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三菱鏡投影測量方法

三菱鏡投影測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16:03:08

① 如果一個光子射到三菱鏡上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一個光子射到三菱鏡上面的時候,光子通過三菱鏡的時候,會散發出來多條光線。

對於光子這種物質,科學家已經研究很長時間了。奈何“光子”這種物質過於神秘,對它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甚至都沒有冰山一角這么多。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可以了解到,視界內外的空間存在著互換這一特性,內外空間方向將會顛倒過來,也就是說,如果不行被黑洞所吸引,那麼這個物質以不可逆轉的結果沿著一個名為時間的方向一直落到中心的奇點為止,即也就是r為0的這個特殊的點,此r非彼r,r為0的這個奇點不是我們常說半徑r為0的點,而是時間的點,也就是時間的盡頭,這種與地球外部的情況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通過上述事實和例子我們對“奇點”和宇宙形成前後的歷史這兩個概念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② 那張物理試卷上面有知識梳理,基礎再練,達標檢測是什麼試卷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歸納第一章物質的狀態及其變化一、溫度計1溫度計(1)溫度的概念: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2)溫度的測量工具:溫度計。(3)量程:能測量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4)分度值:一個最小小格代表的值。(5)最基本注意點:被測物體的溫度不能超過溫度計的量程。2溫度的高低:(1)攝氏溫度:符號為t,單位符號℃,攝氏溫度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1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0℃——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為1攝氏度。(2)正常人的體溫是37℃。3體溫計:(1)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一段細管,水銀收縮時,縮口水銀首先自動斷開,直管內的水銀不能退回玻璃泡內。故每次使用體溫計之前應把水銀甩回玻璃泡內。(2)體溫計的量程為35——42℃,分度值是0.1℃。4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的方法(1)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2)溫度計玻璃泡侵入被測液體後,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書。(3)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提醒: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普通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做凝固。如冰變成水屬於熔化;水結成冰屬於凝固。提醒: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質有固態變成液態;後者表示一些溶質溶化在溶劑中的過程。2熔點和凝固點(1)晶體和非晶體:晶體都有固定的熔點,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鹽、萘、各種金屬等;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如松香、玻璃、瀝青等。(2)熔點和凝固點:晶體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做熔點;凝固溫度叫做凝固點。同一種晶體物質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相同。練習:下列各組物質中,全部屬於晶體的是(C)A海波、石英、玻璃B食鹽、萘、瀝青C海波、冰、水晶D松香、玻璃、瀝青3熔化吸熱,凝固放熱(1)晶體熔化特性:熔化過程吸熱,溫度(熔點)不變。熔化條件:①溫度達到熔點;②不斷從外界吸熱。(2)非晶體熔化特性:熔化過程吸熱,溫度逐漸升高。(3)晶體凝固特性:凝固過程放熱,溫度(凝固點)保持不變。條件:①溫度達到凝固點;②不斷向外界放熱。(4)非晶體凝固特性:放熱,溫度不斷降低。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現象(1)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如灑在地面上的水,過了一會變幹了;濕衣服經過太陽的照射變幹了等。(2)液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如冬天可以看到戶外的人不斷地呼出「白氣」;燒開水時常看見的「白氣」等。2沸騰現象(1)沸騰: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2)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3)沸騰的條件:①1標准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②液體沸騰時要保持沸騰,必須對液體加熱,但沸騰過程中液體的溫度不升高。3蒸發:(1)蒸發的條件:在任何地方,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2)蒸發的特點:蒸發是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3)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①液體溫度。液體溫度越高,蒸發越快。②液體的表面積。便面積越大,蒸發越快。③液體表面上的空氣流動的快慢:流動的越快,蒸發越快。(4)控制蒸發快慢的方法:加快蒸發:提高液體溫度;增大液體表面積;加快液體表面上的空氣流動。減慢蒸發:採用相反措施。(5)蒸發有製冷作用:蒸發式吸熱過程,會導致液體和自身溫度降低。練習:下列措施中,能使蒸發變快的是(C)A把蔬菜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B給墨水瓶加蓋C用電吹風將濕頭發吹乾D把新鮮的柑橘裝入塑料袋4液化(1)液化的兩種方法:①降低溫度;②壓縮體積。(2)液化時要放熱。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汽化吸熱,液化則放熱。5液化現象的判斷(1)「白氣」「霧」是液化現象。如: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而形成霧,是放熱過程。(2)「汗」是液化現象。如:自來水管表面上掛有一層水珠,是放熱過程。四、升華和凝華1升華現象:物質有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做升華,升華吸熱。如舞台上籠罩的白霧,是由於乾冰遇熱升華變為氣體。升華吸熱,使附近空氣中的水汽化為小水滴——白霧。2凝華現象: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做凝華,凝華放熱。如冬天樹枝上的「霧凇」現象,窗戶的內表出現冰花現象等。3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判斷(1)判斷是不是升華或凝華現象,關鍵看是不是在氣態和固態之間直接發生變化,或者看中間是否經歷了液態。若經歷了液態,則一定不是升華或凝華現象。(2)若題乾的文字表述中含有霜、雪、冰花、冰晶、霧凇等字樣,則對應的物態變化是凝華。一般來說,凝華現象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而形成的。第二章物質性質的初步認識物質的性質,也就是一種物質區別於其他物質的根本屬性1、長度的測量:(1)長度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凡是能用量表示的物理概念稱為物理量),用L表示。(2)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中是米。用符號m表示。長度單位是人們規定的,所以世界各國都曾經有自己的一套長度單位,這些單位各不相同。1791年法國決定把通過巴黎子午線從赤道到北極的長度的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叫「米」,並制了一個標准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局,陸續被許多國家採用。1983年採用激光來更准確地復現米的長度,1米是等於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內傳播的路徑,這個精確度具有更好的穩定性。1mm(微米)=1000um(納米)1um=1000nm1nm=10A(埃)(3)如果我們要准確測量長度,首先應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即看量程和最小分度是否能達到要求,其次,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①使用時,要把刻度尺放正,使刻度貼近被測物(緊靠)②零刻線對准被測物的一端(若沒零刻線,從其它刻線量起,注意減去刻線前面的數字)。③對齊讀數時視線要和刻度尺垂直(視線正對被測物末端所對的刻度線)④最後,正確讀數和記錄,注意估讀:讀數時讀出准確值和一位估計值,帶好單位。即結(4)測量結果要求:「准確值」「一位估計值」「單位」。測量值與被測物體的真實值總會有些差異,這種差異叫誤差。∴注意誤差與錯誤是根本不同的。