於禪支。
2.入定自在:隨意何時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隨自己的意願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隨意何時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後省察禪支。
五自在練習成功後,就可以說確認已經完全到達初禪了。
禪定的危險:
危險一:走火入魔
需要注意的是,在業相這個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會見到一些影像,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虛空、人物鳥獸等,或聽到唱歌聲、講話聲、誦經聲、念佛聲等等。這是因為定力提升之後,心會變得強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轉念頭,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東西、變現出很多聲色光影出來。心念快得連自己都來不及察覺到,但相已經出現在他面前了。須知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覺!
有些人喜歡盲修瞎練,當他的定力到達某一個階段的時候,通常會見到光、見到花,乃至見到所謂的佛菩薩。假如此時他執著這些光相,追求這些境界,甚至以為自己很厲害,那就很容易出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沒有很好的導向,所謂「走火入魔」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因此,無論見到什麼景象,出現什麼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執著它!只需記得持續關注業處!
危險二:自以為證悟涅槃
在近行定的階段,禪修者體驗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剎那間都停止了,所緣沒有了,連時間、空間的概念也沒有。當他清醒過來後會想:「嗯,剛才怎麼會這樣?」這種體驗稱為「落入有分」。
然而,落入有分是禪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落入有分時「能所雙泯」,就誤認為已經開悟或證悟涅槃了。
G. 佛法中的禪定,關鍵怎麼樣才能入定我主要是想知道怎麼對付妄想妄念。
1.念佛的方法的好。你現在換別的法門等於有一個井挖了一半不挖了,又換一個地方重新挖。修行需要一門深入。
黃念祖居士:念佛四大秘訣——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凈境,不參是誰 (摘自《黃念祖老居士著作專集之蓮宗妙諦——凈語三則》)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口談玄而心實未明,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於人於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於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凈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實念佛才是一代時教的真傳。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只有老實念是眾生長夜黑暗中的明燈,出苦海的慈航,斬除魔障的金剛王寶劍。關鍵在於老實,老實平常,世人輕忽。《凈語》雲:『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凈語三則》全文較長,可到網上去搜。
2.關於妄念:
南懷瑾開示:如何對付妄念
摘自《如何修證佛法》
《圓覺經》的幾句話,對於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線,也是最難的: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在任何時間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頓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麼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個人沒有妄念,什麼念都不起,完全象木頭一樣,也並不是佛道。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於自然來的妄想,並不勉強用個方法加以息滅,如果對於自然來的思想,想個方法加以滅除,這個加以滅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滅的話,自然就清凈了。
所以再進一步告訴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做功夫最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學佛有一點基礎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後拚命想辦法除妄念,統統在了知的階段。其實那個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個大妄念,所以佛告訴我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來的,會自然而去。
最後一句話,佛告訴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假定我們到了無了知,明明了了都沒有了,寂滅了,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到了這樣境界,就不必要自尋煩惱,不要再自問這個對不對?或怕大概是頑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別。
還有一個重點:【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如觀想啦、煉氣啦等等,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為什麼?因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這中間再不必加一點,不增不減,那個寂滅清凈同覺性。這里頭沒有初地、二地、初禪、二禪之分,把這個認識清楚就好辦了。
真的認識清楚了這個,或者稍稍有點見地的人,悟後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對六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
