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掌握細菌分離鑒定的方法與步驟

掌握細菌分離鑒定的方法與步驟

發布時間:2022-07-13 09:46:56

『壹』 微生物的菌種鑒定方法與步驟(鑒定到「株」一級)

首先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離得到,就只能鑒定到種,不能鑒定到株,因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細菌有區別,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徵的鑒定,發現和某一株細菌一模一樣,你也沒有理由說你的細菌就是那一株細菌,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徵都做完,株和株之間的關系就相當於不同的人之間的關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除非你知道你的細菌本來就是某一株細菌擴增出來的(而且要保證沒有變異,否則就是一個新株),可是這樣就沒必要鑒定了。
菌種鑒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組DNA,然後PCR擴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對比即可。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認為是同種細菌(當然也有例外,DNA序列僅僅是一個參考指標)。

『貳』 如何進行菌種的分離與篩選(需要詳細的步驟)

用選擇培養基。比如青黴素培養基選擇出能抗青黴素的細菌

『叄』 細菌分離及鑒定的基本程序(過程)

要有wireloop鎢循環支(或其他無菌用具),附近要有火源,
過火,燒至紅(有些用具需要經酒精,過火),殺菌,在火源下冷卻【1】
細菌來源(sample)稀化(通常一億倍以上),用無菌的鎢循環支(或其他用具,無菌)拿起,放入新的培養液(或agar培養基)【2】,熱處理,讓培養液的罐子熱一下,以讓內的空氣跑出(1)
放入培養箱(恆溫室。。)(溫度及培養時間會有不同)
培養後,從培養基選要的細菌(colony菌落),在用鎢循環支,(1),移植到新的培養基,(1),劃線分散在培養基(重復兩三次,(1))(2)【3】
如果還沒得到要的細菌,重復(3)

基本就這樣,不明白在就問吧

『肆』 細菌分子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從DNA、RNA和蛋白質這三個方面鑒定。將三種物質分別提取出來,各自進行鑒定。鑒定的方法可以用你提到的這些。
1.核酸雜交:簡單的說,就是將需檢測的核酸與標記的分子結合使得未知核酸可以被檢測到。
2.脈沖場凝膠電泳:利用電場讓不同大小的帶電DNA分子以不同的速度移動,從而將不同大小的分子分開。可分離10kb--10mb的DNA分子。
3.16S rRNA :16S rRNA所對應的 16S rDNA基因在微生物基因組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對16S rDNA而言,如果出現3個鹼基以上的差異就可以斷定細菌不屬於同一種屬。它具有高度的靈敏性,而且不需要培養,檢測指標也很單一。可以快速檢測未知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
4.RAPD:對整個未知序列的基因組進行多態性分析的分子技術。先進行PCR擴增,然後電泳分離染色,在紫外透視儀上檢測多態性。
5.質粒質譜分析法:我只了解過蛋白質的質譜分析技術,質粒的沒有了解過。
蛋白質:將蛋白質酶解成小肽段並混合基質,用激光將呈離子化氣體狀態的待測物噴射,經電場到達檢測器,根據到達的時間分析肽段的分子質量。