2、體積的測量:①如何測具有規則形狀的物體體積呢?正方體、長方體、球體等?只要測量出它們的長、寬、高或直徑就可算出它們的體積。②怎麼測液體體積呢?要用量筒和量杯:使用時: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讀數時視線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與凸形水銀面的頂相平(為什麼液面會有凸凹之分,請同學們課外去查查資料)。讀數時要仔細,正確進行記錄,注意帶單位。③對於形狀不規則固體體積如小石塊,金屬塊怎麼測?用量筒或量杯,藉助排開水的體積間接測量出這個固體的體積。3、物體的質量及其測量:由各種物質構成的多種多樣的物體,它們所含物質有多有少。不同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不盡相同。為了概括表示物體的這種共同性質引入了質量這個概念。(1)、質量:○1定義:物體內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用字母(m)表示;○2所含物質多,質量大,所含物質少,質量小,要比較兩個物體質量大小就必須有個標准,即要確定它的單位質量。人們規定:1升純水在4℃時的質量為1千克。(2)、質量的測量生活中常見的測質量的儀器:台秤、磅秤、電子秤、桿秤,還有實驗室用的物理天平、托盤天平。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2)使用托盤天平前先要進行調節,使它成水平平衡狀態。當我們要測一個物體的質量時,要先調節後測量。調節方法:①水平放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易於操作的位置,放好後不再移動。②游碼歸零:用鑷子把游標輕輕撥至標尺左側零位。③調橫梁平衡:調平衡螺母,若右邊沉,平衡螺母向左調,反之,向右調,使指針靜止指在分度標牌的中央刻度線上,才標志橫梁水平平衡。注意:平衡後,左右盤不可交換位置,平衡螺母不可再調。○4左物:把待測物體輕放在左盤中。○5右碼:我們需要估測一下物體的質量,先用鑷子夾取大的砝碼,放在右盤中,再加小的砝碼。○6移游碼:用鑷子輕撥游碼,使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兩側擺動幅度(格數)基本相同,或者靜止在中央刻度線上,這就又平衡了。○7讀數:此時物體的質量就等於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與游碼標尺上的讀數相加。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一、機械運動和參照物•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通常稱為運動。•參照物: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以另外的哪個物體做標准,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假定為不動的)叫參照物二、(1)勻速直線運動速度•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時間v=s/t•速度的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的單位:米/秒(m/s);千米/時(km/h)1m/s=3.6km/h•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2)變速運動平均速度•加速運動:運動越來越快,速度越來越大•減速運動:運動越來越慢,速度越來越小•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都叫做變速運動,與之相對的就是勻速運動。•平均速度: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叫做這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v=s/t(3)相對速度兩物體相對於地面的速度分別為v1、v2,當兩物體向相反方向運動時,若選其中之一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物體相對於它的速度大小為原來各自相對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v1+v2;兩物體向相同方向運動時,若選其中之一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於它的速度大小為原來各自相對地面的速度之差,即第四章聲現象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因此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要通過媒質,真空中不能傳聲。液體和固體也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有反射回來的現象,要學會利用回聲測距、測深度的道理、學會計算。但要注意:時間往往給的是聲音一次來回時間,求距離往往是發聲物到某一目標的單程距離,因此要把時間除以2,這點在計算中有些同學常常疏忽大意。二、音調、響度、音色1、聲音的高低用音調表示。女高音就是音調高男低音就是音調低。音調的高低決定於發聲體振動的頻率,聲源1秒鍾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它反映振動的快慢,頻率高,物體振動快。頻率高,音調高。2、響度反映聲音的大小響度的大小與振幅有關,還與離聲源距離有關,越遠聲音越弱。3、音色也叫音品,是發聲體的不同而造成的,我們可以根據音色不同,從而區別不同的聲音。三、噪音凡是妨礙人們學習、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動的聲音都屬於雜訊。雜訊的計量涉及到聲強的單位—分貝了解雜訊的危害,減弱雜訊可以下方面著手: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處減弱3、在耳朵處減弱練習在汽車行駛的正前有一座山崖,現在汽車以43.2千米/時的速度行駛,汽車鳴笛2秒後司機聽到回聲,問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崖多遠?(設聲速為340米/秒)解:汽車速度:v=43.2千米/時=12米/秒聲速v2==340米/秒2秒鍾內汽車前進距離:S1=v1t1聲音通過距離S2=v2t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崖為:=(v2-v1)=(340-12)米=318米答:……第五章光現象一、光的直線傳播定律1.自身能發光的物體是光源。分為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常見的自然光源有:太陽等恆星,螢火蟲、水母、燈籠魚等;常見的人造光源有:發光的電燈、蠟燭、火把、發光的熒光屏等,而象月亮、反光的鏡子、拋光的金屬是靠反射發光,不是光源。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和真空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真空中光速最快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3×108m/s=3×105k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四分之三,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三分之二。3、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的現象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打靶時「三點一線」、激光準直等。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說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直線,即沿光的傳播路線畫一直線,並在直線上畫上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是假想的,實際並不存在,此方法是模型法)。4.光年是長度單位,表示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1光年=9.46×1012千米。二、光的反射5.光射到物體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現象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為鏡面反射、漫反射兩種。它們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過入射點與物體表面垂直的直線叫法線。法線平分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夾角。7.光的反射定律內容是:A、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B、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反射角等於入射角。D、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8.我們能看見發光的物體,是它發出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表面發生了反射,它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表面發射了漫反射。9.平面鏡成像特點有物體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於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成虛像、物、像相對鏡面對稱——正立、等大、等遠。)