關於入禪定:
母音老人:(節選自恆河大手印)
什麼是定呢?修行人都知道,要成佛得道,須打座入定才能開發智慧、圓證菩提。但定有多種,如來禪講四禪八定,修行人由初禪定漸漸上升二禪、三禪直至四禪天頂為四禪定。再上,由空無邊處而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而入非想非非想處,為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禪定,就是八種定,這是漸次法門修證的定。祖師禪則不然,祖師禪是頓修、頓悟,頓證的。他們不修這種定,而是以極高的智慧打開本來,親證佛性而心貼貼地與定相應的。他們說: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對境不迷惑才為真定,對任何境界,心都不動搖,不為之迷倒、惑亂,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動心,看到金銀就貪婪,而於打坐時能入定為定的。更有人認為能坐幾天幾夜,或多少年不動是大定,其實錯了,那不是大定,只是滅受想定。他們的第七識法執現行不滅,但以不取外六塵境,妄計識滅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動勝過未入定前,這種不究竟的,不為大定,所以禪宗不主張修這種定。茲舉一例,以證明之。昔日六祖遇卧輪禪師,卧輪禪師說:「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卧輪禪師誇耀他的禪定功夫高深,說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動,任何境界來,都不動搖,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長。看起來這定功真了不起,其實不對。為什麼?你住在定上不動,死在那裡了。我們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潑潑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裡不動的,所以這不是正定。正定是沒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裡有個「定功」的住執,坐著不動,不能起用,這個定有什麼用?所以六祖救他說:「慧能沒伎倆」,你有本事,我沒本事。講到本事,現在很多的修道人都執著「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無神通,就一點「本事」沒有。他就不知道執在神通上,早就墮在窠臼里,死在那裡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執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見性成佛,所以盡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將來成魔倒有份。要成佛必須心空凈,毫無執著才行。所以六祖說:「慧能沒伎倆」,我慧能沒有伎倆,就是說你有本事,我沒本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說有伎倆,早已有落處了,本性是凈裸裸、赤灑灑,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才說個有,早不是了,「慧能沒伎倆」,正是拈卧輪的落處。「不斷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斷滅掉,為什麼呢?我要起妙用度眾生呀,佛是活潑潑、妙用無邊的,不是死在那裡不動的。佛出世說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給我們說法,思想不動能說得出來嗎?所以說:「不斷百思想」。什麼思想都不須斷滅,因為我們還要它派用場呀!《圓覺經》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下接著就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你要把妄心息滅掉,正念就沒有了,就死掉了,因為妄心是從真心來的,就像波浪是從水起來的一樣,波浪滅掉,水也就沒有了。假如我們把妄心息滅掉,就變成土木金石了,你還能成道嗎?那就成了大石頭、大木頭、大泥塊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個禮拜,幾個月。幾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沒有用,欲證大道,必須開圓頓解,如實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鍛煉,遠離自心所現妄想虛幻境,方能相應。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茲再舉一個公案以證此說不虛。從前釋迦佛在世時,有個女子坐在釋迦佛邊上入定了。文殊菩薩走來一看,這個女子怎麼這樣不懂規矩,在釋迦佛身邊入定?應該遠遠退到佛後面去才是。故在女子面前彈指,喚這個女子出定,但女子仍然紋絲不動,沒有出定;文殊菩薩見女子沒有出定,就顯神通,把她舉到三十三天,那女子還是不出定;文殊菩薩一看不行,又把她打入十八層地獄,仍不能使她出定。釋迦佛說:「你不能叫她出定,下方有個罔明菩薩能叫她出定。」話才說完,下方的罔明菩薩來了,佛說:「你來得正好,你就叫這個女子出定吧。」罔明菩薩就在這個女子面前一彈指,這女子就出定了。這個公案很迷惑人,因為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是七尊佛的師父,智慧大得不得了,怎麼不能叫這個女子出定呢?而罔明菩薩不過是下方的一個菩薩,他怎麼一彈指就能叫這個女子出定呢?這個公案應從實質上來看,這個女子取相入定,已經是大錯誤。我們剛才講了,你住在定相上,有所住,就不對,要成佛,要絲毫無粘住,活潑潑地起妙用,不可死住在定上。這女子住定先錯,繼而文殊菩薩呢?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是很好嗎?但我們的所謂智慧,是世智辨聰,不是般若大智。要成佛,是要將這妄智去除干凈才行。你有聰明智慧呀,就是所知障,所知愚,障住你悟道之門,不得開悟。昔日孔老夫子去見老子時,老子和他講:「掊擊爾智」,就是叫他把聰明智慧取消打倒,心中空盪盪地一無所有,毫無所住,才能悟道。所以我們不要誇自己聰明,弄小聰明是一個大障礙,要大智若愚,心不動搖,無所住執,才能成大道。心定不動,無所住執,不是象木石般的不知道,不曉得,而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無舍無取無愛無憎的不動心,所以我們要明白,正定是對境不惑,無出無入的,不是死坐不動的。那麼罔明菩薩為什麼能叫她出定呢?罔明就是要把你的世智辨聰取消掉,罔而無知無著,則般若大智現前。所以這個公案是表法的,不是文殊菩薩真不能讓她出定,更不是罔明高於文殊菩薩。
