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葯片製作方法和步驟

葯片製作方法和步驟

發布時間:2022-07-29 01:13:45

㈠ 片劑製作的過程

1. 松片
片劑壓成後,硬度不夠,表面有麻孔,用手指輕輕加壓即碎裂,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①葯物粉碎細度不夠、纖維性或富有彈性葯物或油類成分含量較多而混合不均勻。可將葯物粉碎過100目篩、選用黏性較強的黏合劑、適當增加壓片機的壓力、增加油類葯物吸收劑充分混勻等方法加以克服。
②黏合劑或潤濕劑用量不足或選擇不當,使顆粒質地疏鬆或顆粒粗細分布不勻,粗粒與細粒分層。可選用適當黏合劑或增加用量、改進制粒工藝、多攪拌軟材、混均顆粒等方法加以克服。
③顆粒含水量太少,過分乾燥的顆粒具有較大的彈性、含有結晶水的葯物在顆粒乾燥過程中失去較多的結晶水,使顆粒鬆脆,容易松裂片。故在制粒時,按不同品種應控制顆粒的含水量。如製成的顆粒太干時,可噴入適量稀乙醇(50%—60%),混勻後壓片。
④葯物本身的性質。密度大壓出的片劑雖有一定的硬度,但經不起碰撞和震搖。如次硝酸鉍片、蘇打片等往往易產生松片現象;密度小,流動性差,可壓性差,重新制粒。
⑤顆粒的流動性差,填入模孔的顆粒不均勻。
⑥有較大塊或顆粒、碎片堵塞刮粒器及下料口,影響填充量。
⑦壓片機械的因素。壓力過小,多沖壓片機沖頭長短不齊,車速過快或加料斗中顆粒時多時少。可調節壓力、檢查沖模是否配套完整、調整車速、勤加顆粒使料斗內保持一定的存量等方法克服。
2.裂片
片劑受到震動或經放置時,有從腰間裂開的稱為腰裂;從頂部裂開的稱為頂裂,腰裂和頂裂總稱為裂片,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①葯物本身彈性較強、纖維性葯物或因含油類成分較多。可加入糖粉以減少纖維彈性,加強黏合作用或增加油類葯物的吸收劑,充分混勻後壓片。
②黏合劑或潤濕劑不當或用量不夠,顆粒在壓片時粘著力差。
③顆粒太干、含結晶水葯物失去過多造成裂片,解決方法與松片相同。
④有些結晶型葯物,未經過充分的粉碎。可將此類葯物充分粉碎後制粒。
⑤細粉過多、潤滑劑過量引起的裂片,粉末中部分空氣不能及時逸出而被壓在片劑內,當解除壓力後,片劑內部空氣膨脹造成裂片,可篩去部分細粉與適當減少潤滑劑用量加以克服。
⑥壓片機壓力過大,反彈力大而裂片;車速過快或沖模不符合要求,沖頭有長短,中部磨損,其中部大於上下部或沖頭向內卷邊,均可使片劑頂出時造成裂片。可調節壓力與車速,改進沖模配套,及時檢查調換。
⑦壓片室室溫低、濕度低,易造成裂片,特別是黏性差的葯物容易產生。調節空調系統可以解決。
3.粘沖與吊沖
壓片時片劑表面細粉被沖頭和沖模黏附,致使片面不光、不平有凹痕,刻字沖頭更容易發生粘沖現象。吊沖邊的邊緣粗糙有紋路,原因及解決方法:
①顆粒含水量過多、含有引濕性易受潮的葯物、操作室溫度與濕度過高易產生粘沖。應注意適當乾燥、降低操作室溫度、濕度,避免引濕性葯物受潮等。
②潤滑劑用量過少或混合不勻、細粉過多。應適當增加潤滑劑用量或充分混合,解決粘沖問題。
③沖頭表面不幹凈,有防銹油或潤滑油、新沖模表面粗糙或刻字太深有稜角。可將沖頭擦凈、調換不合規格的沖模或用微量液狀石蠟擦在刻字沖頭表面使字面潤滑。此外,如為機械發熱而造成粘沖時應檢查原因,檢修設備。
④沖頭與沖模配合過緊造成吊沖。應加強沖模配套檢查,防止吊沖。
4.片重差異超限
指片重差異超過葯典規定的限度,造成原因及解決方法:
①顆粒粗細分布不勻,壓片時顆粒流速不同,致使填入模孔內的顆粒粗細不均勻,如粗顆粒量多則片輕,細顆粒多則片重。應將顆粒混勻或篩去過多細粉。如不能解決時,則應重新制粒。
②如有細粉粘附沖頭而造成吊沖時可使片重差異幅度較大,此時下沖轉動不靈活,應及時檢查,拆下沖模,擦凈下沖與模孔即可解決。
③顆粒流動性不好,流入模孔的顆粒量時多時少,引起片重差異過大而超限,應重新制粒或加入適宜的助流劑如微粉硅膠等,改善顆粒流動性。
④加料斗被堵塞,此種現象常發生於黏性或引濕性較強的葯物。應疏通加料斗、保持壓片環境乾燥,並適當加入助流劑解決。
⑤沖頭與模孔吻合性不好,例如下沖外周與模孔壁之間漏下較多葯粉,致使下沖發生「澀沖」現象,造成物料填充不足,對此應更換沖頭、模圈。
⑥車速過快,填充量不足。
⑦先下沖長短不一,造成填料不一。
⑧分配器未安裝到位,造成填料不一。
5.崩解延緩
指片劑不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崩解影響葯物的溶出、吸收和發揮葯效。產生原因和解決方法如下:
(1)片劑孔隙狀態的影響 水分的透入是片劑崩解的首要條件,而水分透入的快慢與片劑內部具有很多孔隙狀態有關。盡管片劑的外觀為一壓實的片狀物,但實際上它卻是一個多孔體,在其內部具有很多孔隙並互相聯接而構成一種毛細管的網路,它們曲折回轉、互相交錯,有封閉型的也有開放型的。水分正是通過這些孔隙而進入到片劑內部的,其規律可用下述的毛細管理論加以說明:
L2=Rγcosθ/2η•t
上式即為液體在毛細管中流動的規律,式中L為液體透入毛細管的距離,θ為液體與毛細管壁的接觸角,R為毛細管的孔徑,γ為液體的表面張力,η為液體的黏度,t為時間。由於一般的崩解介質為水或人工胃液,其黏度變化不大,所以影響崩解介質(水分)透入片劑的四個主要因素是毛細管數量(孔隙率)、毛細管孔徑(孔隙徑R)、液體的表面張力γ和接觸角θ。影響這四個因素的情況有:
① 原輔料的可壓性。可壓性強的原輔料被壓縮時易發生塑性變形,片劑的孔隙率及孔隙徑R皆較小,因而水分透入的數量和距離L都比較小,片劑的崩解較慢。實驗證明,在某些片劑中加入澱粉,往往可增大其孔隙率,使片劑的吸水性顯著增強,有利於片劑的快速崩解。但不能由此推斷出澱粉越多越好的結論,因為澱粉過多,則可壓性差,片劑難以成型。
② 顆粒的硬度。顆粒(或物料)的硬度較小時,易因受壓而破碎,所以壓成的片劑孔隙和孔隙徑R皆較小,因而水分透入的數量和距離L也都比較小,片劑崩解亦慢;反之剛崩解較快。
③ 壓片力。在一般情況下,壓力愈大,片劑的孔隙率及孔隙徑R愈小,透入水的數量和距離L均較小,片劑崩解亦慢。因此,壓片時的壓力應適中,否則片劑過硬,難以崩解。但是,也有些片劑的崩解時間隨壓力的增大而縮短,例如,非那西丁片劑以澱粉為崩解劑,當壓力較小時,片劑的孔隙率大,崩解劑吸水後有充分的膨脹餘地,難以發揮出崩解的作用,而壓力增大時,孔隙率較小,崩解劑吸水後有充分的膨脹餘地,片劑脹裂崩解較快。
