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測量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用於監測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很多種,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烘乾法:又稱重量測定法,即取土樣放入烘箱,烘乾至恆重。此時土壤水分中自由態水以蒸汽形式全部散失掉,再稱重量從而獲得土壤水分含量。烘乾法還有紅外法、酒精燃燒法和烤爐法等一些快速測定法。
(2)中子儀法:將中子源埋入待測土壤中,中子源不斷發射快中子,快中子進入土壤介質與各種原子離子相碰撞,快中子損失能量,從而使其慢化。當快中子與氫原子碰撞時,損失能量最大,更易於慢化,土壤中水分含量越高,氫原子就越多,從而慢中子雲密度就越大。中子儀測定水分就是通過測定慢中子雲的密度與水分子間的函數關系來確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γ射線法:與中子儀類似,γ射線透射法利用放射源137Cs放射出γ線,用探頭接收γ射線透過土體後的能量,與土壤水分含量換算得到。
(4)土壤水分感測器法:目前採用的感測器多種多樣,有陶瓷水分感測器,電解質水分感測器、高分子感測器、壓阻水分感測器、光敏水分感測器、微波法水分感測器、電容式水分感測器等等。
(5)時域反射法:即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法,它是依據電磁波在土壤介質中傳播時,其傳導常數如速度的衰減取決於土壤的性質,特別是取決於土壤中含水量和電導率。
(6)頻域反射法:即FDR(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法,該系統是通過測量電解質常量的變化量測量土壤的水分體積含量,這些變化轉變為與土壤濕度成比例的毫伏信號。
❷ 土壤測量
土壤測量在地勢平緩、地形切割較小、水系-溝系不發育、無法採集水系沉積物和溝谷沉積物的丘陵地區使用,或在以水系沉積物測量、溝系沉積物測量方法為主的測區,在局部水系、溝系不發育地段作為一種輔助方法使用。土壤測量所採集樣品基本是原地殘積或經運移距離不大的坡積物,因此土壤測量樣品一般僅代表采樣點附近較短距離內的元素含量狀況,具有較好的定位作用。
圖4-2 東安金礦5號金礦體地段溝系沉積物測量試驗剖面
1.采樣介質
土壤測量主要採集山脊、山坡上的殘坡積土壤。由於這些地段多處於「殘積景觀」,以物質帶出為主。因此,礦化異常地段土壤測量元素含量數據往往低於基岩。岩屑是指尚未成壤的岩石碎屑,由殘坡積的岩石碎屑組成,其元素含量比較接近基岩。一般情況下,運用土壤測量開展1∶50000地球化學測量時,採集細粒級土壤樣品即可;當土壤介質受到較強的淋溶作用,元素流失明顯或土壤表層受到風成沙干擾時,選擇岩屑或岩屑土壤混合樣。
2.粒度分布特徵
(1)殘坡積土壤
在塔源和二道河子試點區,殘坡積土層中的物質以-4~+20目的粗粒物占優勢(表4-7),分別高達72.75%和53.83%;在得耳布爾地區各粒級物質的比例相對較平均,粗粒物質僅有36.85%。總體上來說,殘坡積土還是以-5~+20目的粗粒物質為主;同時表現出自北向南粗粒級的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勢。表明不同地區岩石風化的程度有所差異。
表4-7 東北森林沼澤區殘(坡)積土粒度特徵(%)
(2)腐殖土
腐殖土層中的物質以-80目的細粒物質占優勢(表4-8)。從北向南(得爾布爾→牡丹江),其粒度由粗變細的趨勢十分明顯,-80目顆粒的比例從30.77%增長到72.45%。表明南部地區土壤化的程度要較北部地區強烈得多。
表4-8 東北森林沼澤區腐殖土粒度特徵(%)
3.采樣層位和粒級
