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心電圖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簡稱ECG)。心電圖是心臟興奮的發生、傳播及恢復過程的客觀指標。
心電圖的檢查意義在於:用於對各種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病症檢查。
產生 心臟周圍的組織和體液都能導電,因此可將人體看成為一個具有長、寬、厚三度空間的容積導體。心臟好比電源,無數心肌細胞動作電位變化的總和可以傳導並反映到體表。在體表很多點之間存在著電位差,也有很多點彼此之間無電位差是等電的。
心臟電活動按力學原理可歸結為一系列的瞬間心電綜合向量。在每一心動周期中,作空間環形運動的軌跡構成立體心電向量環。應用陰極射線示波器在屏幕上具體看到的額面、橫面和側面心電圖向量環,則是立體向量環在相應平面上的投影。心電圖上所記錄的電位變化是一系列瞬間心電綜合向量在不同導聯軸上的反映,也就是平面向量環在有關導聯軸上的再投影。投影所得電位的大小決定於瞬間心電綜合向量本身的大小及其與導聯軸的夾角關系。投影的方向和導聯軸方向一致時得正電位,相反時為負電位。用一定速度移行的記錄紙對這些投影加以連續描記,得到的就是心電圖的波形。心電圖波形在基線(等電位線)上下的升降,同向量環運行的方向有關。和導聯軸方向一致時,在心電圖上投影得上升支,相反時得下降支。向量環上零點的投影即心電圖上的等電位線,該線的延長線將向量環分成兩個部分,它們分別投影為正波和負波。因此,心電圖與心向量圖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心電圖的長處是可以從不同平面的不同角度,利用比較簡單的波形、線段對復雜的立體心電向量環,就其投影加以定量和進行時程上的分析。而心電向量圖學理論上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心電圖學的內容並使之更易理解。
導聯 動物機體組織和體液都能導電,將心電描記器的記錄電極放在體表的任何兩個非等電部位,都可記錄出心電變化的圖象,這種測量方法叫做雙極導聯,所測的電位變化是體表被測兩點的電位變化的代數和,分析波形較為復雜。如果設法使兩個測量電極之一,通常是和描記器負端相連的極,其電位始終保持零電位,就成為所謂的「無關電極」,而另一個測量電極則放在體表某一測量點,作為「探查電極」,這種測量方法叫做單極導聯。由於無關電極經常保持零電位不變,故所測得的電位變化就只表示探查電極所在部位的電位變化,因而對波形的解釋較為單純。目前在臨床檢查心電圖時,單極和雙極導聯都在使用。常規使用的心電圖導聯方法有12種。
標准導聯 屬雙極導聯,只能描記兩電極間的電位差。電極連接方法是:第一導聯(簡稱Ⅰ),右臂(-),左臂(+);第二導聯(簡稱Ⅱ),右臂(-),左足(+);第三導聯(簡稱III),左臂(=-),左足(+)。
加壓單極肢導聯 將探查電極放在標准導聯的任一肢體上,而將其餘二肢體上的引導電極分別與5000歐姆電阻串聯在一起作為無關電極。這種導聯記錄出的心電圖電壓比單極肢體導聯的電壓增加50%左右,故名加壓單極肢體導聯。根據探查電極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電極在右臂,即為加壓單極右上肢導聯(aVR),在左臂則為加壓單極左上肢導聯(aVL),在左腿則為加壓單極左下肢導聯(aVF)。
單極胸導聯 將一個測量電極固定為零電位(中心電端法),把中心電端和心電描記器的負端相連,成為無關電極。另一個電極和描記器正端相連,作為探查電極,可放在胸壁的不同部位。分別構成6種單極胸導聯,電極的位置是:V1,胸骨右緣第4肋間;V2,胸骨左緣第4肋間;V3,在V2與V4連線的中點;V4,左鎖骨中線第5肋間;V5,左腋前線與V4同一水平;V6,在腋中線與V4同一水平。
典型心電圖各波及其時程 用標准導聯引出的心電圖各波,由荷蘭生理學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P,Q,R,S,T波,U波是以後發現命名的。