潤滑劑與表面活性劑。當接觸角θ大於90°時,cosθ為負值,水分不能透入到片劑的孔隙中,即片劑不能被水所濕潤,所以難以崩解。這就要求葯物及輔料具有較小的接觸角θ,如果θ較大,例如疏水性葯物阿司匹林接觸角θ較大,則需加入適量的表面活性劑,改善其潤濕性,降低接觸角θ,使cosθ值增大,從而加快片劑的崩解。片劑中常用的疏水性潤滑劑也可能嚴重地影響片劑的濕潤性,使接觸角θ增大、水分難以透入,造成崩解遲緩。例如,硬脂酸鎂的接觸角為121°,當它與顆粒混合時,將吸附於顆粒的表面,使片劑的疏水性顯著增強,使水分不易透入,崩解變慢,尤其是硬脂酸鎂的用量較大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如圖4-14所示。同樣,疏水性潤滑劑與顆粒混合時間較長、混合強度較大時,顆粒表面被疏水性潤滑劑覆蓋得比較完全。因此片劑的孔隙壁具有較強的疏水性,使崩解時間明顯延長。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對潤滑劑的品種、用量、混合強度、混合時間加以嚴格的控制,以免造成大批量的浪費。
(2)其他輔料的影響
① 黏合劑。黏合力越大,片劑崩解時間越長。一般而言,黏合劑的黏度強弱順序為:動物膠(如明膠)>樹膠(如阿拉伯膠)>糖漿>澱粉漿。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必須把片劑的成型與片劑的崩解綜合加以考慮,選用適當的黏合劑以及適當的用量。
② 崩解劑。就目前國內現在的崩解劑品種而言,一般認為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和羧甲基澱粉鈉CMS-Na)的崩解度能夠符合葯典要求的情況下,干澱粉作為崩解劑普遍應用的實際狀況並不矛盾,因為在崩解度能夠符合葯典要求的情況下,干澱粉因價廉、易得,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崩解劑。另外,崩解劑的加入方法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崩解效果。
(3)片劑貯存條件的影響片劑經過貯存後,崩解時間往往延長,這主要和環境的溫度與濕度有關,亦即片劑緩緩地吸濕,使崩解劑無法發揮其崩解作用,片劑的崩解因此而變得比較遲緩。
6.溶出超限
片劑在規定的時間內未能溶出規定的葯物,即為溶出超限或稱為溶出度不合格。片劑口服後,經過崩解、溶出、吸收產生葯效,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將影響葯的實際療效。未崩解的完整片劑的表面積很小,所以溶出速度慢。崩解後所形成的小顆粒很多,表面積大幅度增加,溶出過程也隨之增至最大,葯物的溶出速度也最快,所以,能夠使崩解加快的因素,一般也能加快溶出。但是,也有不少葯物的片劑雖可迅速崩解,而葯物溶出卻很慢,因此崩度合格並不一定能保證葯物快速而完全的溶出,也就不能保證具有可靠的療效。對於許多難溶性葯物來說,這種溶出加快的幅度不會很大,尚需採取一些其他的方法來改善溶出。
(1)研磨混合物疏水性葯物單獨粉碎時,隨著粒徑的減小,表面自由能增大,粒子易發生重新聚集的現象,粉碎的實際效率不高。與此同時,這種疏水性的葯物粒徑減小、比表面積增大,會使片劑的疏水性增強,不利於片劑的崩解和溶出。如果將這種疏水性的葯與大量的水溶性輔料共同研磨粉碎製成混合物,則葯物與輔料的粒徑都可以降低到很小。又由於輔料的量多,所以在細小的葯物粒子周圍吸附著大量水溶性輔料的粒子,這樣就可以防止細小葯物粒子的相互聚集,使其穩定地存在於混合物中。當水溶性輔料溶解時,細小的葯物粒子便直接暴露於溶出介質中,所以溶解(出)速度大大加快。例如,將疏水性的地高辛、氫化可的松等葯物與20倍的乳糖球磨混合後干法制粒壓片,溶出度大大加快。
(2)製成固體分散物將難溶性葯物製成固體分散物是改善溶出速度的有效方法,例如,用1:9的吲哚美辛與PEG6000製成的固體分散物粉碎後,加入適宜輔料壓片,其溶出度呆得到很大的改善。
(3)載體吸附將難溶性葯物溶於能與小混溶的無毒溶劑(如PEG400)中,然後用硅膠一類多孔性的載體將其吸附,最後製成片劑。由於葯物以分子的狀態吸附於硅膠,所以在接觸到溶出介質或胃腸液時,很容易溶解,大大加快了葯物的溶出速度。
7. 片劑含量不均勻
所有造成片重差異過大的因素,皆可造成片劑中葯物含量的不均勻,此外對於小劑量的葯物來說,混合不均勻和可溶性成分的遷移是片劑含量均勻度不合格的兩個主要原因。
(1)混合不均勻混合不均勻造成片含量不均勻的情況有以下幾種。①主葯量與輔料量相差懸殊時,一般不易混勻,此時應該採用等級遞增稀釋法進行混合或者將小量的葯物先溶於適宜的溶劑中再均勻地噴灑到大量的輔料或顆粒中(一般稱為溶劑分散法),以確保混合均勻;②主葯粒子大小與輔料相差懸殊時,極易造成混合不勻,所以應將主葯和輔料進行粉碎,使各成分的粒子都比較小並力求一致,以便混合均勻;③粒子的形態如果比較復雜或表面粗糙,則粒子間的摩擦力較小大,一旦混勻後不易再分離,而粒子的表面光滑,則易在混合後的加工過程中相互分離,難以保持其均勻的狀態;④當採用溶劑分散法將小劑量葯物分散於空白顆粒時,由於大顆粒的孔隙率較高,小顆粒的孔隙較低,所以吸收的葯物溶液量有較大差異。在隨後的加工過程中由於振動等原因,大小顆粒分層,小顆粒沉於底部,造成片重差異過大以及含量均勻度不合格。
(2)可溶性成分在顆粒之間的遷移這是造成片劑含量不均勻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便於理解,現以顆粒內部的可溶性成分遷移為例,介紹遷移的過程:在乾燥前,水分均勻地分布於濕粒中,在乾燥過程中,顆粒表面的水分發生氣化,使顆粒內外形成了溫度差,因而,顆粒內部的水分向外表面擴散時,這種水溶性成分也被轉移到顆粒的外表面,這就是所謂的遷移過程。在乾燥結束後,水溶性成分就集中在顆粒的外表面,造成顆粒內外含量不均。當片劑中含有可溶性色素時,這種現象表現得最為直觀,濕混時雖已將色素及其他成分混合均勻,但顆粒乾燥後,大部分色素已遷移到顆粒的外表面,內部的顏色很淡,壓成片劑後,片劑表面形成很多「色斑」。為了防止「色斑」出現,最根本的辦法是選用不溶性色素,例如使用色淀(即將色素吸附於吸附劑上再加到片劑中)。上述這種顆粒內部的可溶性成分遷移,在通常的乾燥方法中是很難避免的,而採用微波加熱乾燥時,由於顆粒內外受熱均勻一致,可使這種遷移減少到最小的程度。
顆粒內部的可溶性成分遷移所造成的主要問題是片劑上產生色斑或花斑,對片劑的含量均勻度影響不大,但是,發生在顆粒之間的可溶性成分遷移,將大大影響片劑的含量均勻度,尤其是採用箱式乾燥時,這種現象最為明顯。顆粒在盤中鋪成薄層,底部顆粒中的水分將向上擴散到上層顆粒的表面進行氣化,這就將底層顆粒中的可溶性成分遷移到上層顆粒之中,使上層顆粒中的可溶性成分含量增大。當使用這種上層含葯量大、下層含葯量小析顆粒壓片時,必然造成片劑的含量不均勻。因此當採用箱式乾燥時,應經常翻動顆粒,以減少顆粒間的遷移,但這樣做仍不能防止顆粒內部的遷移。