『伍』 從活性污泥中初步分離和鑒定細菌的主要步驟

從活性污泥中初步分離和建立細菌最主要的步驟是要確定細菌提取的方式和確認細菌的種類,這方面都需要有深刻的研究

『陸』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細菌的鑒定通過分離培養獲得的病原菌,必須達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純培養程度,才能進行系統鑒定。系統鑒定就是通過病原菌的形態結構、生長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檢測,並用已知標准免疫血清確定分離細菌的屬、種和型。微生物鑒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據其形態,生長、生化特性等定種,最後根據抗原的免疫血清學檢查定型。(一)形態學檢查各種細菌的形態,在適宜的環境下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的改變,如培養基條件的改變,抗生素和化學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細菌產生不規則的形態,並可出現細胞壁的缺陷和多樣性。為此,在作細菌形態鑒定時,必須按被檢菌的生長要求,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以及適宜的培養時間和檢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確的形態學鑒定。形態學檢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觀察和顯微鏡檢查。1.肉眼觀察肉眼觀察主要觀察細菌在固體、液體、半固體,鑒別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在固體培養基上要觀察菌落形態、大小、顏色是否均勻一致,表面是光滑濕潤,還是乾燥無光或呈皺紋狀,邊緣是整齊還是不規則,菌落是隆起、扁平,還是乳頭樣,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體培養基中,要觀察培養基是否呈均勻渾濁,管底有無沉澱,液面有無菌膜,是否產氣等。在半固體培養基上應觀察細菌是否沿著接種線生長,是呈毛刷樣生長還是均勻生長,上下生長是否一致。在鑒別培養基上,應觀察其生長情況是否與預期的相一致,在血瓊脂培養基上還要觀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點,在某些培養基上還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顯微鏡觀察在作細菌個體形態學檢查時,要根據被檢菌的種類和檢查項目,選用相應的染色方法,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培養基以及細菌培養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時(生長時間長的細菌除外)的幼嫩培養菌為宜。例如,作革蘭氏染色檢查時,培養時間長的陳舊細菌,可能由陽性變為陰性。作細菌運動性檢查時,液體培養基的幼嫩培養物(幾小時到十幾小時)最為適宜。作炭疽莢膜染色時,因炭疽桿菌在一般培養基上不形成莢膜,而在動物體內形成明顯的莢膜,因此,應先接種小鼠,取死亡動物的病料作塗片標本鏡檢。作鞭毛染色時,以液體培養基為宜。芽胞的形成,因細菌種類不同,往往對培養條件如培養基、空氣和培養時間等而異,但一般均要求較長時間。鏡檢時除注意其基本形態結構和大小(要用測微計測量)外,還應注意其排列狀態、菌端形狀、有無兩極染色、有無形成芽胞和莢胞等。必要時可用電鏡觀察其微細結構。3.常用的幾種染色方法塗片用的載玻片需用清潔液洗凈、擦乾、不留油質,否則培養物不能均勻地推開。被檢材料如果是肉湯培養物,用鉑金耳環取一滴,均勻塗抹於載玻片上,塗抹的范圍約有手指甲大即可。隨後,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檢材料如果是固體培養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鹽水)於載玻片上,用鉑金耳環取少許培養物,在水滴中混勻,培養物不宜太多,菌體看不清楚。膿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樣方法制備抹片。血液和病變組織,直接塗抹在載玻片上,組織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則看不見細菌,細菌培養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組織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柒』 請問一下菌種鑒定的方法和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菌種鑒定工作是各類微生物學實驗室都經常遇到的基礎性工作。不論鑒定對象屬哪一類,其工作步驟都離不開以下三步:①獲得該微生物的純種培養物;②測定一系例必要的鑒定指標;③查找權威性的鑒定手冊。 一、經典分類鑒定方法 群體:菌落形態,在半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中的生長狀態等
* 形態 個體:細胞形態,染色反應,各種特殊構造等
* 營養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長因子等
* 生理、生化反應 酶;產酶種類和反應物性等
* 代謝產物:種類,產量,顯色反應等
* 經典指標 生態特性:生長溫度,對氧的需要,宿主種類等
* 生活史特點
* 血清學反應
* 噬菌體的敏感性
* 其它
經典分類法
經典分類法是一百多年來進行微生物分類的傳統方法。其特點是人為地選擇幾種形態生理生化特徵進行分類,並在分類中將表型特徵分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類單位以形態特徵、科以下分類單位以形態結合生理生化特徵加以區分。 * A. 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長
* B. 細胞大,寬度 1.3~1.8mm ………………… 1. 熱微菌屬 ( Thermomicrobium )