10、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1、平面鏡的作用有成像、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平面鏡的應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鏡成像(3)潛望鏡。12.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常見的凸面鏡有:汽車的後視鏡、街頭拐彎處的反光鏡等,常見的凹面鏡有:手電筒的反光裝置、太陽灶等。三、光的折射13.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折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光從水或其他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空氣中角度較大)14.光的折射規律:A、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光從空氣斜射入某透明介質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光從某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D、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E、光在折射時光路可逆。15.生活中:由岸邊向水中看,虛像比實際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虛像比實際物體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現象。例:我們看到水中的魚,實際是由於光的折射形成的魚的虛象,比魚的實際位置高。潛水員潛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體,比實際的物體高。即從空氣中看水中的物體,物體變小(淺),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物體變大(高)了。常見的折射現象還有:海市蜃樓水中筷子彎折群星閃爍早晨看到的是太陽的虛像等四、光的色散16、白光是一種復色光,將復色光分解成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因為光的色散。17、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分解成七種色光,色光向三菱鏡的底邊偏折。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18.棱鏡可以把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把它們按這個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在光譜上紅光以外人眼看不見的能量的輻射是紅外線,在光譜的紫端,人眼看不見的光是紫外線。19.紅外線主要作用是熱作用強,各種物體吸收紅外線後溫度升高,紅外線穿透雲霧的能力強,利用靈敏的紅外探測器吸收物體發出的紅外線,再利用電子儀器對吸收的信號進行處理,可以顯示被測物體的形狀、特徵,這就是紅外遙感。其他應用:紅外線夜視儀、熱譜圖、遙控器。20.紫外線主要特性是化學作用強、生理作用強、能使熒光物質發光,紫外線能殺菌消毒。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可進行防偽,鑒別古畫,並可用紫外線攝影。紫外線可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病。太陽的紫外線大部分被大氣上部的臭氧層吸收。21、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22.天空呈現藍色、汽車霧燈選用黃燈、清潔工穿黃色的工作服等都是因為光的散射。23、折射現象中所成的像都是虛像。第六章常見的光學儀器一、透鏡及其實例1:透鏡:至少有一個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會辨認)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如:遠視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鏡等等;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2、基本概念:主光軸: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用CC/表示;光心:通常情況下位於透鏡的幾何中心;用「O」表示。焦點:平行於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後會聚於主光軸上一點,這點叫焦點;用「F」表示。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通常由於透鏡較厚,焦點到透鏡的距離約等於焦距)焦距用「f」表示。注意:凸透鏡和凹透鏡都各有兩個焦點,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凹透鏡的焦點是虛焦點;3、三條特殊光線(要求會畫)4、粗略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太陽光是平行光,使太陽光平行於凸透鏡的主光軸),下面放一張白紙,調節凸透鏡到白紙的距離,直到白紙上光斑最小、最亮為止,然後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鏡到白紙上光斑中心的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5、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結構角度:用手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是凹透鏡;對光的作用角度:讓透鏡正對太陽光,移動透鏡,在紙上能的到較小、較亮光斑的為凸透鏡,否則為凹透鏡;成像的角度:用透鏡看字,能讓字放大的是凸透鏡,字縮小的是凹透鏡;6、照相機:鏡頭是凸透鏡;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作用是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的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物距)小於二倍焦距,大於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物距)小於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註:要讓物體更大,放大鏡要靠近物體。二: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1:器材:凸透鏡、光屏、蠟燭、光具座(帶刻度尺)、火柴2:注意事項:蠟燭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又叫「三心等高」,目的是為了燭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要求熟記、並理解):成像條件物距(u)成像的性質像距(v)應用U>2f倒立、縮小的實像f<v<2f照相機U=2f倒立、等大的實像v=2f實像大小的分界點f<u<2f倒立、放大的實像v>2f投影儀、幻燈機U=f不成像成像正倒,虛實的分界點0<u<f正立、放大的虛像V>f放大鏡口訣:一焦分虛實、二焦分大小;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越近焦點像越大。4:能夠畫出物體處在不同區間所成像的光路圖。(作業本畫過)注意: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現,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線必過像點;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注意:凹透鏡始終成縮小、正立的虛像;三、眼睛與眼鏡1.眼睛的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光屏(膠卷);瞳孔相當於光圈;眼瞼相當於快門。2.近視眼與矯正:原因是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眼球前後方向上過長,因此遠處某點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前,到達視網膜時已不是一點而是一個模糊的光斑了,從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需戴凹透鏡調節;3.遠視眼與矯正:原因是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後方向上過短,因此近處某點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後,在視網膜上是一個模糊的光斑,從而看不清近處的物體,需戴凸透鏡調節;4.正常眼睛近點是10cm;遠點是無限遠;明視距離是25cm。近視眼近點變短,遠視眼變長。四:顯微鏡和望遠鏡;1、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放大鏡,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2、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放大鏡,成放大的像;3、視角不僅與物體的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4、望遠鏡的物鏡比瞳孔大得多,這樣可以會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5、天文望遠鏡還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③ 一台ipad加什麼東西可以投影立體動畫