採用流化(床)乾燥法時由於濕顆粒各自處於流化運動狀態,並不相互緊密接觸,所以一般不會發生顆粒間的可溶性成分遷移,有利於提高片劑的含量均勻度,但仍有可能出現色斑或花斑,因為顆粒內部的遷移仍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採用流化乾燥法時還應注意由於顆粒處於不斷的運動狀態,顆粒與顆粒之間有較大的摩擦、撞擊等作用,會使細粉增加,而顆粒表面往往水溶性成分較高,所以這些被磨下的細粉中的葯物(水溶性)成分含量也較高,不能輕易地棄去,也可在投料時就把這種損耗加以考慮,以防止片劑中葯物的含量偏低。
8. 花斑與印斑
片劑表面有色澤深淺不同的斑點,造成外觀不合格,產生原因和解決方法。
①黏合劑用量過多、顆粒過於堅硬、含糖類品種中糖粉熔化或有色片劑的顆粒因著色不勻、干濕不勻、松緊不勻或潤滑劑未充分混勻,均可造成印斑。可改進制粒工藝使顆粒較松,有色片劑可採用適當方法,使著色均勻後制粒,製得的顆粒粗細均勻,松緊適宜,潤滑劑應按要求先過細篩,然後與顆粒充分混勻。
②復方片劑中原輔料深淺不一,若原輔料未經磨細或充分混勻易產生花斑,制粒前應先將原料磨細,顆粒應混勻才能壓片,若壓片時發現花斑應返工處理。
③因壓片時油污由上沖落入顆粒中產生油斑,需清除油污,並在上沖套上橡皮圏防止油污落入。
④壓過有色品種清場不徹底而被污染。
9.其他問題
(1)疊片 指兩片疊成一片,由於粘沖或上沖卷邊等原因致使片劑粘在上沖,此時顆粒填入模孔中又重復壓一次成疊片或由於下沖上升位置太低,不能及時將片劑頂出,而同時又將顆粒加入模孔內重復加壓而成。壓成疊片使壓片機易受損傷,應解決粘沖問題與沖頭配套、改進裝沖模的精確性、排除壓片機故障。
(2)爆沖 沖頭爆裂缺角,金屬屑可能嵌入片劑中。由於沖頭熱處理不當,本身有損傷裂痕未經仔細檢查,經不起加壓或壓片機壓力過大,以及壓制結晶性葯物時均可造成爆沖。應改進沖頭熱處理方法、加強檢查沖模質量、調整壓力、注意片劑外觀檢查。如果如果發現爆沖,應立即查找碎片並找出原因加以克服。
(二)片劑包衣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糖衣片包衣工序復雜,時間長,易發生的問題多,如龜裂、露邊、麻面、花斑等,從葯劑學中能找到解決問題答案。糖衣已逐漸被薄膜衣替代,以下僅介紹薄膜包衣問題。
(1)起泡 原因是固化條件不當,乾燥速度過快,應掌握成膜條件和適宜的乾燥速度。
(2)皺皮 片劑表面與包衣材料理化性質影響黏附,兩次包衣間加料間隔時間過短,噴液量過多。應掌握包衣材料的特性,調節間隔時間,適當降低包衣液的濃度,減少噴液量。
(3)色澤不勻 色素與薄膜衣材料未充分混勻,或包衣處方中增塑劑、色素及其他附加劑用量不當,在乾燥時溶媒將可溶性的物料帶到衣膜表面。可將薄膜衣材料配成稀溶液多噴幾次,或將色素與薄膜衣材料先在膠體磨或球磨機中碾磨均勻、細膩後加入。調節空氣和溫度,減慢乾燥速度。
(4)衣膜強度不夠 包衣材料配比不當,衣層與葯物黏合強度低,衣層厚度不夠。改變衣膜配方,增加衣層厚度。
腸溶膜包衣,除上述問題外,還有:在胃部已經崩解。原因是腸溶衣材料選擇或配比不當,衣層與葯物黏合強度低,衣層層次不夠或不均勻。應選擇適宜材料掌握適當配比,增加包衣層次並包制均勻,須待測定崩解合格後進一步包衣。在腸道內不崩解而「排片」,原因是腸溶衣材料選擇不當,衣層過厚,貯藏期間發生變化,與胃液滲透有關,當胃液滲入片心時,片心膨脹,待進入腸液時,腸溶衣溶解但片心只稍微膨脹而不完全崩解。可選用腸溶衣材料調整配比,掌握包衣層次,選用適當崩解劑如羧甲基澱粉代替澱粉或加入少量微晶纖維素制粒的方法予以解決。
(三)膠囊劑
(1)溶出度不合格 其原因主要是原料或輔料生產廠商工藝的變異,改變原料或輔料供應商後影響原處方的溶出度。應穩定原、輔料供應商。變更原、輔料後,應進行工藝驗證。
(2)裝量差異超限 引起裝量差異不合格原因為顆粒流動性差,顆粒精細不均勻。應保持顆粒粗細較為均勻,減少細粉,增加流動性。加強顆粒填充過程中的稱量檢查,可每15分鍾稱量一次。
(3)吸潮 導致水分不合格。降低膠囊填充、存放間的濕度,某些吸濕性較強的品種使用鋁塑包裝後,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易造成水分不合格。可改可鋁-鋁包裝,提高氣密性。
(4)抗生素類效價下降 抗生素類葯物使用濕法制粒,乾燥過程加熱易引起葯物效價下降,應採用干法造粒。
(四)注射劑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1)不溶性微粒 纖維主要來自操作環境及操作人員的工作服。工作服應使用長纖維織物,清潔衛生的工具及其他輔助用具應使用無纖維脫落的長纖維織物,如真絲綢、絲光毛巾等。白點或其他微粒,產生的原因較多,可來自水、空氣、也可因物料引起。瓶子未洗干凈,原因有注射用水被污染而不合格;洗瓶的注射用水沖洗量不夠;隧道烘箱冷卻段的高效過濾器有破損。塞子未清洗干凈;膠塞質量不好,有微粒脫落。安瓿灌封產生碎玻璃。萬級潔凈區的高效過濾器損壞,使潔凈區未達到潔凈要求。
(2)熱原檢查不合格的原因 ①瓶子和塞子的滅菌溫度或時間不夠,因此滅菌設備應定期驗證,一般每年一次。發現異常應立即檢查、驗證。②注射用水放置時間過長。注射用水貯存時間不宜超過12h,且需在80℃以上保溫或65℃以上循環。③生產環境未能達到生產要求。應定期監測無菌室的塵埃粒子及沉降菌。
(3)無菌檢查不合格 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基本同熱原不合格。
(4)裝量不合格
①粉針。國內大多採用螺桿式分裝機,該機使用較平穩,收率較高。裝量不合格原因主要有:葯粉粘滿計量螺桿,需清除計量螺桿上的葯粉;控制裝量的彈簧達到疲勞極限,應更換之。此外還有兩個螺桿分裝頭未能調到同步一致,兩個料斗內葯粉的量有差異,葯粉太細或太粗,流動性差。
②水針劑。採用LSAG型拉絲灌裝裝量不準的原因主要是推桿螺母及支點拼緊螺母松動,唧筒套彈簧不能復位,灌液管路系統中單向玻璃閥及玻璃唧筒漏氣,解決問題的方法,松的旋緊,不能用的更換,採用蠕動泵輸灌葯液裝量比活塞式灌裝准確。
③輸液。裝量不準的原因主要有高位槽液位變化,轉速不穩定,葯液灑漏瓶外。對應處理方法是使液位保持穩定,穩定電壓,校正漏鬥嘴及調整撥輪。
(5)焦頭 葯液濺滴於安瓿頸絲內壁,熔封時在高溫下炭化造成焦頭,主要是由於針頭出液太快或太慢和針頭縮水不良引起,解決方法:前者,調節灌凸輪,後者,調節灌液管路中緩沖氣泡的氣囊容積。安瓿頸絲粗細不勻,壓葯液動作與針頭行程配合不好,也會造成焦頭,可採用相應措施加以克服。
二、 設備故障
設備發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但設備發生故障不但影響正常生產,而且有可能給產品質
量帶來風險,因此必須將設備故障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發生故障,應該及時維修,幾種設備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見表4-14。
表4-14 幾種設備常見故障處理方法