5、P波: 心臟的興奮發源於竇房結,最先傳至心房,故心電圖各波中最先出現的是代表左右兩心房興奮過程的P波。興奮在向兩心房傳播過程中,其心電去極化的綜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後逐漸轉向左上肢。如將各瞬間心房去極的綜合向量連結起來,便形成一個代表心房去極的空間向量環,簡稱P環。P環在各導聯軸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導聯上不同的P波。P波形小而圓鈍,隨各導聯而稍有不同。P波的寬度一般不超過0.11秒,電壓(高度)不超過0.25毫伏。
6、P-R段: 是從P波終點到QRS波起點之間的曲線,通常與基線同一水平。P-R段由電活動經房室交界傳向心室所產生的電位變化極弱,在體表難於記錄出。
7、P-R間期: 是從P波起點到QRS波群起點的時間距離,代表心房開始興奮到心室開始興奮所需的時間,一般成人約為0.12~0.20秒,小兒稍短。超過0.21秒為房室傳導時間延長。
8、QRS復合波: 代表兩個心室興奮傳播過程的電位變化。由竇房結發生的興奮波經傳導系統首先到達室間隔的左側面,以後按一定路線和方向,並由內層向外層依次傳播。隨著心室各部位先後去極化形成多個瞬間綜合心電向量,在額面的導聯軸上的投影,便是心電圖肢體導聯的QRS復合波。典型的QRS復合波包括三個相連的波動。第一個向下的波為Q波,繼Q波後一個狹高向上的波為R波,與R波相連接的又一個向下的波為S波。由於這三個波緊密相連且總時間不超過0.10秒,故合稱QRS復合波。QRS復合波所佔時間代表心室肌興奮傳播所需時間,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間。
9、ST段: 由QRS波群結束到T波開始的平線,反映心室各部均在興奮而各部處於去極化狀態,故無電位差。正常時接近於等電位線,向下偏移不應超過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體導聯不超過0.1毫伏,在單極心前導程中V1,V2,V3中可達0.2~0.3毫伏;V4,V5導聯中很少高於0.1毫伏。任何正常心前導聯中,ST段下降不應低於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圍,便屬異常心電圖。
10、T波: 是繼QRS波群後的一個波幅較低而波寬較長的電波,反映心室興奮後再極化過程。心室再極化的順序與去極化過程相反,它緩慢地從外層向內層進行,在外層已去極化部分的負電位首先恢復到靜息時的正電位,使外層為正,內層為負,因此與去極化時向量的方向基本相同。連接心室復極各瞬間向量所形成的軌跡,就是心室再極化心電向量環,簡稱T環。T環的投影即為T波。再極化過程同心肌代謝有關,因而較去極化過程緩慢,占時較長。T波與S-T段同樣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11、U波: 在T波後0.02~0.04秒出現寬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寬約0.20秒。一般認為可能由心舒張時各部產生的負後電位形成,也有人認為是浦肯野氏纖維再極化的結果。血鉀不足,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強心葯洋地黃等都會使V波加大。
⑵ 心電圖操作方法
第二節 心臟的導聯
一 定義:導聯是含有正負電極的線(正極探查)。
二 標准導聯:
Ⅰ把探查電極(正極)放在左手,無關的負極放在右手上。
Ⅱ探查電極置於下肢,無關電極放在右手上
Ⅲ探查電極放在下肢,無關負極置於左手上。
三 單肢加壓導聯
把三個無關的負極用一個線取代,從而使電阻降低而使敏感性上升。把三個探查電極分別放在右手、左手、下肢(註:右手—avR,左手—avL,下肢—avF)
四 胸前導聯(橫面觀察)
V1放在胸骨右緣第4肋間;V2放在胸骨左緣第4肋間,V3放在V2~V4之間,V4放在左鎖骨中線第5肋間,V5放在V4水平的腋前線,V6在V4水平的腋中線,V7在V4水平的腋後線,V8在V4水平的左肩胛線,V9在V4水平的正中線。
五 總結記憶
五彩電極手中拿,紅與黑來右側抓;
左上是黃藍在下,白色導聯胸前掛。