根據得耳布爾鉛鋅礦、莫爾道嘎金礦、東安金礦、多寶山銅礦試驗剖面結果,該類地區B層土壤不發育,各地區、各類礦床土壤測量採集C層頂部層位樣品可以有效指示礦體部位,A層土壤對礦體指示作用較差。
樣品富集粒度在不同地域、不同礦床、不同元素間存在一定差異:
1)莫爾道嘎金礦區殘坡積土壤中Au元素富集於-4~+40目粒級。
2)得耳布爾鉛鋅礦區殘坡積土壤中Pb、Zn富集於-4~+60目粒級。
3)東安金礦區礦體上部土壤中Au的-10~+60目優於-60目粒級。
4)多寶山銅礦區土壤中Mo富集於-10~+60目,Au、Ag富集於-60目,Cu各種粒度差異不明顯。
在多寶山銅礦礦化地段開展了1∶50000土壤測量-10~+60目和-60目粒級對比試驗,Cu、Mo、Au、Ag在兩種粒級中均有富集,只是-10~+60目粒級富集概率高於-60目粒級。
在吉峰、西陵梯礦化異常區1∶50000土壤測量-10~+20目和-20目粒級對比試驗發現,Cr、Ni、Co、As、Sb和部分Au富集於-10~+20目,Cu、Pb、Zn、Ag和大部分Au富集於-20目粒級。
4.采樣方法
土壤測量采樣層位為殘坡積形成的土壤C層頂部(B層發育時可以採集B層),采樣粒級為-10~+60目或-20目。為了使樣品有更好的代表性,應使用多點采樣法。由於1∶50000土壤測量采樣密度僅每平方千米幾個點,正確選擇采樣位置對於有效發現與礦床有關的地球化學異常至關重要,應盡量將采樣點位布置在可以接受外來沉積的山的坡腳、緩坡、地形由陡變緩的部位。在采樣點的布局上要盡量做到有效控制。
5.采樣密度
采樣密度與勘查目標物和目的物的大小有關,在目標物大小不清的情況下,1∶50000土壤測量可以採用大致相當於500m×250m的測網,即8樣/km2的采樣密度,基本不會漏掉有價值異常。
❸ 土壤最大持水量怎麼測量
土壤最大持水量又稱「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全部孔隙充滿水時所保持的水量,即土壤所能容納的最大持(含)水量。
1、室內測定法:
用環刀取土,帶回實驗室後在環刀下墊一張濾紙,用皮筋固定在環刀上---目的是防止土粒散出.
之後將環刀放在一個盤子里,給盤中倒水,沒過濾紙即可,隔天將環刀中的土壤取出,放在已知重量的鋁盒中稱重---得到最大持水量時的土壤質量W1.
之後將鋁盒(注意盒蓋打開)放在烘箱中105攝氏度烘乾10小時以上,至恆重.之後稱重即可----得到干土質量W2.
W1-W2/W2=最大持水量(質量含水量)
也可以換算成體積含水量.
2、田間測定法:
因為土壤最大持水量是土壤毛管充滿水時的含水量,而田間持水量是在田間灌溉條件下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其毛管中可能會有空氣而導致無法充滿水.
❹ 土壤含水量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土壤含水量=(烘乾前鋁盒及土樣質量-烘乾後鋁盒及土樣質量)/(烘乾前鋁盒及土樣質量-烘乾空鋁盒質量)*100%
這個方法是唯一可以直接測量土壤水分方法,也是目前國際上的標准方法。方式如下:用土鑽採取土樣,用0.1g 精度的天平稱取土樣的重量,記作土樣的濕重M,在 105℃的烘箱內將土樣 烘6~8 小時 至恆 重, 然後 測定 烘乾 土樣 ,記作土 樣的 乾重 Ms。
❺ 土壤水分的測量方法
國內外目前應用的定點土壤水分測定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烘乾稱重法、張力計法、射線法(包括中子儀法、γ射線法、計算機斷層掃描法等)、介電特性法[時域反射儀(TDR)法、頻域反射儀(FDR)法、探地雷達(GPR)法]、土壤水分感測器法(如:陶瓷水分感測器、電解質水分感測器、高分子感測器、壓阻水分感測器、光敏水分感測器、微波法水分感測器、電容式水分感測器等)、熱擴散法、核磁共振(NMR)法、分離示蹤劑(PT)法、遙感(RS)法等。其中烘乾稱重法是測定土壤含水量最普遍的方法。探地雷達(GPR)法、遙感(RS)法等在大尺度土壤水分監測中應用有較大優勢。
❻ 土壤檢測方法