* B. 細胞小,寬度 0.4~0.8mm
* C. 能以葡萄糖為碳源生長
* D. 能在 pH4.5 生長 …………………………… 2. 熱酸菌屬 ( Acidothermus )
* DD. 不能在 pH4.5 生長 …………………………………… 3. 棲熱菌屬 ( Thermus )
* CC. 不能以葡萄糖為唯一碳源 ……………… 4. 棲熱嗜油菌屬 ( 棲熱嗜獅菌屬 Thermoleophilum )
* AA. 不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長
二、現代分類鑒定方法
*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各項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微生物分類鑒定工作有了飛速發展。對微生物鑒定工作來說,已從經典的表型特徵的鑒定深入到現代的遺傳學特性的鑒定、細胞化學組分的精確分析以及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值分類研究等新的層次上。
* (一)微生物遺傳型的鑒定
* DNA是除少數RNA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遺傳信息載體。每一種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穩定的DNA成分和結構,不同微生物間DNA成分和結構的差異程度代表著它們間新緣關系的遠近。因此,測定每種微生物DNA的若乾重要數據,是微生物鑒定中極其重要的指標: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每一個微生物種的 DNA 中 GC mol% 的數值是恆定的,不會隨著環境條件、培養條件等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在同一個屬不同種之間, DNA 中 GCmol% 的數值不會差異太大,可以某個數值為中心成簇分布,顯示同屬微生物種的 GC mol% 范圍。 DNA 中 GC mol% 分析主要用於區分細菌的屬和種,因為細菌 DNA 中 GC 含量的變化范圍一般在 25 %~ 75 %;而放線菌 DNA 中的 GC 比例范圍非常窄 (37 %~ 51%) 。一般認為任何兩種微生物在 GC 含量上的差別超過了 10 %,這兩種微生物就肯定不是同一個種。因此可利用 G+C mol %來鑒別各種微生物種屬間的親緣關系及其遠近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親緣關系相近的菌,其 G+C mol %含量相同或者近似,但 G+C mol %相同或近似的細菌,其親緣關系並不一定相似,這是因為這一數據還不能反映出鹼基對的排列序列,而且如放線菌的 DNA 的 GC mol% 在 37 ~ 51 之間,企圖在這么小的范圍內區分放線菌的幾十個屬顯然是不現實的。要比較兩種細菌的 DNA 鹼基對排列序列是否相同,以及相同的程度如何,就需做核酸雜交試驗。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1)每個生物種都有特定的GC%范圍,因此後者可以作為分類鑒定的指標。細菌的GC%范圍為25--75%,變化范圍最大,因此更適合於細菌的分類鑒定。
* 2)GC%測定主要用於對表型特徵難區分的細菌作出鑒定,並可檢驗表型特徵分類的合理性,從分子水平上判斷物種的親緣關系。
* 3)使用原則:
* G+C含量的比較主要用於分類鑒定中的否定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定的鹼基組成,親緣關系近的生物,它們應該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間G+C含量差別大表明它們關系遠。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並不一定表明它們之間具有近的親緣關系。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同一個種內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別應在4~5%以下;同屬不同種的差別應低於10~15%。所以G+C含量已經作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它對於種、屬甚至科的分類鑒定有重要意義。
* 若二個在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別大於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種,大於1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屬。
* 在疑難菌株鑒定、新種命名、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單位時,G+C含量是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鑒定指標。其分類學意義主要是作為建立新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別大的種類排除出某一分類單元。
2.核酸的鹼基組成和分子雜交:* 與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不同,對DNA的鹼基組成的比較和進行核酸分子雜交是直接比較不同微生物之間基因組的差異,因此結果更加可信。
DNA-DNA 雜交
* DNA 雜交法的基本原理是用 DNA 解鏈的可逆性和鹼基配對的專一性,將不同來源的 DNA 在體外加熱解鏈,並在合適的條件下,使互補的鹼基重新配對結合成雙鏈 DNA ,然後根據能生成雙鏈的情況,檢測雜合百分數。如果兩條單鏈 DNA 的鹼基順序全部相同,則它們能生成完整的雙鏈,即雜合率為 100% 。如果兩條單鏈 DNA 的鹼基序列只有部分相同,則它們能生成的「雙鏈」僅含有局部單鏈,其雜合率小於 100% 。由此;雜合率越高,表示兩個 DNA 之間鹼基序列的相似性越高,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也就越近。如兩株大腸埃希氏菌的 DNA 雜合率可高達 100 %,而大腸埃希氏菌與沙門氏菌的 DNA 雜合率較低,約有 70 %。 G+Cmol %的測定和 DNA 雜交實驗為細菌種和屬的分類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解決了以表觀特徵為依據所無法解決的一些疑難問題,但對於許多屬以上分類單元間的親緣關系及細菌的進化問題仍不能解決。