第三節 心向量環與導電軸
一 心向量環
向量,有方向和力大小的單位。
每一瞬間心向量都不同,如依次連結它的頂點就形成一個環,把心房除極形成的環稱為P向量環,把心室除極形成的環稱為QRS向量環,把心室復極形成的環稱為T向量環,它們的大方向都是指向左下方。
二 導聯軸:暫缺
第四節 心電圖基本知識
一 心電圖紙
橫代表時間,每小格是0.04秒;豎代表電壓,每小格是0.1mv
二 心電圖波的命名
1 心房除極——P波
2 心室除極——QRS波群
第一個向下的波——Q波,向下波後第一個向上的波——R波,R波之後第一個向下的波——S波,如波形的電壓>0.5mv用大寫字母,如電壓<0.5mv用小寫字母。
三 心率
1 規整的心率測量時,則心率=60/心動周期,即心率相當於60/(P-P或R-R間期)
2 不規整的心率的計算:數30個大格內有多少個R波,則R波的10倍就是心率。(或心率=60/5-6個(R-R)或(P-P)間隔的平均時間)
第五節 正常的心電圖
正常典型心電圖的波形及其意義如下:
1 P波:
意義:代表兩心房去極化(除極)過程的電變化,包括竇房結,P波的前半部是右心房,後半部是左心房。
方向:正常P波在Ⅰ、Ⅱ、avF是直立向上的波,在avR導聯則是負向的波。
時間小於0.11秒;振幅小於0.25mv
變異:①逆行P波是結性心律。②左心房大則P波呈雙峰狀、有切跡,時間大於0.11秒,常見於二尖瓣病變,即「二尖瓣P波」。③右心房肥大則P波高尖大於0.25mv,多見於肺心病,即「肺性P波」。
2 QRS波群:
意義:代表兩心室去極化(除極)過程的電變化
方向:①額面心電圖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②橫面:V1導聯R<S,V3導聯R=S,V5導聯R>S
時間:成人是0.06~0.1秒,兒童是0.04~0.08
振幅:①右室:V1導聯上R波<1.05mv、avR導聯上R波<0.5mv②左室:V5導聯上R波<2.5mv,RⅠ<1.5mv,RⅠ+RⅡ<4.0mv,RavL<1.2mv,RavF<2.0mv
Q波:V1、V2無q波,其它導聯均可有Q波。深度<1/4R波,時間<0.04秒。
變異:(QRS波的變異)①QRS寬大畸形者多見於室性心律失常。②左心室肥厚看V5,V5電壓超過2.5 mv③右心室肥大看V1,V1電壓超過1.05mv④如Q波>1/4R波,即大於0.04秒者稱為壞死性Q波,見於心肌梗死,心肌病。
3 T波:
意義:代表兩心室復極化過程時的電位變化
方向: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最高不超過1.5 mv,最低不低於1/10R波。
變異:
(1)T波高尖>1.5 mv,①見於高血鉀,血鉀>6mmol/L,有T波高尖②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大量鉀離子外流所致)
(2)T波低平,T波<1/10R波①見於低血鉀,血鉀<3.5 mmol/L,有T波低平②見於慢性心肌缺血。
4 P-R(P-Q)間期:從P波開始到QRS波群起點的時間。
意義:代表從心房開始去極化至心室開始去極化所需時間,即表示興奮從心房傳到心室所需的時間。
時間:0.12~0.20秒,心率快時P-R間期相對縮短。反之,則延長。
變異:
(1)延長>0.20秒,見於房室 傳導阻滯。
(2)縮短<0.12秒,見於預激癥候群。預激的意義:①心動過速②不能用西地蘭治療
5 Q-T間期:從QRS波群的起點到T波終點的時間。
意義:代表心室開始去極至復極完畢所需的時間
時間0.32~0.44秒,於心率有關,心率快時Q-T間期相對縮短,反之則延長。
變異:
(1)縮短,見於低血鈣或洋地黃中毒。
(2)延長,①心肥厚時可延長,與心包積液相區別②判斷心梗預後,Q-T間期越長,死亡率越高。③監測葯物安全性,如治療房顫時用奎尼丁和乙胺碘膚酮,如Q-T>0.44秒,就應停葯。
6 ST段:自QRS波群的終點至T波起點的時間。
意義:它代表心室已經全部去極。
上下移動(看基線)正常心電圖上ST段抬高,不能超過0.1 mv(但V1~V3上可抬高0.2~0.3mv)下移不能超過0.05mv。
變異:
(1)ST段抬高:①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見,在相應導聯ST段抬高,其特點是弓背向上。②急性心包炎,R波為主的導聯上ST段廣泛抬高,其特點是弓背向下的。
(2)ST段下移>0.05mv。①見於急性心肌缺血—心絞痛,R波與ST段的夾角>90℃時有意義②ST段下移與R波夾角<90℃無意義,偶見於心臟神經官能症。
7 U波:是在T波後出現的振幅很低小的波,方向大體與T波一致,發生機制不清,U波明顯增高者見於血鉀過低。
意義:①正常人多無此波②低鉀或心肌缺血時可出現u波。
位置:T波之後0.02~0.04秒。振幅:0.1~0.3mv
滿意就頂一下呵呵呵
⑶ 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方法
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方法
時間:
地點:
參加人員:
一.監護儀意義和作用
1. 監護儀是一種以測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參數,並可與已知設定值進行比較,如果出現超可發出警報的裝置或系統。
2.監護儀能24小時連續監護病人的生理參數,檢出變化趨勢, 指出臨危情況,供醫務工作者應急處理和進行治療的依據,使並發症減到最少達到緩解並消除病情的目的。
3.監護儀可選的參數:心電、呼吸、血壓(有無創和有創兩種)、血氧飽和度、脈率、體溫、呼吸末二氧化碳等。
二、心電監護儀外觀
(一)各種感測器介面
(二)前面板按鍵功能
(三)主屏標准界面各種波形及信息
三、心電監護功能
可選用3導聯、5導聯或12導聯(需要選配E8模塊),監護參數包括心率(HR)、ST段測量值和心律失常。在每次開始心電監測前要有20秒的穩定時間,心率計對心率變化的響應時間小於10秒,心率計算式對12個R波間隔時間進行平均,參數顯示刷新間隔為1秒。
(一)准備
1)皮膚准備:皮膚是不良導體,皮膚准備十分重要,皮膚應無破損,無任何異常部位,必要時剃除毛發,擦洗皮膚,用電極片上的備皮紙去掉死皮。
2)將導線與電極片相連。
3)將電極片安放在病人身上。
4)確認監護儀電源接通。
(二)電極片的安放部位
1)三導聯
R/RA(右臂)電極——右鎖骨中線鎖骨下或右上肢連接軀乾的部位
L/LA(左臂)電極——左鎖骨中線鎖骨下或肢左上連接軀乾的部位
F/LL(左腿)電極——左鎖骨中線第六七肋間或左髖部
2)五導聯
R/RA(右臂)電極——右鎖骨中線鎖骨下或左右肢連接軀乾的部位
L/LA(右臂)電極——左鎖骨中線鎖骨下或左上肢連接軀乾的部位
N/RL(左腿)電極——左鎖骨中線第六七肋間或左髖部
F/LL(左腿)電極——右鎖骨中線第六七肋間或右髖部
C/V(胸部)電極——心電圖胸導聯的位置
(三)ECG設置菜單
1)心率來源
可設置為ECG、SPO2、自動、同時。
⑷ 能教教我怎樣看/怎樣學心電圖嗎方法簡便的
( 一 ) 通過示教了解心電圖的描記方法。
( 二 ) 初步掌握正常心電圖的各波圖象,了解心電圖的分析步驟及心電圖各波段,:波形測量方法。
( 三 ) 寫出正常心電圖的正式報告。
二、器材:
心電機一台,分規,正常心電圖及心電圖報告單每人一套。
三、實習安排 :
( 一 ) 輪流看心電圖機操作方法。 ( 約 30 分鍾 )
( 二 ) 測量正常心電圖,邊分析邊記錄寫出完整報告後,交教師批改。 ( 約 2 個時 )
四、實習內容:
( 一 ) 心電圖的描記方法:
l .被檢查方面的准備:
(1)在進行描記心電圖前,讓被檢查者靜卧數分鍾。使全身肌肉鬆弛,在冬天應在比較溫暖的環境內進行,這樣可以減少因肌肉震顫而引起的干擾。
(2)對初次檢查心電圖者,在操作前要作些解釋工作,說明這種檢查是毫不痛苦的,也沒有什麼危險性,以減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緊張。
(3)被檢查者一般採取卧位,宜用木床。如在鐵床上做,應注意絕緣,使身體不與其他任何金屬導電體接觸,可在床上墊上橡皮或塑料布,亦不能與牆壁和地面接觸,以免受到干擾。
(4)四肢及胸前安放電極的部位,要將皮膚擦洗干凈,並塗上導電液體,保持皮膚與電極良好接觸及導電性能。
2 .心電機的操作步驟:
(1) 接好地線,以防交流電干擾並保障病人安全。