紙殼箱加放大鏡做個投影儀……

④ 牛頓發明了什麼

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

牛頓1643年1月4日(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誕生於英格蘭東部小鎮烏爾斯索普一個自耕農家庭。出生前八九個月父死於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強。3歲時母親改嫁,由外祖母撫養。11歲時繼父去世,母親又帶3個弟妹回家務農。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頓小學時成績較差,「除設計機械外沒顯出才華」。

牛頓自小熱愛自然,喜歡動腦動手。8歲時積攢零錢買了錘、鋸來做手工,他特別喜歡刻制日晷,利用圓盤上小棍的投影顯示時刻。傳說他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都有他刻劃的日晷,他還做了一個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稱為「牛頓鍾」,一直用到牛頓死後好幾年。他還做過帶踏板的自行車;用小木桶做過滴漏水鍾;放過自做的帶小燈籠的風箏(人們以為是彗星出現);用小老鼠當動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觀察自然最生動的例子是15歲時做的第一次實驗:為了計算風力和風速,他選擇狂風時做順風跳躍和逆風跳躍,再量出兩次跳躍的距離差。牛頓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住在格蘭瑟姆鎮克拉克葯店,這里更培養了他的科學實驗習慣,因為當時的葯店就是一所化學實驗室。牛頓在自己的筆記中,將自然現象分類整理,包括顏色調配、時鍾、天文、幾何問題等等。這些靈活的學習方法,都為他後來的創造打下了良好基礎。

牛頓曾因家貧停學務農,在這段時間里,他利用一切時間自學。放羊、購物、農閑時,他都手不釋卷,甚至羊吃了別人莊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個神父,有一次發現牛頓看的是數學,便支持他繼續上學。1661年6月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作為領取補助金的「減費生」,他必須擔負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務。三一學院的巴羅(Isaac Barrow,1630~1677)教授是當時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學新講座(盧卡斯講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稱為「歐洲最優秀的學者」,對牛頓特別垂青,引導他讀了許多前人的優秀著作。1664年牛頓經考試被選為巴羅的助手,1665年大學畢業。