DNA — rRNA 雜交
* 目前研究 RNA 鹼基序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 DNA 與 rRNA 雜交,二是 16S rR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DNA 與 rRNA 雜交的基本原理、實驗方法同 DNA 雜交一樣,不同的是① 是 DNA 雜交中同位素標記的部分是 DNA ,而 DNA 與 rRNA 雜交中同位素標記的部分是 rRNA 。② DNA 雜交結果用同源性百分數表示,而 DNA 與 rRNA 雜交結果用 Tm(e) 和 RNA 結合數表示。 Tm(e) 值是 DNA 與 rRNA 雜交物解鏈一半時所需要的溫度。 RNA 結合數是 100 m gDNA 所結合的 rRNA 的 m g 數。根據這個參數可以作出 RNA 相似性圖。在 rRNA 相似性圖上,關系較近的菌就集中到一起。關系較遠的菌在圖上占據不同的位置。用 rRNA 同性試驗和 16SrRNA 寡核苷酸編目的相似性比較 rRNA 順反子的實驗數據可得到屬以上細菌分類單元的較一致的系統發育概念,並導致了古細菌的建立。
3.建立16 S r RNA系統發育樹
* a)使生物進化的研究范圍真正覆蓋所有生物類群;
* 傳統的生物進化研究,主要基於復雜的形態學和化石記載,因此多限於研究後生生物(metazoa),而後者僅占整個生物進化歷程的1/5
* b)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正確衡量生物間系統發育關系的方法;
* c)對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發育進程提供了線索和理論依據;
* d)突破了細菌分類僅靠形態學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類、鑒定理論;
* e)為微生物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特別是不經培養直接對生態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研究。
3、 16S rRNA(16S rD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 首先, 16S rRNA 普遍存在於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 18S rRNA )中。 rRNA 參與生物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歷程中保持不變,可看作為生物演變的時間鍾。其次,在 16S rRNA 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區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變化的序列區域,因而它適用於進化距離不同的各類生物親緣關系的研究。第三, 16S rRNA 的相對分子量大小適中,約 1 540 個核苷酸,便於序列分析。因此,它可以作為測量各類生物進化和親緣關系的良好工具。
分離菌株 16S rRNA 基因
* 。從平板中直接挑取一環分離菌株細胞 , 加入 100μL 無菌重蒸 H 2 O 中 , 旋渦混勻後 , 沸水浴 2min, 12 000r min -1 離心 5min, 上清液中即含 16S rRNA 基因,可直接用於 PCR 擴增。分離菌株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擴增和序列測定的一般步驟為: 16S rRNA 基因的 PCR 引物: 5'-AGAGT TTGAT CCTGG CTCAG-3' ; 5'-AAGGA GGTGA TCCAG CCGCA-3' 。擴增反應體積 50 m L ,反應條件為 95 ℃預變性 5min , 94 ℃變性 1min , 55 ℃退火 1min , 72 ℃延伸 2min ,共進行 29 個循環, PCR 反應在 PTC-200 型熱循環儀上進行。取 5 m L 反應液在 10g L -1 的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檢測。 PCR 產物測序可由專門技術公司完成。
比對分析
* 測序得到 分離菌株 16S rDNA 部分序列,此序列一般以 *.f.seq 形式保存,可以用寫字板或 Editsequence 軟體打開,將所得序列通過 Blast 程序與 GenBank 中核酸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 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 ) ,具體步驟如下:點擊網站中 Nucleotide BLAST 下 Nucleotide-nucleotide BLAST [blastn] 選項,將測序所得序列粘貼在「 search 」網頁空白處,或輸入測序結果所在文件夾目錄,點擊核酸比對選項,即「 blast 」,然後點擊「 format 」,計算機自動開始搜索核苷酸資料庫中序列並進行序列比較,根據同源性高低列出相近序列及其所屬種或屬,以及菌株相關信息,從而初步判斷 16S rDNA 鑒定結果。
比對分析
* 遺傳距離矩陣與系統發育樹構建,可採用 DNAStar 軟體包中的 MegAlign 程序計算樣本間的遺傳距離。由 GenBank 中得到相關菌株的序列,與本研究分離菌株所測得序列一起輸入 Clustalx1.8 程序進行 DNA 同源序列排列,並經人工仔細核查。在此基礎上,序列輸入 Phylip3.6 軟體包,以簡約法構建系統發育樹。使用 Kimura 2-parameter 法,系統樹各分枝的置信度經重抽樣法( Bootstrap ) 500 次重復檢測, DNA 序列變異中的轉換和顛換賦於相同的加權值。