(2) 接好導聯線,左手黃線,右手紅線,左足綠線,右足黑線,胸前白線。
(3) 接通交流電源:打開電源開關,將導聯變換器轉至「零」點,預熱 1 - 2 分鍾打開輸入開關。
(4) 定好標准:即加 1 毫伏特電壓可使記錄筆上移 10 毫米為准。如不夠 10 毫米或大於 10 毫米,可用靈敏度調節 ( 增益 ) 調節之。
(5) 關上輸入開關:將導聯變換器轉至 T 處然後開輸入開關,此時可見記錄筆隨心動而擺動,根據需要開記錄開關,即記錄了第 1 導聯心電圖,以後依同法按次記錄 II,Ⅲ , avR 、 avL , aVF Vl -- 6 等導聯。
(6) 記錄完畢後,關上電源開關,在記錄紙上註明姓名,測定時間,導聯等。
( 二 ) 心電圖的波形及各部分的意義:
正常心臟的活動,其興奮傳導的過程是由竇房結 → 心房 → 房室結 → 房室束 → 左,右束枝 → 蒲肯野纖維 → 心室肌纖維。在每一心動周期內,一個典型的心電圖有 5 個 ( 或 6 個 ) 波自左至右稱為 P 、 Q 、 R 、 S 、 T 及 U 波 ( 如下圖所示 ) ,並可分為下列部分, P - R 間期 QRS 間期、 Q - T 間期,及 P 一 R 段 S - T 段等。
圖 12 心電圖波及間期
1 . P 波: P 波代表心房激動時所產生的電位變化。 P 波的起點表示激動自竇房結達到心房,其終點表示心房全部受到激動,其方向和外形與激動在心房內傳導的途徑有關,其時限表示激動經過心房全部所需的時間。
正常心電圖的 P 波向上,而 aVR' 導聯中 P 波倒置: avL , Ⅲ 及 V 1 V 2 等導聯中 P 波可向上,倒置,或呈雙向: ( 圖 13)
正常向上的 P 波頂部圓滑。 P 波的時限不超過 0.11 秒,其振幅應小於 2.5 毫米。
圖 13 P 波的波型
在心電圖中只要有一個導聯的 P 波超出正常范圍,就代表 P 波有異常,提示心房有病變,若無 P 波常是節律問題。
2 . P - R 間期,心臟的激動經過心房,傳至房室結:再下傳至房室束左、右束支,後傳至兩心室,激動在房室結及房室束中的傳導比較慢,因之 P 波以後有一段間隙才發生心室激動, 自 P 波起點至 Q 1 由波群起點的間隙為 P - R 間期。 P - R 間期表示激動經過心房,房室結,房室束而達心室所需的時間。正常數值為 0.12 ~ 0.20 秒,嬰兒及心跳較速者, P - R 間期可較短。 P - R 間期延長常代表房室傳導阻滯。
3 . QRS 波群 =Q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個向下的波, R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個向上的波,其前面可以無向下的 Q 波, S 波是隨著 R 波之後的向下的波。 QRS 波群代表心室受激動時電壓的變化,其起點表示激動開始達到心室,其終點表示兩心室全部受到激動,其時限表示激動經過心室全部所需的時間,其形狀與激動在心室內傳播的途徑有關。由於心室各部分產生的激動的先後不一,所以 QRS 波群的形成是代表幾個部分激動過程所產生的電壓變化的綜合波。
正常 QRS 波群的時間不超過 0.10 秒。
在標准導聯中,每個導聯的 QRS 波群的振幅的絕對值相加大於 5 毫米,若小於 5 毫米則稱低電壓。胸導聯每個導聯 QRS 波振幅絕對值相加應大於 8mm 。
在胸導聯中 V 1 的 R 波一般不超過 10 毫米, V 5 的 R 波一般不超過 25 毫米,若電壓過高,提示心室肥大。
4 . S - T 段:起自 QRS 波群的終點至 T 波的起點, S - T 段應在零電位線,但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 ( 向下偏移不超過 0.5 毫米,向上不超過 1 毫米,但在 V 1 V 2 ,導聯中向上偏移可達 3 毫米, V 1 不超過 5 毫米 ) 。若 S 一 T 段上,下偏移超過正常范圍,可見於心臟病變等。
5 . T 波: T 波代表心室激動復原時的電壓變化,在正常情況下, T 波的方向應與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 如在 aVR 導聯 T 波是倒置的,而 V 5 導聯的 T 波是向上的 ) 。