設備 故 障 記 錄 產 生 原 因 處 理 方 法
高速壓片機 壓制同一規格葯片時,壓力顯示值突然變得很大,機器無法正常工作 ①主壓力感測器與電腦之間的連接電纜可能有斷線
②主壓力感測器的放大器的零點發生嚴重漂移 ①斷電並斷開電腦連接的電纜,測量電橋阻值,如有開路或短路,應分段檢查電纜,排除故障
②調整主壓力感測器的放大器
機器跑葯粉多 ①分料盤與模盤配合間隙太大
②刮料器與轉台的縫隙過大
③中模高於轉台 ①檢查平台與模盤的平行度,並控制其間隙在0.04-0.06mm之內
②檢查調整貼緊
③檢查調平
按下接通離合器按鈕,轉台不能旋轉 ①電磁離合器斷線或斷電
②離合器摩擦片之間的間隙過大
③壓片機的負荷過大
④按鈕及插件不良 ①測量離合器阻值和工作電壓
②檢查、調整
③檢查
④參照電原理圖檢查控制線路
全自動硬膠囊填充機 排送膠囊不能入到囊板孔中 卡囊彈簧開合時間不當,推囊爪、壓囊爪位置不當 調整限位塊至適當位置,調整推、壓囊爪位置
膠囊體、帽分離不良 ①真空分離器表面有異物,造成與下囊板貼合不嚴
②底部頂桿位置不當,上、下囊板錯位
③囊板孔中有異物
④真空管路密封不嚴,真空度達不到要求 ①排除廢囊。清除異物
②調整頂桿位置。緊固囊板
③用毛刷清理
④清理過濾器,檢查真空系統,調節表壓
離合器過載 ①因計量模板錯動,使充填桿與計量孔不對中,造成摩擦力增大,甚至卡死
②因葯粉黏潮造成計量模板與密封環境摩擦力增大
③計量盤與密封環間隙不當
④離合器力矩變小 ①松開講師模板緊固螺釘,用調試桿調整後擰緊緊固螺釘
②調整葯粉黏度、乾燥度
③調整計量模板與密封環間隙
④轉動離合器螺母,增加摩擦力
拉絲灌封機 缺瓶灌液 ①電氣控制線路斷路
②電磁鐵吸力弱
③頂桿螺母松動 ①更換線圏或接通斷路
②清洗吸鐵裝置內腔,或調節電吸鐵芯間隙
③旋緊螺母
有瓶無葯液 ①頂桿栓污染堵塞,彈簧不能復位
②電氣控制線路短路 ①拆洗或更換彈簧
②排除電氣故障
設備 故 障 記 錄 產 生 原 因 處 理 方 法
螺桿式粉針分裝機 運轉中突然停車或開不起車 ①劑量螺桿跳動量過大
②計量螺桿與粉嘴接觸,造成控制電器自動斷電 ①拆卸漏斗,調整計量螺桿
②調整漏斗,使粉嘴不與計量螺桿發接觸
膠塞蓋不到瓶口上或膠囊連續下落 ①膠塞卡口與瓶子不對位
②膠塞卡口松 ①調整卡口與瓶子的對中性
②調整膠塞卡口
軟膏自動灌裝封口機 管杯對位不準 ①馬氏機構傳動條(鏈)銷、鍵松動
②馬氏輪槽、滾子磨損嚴重造成間隙過大
③連續馬氏機構和杯盤的一對圓錐齒輪磨損嚴重、間隙過大 ①緊固或更換銷、鍵
②更換馬氏機構
③更換圓錐齒輪
軟管折尾歪斜、不整、不貼合 ①包裝材料尾部捲曲,長短不一
②三道折尾的高度調節不當
③翻轉折刀及其軸套磨損嚴重,造成翻轉折刀與鏟刀的間隙過大
④翻轉折刀和鏟刀的縫合線與杯軸線偏離
⑤各連桿孔、銷軸磨損嚴重 ①要求軟管尾部圓整,無卷的,管身長度公差+0.5mm
②根據軟管尾部合理的折疊部位,嚴格調節的折尾裝置的高度
③更換翻轉折刀及其軸、套
④調節縫合線與杯軸線趨近重合
⑤連桿擴孔加套,更換銷軸