在1665~1666年,倫敦流行鼠疫的兩年間,牛頓回到家鄉。這兩年牛頓才華橫溢,作出了多項發明。1667年重返劍橋大學,1668年7月獲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推薦26歲的牛頓繼任盧卡斯講座教授,1672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成為皇家學會終身會長。1699年就任造幣局局長,1701年他辭去劍橋大學工作,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被封為爵士。1727年牛頓逝世於肯辛頓,遺體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頓的偉大成就與他的刻苦和勤奮是分不開的。他的助手H.牛頓說過,「他很少在兩、三點前睡覺,有時一直工作到五、六點。春天和秋天經常五、六個星期住在實驗室,直到完成實驗。」他有一種長期堅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徹解決某一問題的習慣。他回答人們關於他洞察事物有何訣竅時說:「不斷地沉思」。這正是他的主要特點。對此有許多故事流傳: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後才發覺手裡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隻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後,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後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牛頓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概括得最為完整:「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牛頓在建立萬有引力定律及經典力學方面的成就詳見本手冊相關條目),這里著重從數學、光學、哲學(方法論)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紹。

(1)牛頓的數學成就

17世紀以來,原有的幾何和代數已難以解決當時生產和自然科學所提出的許多新問題,例如:如何求出物體的瞬時速度與加速度?如何求曲線的切線及曲線長度(行星路程)、矢徑掃過的面積、極大極小值(如近日點、遠日點、最大射程等)、體積、重心、引力等等;盡管牛頓以前已有對數、解析幾何、無窮級數等成就,但還不能圓滿或普遍地解決這些問題。當時笛卡兒的《幾何學》和瓦里斯的《無窮算術》對牛頓的影響最大。牛頓將古希臘以來求解無窮小問題的種種特殊方法統一為兩類演算法:正流數術(微分)和反流數術(積分),反映在1669年的《運用無限多項方程》、1671年的《流數術與無窮級數》、1676年的《曲線求積術》三篇論文和《原理》一書中,以及被保存下來的1666年10月他寫的在朋友們中間傳閱的一篇手稿《論流數》中。所謂「流量」就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自變數如x、y、s、u等,「流數」就是流量的改變速度即變化率,寫作等。他說的「差率」「變率」就是微分。與此同時,他還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發明的二項式展開定理。牛頓利甩它還發現了其他無窮級數,並用來計算面積、積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萊布尼茲從對曲線的切線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長的S作為微積分符號,從此牛頓創立的微積分學在大陸各國迅速推廣。

微積分的出現,成了數學發展中除幾何與代數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數學分析(牛頓稱之為「藉助於無限多項方程的分析」),並進一步進進發展為微分幾何、微分方程、變分法等等,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徵求最速降落曲線的解答,這是變分法的最初始問題,半年內全歐數學家無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頓偶然聽說此事,當天晚上一舉解出,並匿名刊登在《哲學學報》上。伯努利驚異地說:「從這鋒利的爪中我認出了雄獅」。

(2)牛頓在光學上的成就

牛頓的《光學》是他的另一本科學經典著作(1704年)。該書用標副標題是「關於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顏色的論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學成就。

第一篇是幾何光學和顏色理論(棱鏡光譜實驗)。從1663年起,他開始磨製透鏡和自製望遠鏡。在他送交皇家學會的信中報告說:「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個三角形的玻璃棱鏡,以便試驗那著名的顏色現象。為此,我弄暗我的房間……」接著詳細敘述了他開小孔、引陽光進行的棱鏡色散實驗。關於光的顏色理論從亞里士多德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純潔均勻,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變種。牛頓細致地注意到陽光不是像過去人們所說的五色而是在紅、黃、綠、藍、紫色之間還有橙、靛青等中間色共七色。奇怪的還有棱鏡分光後形成的不是圓形而是長條橢圓形,接著他又試驗「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將棱鏡放在外邊」再通過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規則」等的影響;用兩個棱鏡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鏡的效應」;取「來自太陽不同部分的光線,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並「計算各色光線的折射率」,「觀察光線經棱鏡後會不會沿曲線運動」;最後才做了「判決性試驗」:在棱鏡所形成的彩色帶中通過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單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鏡後,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當時叫「折射程度」),這樣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勻勻的混合體」。這個驚人的結論推翻了前人的學說,是牛頓細致觀察和多項反復實驗與思考的結果。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牛頓還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遠鏡(凹、凸)還是開普勒望遠鏡(兩個凸透鏡),其結構本身都無法避免物鏡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發現經過仔細研磨後的金屬反射鏡面作為物鏡可放大30~40倍。1671年他將此鏡送皇家學會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遠鏡仍用牛頓式的基本結構。牛頓磨製及拋光精密光學鏡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廠光學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學》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疊放的凸透鏡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頓環」現象的各種實驗。除產生環的原因他沒有涉及外,他作了現代實驗所能想到的一切實驗,並作了精確測量。他把干涉現象解釋為光行進中的「突發」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時而突然「易於反射」,時而「易於透射」,他甚至測出這種等間隔的大小,如黃橙色之間有一種色光的突發間隔為1/89000英寸(即現今2854×10-10米),正好與現代波長值5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學》第三篇是「拐折」(他認為光線被吸收)即衍射、雙折射實驗和他的31個疑問。這些衍射實驗包括頭發絲、刀片、尖劈形單縫形成的單色窄光束「光帶」(今稱衍射圖樣)等10多個實驗。牛頓已經走到了重大發現的大門口卻失之交臂。他的31個疑問極具啟發性,說明牛頓在實驗事實和物理思想成熟前並不先作絕對的肯定。牛頓在《光學》一、二篇中視光為物質流,即由光源發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雙折射中他假設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異性。由於當時波動說還解釋不了光的直進,他是傾向於粒子說的,但他認為粒子與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認為以太的存在也是沒有根據的。