T 波的振幅在肢導聯一般是 2 - 6 毫米,在胸導聯可能高達 12 - 15 毫米,估計 T 波振幅大小時,應同時注意 QRS 波群振幅的大小,如 QRS 波群振幅小, T 波也小,如 QRS 波群振幅大, T 波也大。一般 T 波的振幅應不小於同一心動周期的 R 波的十分之一。 T 波改變的意義需結合臨床資料加以解釋,一般可見於心肌病變。
6 . Q - T 間期:代表心室激動開始到復極完畢所需的時間,此段肘間隨心搏速率而改變。心率快, Q - T 間期短。而心率慢, Q - T 間期較長。正常范圍是 0.36 - 0.44 秒。 Q - T 間期延長可見於心肌病變。
7.U 波 :U 波是在 T 波之後的一個較低的波,形成機制尚不甚明了。晚近學者多認為此波代表心室傳導纖維的復極,故亦有人稱之為蒲肯野氏纖維的 T 波。一般方向與 T 波一致,應較 T 波為低,通常不超過 0.5 毫米,但 V3 導聯的 U 波有時可達 3 毫米, U 波特別明顯時可見於低血鉀情況。
( 三 ) 心電圖的測量和分析方法
1. 波幅及時限的測量:心電圖紙上印有一系列大小的方格由橫線和豎線組成。橫線的間隙是 1 毫米, 1 毫米等於 0.1 毫伏,每五條橫線有一較粗的橫線,代表 0.5 毫伏橫線是用以測量心電圖波的波幅即電壓,通常用毫米或毫伏來表示。 ( 圖 14) 。測量時,在基線以上偏動波,均從基線的上緣量至波頂端,其垂直距離就地正向波的電壓,在基線以下的偏動波,則從基線的下緣量至波的最低點,這樣,可除去基線本身的寬度,如要測量波的總電壓,將正負波的絕對值相加即得。
心電圖上豎線的間隔是 1 毫米,相當於 0.04 秒,每五條豎線有一粗線,兩粗線間的時間是 0.2 秒,心電圖各波及段的時限均以秒為單位表示之 ( 圖 14) 測量時,選擇偏動較大的導聯,因為偏動大的波,其起點及終點比較清晰明確,便於測量,測量時限均以波或段的凸面為起止,而不以凹面為起止 ( 圖 15) 。
心電圖的測量用兩腳小分規進行之。
自 R - R 間期推算心率表
77.5 77.5 56 107 34 176
77 78 55 109 33 182
76 79 54 111 32 187
75 80 53 113 31 193
74 81 52 115 30 200
73 82 51 117.5 29 207
72 83 50 20 28 214
71 84.5 49 122.5 27 222
70 86 48 125 26 230
69 87 47 127.5 25 240
68 88 46 130 24 250
67 89.5 45 133 23 261
66 91 44 136 22 273
65 92.5 43 139 21 286
64 94 42 143 20 300
63 95 41 146 19 316
62 97 40 150 18 333
61 98.5 39 154 17 353
60 100 38 158 16 375
59 101.5 37 162 15 400
58 103| 36 166.5 14 42
57 105 35 171.5 13 461
2 .分析心電圖的方法,分析心電圖,按以下步驟進行:
(1) 將各導聯心電圖按標准肢導聯,加壓單極肢導聯及胸前導聯排列。檢查各導聯有無技術誤差,電壓標准化是否正確等。所謂電壓標准化,就是記錄心電圖時,調節電流計的靈敏度,當電流計通過 1 毫伏電壓的電流時,記錄筆偏動應為 10 毫米,不足或超過 10 毫米,則會影響波形電壓測量的准確性。
(2) 檢查每個心動周期,是否有 P 波,以及 P 波與 QRS 波群的關系是否正常,以確定心臟的節律究竟屬正常或異常。
(3) 用分規測量 P - P 間隔是否規律,測定時限,計其心率,計算的方法是,將 60 秒除以 P - P 間隔時間,即得每分鍾心率。例如 P - P 間隔為 0.8 秒,則心率二 60÷0.8 = 75 次 / 分。如遇心房顫動等心律不齊,則計 3 秒內的 QR8 波群數,乘以 20 ,即為每分鍾心室率。用同法可測心房率。
圖 14 心電圖紙的電壓線及時間線
圖 15 心電圖波的電壓和時間測量
(4) 檢查 P 波的形態、振幅及寬度,第Ⅱ導聯及 aVF 和 V 1 導聯的 P 波一般較為明顯著重在這些導聯辨認及測量波。