所以我們要成道,就須去除這世智辨聰,時時心空如洗,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牽,精勤鍛煉,損之又損,方能成就。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既然自性具足一切,無所不有;本來清凈,與佛無二,我們果能心空無染,還有什麼不成就的呢?後來大慧宗杲作了個偈子頌這個出定公案,他說:「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你在這里搞出定入定,你這個不是正定,是死定,真正的定是沒有出入的,動也如此,靜也如此,不是死坐在那裡不動,而是妙用無邊的,不是說話做事就不在定里,而是心無所住,動時不見動的。你假如住在靜相上就不是正定。罔明與文殊二位大菩薩尚且在出定入定上做文章,就不免離開本位了。宗下說:「片時不在,便同死人。」離開本位就喪失了性命。所以大慧宗杲禪師的偈子最後結束說:「罔明與文殊,喪卻窮性命。」這兩位大菩薩、佛和女子演個戲給我們看,就是讓我們知道用功怎麼用法,這點非常重要,我們用功千萬不要取死定,要活潑潑的一切無礙。懶融禪師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就是說正做事時,正說話時,我們的心還是無所粘染安住不動,不是坐在那裡不動能定,事情一來就亂了,要動靜一如才是真定。
H. 念頭從哪來,又到何處去,是有還歸無了了分明,諸法實相如此,是為開悟者
無量法門,龍樹菩薩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開悟了,證得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廣學多聞,用多少時間學完?三個月。能不能?我們相信可能。為什麼?我們看到惠能大師的例子。惠能大師開悟了,要知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我相信頂多不過兩個小時,這是他一生就聽這么一次經。五祖在方丈室里頭,半夜三更給他講《金剛經》,肯定不要書,講《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全經四分之一,《金剛經》是大概五千多字,應該是講到一千字的樣子,他就開悟了。說出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報告,他的博士論文。五祖一聽,行了,衣缽就給他,後面不要講,全通了。不但是《金剛經》通了,《般若經》全通了,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般若,你看,他一、二個小時就通了,這個方法妙。
他在逃難的路途之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也是一生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選擇的是《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有四十卷,分量很大,每天讀誦。她在念經的時候,惠能大師坐在旁邊聽,等她念完的時候,他把這段經文的大意講給比丘尼聽。無盡藏比丘尼聽到,佩服得五體投地,捧著經本來請教。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能講得這么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學經不學經沒有關系。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在他會下一生當中四十多個開悟的人,是無盡藏跟惠明法師這兩個人領先,最早開悟的。為什麼會開悟?一念真心就開悟了。一念的時間很短,我們看彌勒菩薩的說法,用現在一秒鍾,一秒鍾有多少個念頭?二千一百兆。一秒鍾二千一百兆個念頭,里頭一個念頭覺悟了,念念就覺悟了。這一覺妄心就不見了,念念都是覺,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生不滅,妄心是生滅心。你看妄心斷掉了,真心現前,真心照見,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古人都是這樣的,一生專攻《法華經》。念《法華經》的人很多,《法華經》雖然只有七卷,但是分量很大,通常一個人一天念一遍,他誦三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念了三千遍,沒見性。到曹溪去拜六祖,現在的南華寺,見六祖頂禮三拜,頭沒著地。他起來之後,六祖問他,你剛才三拜頭不著地,這表示什麼?傲慢,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也很老實,他誦《法華》三千部。這不容易,一天誦一部,三千多部差不多十年。六祖問他,《法華經》佛說的是什麼?他講不出來,回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你既然念得很熟,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不用念了,我全明白了。你就想想看,開悟的人他學東西多快,二十八品經第二品就全明白,後頭就不聽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再拜的時候頭著地了。
這就是說,沒有開悟,費多少力氣,讀多少經,死記經文,不開悟。佛用的方法,活的方法,知道自性里頭具足圓滿的智慧,只要見性,這個智慧就現前。智照外面的境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需要學,一看就明白了,一聽就明白了,一聞、一嘗,六根對六塵作用,徹底明了。這是為什麼要求得定、開悟,道理在此地。你要不開悟,一輩子、十輩子、無量劫,你都沒有辦法統統搞清楚,那太難!如果開悟了,一部經,釋迦牟尼佛講很長的時間,你聽幾句就明白了,不必要聽完,不必要學完。世尊教學是用這個方法,戒定慧這個方法稱為三學,通達無上菩提。不是叫我們記,記問之學,連孔夫子都不重視它。夫子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孔子注重什麼?注重開悟。悟是活的,是智慧,不是知識。孔子的學生,譬如問仁、問孝,孔子對每一個問的人講的都不一樣,為什麼?應機說法。如果是記問之學,說的肯定是一樣,死的,不是活的;開悟之後是活的,不是死的。一一法都具無量義,這才管用。管什麼用?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幫他們解決疑難雜症,真實智慧,不是知識。
I. 念頭怎麼來的一會是這個念頭,一會又起另一個念頭,它是怎麼來怎麼做到制心一處
就是大腦傳播了一個信號,然後你就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有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