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察法和實驗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兩者的區別:
觀察法要求觀察者對動物不施加任何影響,真實觀察並記錄;實驗法強調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而改變動物的生活條件,在改變的環境下觀察動物的行為反應。
聯系:
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的。
拓展資料:
觀察法的定義:
定義1: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為的各種資料的搜集過程。
定義2:在自然情景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和記錄,然後對所做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心理活動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定義3:這是在自然條件下,實驗者通過自己的感官或錄音錄像等輔助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被試者的表情、動作、語言、行為等,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定義4: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對人或動物的行為進行直接觀察、記錄而後分析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實驗法就是先進行一種營銷方法的小規模實驗。然後分析這種實裝性的營銷方法是否值得大規模推廣的一種方法。
其特點是以影響營銷的諸多因素中抽出一二個因素,觀察分析它們與營銷活動的差異。例如,在調查商品價格對銷售量的影響程度時,就可以在試銷中採用逐步變動價格的辦法來判定價格變動對銷售量的影響。
在調查商品包裝對銷售量影響的程度時,可以選定幾家商店,分為甲、乙兩組。前幾周將有包裝的商品交甲組商店推銷,無包裝商品交乙組商店出售,幾星期後交替互換。實驗期一到,就可統計出帶包裝商品的銷量比無包裝商品的銷量的增加程度。
㈡ 論述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生產剩餘價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另一種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1.兩者物質技術基礎不同,以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總和。
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就會增加剩餘勞動時間,從而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
2.但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絕對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拓展資料:
一、剩餘價值: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剩餘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
19世紀,馬克思提出剩餘價值理論,其基本觀點是:
(1)資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資,購買工人的勞動力以後,即強迫工人為其長時間地勞動,貨幣由此轉化為資本;
(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稱為"可變資本",其價值量在生產過程中是可變的,能通過工人的勞動來增加;
另一部分用於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等,稱為"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其價值量是不變的,只是將原來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勞動時間",用來再生產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另一部分叫"剩餘勞動時間",用來創造新的價值;
(4)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就叫剩餘價值;
(5)剩餘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占,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
(6)資本家為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採取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
二是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
二、絕對剩餘價值:
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
在必要勞動時間既定的條件下,工作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就越長,資本家從工人身上榨取的剩餘價值就越多,從而剩餘價值率也就越高。
如果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勞動日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剩餘價值率越高,剩餘價值量就越大。
三、相對剩餘價值:
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的剩餘價值。
㈢ 計算機圖形學 圖形的兩種表示方法的區別和聯系
記錄圖像的方式包括兩種:一種是通過 數學方法 記錄圖像,即矢量圖;一種是用象素點陣方法記錄,即點陣圖.
點陣圖和矢量圖是計算機圖形中的兩大概念;點陣圖,也叫做點陣圖,刪格圖象,像素圖,簡單的說,就是最小單位由象素構成的圖,縮放會失真。
矢量圖又叫向量圖,是用一系列計算機指令來描述和記錄一幅圖,一幅圖可以解為一系列由點、線、面等到組成的子圖,簡單的說,就是縮放不失真的圖像格式。。無論顯示畫面是大還是小,畫面上的對象對應的演算法是不變的,所以,即使對畫面進行倍數相當大的縮放,其顯示效果仍然相同[不失真。
