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脾腫大的測量方法和分度標准
脾大分度標准觸診是確定脾大的一個簡便方法。正常情況下,左側肋緣下不能觸及脾臟。當內臟下垂、左側胸腔積液或氣胸時,偶爾於肋緣下可觸及脾下緣。臨床常用的脾大分度標准為:
(1)輕度腫大:深吸氣時,脾緣不超過肋下2cm。常見於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結締組織病等。
(2)中度腫大:脾腫大超過肋下2cm至臍水平線以上為中度腫大。常見於慢性溶血性貧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感染等。
(3)高度腫大:脾緣超過臍水平線以下或超過前正中線,也稱巨脾。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黑熱病、血吸蟲病肝硬化及類脂質沉積症等。
測量方法
為確切記錄脾腫大情況,體檢應對腫大的脾臟進行測量,其測量方法為:
(1)第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側的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的距離。輕度脾腫大僅作第1線測量。
(2)第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左側的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的距離。
第3線(又稱丁戊線):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距離。若腫大脾超過前正中線,則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最大距離,並以「+」表示;未超過前正中線者,應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最短距離,並以「-」表示。
Ⅱ 測量高度脾大的三條線應如何記錄
1)第一測量:又稱甲乙線。左鎖骨中線上,肋緣至脾臟下緣之間的距離。
2)第二測量:又稱甲丙線。左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之間的距離。
3)第三測量:又稱丁戊線。脾臟右緣距前正中線之間的距離。脾臟向右越過前正中線,測量為正值,反之為負值。
Ⅲ 脾臟大小,b超和ct的結果不同。怎麼確定
CT看脾主要靠主觀感覺,一般是5~7個「肋單位」(不是肋間),說的是脾臟的橫徑,有些人的脾臟薄一點,也就寬一點了。B超的話主要看測量數據,比較客觀,但是因為每個醫生測量時的角度都有些差異,所以測出來的值也就有點出入。你這個情況沒什麼問題,不要太擔心。
Ⅳ 正常脾臟大小是多少麻煩告訴我
建議:您好,對於脾臟大小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關於脾臟大小這個問題為您解答如下:正常人脾臟超聲測值:男性不大於40mm,女性不大於37mm。脾長徑:80-120mm。關於脾臟測量的正常值,一般來講,大小差值是有1-2個毫米的,脾大的病因有不少,有血液方面的,有肝臟方面的,你的情況必要時應該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才能針對病因治療。
Ⅳ 脾臟表面積如何計算
摘要 脾臟一般由各方面長度看是否正常,不是算不規則物體表面積,比如成年人的脾長約10cm~12cm,寬6cm~8cm,厚3cm~4cm,平均重量在150g左右。
Ⅵ 脾圍要怎麼量
綜述:脾圍指腰圍到臀圍之間的圍度,也有人叫肚圍。教科書中橫檔的位置,外單中浪下一英寸的位置,南方褲子紙樣的術語。打牛仔褲或水洗褲時,一般小襠可以按臀圍*0.045。
大襠按臀圍*0.1做參考,脾圍尺寸按臀0.5+臀圍*0.13;脾圍跳檔檔差與臀圍的/2跳檔是相同的。脾圍一般放鬆量為整圈加大一公分,測量部位正常是浪下1英寸。
脾大的測量方法是公衛醫師實踐技能腹部體格檢查中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第一測量:又稱甲乙線。左鎖骨中線上,肋緣至脾臟下緣之間的距離。
第二測量:又稱甲丙線。左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之間的距離。
第三測量:又稱丁戊線。脾臟右緣距前正中線之間的距離。脾臟向右越過前正中線,測量為正值,反之為負值。
Ⅶ 脾 41算大嗎 要怎麼樣治療
脾臟為一個網狀內皮細胞器官,呈紫紅色,質地柔軟脆弱,呈三角錐體。位於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後方,左腎的前上方,橫結腸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蓋。成人脾臟長約11-12cm,寬約7cm,厚約4cm,重約150-250mg。
正常的脾臟一般不能摸到,內臟下垂、左側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時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觸及,除此之外,若能觸及脾臟則提示脾腫大。測量方法:脾臟腫大不超過臍水平時,可沿左鎖骨中線測量肋下緣至脾下緣的距離(以厘米表示);脾大超過臍水平時,可用三線記錄法
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左肋弓交叉點至脾下緣的距離。
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交叉點至脾尖的最遠距離。