㈡ 西葯是怎樣製造的

你說的范圍太廣了,因為西葯在劑型就有很多種,而不同劑型的葯品生產流程也是大不相同的。
西葯與中葯的中葯區別就是原料葯上面,西葯是化學原料,所有成分是可知的。而中葯也不一定全是草葯,也有動物、礦石類,但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無法知道所有成分,只是知道主要成分----就是能治病的化學成分。

㈢ 中葯材能製成葯片嗎怎麼做呢

中成葯就是中葯材製作的,你說能不能製成片嘛。中葯材要經過烘乾、炮製、提取等一系列工藝就變成葯片了。你私人是不能製成的,設備、含量、配方什麼的,你都沒得

㈣ 葯片怎麼製作的

大部分都是用沖壓成型的

㈤ 典型生物葯物的一般製造流程是什麼

一般生物制葯的主要流程如下:1. 上游階段
1.1 目的基因的制備
目的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優良性狀相關的基因聚集在同一生物體中,創造出具有高度應用價值的新物種. 為此必須從現有生物群體中,根據需要分離出用於克隆的次類基因,這樣的基因稱之為目的基因. 基因工程中獲得的目的基因主要用於: (1).研究該基因,分析其結構,功能和表達的調空機制 (2).和正常基因比較,找出基因的異常點,探索疾病發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3).研究生物種系的進化 (4).建立基因療法,將正常基因引入病人體內,治療遺傳性疾病(5).大量表達某種基因,生產出需要的蛋白和多肽 (6).對某些基因進行改選,改良動植物品種.
不同基因組類型的基因組大小不同,基因組和基因排列也各不相同,因此,分離目的基因應採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1.1.1 構建cDNA基因文庫分離法
cDNA文庫是以真核細胞中分離純化出所有的mRNA,在以mRNA為模板合成cDNA與適當的載體重組轉入宿主細胞,這樣建立起來的cDNA重組分子集合體稱為cDNA文庫.而cDNA文庫中插入片段的總和可代表某一種生物全部的mRNA序列.
1.1.1.1 cDNA文庫的構建
構建cDNA文庫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細胞總RNA的制備及mRNA的分離 (2).以mRNA為模板,合成cDNA第一條鏈 (3).雙鏈cDNA的合成,而將mRNA—DNA雜交分子轉變為雙鏈cDNA分子 (4). CDNA與載體的連接和噬菌體顆粒的包裝及傳染或質粒的轉化等
1.1.1.2 cDNA克隆的優越性
自20世紀70年代初說創cDNA克隆問世以來,以採用構建和篩選cDNA文庫的方法克隆了許多目的基因的cDN**段.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也長以cDNA為探針從基因文庫中分離相應的基因克隆.因此, cDNA克隆常常以基因分離和結構分析的著手點,在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基因工程應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2 構建基因組文庫分離法
1.1.2.1 基因組文庫的概念
將某種生物的基因組DNA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片段,分別與適合的載體重組後導入宿主細胞,這些重組分子中插入片段的總和可代表該生物全部基因組序列.這種通過重組,克隆方法保存在宿主細胞中的各種DNA重組分子的集合體稱為基因組文庫.
1.1.2.2 基因組文庫的大小
克隆片段的平均大小/bp 基因組的大小/bp
2×10^6(細菌) 2×10^7(真菌) 3×10^9(動物)
LN SJ LN SJ LN SJ
5×10^3 400 1831 4000 18418 600000 2736110
10×10^3 200 919 2000 9208 300000 1381550
20×10^3 100 458 1000 4603 150000 690774
40×10^3 50 278 500 2300 75000 345386
一個理想的基因組文庫因該是在克隆群體中包含完整基因組的所有DNA序列.這就要求在打斷基因組DNA時盡可能做到隨機切割,實際上,無論採用什麼方法的不能達到理論上的切割.應此構建的基因組文庫應包含的克隆子數理論值和經驗值之間相差比較大.幾類基因組文庫的大小見下表: 「2」
1.1.2.3 構建基因組文庫的類型
通過克隆,重組方法構建的基因組文庫主要有:
(1)構建λ噬菌體基因組文庫;(2)構建考斯質粒基因組文庫
(3) 構建YAC基因組文庫
1.1.3 直接分離法
1.1.3.1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分離法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分離法適於簡單基因組中分離目的基因。質粒和病毒等DNA分子小的只有幾千鹼基,大的也不超過幾萬鹼基,編碼的基因較少,獲得的目的基因方法比較簡單。
1.1.3.2 基因分離的物理化學法
這是基因工程在發展初期所用的方法,某些生物的rDNA基因最早都是利用該法分離獲得的,但目前很少採用。次方法主要有:密度梯度離心法、單鏈酶解法和分子雜交法等。1.1.3.3 雙抗體免疫法分離編碼蛋白的基因
雙抗體免疫法分離編碼蛋白的基因適於某一真核細胞的蛋白質已被分離純化,且足以產生抗體。
1.1.3.4 利用酶促反轉錄發直接從特定mRNA分離基因
酶促反轉錄主要用於合成分子質量較大,轉錄產物mRNA易分離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的mRNA為模板 逆轉錄酶 cDNA DNA聚合酶雙鏈 雙鏈cDN**段
與合適載體重組並轉入受體菌 cDNA克隆
1.2 目的基因的分離
通過適當的方法構建上一個完整的基因組DNA文庫或CDNA文庫,意味著包含目的基因在內的所有基因都得以克隆,但並不等於完成了目的基因的分離。因為在基因文庫中,不論是CDNA文庫還是基因組文庫,含目的基因的克隆子都只是數以萬計的克隆子中的一個,其中究竟哪個克隆子含有我們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序列還不清楚。因此,還需要下一個步驟要進行的就是目的基因的分離,主要方法有:
(1)目的基因的功能克隆 (2)序列克隆法
(3)利用差示分析法分離目的基因克隆 (4)功能結合法篩選目的基因
(5)DNA插入誘變法分離目的基因(6)應用基因定位克隆技術分離篩選目的基因
(7)基因的定位侯選克隆法(8)染色體顯微切割與微克隆法
(9)根據生物大分子內的相互作用分離目的的CDNA克隆
(10)篩選目的基因片段的差別雜交及減法雜交技術
1.3 基因克隆載體
載體是攜帶目的基因的DN**段進入受體細胞進行擴增和表達的工具。常用的載體是經過改造的細菌質粒,噬菌體,黏粒和病毒
1.3.1 質粒克隆載體