至於二者的聯系,我覺得點陣圖應該包含有矢量圖。
㈣ 結構力學力法和位移法的區別和聯系
一、結構力學力法和位移法的區別:作用不同,含義不同。
1、作用不同:
力法:由力法基本結構在外力、未知多餘約束力作用下的受力情況與原結構等效,可知位移、變形也等效,再根據多餘約束對應的位移、變形條件建立方程;
位移法:由位移法基本結構在外力、未知結點位移作用下的位移、變形情況與原結構等效,可知受力情況也等效,再根據未知結點位移對應的平衡條件建立方程;
2、含義不同:
力法:基本結構在全部多餘未知力和荷載共同作用下,在去掉各多餘聯系處沿各種多餘未知力方向的位移,應與原結構相應的位移相等。
位移法:基本結構在荷載等外因和各結點位移的共同作用下,每一個附加聯繫上的附加反力偶和附加反力都應等於零。因此,它實質上是反映原結構的靜力平衡條件。
二、聯系:兩種方法都是用來求解超靜定結構,但是位移法也可用來解靜定結構。力法以多餘未知力為基本未知量,通過選取基本體系把超靜定結構變成靜定結構,力法方程是為變形協調方程,無法編制統一的計算機程序,對多次超靜定結構求解不容易實現。
力法的計算:
(1)確定原結構的超靜定次數。
(2)選擇靜定的基本結構(去掉多餘約束後稱為基本結構,以多餘未知力代替多餘約束後得原結構的相當系統)。
(3)寫出力法典型方程。
(4)作相當系統的各單位內力圖和荷載內力圖,據此計算典型方程中的系數和自由項。
(5)解算典型方程,求出各多餘未知力。
(6)按疊加法作內力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力法
㈤ 直方圖的修正有哪兩種方法二者有何主要區別和聯系
直方圖修正方法通常有直方圖均衡化及直方圖規定化兩類。
區別與聯系:直方圖均衡化是通過對原圖像進行某種變換使原圖像的灰度直方圖修正為均勻的直方圖的。直方圖規定化是使原圖像灰度直方圖變成規定形狀的直方圖而對直方圖做出修正的增強方法。在做直方圖規定化時首先要將原始圖像作均衡化處理。直方圖均衡化是直方圖規定化的一個特例,而規定化是對均衡化的一種有效拓展。
㈥ 請說明蒸餾,萃取,分液,分餾,幾種方法的區別與聯系
分液是一種實驗操作,在分液漏斗里完成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的分離,下層的液體從下管放出(注意及時關閉活塞),上層的液體從上口倒出.
萃取也是一種實驗操作,以苯萃取溴水中的溴為例說明操作步驟.將溴水和苯在分液漏斗里混合後振盪、靜置(靜置後液體分層,Br2被溶解到苯里,苯與水互不相溶,苯比水輕在上層,因溶有Br2呈橙紅色,水在下層為無色)、分液即完成萃取.
分餾和蒸餾的原理是一樣的,即利用加熱將幾種互溶的沸點不同的液體分離的實驗方法.區別是蒸餾一般用於分離少數幾種成分的混合物,而分餾可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分離多種成分的混合物,如工業上的石油的分餾.
㈦ 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分別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前者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方式。後者指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方式。
二者的聯系:
(1)兩者的本質和結果是一致的,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增加了對僱傭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時間長度上增加僱傭勞動力的工作時間,這樣實際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即剩餘價值生產時間增加。
(2)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資本主義在初期常採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因為資本主義初期,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當社會發展,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被大規模生產時,此時採用的就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二者的區別:
兩者的物質基礎不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代表資本主義早期時的資本家剝削勞動力的方式,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代表的是資本主義發達乃至今日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剩餘價值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還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其目的都是增加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就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卻被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占,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剩餘價值越多,生產力水平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國家財力越強。
㈧ 1你認為科研方法與科研方法論二者的聯系與區別體現在哪裡
科研方法與科研方法論二者的關系應該是一具體和一般的關系。
前者是具體方法,後者是根本方法。
㈨ 無套利定價方法與風險中性定價方法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一、區別在於兩種定價方法思路不同
無套利定價法的思路:其基本思路為:構建兩種投資組合,讓其終值相等,則其現值一定相等;否則的話,就可以進行套利,即賣出現值較高的投資組合,買入現值較低的投資組合,並持有到期末,套利者就可賺取無風險收益。
風險中性定價法的基本思路:
假定風險中性世界中股票的上升概率為P,由於股票未來期望值按無風險利率貼現的現值必須與股票目前的價格相等,因此可以求出概率P。然後通過概率P計算股票價格
二、聯系
總的來說兩種種定價方法只是思路不同,但是結果是一樣的,並且風險中性定價法是在無套利分析的基礎上做出了所有投資者都是風險中性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