在流體力學方面,牛頓指出流體粘性阻力與剪切率成正比,這種阻力與液體各部分之間的分離速度成正比,符合這種規律的(如、空氣與水)稱為牛頓流體。

在熱學方面,牛頓的冷卻定律為:當物體表面與周圍形成溫差時,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散失的熱量與這一溫差成正比。

在聲學方面,他指出聲速與大氣壓強平方根成正比,與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來把聲傳播作為等溫過程對待,後來P.S.拉普拉斯糾正為絕熱過程。

(3)牛頓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牛頓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連同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和一套初具規模的物理學方法論體系,給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給18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經濟變革及機械唯物論思潮的發展以巨大影響。這里只簡略勾畫一些輪廓。

牛頓的哲學觀點與他在力學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開的,一切自然現象他都力圖力學觀點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牛頓哲學上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同時也導致了機械論的盛行。事實上,牛頓把一切化學、熱、電等現象都看作「與吸引或排斥力有關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闡述了化學親和力,把化學置換反應描述為兩種吸引作用的相互競爭;認為「通過運動或發酵而發熱」;火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擊、分解、放熱、膨脹的過程,等等。

這種機械觀,即把一切的物質運動形式都歸為機械運動的觀點,把解釋機械運動問題所必需的絕對時空觀、原子論、由初始條件可以決定以後任何時刻運動狀態的機械決定論、事物發展的因果律等等,作為整個物理學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認為,牛頓是開始比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關系體系的第一人,而因果關系正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牛頓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正如他在物理學特別是力學中的貢獻一樣,不只是創立了某一種或兩種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論體系,提出了幾條方法論原理。在牛頓《原理》一書中集中體現了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①實驗——理論——應用的方法。牛頓在《原理》序言中說:「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方去論證其他的現象。」科學史家I.B.Cohen正確地指出,牛頓「主要是將實際世界與其簡化數學表示反復加以比較」。牛頓是從事實驗和歸納實際材料的巨匠,也是將其理論應用於天體、流體、引力等實際問題的能手。

②分析——綜合方法。分析是從整體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觀點),綜合是從部分到整體(如積分,也包括天與地的綜合、三條運動定律的建立等)。牛頓在《原理》中說過:「在自然科學里,應該像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後才用綜合的方法……。一般地說,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綜合的方法則假定原因已找到,並且已經把它們定為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解釋由它們發生的現象,並證明這些解釋的正確性」。

③歸納——演繹方法。上述分析一綜合法與歸納一演繹法是相互結合的。牛頓從觀察和實驗出發。「用歸納法去從中作出普通的結論」,即得到概念和規律,然後用演繹法推演出種種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檢驗、解釋和預測,這些預言的大部分都在後來得到證實。當時牛頓表述的定律他稱為公理,即表明由歸納法得出的普遍結論,又可用演繹法去推演出其他結論。

④物理——數學方法。牛頓將物理學范圍中的概念和定律都「盡量用數學演出」。愛因斯坦說:「牛頓才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個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他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地、定量地演繹出范圍很廣的現象並且同經驗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滿足近代物理學家對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頓最偉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頓把他的書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好說明這一點。

牛頓的方法論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學中的推理法則」中的四條法則中,此處不再轉引。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簡單性原理(法則1),因果性原理(法則2),普遍性原理(法則3),否證法原理(法則4,無反例證明者即成立)。有人還主張把牛頓在下一段話的思想稱之為結構性原理:「自然哲學的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界的結構的作用,並且盡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一些普遍的法規和一般的定律——用觀察和實驗來建立這些法則,從而導出事物的原因和結果」。

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體系被愛因斯坦贊為「理論物理學領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綱領」。這是一個指引著一代一代科學工作者前進的開放的綱領。但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不可避免地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不徹底性,這是科學處於幼年時代的最高成就。牛頓當時只對物質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作了初步系統研究,並且把時空、物質絕對化,企圖把粒子說外推到一切領域(如連他自己也不能解釋他所發現的「牛頓環」),這些都是他的致命傷。牛頓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機械的」時,提出了「這些事情都是這樣地井井有條……是否好像有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的問題,(《光學》,疑問29),並長期轉到神學的「科學」研究中,費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頓的歷史局限性和他的歷史成就一樣,都是啟迪後人不斷前進的教材。