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雙鏈環狀的能自我復制的小分子DNA,其對細胞本身的生長繁殖不是必需的,但可以賦予細菌一定的類型,如耐熱型等。
與構建克隆載體相關的質粒性質有:
(1) 粒的復(2) 制型(2)質粒的不(3) 相容性
(3)質粒的接合性
(4)質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需要具備的條件:作為基因工程載體的質粒都是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質粒,具備以下特點:
a, 相對分子質量小3—10kb b, 是鬆弛型復制質粒
c, 是非接合型質粒 c, 質粒上有多個限制酶的單一切點
d, 帶有雙選擇標記
1.3.2 病毒(噬菌體)克隆載體
病毒主要由DNA(或RNA)和外殼蛋白組成,經包裝後成為病毒顆粒。通過感染,病毒顆粒進入宿主細胞,利用宿主細胞的合成系統進行DNA(或RNA)復制的殼蛋白質的合成,實現病毒顆粒的增殖。人們利用這些性質構建了一小列分別適用於不同生物的病毒克隆載體。通過此種方法構建成的基因克隆載體主要有:
(1) 噬菌體克隆載體cosmid克隆技術(黏粒)(2)Μ13噬菌體克隆載體
(2) aMV克隆載體(4)煙草花葉病毒( TMV)載體克隆
(5)SVCO克隆載體(6)反轉錄病毒克隆載體
(7)腺病毒克隆載體(8)痘苗病毒克隆載體
(9)桿狀病毒表達克隆載體
1.3.3 其他類型的克隆載體
(1)染色體定位整合克隆載體(2)人工染色體克隆載體
(3) 特殊用途克隆載體:如啟動子探針型,(4) 誘導型,(5) 反義表達組織特異表達,(6) 分泌型表達,(7) 雙啟動子,(8) 串族啟動子和含增強子表達克隆載體等等
1.4 目的基因和載體的連接(重組)
目的基因和載體連接前要先用同一種限制酶將目的基因和載體切割成黏性端或平端,也可以用物理方法切割後再用酶補成平端
體外連接是基因工程的重要環節,體外連接要減少載體的自身環化,提高重但子陽性率。主要的連接方法有:黏性末端連接、平端連接、定向插入和同源多聚尾。
1.5 重組體導入受體細胞
外源目的基因與載體在體外連接重組後形成重組的DNA分子。該重組DNA分子必須導入適宜的受體細胞在中才能使外源目的基因得以大量擴增或表達。隨著基因工程的發展,從低等的原核細胞,到簡單的真核細胞,進一步達到結構復雜的高等動,植物細胞都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選擇適宜的受體細胞已經成為重組基因高效克隆或表達的基本前提之一
1.5.1 受體細胞的選擇要求
目的基因獲得後,必須在合適的宿主細胞中才能進行表達,才能獲得目的產物.應此,宿主細胞必須滿足:容易獲得較高濃度的細胞;能利用易得廉價的材料;不致病、不產生內毒素;發熱量低,需氧低,適當的發酵溫度和細胞形態;容易進行代謝調控;容易進行DNA重組技術操作技術;產物的產量、產率高,產物容易提取純化.
1.5.2 受體細胞的類型
人們通過研究,根據需要獲得了一定的目的產物,而目的基因能否的到有效的表達,關鍵在與受體細胞的選擇.
1.5.2.1 原核生物細胞
由於原核生物作為基因工程受體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優點,而且人們對其遺傳背景清楚,所以早期開展的基因工程操作,都是以原核生物為受體細胞.目前研究比較多的有: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鏈黴菌等.
1.5.2.2 真核生物細胞
由於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基因組成和基因表達較為復雜,適用於原核生物的轉基因方法大多數難以有效地用於真核生物.近年來經過探索,發現它可以對表達的蛋白質進行翻譯後加工過程,有利於保持天然結構和生物活性.並用這些方法有效的獲得了轉基因真核生物.研究較多的有:酵母菌、哺乳動物細胞、昆蟲細胞、植物細胞等等.
1.5.3 重組子的篩選
在重組DNA分子的轉化、轉染和轉導過程中,並非所有的的受體細胞 都能被導入重組DNA分子.一般僅有少數重組DNA分子能進入受體細胞,同時也只有極少數的受體細胞在吸納重組DNA分子之後能良好增殖.因此,如何將被轉化細胞從大量受體菌細胞中初步篩選出來,然後進一步檢測到含有期待重組DNA分子的克隆子將直接關繫到基因克隆和工程操作紅極為重要的環節.
重組子的篩選可以根據載體的類型、受體細胞種類以及外源DNA分子導入受體細胞的手段等採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包括以方面:
(1).遺傳直接篩選法; (2),核算分子雜交檢測法; (3)依賴於重組子結構特徵分析的篩選法;
(4)免疫化學檢測法; (5)轉譯篩選法; (6)亞克隆法; (7)插入失活法;
(8)電子顯微鏡作圖檢測法; (9)基因表達產物分析法; (10)DNA序列分析法.
1.6、外源基因的表達
基因工程技術的核心是基因表達技術。迄今為止,已構建了多種基因表達系統,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系統,不同的表達系統具有各自的特點。
1.6.1 基因表達的機制(過程)
1.6.1.1 外源基因的起始轉錄
外源基因在宿主細胞中的有效表達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問題,而外源基因的起始轉錄又是基因表達的關鍵。
1.6.1.2 mRNA的延伸與穩定性
外源基因起始轉錄後,保持mRNA的有效延伸、終止及穩定存在是外源基因有效表達的關鍵。
mRNA的穩定性直接導致決定翻譯產物的多少,對原核細胞來說,最佳的方法是選擇一個RNase缺失受體前。對真核細胞來說則需考慮增加mRNA的正確加工,提高成熟mRNA的穩定性。
1.6.1.3 外源基因mRNA的有效翻譯
翻譯是mRNA指導多肽鏈生成的過程,翻譯的起始是多種因子協同作用的過程,其中包括mRNA,16SrRNA,fMet-tRNA之間的鹼基配對,還有mRNA序列上的終止密碼對正確翻譯的效率有很大影響。
1.6.1.4 表達蛋白在細胞中的穩定性
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能否在宿主細胞中穩定積累而不被內源蛋白水解酶所水解是基因有效表達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為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構建融合蛋白表達系統; (二)構建分子體蛋白表達系統;
(三)構建包涵體表達系統; (四)選擇蛋白水解酶基因缺陷型的受體系統.
1.6.1.5 目的基因沉默
基因沉默是導致外源基因不能正常表達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機制主要有三種:位置效應的基因沉默、轉錄水平的基因沉默和轉錄後水平的基因沉默。基因沉默現象主要表現在轉基因動物和植物中。
