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淳於與鄒忌在勸諫的方式上有什麼異同
1、鄒忌勸諫的目的是使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國強民。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二者使用勸諫方法的相同之處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不同之處是鄒忌以身邊事說理,真實可信;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
2、鄒忌,《史記》作騶忌子,齊國人。田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個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君主)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齊宣王。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他鼓琴自薦,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齊國國力漸強。時勢造就英雄,鄒忌有才華有才幹,大度頗有君子風范.是齊威王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持政,出謀劃策.後孫臏、田忌威望提高,鄒忌因擔心相位不穩而置田忌於死地。此外,鄒忌還以相貌著稱。
3、淳於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於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
㈡ 淳於髡與鄒忌在勸諫的方式上有什麼異同
淳於髡知道齊威王喜歡說隱語,便用隱語對齊威王進行勸諫。淳於髡用一隻三年不飛也不叫的大鳥比喻齊威王三年不理國政,用旁敲側擊的方法進行迂迴勸諫,這一招產生了直言勸諫所沒有的效果,使齊威王醒悟過來。此後,齊威王振奮精神,勵精圖治,使齊國迅速強盛起來。
鄒忌採用委婉勸諫的方式
㈢ 13課 一鳴驚人 ,淳於髡是通過什麼方式向齊威王進諫的
對症下葯的使用隱語
「一鳴驚人」的故事,就是謀士淳於髡勸喻國君的故事。
齊威王是齊國即位不久的國王。齊威王當太子時,就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少年,他不但勤奮學習文武知識,還對治國謀略很用心,希望自己繼位後可以把國家建設成一個大國。但是即位以後,齊威王發現,國王的權威和享樂遠遠超過太子。每天上朝時大臣們前呼後擁,回到家裡又有最好的酒食和美女,漸漸地,當太子時的雄心就消減了。
兩年多過去了,齊威王愈發沈迷於酒色,每天只是喝酒打獵,把國家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開始貪污失職,國家越來越弱,鄰近的國家都企圖趁機來侵犯,正直的官吏和老百姓都十分擔憂,但又不敢向齊威王勸諫,害怕招來罪責。
有一個謀士叫淳於髡,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平時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與別人辯論。他了解到齊威王也很喜歡說些隱語,以表現自己的智慧時,就決定準備找一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臣下有一個謎語請您猜一猜。」齊威王就問:「是什麼謎語?」
淳於髡說:「有一個國家有一隻大鳥,住在國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出鳴叫,只是毫無目的地蜷縮著,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卻無所作為。可是怎麼回答淳於昆的所謂謎語呢?
想了好一陣子,齊威王對於淳髡說:「這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要飛就會直沖到高高的天上,它不叫則已,要叫就會驚動眾人,你就等著瞧吧。」
自此以後,齊威王閉門思過,決定改變自己的過失,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他首先整頓國政,召見全國的官吏,盡職的給予獎勵,腐敗無能的,給以嚴懲,然後整頓軍事,強大武力。齊國上下很快變了一個樣,到處充滿朝氣。想要侵略齊國的國家得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說齊威王真象一隻大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㈣ 什麼是淳於髡諫齊威王
淳於髡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個子也非常矮小,入贅做了齊國的倒插門女婿。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淳於髡雖然長得不怎麼樣,口才卻很好,而且是個提意見的高手。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君主聽了不但不生氣,反倒很樂於接受。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乾的君主,但他即位之後,整天沉迷於酒色,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他每天只知道飲酒作樂,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們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當時的朝政非常混亂。再加上經常有各國諸侯前來侵犯,一時間,齊國處在了岌岌可危的緊急關頭。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人士都很擔心,但是,他們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實際上,齊威王是個聰明之人,他喜好說些隱語,以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他還是會接受的。當淳於髡得知這種情況後,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准備尋找機會以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便對他說:「大王,我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威王一聽有謎語要猜,頓時非常高興,於是連忙說道:「好啊,好啊!你快說吧!」淳於髡慢慢說道:「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殿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振翅高飛,也不鳴叫,大王您說它是只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來就是聰明人,他一聽淳於髡的話就知道是在諷刺自己。然而,他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沉吟了一會兒便毅然決定要改過自新。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別看這只鳥三年不飛,一飛就能沖天;別瞧這只鳥三年不鳴,一鳴就能驚人!」淳於髡聽後,立即明白了齊威王的意思,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一反常態,不再沉迷於尋歡作樂,而是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給予獎勵;而對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便振作起來,處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外,他還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了齊國。
㈤ 淳於髡對齊威王「沉湎不治」的勸諫,使用的方法是
淳於髡使用的方法是隱語。大致過程是:
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於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一鳴驚人」也做為典故流傳下來。
淳於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於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㈥ 有誰知道一鳴驚人中淳於髡勸齊威王成功的原因
淳於髡善於用典來勸諫,這樣的好處就是通俗易懂,使人更容易信服。
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他使用勸諫方法是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
㈦ 淳於髡勸諫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他使用勸諫方法是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伏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象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地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㈧ 鄒忌和淳於髡在使用的勸諫上有什麼不同從勸諫的效果上看,二者又有和差異
中鄒忌勸諫的目的是使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國強民。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二者使用勸諫方法的相同之處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不同之處是鄒忌以身邊事說理,真實可信;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
在06臨沂市中考語文試卷(課改實驗區用)找到的,剔除了沒用的東西,就這個了
㈨ 一鳴驚人 淳於髡勸諫成功的原因是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於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成功的原因:淳於髡勸諫的目的是讓齊王放棄伐魏的計劃,以避免兩敗俱傷,別國漁利
他使用勸諫方法是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說理)的方法。淳於髡以故事喻理,生動形象。齊威王意識到自身問題後欣然納諫並主動改變自己的做法;齊王因懼怕後果而被動放棄原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