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距離測量中的平距和斜距的意思和公式
兩點投影到水平面上後點位的的距離是平距;兩點直接點到點間的距離是斜距。
將斜距改換為平距叫距離該平:D=S*COS(A)(A是水平線與兩點連線的夾角,S是斜距)
❷ 觀測平距m平均平距mm平均平距怎麼算
SD為斜距的英文單詞縮寫,HD為平距的英文單詞縮寫。 使用全站儀測量導線時,由於各個測回之間的角值需要取平均值來消除誤差,通常需要通過記錄直返覘的斜距和天頂距(或垂直角)的觀測值,來計算直覘和返覘的平距取中值為導線的邊長。
❸ 中海達RTK測量得到X、Y,如何計算平距
如果是在手簿中計算:主界面--工具--間接測量--距離方位--選擇兩個點,然後點計算即可
如果是手工計算的話,s平方=(兩個點x的差值的平方)+(兩個點y的差值的平方),算一下即可
如果是在電腦上展點,量取即可
❹ 水平距離的計算公式
水平距離=102.5×cos20°30『
≈102.5×0.93667219
≈96.00889948(cm)
以上保留八位小數.
解題方法是:利用三角形邊角關系
❺ 全站儀對邊測量 平距
一、測平距的方法: (1)設置棱鏡常數 測距前須將棱鏡常數輸入儀器中,儀器會自動對所測距離進行改正。 (2)設置大氣改正值或氣溫、氣壓值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速度會隨大氣的溫度和氣壓而變化,15℃和760mmHg是儀器設置的一個標准值
❻ 經緯儀視距測量平距怎麼計算計算公式是什麼
經緯儀視距法測距
視距法測距所用的工具是經緯儀和視距尺.利用經緯儀望遠鏡中十字絲的上下兩根短橫絲,在視距尺上讀得的上下兩數之差以及其他一些數據,即可算出安置儀器點到立尺點的水平距離和高差.
一、視距法測距原理
若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條邊和一個角為已知,就可以推算出另一條邊長,這便是視距法測距的簡單工作原理.
二、視距計算公式
(一)視准軸水平時的視距公式
如圖,為視距絲間隔,為定角,F為物鏡前焦點,f為焦距,s為物鏡離儀器中心的距離,為尺間隔,d』為焦點到視距尺的距離,D』為AB之間的水平距離.
由圖可以看出:≌,所以有:
,即
因,故有.設,則上式改寫為:
C——視距乘常數.製造儀器時,一般將C設計為100.
Q——視距加常數.對於內調焦望遠鏡,其加常數接近於0,可忽略不計.
(二)視准軸傾斜時的視距公式
1、水平距離公式
若兩點高差很大,則不可能用水平視線進行視距測量,必須把望遠鏡視准軸放在傾斜位置,如尺子仍豎直立著,則視准軸不與尺面垂直,上面推導的公式就不適用了.若要把視距尺與望遠鏡視准軸垂直,那是辦不到的.因此在推導水平距離的公式時,必須導入兩項改正:(1)對於視距尺不垂直於視准軸的改正;(2)視線傾斜的改正.水平距離公式為:
其中:δ為豎角.
2、高差公式
其中:i為儀器高,L為目標高.
三、視距法測距的作業方法
1、將經緯儀安置在測站上,對中、整平;
2、量儀器高i(量至厘米);
3、將視距尺立於待測點上,用望遠鏡瞄準視距尺,分別讀出上、下視距絲和中絲讀數,再讀取豎盤讀數,並將所有讀得的數據記入視距測量手簿中.
4、根據上、下絲視距讀數,算出尺間隔t,把豎盤讀數換算為豎角,再計算測站到測點的水平距離和高差.
❼ 全站儀 如何測量平距
1.安置全站儀
將全站儀安置於測站,反射棱鏡安置於目標點。對中及整平方法與光學經緯儀相同。新型全站儀還具有激光對點功能,其對中方法為:安置、整平儀器,開機後打開激光對點器,松開儀器的中心連接螺旋
在架頭上輕移儀器,使顯示屏上的激光對點器的光斑對准地面測站點的標志,然後擰緊連接螺旋,同時旋轉腳螺旋使管水準氣泡居中,再按 ESC 鍵自動關閉激光對點器即可。儀器具有雙軸補償器,整平後氣泡略有偏差,但對測量並無影響。
❽ 實測地質剖面平距怎麼算
實測地質剖面是地質調查獲取地質資料的重要手段。工作中,首先確定地質點,並用皮尺測量出相鄰地質點的距離以及兩點間的地形坡度。若兩點間地形坡度變化較大時,應按坡度分段量取距離與坡度。
兩地質點的平距等於實測距離與地形坡度的餘弦之積。
❾ 水平距離的測量方法有哪四種
以在距基坑較遠,且穩定的地方設置基準點,與施工控制網聯測,精確測定其坐標.然後利用基準點觀測基坑周圍的測量點.算出測量點坐標,與原來坐標對比算出水平位移(基準點的數量根據實際設定,夠用就行),其實就是導線法觀測.
也可以用前方交會的方法,在定向的時候應選擇較遠且穩固的點作為定向點定向.測站點與定向點的距離一般應該不小於交匯邊的長度.採用1秒儀器,用測回法觀測.測量點位移值的計算通常不採用計算測量點的坐標,用比較不同觀測周期的坐標求位移值的方法,而採用觀測值的變化值直接計算位移值
❿ 測量學水平距離和高程用角度怎麼算
水平距離D=S*COSβ
高差h=S*SINβ+i-v
上面式中:
D 水平距離
S 斜距
β高度角
h高差
i儀器高
v棱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