(5) 測量 P - R 間期,在標准導聯中,選擇 P 波寬而明顯且有 Q 波的導聯進行測量,如無 Q 波,則在有明顯 P 波及 QRS 波群最寬的導聯中測量之。
(6) 觀察各導聯 QRS 波群的波形,測量振幅,主要注意 V 1 V 5 , avL 及 aVF 導聯,測量 QRS 時限,以時限最長的導聯為准。
(7) 測量平均電軸,測量時只要求 I 及 Ⅱ 導聯 QRS 波群波幅的代數和查 P 。 45 表即可求出平均電軸的度數。
例見圖 16 ,圖 19
(8) 檢查 S - T 段有無偏移及其偏移程度,以無偏移或上下偏移若干毫米表示之。
(9) 檢查各導聯 T 波的形態,方向及高度,方向以向上,倒置及雙向表示之,高度以正常,低平及平坦表示之。
(10) 測定 Q - T 間期,選擇 T 波較高且終點明顯的導聯測量之。
(11) 根據以上分析所得資料,掌握心電圖改變的主要特徵。做出心電圖診斷。
圖 16 圖 17
I 導聯 QRS 波幅代數和= +6+ ( - 1) = 5 Ⅲ 導聯 QRS 波幅代數和= +1+ ( - 8) = 7
將 5 和- 7 查表可知平均電軸=- 45 0
五、小結:正常心電圖的指標
成人正常值
P 波
電壓:< 0.25MV
時間:< 0.11 〃
P — R 間期
0.12 〃- 0.2 ′
QRS 波群
時限:< 0.10 〃
Q 波:< 0..04 〃
電壓: aVF < 2MV
aVR < 0.5MV
L 1 +L 2 +L 3 > 1.5MV
RV 1 < 1.0MV
RV 5 < 2.5MV
V 1 R/S < 1
V 5 R/S > 1
RV 1 +SV 5 < 1.2MV
RV 5 +SV 1 < 4.0MV
Q 波< 1/4R
ST 段
上移: V 1 -V 3 < 3cm
其他導聯< 1mm
下移:< 0.5mm
T 波
高度應> 1/10R
參考資料:http://netclass.csu.e.cn/jpkc2004/zhenan/jpkc/sxzd/zcxdt/
⑸ 心電軸的精確測量方法為什麼用|和Ⅲ導聯
心電圖參數是判斷心電圖是否異常的基本指標和主要依據,因此心電圖參數測量的規范化十分重要。近年來心電學檢測技術的迅猛進展,某些傳統的測量方法和定義已經更新,近日,我國發布了《心電圖測量技術專家共識》,以推動我國心電圖測量技術的標准化和規范化。本文主要介紹心電軸的測量方法。
心電軸的測量方法
理論上講,可用額面任何兩個肢體導聯中QRS的面積來計算出QRS的平均電軸,要比應用振幅法測量QRS心電軸准確。事實上用QRS凈面積法測量心電軸,只有數字化的心電圖機才能做得到。臨床上應用最多的還是目測法,先計算出QRS電軸的度數,然後再用振幅法求出QRS電軸。
人工測量仍然推薦採用Ⅰ、Ⅲ導聯QRS波振幅代數和法。亦有學者建議採用Ⅰ和aVF兩個互相垂直的導聯測定心電軸。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測得的心電軸值不完全相同。
1. 目測法
六軸系統目測法:對六軸系統各個導聯軸的角度要記熟。心電軸平行於導聯軸正側,該導聯正向R波振幅最高,心電軸平行於某一導聯軸負側,該導聯負向S或QS波振幅最深。心電軸垂直於某一導聯軸,該導聯QRS波振幅最小(圖1)。
圖3 在Einthoven 三角上用I與III導聯QRS的面積測量心電軸
(3)用I與aVF導聯測量心電軸
用I與aVF這兩個正交導聯測量P、R、T電軸,並認為是最佳方法。從定量的角度上講,標准導聯的電壓比加壓單級導聯電壓力大1.13倍。有學者用I導聯與校正後的aVF導聯測量心電軸,即對aVF導聯所測得的振幅代數和乘以1.13後,再作垂直測量,將所得的結果與I和III導聯法進行F檢驗及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I與aVF導聯法和I和III導聯法測量出的心電軸有良好的相關性。無統計學差異。I與aVF導聯正好構成一個直角坐標。根據兩者振幅的代數和就可在坐標中找到相應的對應點,估計出相應的位置。I與aVF導聯測量心電軸相關性好,重復性好,因為III導聯QRS波形常受呼吸影響而發生明顯改變,而aVF導聯波形較為固定。適合於醫師和心電圖工作者應用。
⑹ 好朋友心電圖機的使用方法