目的基因沉默是在核酸水平上DNA與DNA,DNA與RNA,RNA與RNA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重復序列或同源系列是基因沉默的普通原因之一,因而在構建表達載體時,應盡可能避免與內源序列具有較高的同源性。此外,可以通過選擇甲幾基化酶活性較弱的受體細胞或以化學物質處理受體細胞抑制甲基化作用。
1.6.2 基因表達的調控元件
通過研究發現主要的基因表達調控元件有:啟動子、增強子、終止子、衰減子、絕緣子和反義子
1.6.3 外源基因表達系統
外源基因表達系統泛指目的基因與表達載體重組後,導入合適的受體細胞,並能在其中有效的表達,產生目的基因產物(目的蛋白)。由此可知,外源基因表達系統由基因表達載體和相應的受體細胞兩部分組成。基因表達系統有原核生物表達系統和真核生物表達系統。目前,利用較多的是原核生物表達系統,因其遺傳背景清楚,繁殖快,表達率高等特點。近年來,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系統發展很快,因其可以對表達的蛋白質進行翻譯後加工過程,有利於保持天然結構和生物活性等優點。目前主要應用的表達系統有:大腸桿菌基因表達系統、芽孢桿菌表達系統、鏈黴菌表達系統、藍藻表達系統、酵母表達系統、哺乳動物細胞基因表達系統、植物細胞基因表達系統;還有最新研究的兩個新的表達系統[3]:巴斯德畢赤酵母表達系統和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全新的生產模式。
2、下游階段
基因工程只要的過程關鍵在於上游階段,因它可以獲得有效的工程菌,但下游純化階段也必不可少。因此為了獲得合格的目的產物,必須建立相應的醫葯生物技術產品的分離純化工藝。
2.1、基因工程菌發酵:
良好的發酵工藝對表達外源蛋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下游純化工藝,形象到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成本,決定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目前,基因工程菌培養常用方法有:補料分批培養、連續培養、透析培養、固定培養。近年來,生物葯品已進入生物技術時代,對基因工程菌的培養設備要求十分嚴格,主要採用新型自動化發酵罐。
2.2、分離純化的基本過程:
分離純化是基因工程葯物生產中極其重要的
一環,這是由於工程菌經過大規模培養後,產生的
有效成分含量低,雜質含量高;另外由於基因工
程葯物是從轉化細胞,而不是從正常細胞生產的,
所以對產品的純度要求也高於傳統產品,主要的
步驟如右表:[4]
2.2.1、建立分離純化工藝根據
主要根據:(1)含目的產物的起始物料特點;
(2)物料中雜志的種類和性質;
(3)目的產物特性;
(4)產品質量的要求.
2.2.2、選擇分離純化方法的依據:
主要依據:
(1) 根據產物表達形式來選擇;
(2) 根據分離單元之間的銜接選擇;
(3) 根據分離純化工藝的要求來選擇.
2.2.3、常用的分離純化方法(見下表)[5]
方法 目的
離心/過濾 去除細胞、細胞碎片、顆粒性雜質(如病毒)
陰離子交換層析 去除雜質蛋白、脂質、DNA和病毒等
陽離子交換層析 去除牛血清蛋白或轉鐵蛋白等
超濾 去除沉澱物及病毒
疏水層析 去除殘余的雜蛋白
凝膠過濾 與多聚體分離
0.22μm微孔濾膜過濾 除菌
3、基因工程葯物:
自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種基因工程產品——人胰島素投放市場以來,以基因工程葯物為主導的基因工程應用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基因工程葯物將擁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基因工程葯物主要包括細胞因子、抗體、疫苗、激素和寡核苷酸葯物等,它對預防和治療人類的腫瘤、心血管疾病、遺傳病、各種傳染病、糖尿病、類風濕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3.1、基因工程激素類葯物
激素是一類由生物體內分泌腺或特異性細胞產生的微量有機物,通過體液或細胞外液運送到特定的作用部位,能引起特殊的生理效應。基因工程的激素類主要指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合成的蛋白多肽類激素。目前被批准上市的激素類葯物有胰島素、人生長激素、人促卵泡激素等。
3.2、基因工程細胞因子類葯物
細胞因子是由細胞分泌的能夠調節生物有機體生理功能,參與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小分子多肽類物質。目前被批准上市的產品有十多種。主要有:干擾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細胞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GF)等。它們的生物學功能主要表現為:調節免疫應答、抗病毒、抗腫瘤、調節機體造血功能和促進炎症反應等。
3.3、基因工程疫苗:
直接利用微生物制備疫苗來治療疾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於各種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並不斷有新的致病微生物被發現,它們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備疫苗對控制傳染病的復發和治療新的傳染病有重要意義。目前研究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痢疾菌苗、霍亂菌苗、結核菌苗、流感菌苗、狂犬病疫苗、瘧疾疫苗、口蹄疫疫苗。
3.4 特殊基因工程葯物—防禦素
防禦素是一類在生物界廣泛存在的、富含半胱氨酸,具有微生物和一些惡性細胞抗性的小分子短肽.它的抗性譜十分廣泛,目前以發現它不但對細菌、真菌和被膜病毒(如愛滋病病毒)有廣泛的毒殺效應,對某些惡性腫瘤細胞也有毒殺作用.最近,對一些長期存活的愛滋病感染者的研究發現,他們體內的愛滋病抑制因子就是一類防禦素.這一研究發現給人們戰勝愛滋病帶來希望.
4. 基因工程研究發展前景
基因工程問世以來短短的二十幾年,顯示出了巨大的活力,使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醫葯行業,利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許多有用的葯物及人體器官等,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今後,基因工程將重點開展基因組學、基因工程葯物、動植物生物反應器和環保等方面的研究.通過這方面的研究、開發,對人類的生活、生存環境從根本上優化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相信基因工程的前景將是更加燦爛輝煌.