⑤ 投影儀的工作原理

燈泡產生的光通過偏光片分成紅綠藍三色的純色光,然後將輸入的信號拆分成單紅,單綠,單藍的信號,分別在三個小的LED裡面顯示,當光通過相對應顏色的LED,再通過三菱鏡組合輸出,經過鏡頭放大輸出就是了,

⑥ 放大鏡和投影儀的鏡頭有什麼不同

一個放大鏡是不能代替鏡頭的。鏡頭是由多組鏡片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線通過鏡片會有不同的折射角度(白光通過三菱鏡,就變成紅橙黃綠.....),要在鏡片上鍍膜,來減少光的反射、折射,還要用不同的鏡片(凸鏡、凹鏡)來修正折射。變焦鏡頭就更復雜了。建議:找個照相機的變焦鏡頭的原理圖看看。如果用一個放大鏡就能當鏡頭,那麼照相機、投影機、攝像機、望遠鏡.....也就都能賣現在價格的1--2折了。

⑦ 牛頓對世界物理學有什麼重大貢獻

艾薩克·牛頓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語發音[�0�4a�0�1z�0�5k �0�4nju�0�9t�5�5])[ 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1]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並基於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在2005年,牛頓曾擔任會長的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被調查的皇家學會會員和網民投票中,牛頓被認為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2]

數學
大多數現代歷史學家都相信,牛頓與萊布尼茨獨立發展出了微積分學,並為之創造了各自獨特的符號。根據牛頓周圍的人所述,牛頓要比萊布尼茨早幾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內容,並直至1704年他才給出了其完整的敘述。其間,萊布尼茨已在1684年發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敘述。此外,萊布尼茨的符號和「微分法」被歐洲大陸全面地採用,在大約1820年以後,英國也採用了該方法。萊布尼茨的筆記本記錄了他的思想從初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而在牛頓已知的記錄中只發現了他最終的結果。牛頓聲稱他一直不願公布他的微積分學,是因為他怕被人們嘲笑。牛頓與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法蒂奧·丟勒(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聯系十分密切,後者一開始便被牛頓的引力定律所吸引。1691年,丟勒打算編寫一個新版本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但從未完成它。一些研究牛頓的傳記作者認為他們之間的關系可能存在愛情的成分。[7]不過,在1694年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冷卻了下來。在那個時候,丟勒還與萊布尼茨交換了幾封信件。

在1699年初,皇家學會(牛頓也是其中的一員)的其他成員們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成果,爭論在1711年全面爆發了。牛頓所在的英國皇家學會宣布,一項調查表明了牛頓才是真正的發現者,而萊布尼茨被斥為騙子。但在後來,發現該調查評論萊布尼茨的結語是由牛頓本人書寫,因此該調查遭到了質疑。這導致了激烈的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學論戰,並破壞了牛頓與萊布尼茨的生活,直到後者在1716年逝世。

牛頓的一項被廣泛認可的成就是廣義二項式定理,它適用於任何冪。他發現了牛頓恆等式、牛頓法,分類了立方面曲線(兩變數的三次多項式),為有限差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數和坐標幾何學得到丟番圖方程的解。他用對數趨近了調和級數的部分和(這是歐拉求和公式的一個先驅),並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冪級數和反轉(revert)冪級數。他還發現了π的一個新公式。

他在1669年被授予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在那一天以前,劍橋或牛津的所有成員都是經過任命的聖公會牧師。不過,盧卡斯教授之職的條件要求其持有者不得活躍於教堂(大概是如此可讓持有者把更多時間用於科學研究上)。牛頓認為應免除他擔任神職工作的條件,這需要查理二世的許可,後者接受了牛頓的意見。這樣避免了牛頓的宗教觀點與聖公會信仰之間的沖突。

[編輯] 光學
從1670年到1672年,牛頓負責講授光學。在此期間,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鏡可以將白光發散為彩色光譜,而透鏡和第二個棱鏡可以將彩色光譜重組為白光。

牛頓1672年使用的6英寸反射式望遠鏡復製品,為皇家學會所擁有他還通過分離出單色的光束,並將其照射到不同的物體上的實驗,發現了色光不會改變自身的性質。牛頓還注意到,無論是反射、散射或發射,色光都會保持同樣的顏色。因此,我們觀察到的顏色是物體與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結果,而不是物體產生顏色的結果。(更多的細節,參看牛頓的色彩理論。)