(二)細胞化學成分的鑒定* 除上述核酸成分外的其它化學成分的測定,是微生物化學分類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1.細胞壁的化學成分。2.全細胞水解液的糖型。3.磷酸類脂成分的分析。4.枝菌酸的分析。5. 醌類的分析。6.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
(二)細胞化學成分的鑒定
* 微生物分類中,根據微生物細胞的特徵性化學組分對微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稱化學分類法 (chemotaxonomy) 。在近二十多年中,採用化學和物理技術采研究細菌細胞的化學組成,已獲得很有價值的分類和鑒定資料,各種化學組分在原核微生物分類中的意義見表
細菌的化學組分分析及其在分類水平上的應用
細胞化學成分鑒定的意義
*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細胞化學組分分析用於微生物分類日趨顯示出重要性。細胞壁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現己被接受為細菌屬的水平的重要分類學標准。在放線菌分類中,細胞壁成分和細胞特徵性糖的分析作為分屬的依據,已被廣泛應用。脂質是區別細菌還是古菌的標准之一,細菌具有醯基脂 ( 脂鍵 ) ,而古菌具有醚鍵脂,因此醚鍵脂的存在可用以區分古菌。黴菌酸的分析測定己成為諾卡氏菌形放線菌分類鑒定中的常規方法之一。鞘氨醇單胞菌和鞘氨醇桿菌等細胞膜都含有鞘氨醇,因此鞘氨醇的有無可作為此類細菌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外某些細菌原生質膜中的異戊間二烯醌,細胞色素,以及紅外光譜等分析對於細菌、放線菌中某些科、屬、種的鑒定也都十分有價值。
(三)數值分類法
* 數值分類法亦稱統計分類法,是在約200年前與林奈同代人M.Adanson (1727 ~1806,法國植物學家)發展的分類原理基礎上藉助於現代的電子計算機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數值分類的基本步驟為:(1)計算兩菌株間的相似系數;(2)列出相似度矩陣;(3)將矩陣圖轉換成樹狀譜。
數值分類的基本步驟
數值分類法
* 又稱阿德遜氏分類法 。它的特點是根據較多的特徵進行分類,一般為 50 ~ 60 個,多者可達 100 個以上,在分類上,每一個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態、生理生化特徵,對環境的反應和忍受性以及生態特性為依據。最後,將所測菌株兩兩進行比較,並借用電子計算機計算出菌株間的總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陣 ( 圖 14-5) 。為便於觀察,應將矩陣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後將矩陣圖轉換成樹狀譜 (dendrogram) ,再結合主觀上的判斷 ( 如劃分類似程度大於 85 %者為同種,大於 65 %者為同屬等 ) ,排列出—個個分類群。
數值分類法的優越性
* 數值分類法的優越性在於它是以分析大量分類特徵為基礎,對於類群的劃分比較客觀和穩定;而且促進對細菌類群的全面考查和觀察,為細菌的分類鑒定積累大量資料。但在使用數值分類法對細菌菌株分群歸類定種或定屬時,還應做有關菌株的 DNA 鹼基的 G + Cmol% 和 DNA 雜交,以進一步加以確證。

『捌』 自然界分離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驟

先製作培養物,然後用劃線法把混合的微生物種到培養物上,恆溫培養二十四小時以上,就可把微生物分離開

『玖』 細菌鑒定的一般步驟

一般可以從形態和分子水平鑒定。形態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菌型鑒定是桿菌、球菌等。最好的辦法是做菌落PCR,特異性得到細菌的16s rDNA,然後通過基因測序手段得到16s rDNA序列,通過NCBI比對序列查找相似菌株,再建立系統進化樹,從而得出種屬關系。

閱讀全文

與掌握細菌分離鑒定的方法與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12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9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403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8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14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8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3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8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9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92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5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102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7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8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8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3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6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74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73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7