㈥ 我想自己在家裡製作一種葯片,請問該怎麼做

中葯西葯先說清楚。自己吃的話。一般來說是中葯。西葯自己作。很容易發生[比如某某成分與某某成分一起會過敏。產生毒素。什麼諸如此類的。]麻煩的。而中葯有了葯方後。葯材買齊全了。用葯加水加蜜煎稀釋為粘合劑製作成的 水蜜丸 蜜丸是葯粉與煉蜜結合的丸劑 水丸系指中葯細粉以冷水或依據處方用醋、酒等為粘合劑,而製成的小球形制劑。
濃縮丸是以葯液(處方中一些力量薄弱,體積大的葯材以煎煮或其他方式得到有效成分的溶液)為黏合劑製成的. 按崩解時間和吸收速度來講還是水丸和濃縮丸好些

㈦ 膏葯熬制過程及配方

1葯材單獨加工:一般情況下,單獨加工的葯材用的不多,有的話,醫生會特別交代,按照古代炮製標准進行炮製,炮製的目的主要是祛毒或改變葯效;

2.打粉浸泡:我做葯膏,都是把葯材全部打成粉劑,再用3--5倍水浸泡兩個小時,這樣能發揮葯材的最大效用;

3.熬制:將所需葯材裝進過濾袋,連著泡葯的水一起,開大火,水開後,轉中火,熬制5小時,熬制過程中,要不定時攪動,以免糊鍋;

如果是熬制清膏,到這里,工序差不多就完了,接下來無非就是繼續加熱濃縮,一般收膏至總葯料的1.5倍左右即可。

如果是熬制俗稱「膏滋」的話,此時進入第四個步驟:

4.加入蜂蜜/麥芽糖等輔料收膏:

一般來說,輔料的量與葯粉的量是1:1,收膏時,用文火,不斷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否則易糊鍋,盡量把水收干,此過程約需2小時,做出的膏方能夠長期保存不霉變,且色澤靚麗,口感好!

(註:不同輔料,適宜於不同功效的膏方或是病人,有一點要注意的事,針對患有乳腺、婦科方面疾病的女性膏方,不宜用蜂蜜收膏!)

㈧ 壓片的方法步驟

壓片機是一種小型、花籃式連續自動壓片機。它是葯化工、食品、電子等工業部門處理顆粒狀原料壓成片的必須設備之一。它適用於小批生產、實驗室、醫院等部門壓制葯片、觸煤、糖片、鈣片、咖啡片、粉末冶金、電子原件和各種農業化肥片劑等。它可壓制各種異型、環形片劑,並可壓制刻有商標、文字及簡單圖形的片劑。、原料的處理:按配方的要求選用好的原料,並進行潔凈、滅菌、炮製和乾燥處理。乾燥處理後進行粉碎,粉碎細度可用100目篩進行篩選。

二、制粒大多數片劑都需要事先製成顆粒才能進行壓片,這是由原料物性所決定的。不同原料有不同的制粒方法,主要分為全粉制粒法、細粉與稠浸膏混合制粒法、全浸膏制粒法及提純物制粒法等。其中全浸膏制粒法比較常用。製成顆粒主要是增加其流動性和可壓性。增加物料的流動性,減少細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氣以減少片劑的松裂,避免粉末分層和細粉飛揚。

三、單沖壓片機的產量一般為50片/min,一般用於新產品的試制或小量生產;壓片時是由單側加壓(由上沖加壓),所以壓力分布不夠均勻,易出現裂片,噪音較大。旋轉式壓片機,生產能力較高,是目前生產中廣泛使用的壓片機。

㈨ 家庭中葯丸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制中葯葯丸的方法如下:

一、粉碎

製作中葯葯丸首先就需要把中葯粉碎成細末,可使用適合家庭使用的中葯粉碎機,然後准備80目篩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中葯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或黏度,就不易被粉碎。

最好先初步打碎,再放到一個高壓鍋內均勻加熱,當手觸碰葯物覺得燙時就可以斷火,但還是要翻動到葯物溫度明顯下降,之後可重新反復開小火,直到葯物徹底乾燥。

(9)葯片製作方法和步驟擴展閱讀:

製作中葯丸注意事項:

1、制丸時,先將葯團塊稱重,以便分計量准確,即按每次所需製成丸粒的數目與每丸的總量進行計算,按計算量稱取團塊再搓條,製成預計數目的丸粒,搓丸條的虛詞可依丸粒大小來定,丸條搓好後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圓成球形即可。

2、使葯粉粘合成為0.5—1mm大小的丸,並在基礎上層層增大而成丸。起模應該選擇粘性適中的葯粉,粘性過大,容易粘結,粘性過小,不容成模。

3、為避免葯團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時可用適量的潤滑劑。潤滑劑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蜂蠟按一定比例 ,加熱熔化而成。夏季蜂蠟可適當多加一點

閱讀全文

與葯片製作方法和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5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5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