從圖片上看是沒有異常的,建議你做一次動態心電圖較為准確,靜息的常規測試容易一過性、陣發性,可以用家用型好朋友心電圖機檢測,24小時動態,可記錄可回放,智能讀圖。
⑺ 如何看心電圖
一、心率的測量
測量心率時,只需測量一個RR(或PP)間期的秒數,然後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間距為0.8S,則心率為60/0.8=75次/分。還可採用查表法或使用專門的心率尺直接讀出相應的心率數。心律明顯不齊時,一般採取數個心動周期的平均數值進行測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測量
P波振幅測量的參考水平應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淺為准。測量QRS波群、J點、ST段、T波和U波振幅,統一採用QRS超始部水平作為參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復極波影響,預激等情況),應以QRS波起點作為測量參考點。,應以參考水平線上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頂端;測量負向波形的深度時,應以參考水平線下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時間的測量
12導聯同步心電圖儀記錄心電圖測量規定:測量P波和QRS波時間,應分別從12導聯同步記錄中最早的P波起點測量至最晚的P波終點以及從最早QRS波起點測量至最晚的QRS波終點,PR間期應從12導聯同步心電圖中最早的P波起點測量至最早的QRS波起點;QT間期應是12導聯同步心電圖中最早的QRS波起點至最晚的T波終點的間距。
單導聯心電圖儀記錄測量:P波及QRS波時間應選擇12個導聯中最寬的P波及QRS波進行測量;PR間期應選擇12導聯中P波寬大且有Q波的導聯進行測量;QT間期測量應取12導聯中最長的QT間期。
一般規定,測量各波時間應自波形起點的內緣測至波形終點的內緣。
⑻ 如何測量心電圖
一份較為理想的心電圖基線(或叫等電位線,即無波時的水平線),應該是一條完全水平的橫線。實際上我們所見到的心電圖其基線常出現上下擺或突然性升降,造成基線擺的范圍,多是由於被檢查者未能安靜,描記時軀體移動產生的肌電干擾所致;或胸導聯記條時,胸廓呼吸運動可引起基線擺動。一般的基線擺不致影響有關P 線及QRS波群的正確分析,但卻很影響對ST�T段升降的判斷,故做由於基線不穩需要重復檢查,方能確定診斷。此外,還可以在各導聯的描記中看到一種很有規律的50次/s左右的纖細波形,是由身體按地或導聯電極與體表接觸不良造成的交流電干擾,分析波形時應特別注意。
分析心電圖,主要是看各波的幅度和經歷的時間是否正常,以及有無異常的節律和波形等等。一般心電圖的記錄紙上都標有豎線和橫線。豎線上的格顯示電位差的大小,每一小格相當於0.1 mV;橫切線上格表示時間,每一小格相當於0.04 s,測量各波的波幅,應分是向上的波還是向下的波,對於向上的波(如P波)應自基線的上線量至波的頂端;測量向下的波(如Q波或S 波)波幅時,應自基線的下線量至波的底端。
測量波的時程應注意某一波離開或恢復到基線的部位。如為向上的波則以其離開或回到基線的下線量起,如為向下的波則以其離開或回到基線的上線量起。
當P�R波間期固定,正常P波形態頂圓規律出現P�R期間小於0 s~20 s,大於或等於0.12 s,但在病理情況下,P�R期間大於0.20 s,可以診斷為I度房室傳導阻滯。經注射阿托品葯物後,P�R間期縮短者可視為功能性改變,P�R間期延長,無改變者說明竇房結有病理性改變,或稱病態竇房結。P�R間期小於0.12 s且P波直立伴有或不伴有「△」波提示,有典型,不典型預激綜合征。P�R間期正常的往往有2∶1房室傳導阻滯。
P�R間期不固定,P波可發生於QR波之前之後,甚至融合在其內。具有代表性心電圖文氏Ⅱ度Ⅱ型竇房結傳導阻滯;文氏Ⅱ型逆型傳導阻滯;交界性心律;間歇性預激綜合征;多源性房性心動過速;頻率依賴性房室傳導阻滯;隱匿性的逆性傳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