3線又稱丁戊線,表示脾右緣到正中線的垂直的距離,超過正中線以+號表示,未超過則以-號表示。
臨床上常將腫大的脾臟分為輕度、中度、高度腫大。深吸氣時,脾臟在肋下不超過3cm者為輕度腫大。
中度腫大脾臟腫大超過3cm至臍水平線。
高度腫大超過臍水平以下者。
脾臟的超聲測量常用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右側卧位。將探頭入在脾區胸廓表面,相當於第九肋間(第8-10肋間),沿脾的長軸顯示脾的縱斷面,選擇脾臟最長徑所在部位和有脾門血管處凍結圖象,進行測量,可測量脾臟厚徑和長徑。
仰卧位。將探頭放置在左側面腑後線附近,進行脾臟冠狀掃查,以顯示脾、腎聲象圖書館及其與脊柱關系,然後將聲束平面向前內側面(腹側)傾斜,即為前傾冠狀掃查,直至清楚顯示脾門部和脾的完整輪廓。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最大長徑(上、下端徑),前傾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厚徑和傳統長徑。
脾臟的最大長徑是指脾聲象圖的內上緣至外下緣間的距離,此徑與脾臟解剖學的上端和下端間距比較一致
脾臟的傳統長徑是指脾下級至左肺下緣間的距離
脾臟的面積測量。日本學者Koga提出計算脾臟面積的公式S=K .ab.公式中S代表脾的縱斷面積,a為長徑,b為厚徑,K為常數0.8- 0.9,正常人用0.8,肝病患者取0.9。
Niederau測量法即脾臟的長徑,橫徑和余徑的測量法,肺和脾上級外測交界處世哲學脾長徑和橫徑的起點,從該點垂直向下,至脾下級為脾的長徑。從該點垂直向內至脾內側緣為脾的橫徑。長徑和橫向聯合徑相交成直角,該角的平分線為脾的斜徑。
正常值:長徑5.8 ± 1.8cm ,橫徑5.5 ± 1.4cm ,斜徑3.7 ± 1.0cm。
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考慮脾氣臟增大(身材特別高大魁梧乾例外):① 厚徑,男女分別大於4.0cm和 3.7cm;②傳統長徑達到或超過8cm ;③最大長徑(脾上下端徑)脾上下端徑)超過12cm ;面積代表值(長×厚)大於25cm;④體積代表值(最長′ 厚′ 寬)男女分別大於 240cm3 和215cm3。
你所說的脾41可能是面積代表值吧,如果是,就說明脾有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按病因,脾腫大可分為五大類。
(一)感染性脾腫大a.病毒性肝炎、敗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
腫大,一般程度較輕、質地較軟,隨著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漸縮小。
b.脾膿腫,為腹腔化膿性感染、膿血症、傷寒等的少見並發症,有畏
寒發熱、腹肌緊張、脾大觸痛及波動感,白細胞升高;合並脾周圍炎
時,脾區可出現摩擦音,需藉助超聲檢查、核素顯象等,方能與左膈
下膿腫、腹壁膿腫鑒別。
(二)充血性脾腫大由門脈高壓引起,見於各種肝硬化,以及門
靜脈、脾靜脈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進等。
(三)血液病性脾腫大a.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慢性溶血性
貧血,多有較明顯的脾腫大。b.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因
不明,好發於青年女性,以皮膚粘膜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
長、凝血時間正常、骨髓內巨核細胞增多、血小板形成不良為特徵,
常伴輕度脾腫大。
(四)網狀內皮細胞病性脾腫大臨床上不多見,如嗜酸性肉芽腫
、惡性組織細胞瘤等。
(五)腫瘤性脾腫大a.原發性脾腫瘤:少見,良性的血管瘤、淋
巴管瘤,除脾大外無其他症狀;惡性腫瘤多為脾肉瘤,脾增大迅速、
質硬、表面不光滑,伴發熱、左上腹不適,短期內全身情況惡化。b.
脾囊腫:其中皮樣囊腫、淋巴管囊腫、包蟲囊腫屬真性囊腫,內膜具
有分泌功能;假性囊腫分出血性、漿液性、炎性等,囊壁為纖維組織
,由脾損傷後的陳舊性血腫,或脾梗塞後局部壞死液化形成,無分泌
功能。
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僅一部分脾腫大病人需手術治療。除脾膿腫應切開
引流外,脾切除主要適用於:a.門脈高壓引起的充血性脾腫大;b.
脾腫大合並脾功能亢進(原因不明的原發性脾亢,較有誘因的繼發性
脾亢手術效果好);c.原發性脾腫瘤;d.脾囊腫(無論真性、假性
,因易繼發感染、出血,甚至破裂);e.瘧疾、黑熱病所致的巨脾;
f.某些造血系統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脾切除經常有效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切大多有效)、自體免疫溶血性
貧血(脾切除約半數有效);g.遊走脾急性扭轉等。
Ⅷ 脾臟甲乙線
甲乙線是脾腫大測量的一種測量方法,一般來說測量脾腫大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測量(甲乙線):指左鎖骨中線及左肋緣交點至脾下緣的距離。第二測量(甲丙線):指左鎖骨中線及左肋緣交點至脾最遠點的距離。第三測量(丁戊線):指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距離。腫大分度:輕度:脾緣超過肋下2CM
中度:脾緣超過肋下2CM至臍水平線以上,一般較硬
高度:超過臍水平線或前正中線,即巨脾,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