從這項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結論:任何折射式望遠鏡都會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顏色的影響,並因此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現稱作牛頓式反射望遠鏡)來迴避這個問題。他自己打磨鏡片,使用牛頓環來檢驗鏡片的光學品質,製造出了優於折射式望遠鏡的儀器,而這都主要歸功於其大直徑的鏡片。1671年,他在皇家學會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遠鏡。皇家學會的興趣鼓勵了牛頓發表他關於色彩的筆記,這在後來擴大為《光學》(Opticks)一書。但當羅伯特·胡克批評了牛頓的某些觀點後,牛頓對其很不滿並退出了辯論會。兩人自此以後成為了敵人,這一直持續到胡克去世。

牛頓認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組成的,並會因加速通過光密介質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將它們與波聯系起來,以解釋光的衍射現象。[8]而其後世的物理學家們則更加偏愛以純粹的光波來解釋衍射現象。現代的量子力學、光子以及波粒二象性的思想與牛頓對光的理解只有很小的相同點。

在1675年的著作《解釋光屬性的解說》(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頓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認為粒子間力的傳遞是透過以太進行的。不過牛頓在與神智學家亨利·莫爾(Henry More)接觸後重新燃起了對煉金術的興趣,並改用源於漢密斯神智學(Hermeticism)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來解釋,替換了先前假設以太存在的看法。擁有許多牛頓煉金術著作的經濟學大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說:「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後的一位煉金術士。」[9]但牛頓對煉金術的興趣卻與他對科學的貢獻息息相關[10],而且在那個時代煉金術與科學也還沒有明確的區別。如果他沒有依靠神秘學思想來解釋穿過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會發展出他的重力理論。(參見艾薩克·牛頓的神秘學研究)

1704年,牛頓著成《光學》,其中他詳述了光的粒子理論。他認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組成的,而普通物質是由較粗微粒組成,並推測如果通過某種煉金術的轉化「難道物質和光不能互相轉變嗎?物質不可能由進入其結構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動力(Activity)嗎?[11]牛頓還使用玻璃球製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靜電發電機[12]。

[編輯] 力學和引力

牛頓自己的《原理》副本,並帶有為第二版所作的修正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常簡稱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持下出版於1687年7月5日。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牛頓使用拉丁單詞「gravitas」(沉重)來為現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這本書中,他還基於波義耳定律提出了首個分析測定空氣中音速的方法。

由於《原理》的成就,牛頓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並為他贏得了一大群支持者:牛頓與其中的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法蒂奧·丟勒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直到1693年他們的友誼破裂。這場友誼的結束讓牛頓患上了神經衰弱。

⑧ 全息投影膜技術是偽全息的嗎

全息投影技術是真全息的,3D效果很好。
全息投影技術(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
視覺原理
註:此為3D成像時的視覺原理。與此略有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實際上是真正地呈現出了3D影像。
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每個眼睛的視角大約為80度,但是兩個眼睛一起的視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說有40度的視角是重合的,所以我們的左右兩個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是不同的,比如你閉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過來,就能測試出來效果,左右兩眼接收到的物體轉發給大腦做判斷物體的遠近才能形成立體感。3D立體技術就是模擬這個過程而形成的。
完成攝影後,在放映室里,3D電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銀幕上,觀眾需要帶上3D眼鏡觀看。仔細觀察3D眼鏡,我們會發現左右鏡片上有密集而細小的朝向不同的條紋。左鏡片是縱紋,右鏡片是橫紋。正是這些條紋,我們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體圖。
完成攝影後,根據「雙目效應」,將圖像分解,讓左眼只看見偏左的畫面,右眼只看見偏右側的畫面,這樣才能使大腦產生遠近的判斷而生出立體感。在放映時,偏左的畫面和偏右側的畫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雖然顏色畫面一樣,但投影用的光的傳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畫面用的是縱波光(光波沿縱向傳遞),偏右畫面用的是橫波光(光波沿橫向傳遞),由於偏振光的特點縱波光只能穿過縱紋,不能穿過橫紋,因此,透過左鏡片,我們只能看見偏左側的畫面,同理與右鏡片。

⑨ 用分光計測三菱鏡頂角(實際60度)誤差范圍是多少大學物理實驗

分光計儀器精度是1『,一般測量讀數誤差1-2』
測量誤差有計算公式

三棱鏡頂角精度也是因素

⑩ 分光計:用分光計測定三菱鏡頂角是,為什麼三菱鏡放在載物台上的位置要使得三菱鏡頂

離平行光管遠些就意味著離觀察鏡近一些。測量頂角是不用平行光管的,它靠觀察鏡發出的十字光線經三菱鏡垂直反射後回到目鏡,從而測得角度。測量兩次作差即得頂角數值。其實對菱鏡的位置是沒什麼要求的,只要放得垂直,十字光線必會反射回來,再者我們關心的是「轉過的角度」,棱鏡放錯位也沒有關系的(但要保證垂直)。

閱讀全文

與三菱鏡投影測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5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5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8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5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8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