一、看土壤的顏色
土壤的顏色是反映土壤在肥力上的一個明顯指標,也是一個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一般土壤顏色比較深的都是肥土,顏色較淺的則為瘦土。
二、看土層深淺(耕作層)
土壤肥沃的田塊土層都比較深,深度通常都大於60公分(水田除外),而貧瘠瘦土則非常淺,嚴重地區甚至低於20公分,只是表層有一層土而已。
三、看土壤適耕性
一般土壤肥沃的田塊,土層疏鬆,易於耕作,「干耕像香灰,濕耕如糖化」;而土壤貧瘠的田塊,土層黏犁,耕作費力,「敲敲一個洞,鋤鋤一條縫」。
四、看淀漿及裂紋
肥土不易淀漿,土壤裂紋多而小;瘦土極易淀漿,易板結,土壤裂紋少而大。
五、看水質
水滑膩、黏腳,日照或腳踩時冒大泡的為肥土;水質清淡無色,水田不起泡,或氣泡小而易散的為瘦土。
六、看保水性
水分有下滲,但速度平緩,灌水一次可保持1周左右的為肥土地;灌水後水層不下滲或沿裂紋快速下滲的均為瘦土。
七、看是否夜潮
夜潮是指夜間表土溫度降低,深層土壤中的溫暖水汽上行,遇到低溫表土後凝結成水而濕潤表土的現象。夜潮現象能說明土壤的兩個優點:第一,透氣性強,溫暖水汽可以上行。第二,土層較深,能夠形成溫差。所以,有夜潮現象的土壤基本上都是肥土;無夜潮現象,說明土質板結硬化,均為瘦土。
八、看保肥性
土壤是一種帶負電的膠體,可以交換吸附一些陽離子(就是養分),而達到保肥的作用,這些被吸附的養分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從土壤中釋放出來以供作物吸收利用。肥沃的土壤通常能夠吸附的陽離子較多,肥效持久。而貧瘠的土壤通常陽離子吸附量較少,大部分養分隨水流失,肥效來得快去的快。
❼ 土壤水分測定有哪些方法
土壤水分測定方法具體介紹:
1、烘乾法:烘乾法是測定土壤水分最普遍的方法,也是標准方法。具體為:從野外獲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後放到105℃的烘箱中,等待烘乾。其中烘乾的標准為前後兩次稱重恆定不變。烘乾後失去的水分即為土壤的水分含量。計算公式為土壤含水量=W/M*100%,M為烘乾前的土壤重量,W為土壤水分的重量,即M與烘乾後土壤重量M』的差值。
2、電阻法:電阻法利用石膏、尼龍、玻璃纖維等的電阻和它們的含水量有關。當把這些中間物加上電極放置在潮濕的土壤中,然後一段時間後,這些東西的含水量達到平衡。由於電阻和含水量間的關系,我們先前標定電阻和百分數間一定的對應關系,然後就可以通過這些組件,得到1~15大氣壓吸力范圍內的水分讀數。
3、中子散射(neutron scattering)法:中子法適合測定野外土壤水分。它根據氫在急劇減低快中子的速度並把它們散射開的原則,現在市面上已經有測定土壤水分的中子水分計。中子水分計有很多方面的優點,但是對有機質土壤有相當的限制,而且它不適宜測定0-15cm的土壤水分含量。
4、γ射線法:與中子儀類似,γ射線透射法利用放射源137Cs放射出γ線,用探頭接收γ射線透過土體後的能量,與土壤水分含量換算得到。
5、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法:TDR法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土壤水分測定方法,中文為時域反射儀。這種方法在國外應用相當普遍,國內才剛開始引進,當各部門都相當重視。TDR是一個類似於雷達系統的系統,有較強的獨立性,其結果與土壤類型、密度、溫度基本無關。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TDR能在結冰下測定土壤水分,這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另外,TDR能同時監測土壤水鹽含量,且前後兩次測量的結果幾乎沒有差別。這種測定方法的精確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